APP下载

武汉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发展调查研究※

2015-11-20丁永玲张姝徐莉

武汉商学院学报 2015年6期
关键词:华林受访者武汉

丁永玲 张姝 徐莉

(1.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

2.武汉市武昌区监察局,湖北武汉 430061)

武汉历史文化街区昙华林发展调查研究※

丁永玲1张姝1徐莉2

(1.武汉商学院,湖北武汉 430056

2.武汉市武昌区监察局,湖北武汉 430061)

昙华林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人们在此兴建了大批学校、教堂、住宅。该地现今仍遗存大量历史建筑,是武汉历史缩影的呈现。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昙华林如何在武汉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武汉文化旅游名片?本文在实地调研和问卷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了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

一、问题的提出

建筑大师贝聿铭曾说过:“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旧的痕迹,就好比一个人失去了记忆。城市需要发展,但进步的同时必须留住城市的根。”为了留住城市的“根”,世界各地都开始行动起来。1933年由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发布的《雅典宪章》是世界上第一个得到国际社会公认的针对城市规划以及城市历史文化保护的纲领性文件;国际文物工作者理事会在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中在开篇就指出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地段的重要性。在学者的研究中,欧洲起步较早,并专注于文物建筑保护理论研究、保护与开发研究、保护措施、保护方法及历史建筑的保护等方面,如Davidoff(1965)[1]认为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活动中应充分考虑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历史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1980)、《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等政策法规,通过法制化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我国学者也投入了极大热情,并产生了一定成果。钟行明(2011)[2]以济南古老芙蓉街为对象,为该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提出了建议;王兆芳(2013)[3]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进行了研究;王子剑(2014)[4]分析了徐州户部山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历史文化街区并未形成统一的概念体系,学者们、政府纷纷从自己的视角对历史街区进行了界定,如吴良镛(1998)[5]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了界定:在某一地区(城市)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这一地区文化脉络和集中反映该地区特色的建筑群,能够反映社会和文化多样性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人文环境诸方面,包含着历史特色和景观意向的地区;《文物保护法》(1982)提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法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革命纪念意义的街道。在本文中,课题组认同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历史文物较为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当地传统建筑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

昙华林历史街区位于武汉市武昌老城区东北部,主要指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包括昙华林、戈甲营、太平试馆、马道门、三义村以及花园山和螃蟹甲两山在内的狭长地带,昙华林街呈东西走向,全长1.22公里,宽3-5米,这里地势起伏,环境优美,历史悠久,文化荟萃,是武昌古城之根。“昙华林”作为地名见诸文字记载始于清代,昔日的昙华林是儒。释、道三教繁盛之地。对照清末《湖北省城内外街道总图》,标注在昙华林的寺庙宫观和外国宗教建筑物达数十座,可谓是“优昙钵花,时以现耳”。自1861年汉口开埠以后,人们在此兴建了大批学校、教堂、住宅。该地现今仍遗存大量历史建筑,是武汉历史缩影的呈现。武汉市政府于2004年起开始规划打造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但随着武汉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武汉市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的要求,昙华林武汉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值得推进的地方。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昙华林武汉历史街区旅游发展的因素,并对昙华林武汉历史街区的深化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取实地发放调查问卷考察的方法采集样本信息。调查选取湖北省武汉市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光谷广场片、昙华林片三个案例地。调查对象为随机选取的游客,调查时间为2015年5月13日、2015年7月13-16日,调查方法是将先期制作的问卷在调查地点发放、现场填写、当场收回。共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4份,回收率达98.50%;有效问卷359份。其中,江汉路及中山大道片125份、光谷广场片159份、昙华林片75份,无效问卷34份,问卷有效率91.35%。问卷的数据录入和分析主要运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问卷设计涉及三部分: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认知,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看法以及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对本研究有贡献的部分主要是对昙华林历史街区的看法和被调查者个人基本信息。

三、研究数据分析

(一)人口统计特征

如表1所示,受访者中男性为195位,所占比例为54.32%,女性为164位,所占比例为45.68%;从年龄结构上来看,18岁以下所占比重为1.95%,19-30岁所占比重为56.27%,31-50岁所占比重为21.73%,50岁以上所占比重为20.06%,受访者的年龄多集中与19岁-50岁之间,所占比重78.01%;从受教育程度上来看,受访者教育程度普遍偏高,大专以上学历的受访者比重达到了78.27%;从其职业结构来看,职业涉及较为广泛,其中以企业职工与个体商户所占比重最大,达到了55.71,值得注意的是昙华林历史街区毗邻湖北中医药大学及国营老厂住宅区,因而学生与退休人员也占据了一定比重,共计29.52;从收入水平上来看,有76.02%的受访者的工资月收入超过了2015年武汉市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收入水平偏高。

表1 受访者人口统计特征

综上,本次调查涉及了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性别、不同受教育水平、不同出生地、不同居住区域的受访者,问卷能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与代表性,具有内容效度与信度。

(二)分项统计结果

1、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认知度

课题组在考察对昙华林的认知度这个问题时,选择了开放式的提问方式:“请用一个词语形容你所认识的昙华林。”由于是开放式问题,答案也出现了五花八门。课题组通过整理后发现,这其中也有一些高频词汇,如小资(出现频次81次)、文艺(出现频次68次)、建筑(出现频次49次)、教堂(出现频次27次)等。通过这些从词汇可以尝试着串联出在受访者心中昙华林的形象:一个有着教堂、有着建筑的充满文艺气息、小资情怀的地方。当然,这只是一种尝试,却可见在这种形象中却缺乏着对昙华林历史底蕴的阐释,这是否是受众认知与昙华林开发之间的失衡?这值得课题组去进行深入的探究。

2、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到访情况

图1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到访情况

从图1的显示结果可见,受访者中69人没有来过昙华林,参观游览昙华林1次的受访者人数为102,2次的为42,3次的为36,3次以上的为110。其中,前往昙华林3次以上的受访者中,大部分居住在昙华林片区,因此这种重游率参考意义不大。而前往昙华林2次或3次的受访者,仅占受访者比重的21.72%,由此可见昙华林的重游率偏低。

3、游客未到访昙华林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障碍

课题组对从未前往过昙华林的69名受访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调查,询问其未到访的障碍,受访者采取开放式方式进行回答,课题组进行整理后发现集中存在的障碍主要是:没地方停车、没时间、人太多、武昌太远、不喜欢这类旅游景点,其中没地方停车及武昌太远最为突出,而认为武昌太远的受访者主要居住在汉口及远城区。

4、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的可进入性评价

在对来过昙华林的290名受访者进行可进入性评价时,认为可进入行非常好的有48人,认为比较好的有90人,认为一般的有66人,认为比较不好的有73人,认为非常不好的有13人。可见,受访者在面对该问题时,选择一般、比较不好、非常不好的受访者人数总计超过了50%。

5、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信息来源渠道

图2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信息来源渠道

从图2显示的结果来看,由传统媒介(电视、报纸、杂志)获取昙花林相关信息的受访者为105人,由网络媒介获取相关信息的为142人,由亲朋介绍获取相关信息的为73人,由旅游中介获取相关信息的为20人,由其他渠道获取相关信息的为19人。网络传媒的力量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介的传播,更有受访者表示正是因为看了昙华林的相关旅游帖子才萌发兴趣来到昙华林,由此应加强对网络新媒体的运用。

6、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保护评价

在对昙华林的开发与保护进行调查时,在前往过昙华林的290名受访者中,234名受访者表示昙华林需要进一步的进行开发与保护,所占比重为80.69%,剩下的受访者对保护表示认同,但对开发却表示着担忧,如有受访者表示“昙华林再开发下去,大量的建筑将消失殆尽,可能会出现更大的破坏。”在问到开发与保护现状时,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保护力度不够,如曾去过昙华林的一位受访者如是说“光鲜的正街背后,是真实的生活状态,想拆迁却因保护无法拆除的破旧房屋,甚至部分房屋没有厕所,大夏天摇着扇子躺在门口,这不是悠闲,而是生活的无奈。”受访者的表述让课题组深受触动,这也凸显了昙华林保护的困难及必要性。

7、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服务水平评价

在对来过昙华林290名受访者进行服务水平调查时,绝大多数受访者选择了一般,其中受访者人数为213人,所占比重为73.44%,评价为非常好的受访者人数为16人,比较好的为20人,比较不好的为32人,非常不好的为9人。在问到为何会做出“一般”的评价时,许多受访者表示“在昙华林景区没有需要什么问询的,景区很简单,也没有什么需要提供额外服务的地方,所以给了个一般的评价。”

8、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文化氛围评价

在对昙华林的文化氛围进行评价时,来过昙华林的290位受访者中67人表示非常好,82人表示比较好,76人表示一般,46人表示比较不好,19人表示非常不好。在表示文化氛围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受访者中,大部分认为昙华林很“小资”、“很清新”,而表示“非常不好”的受访者却表示“昙华林只有‘小资’,但小资不是文化底蕴”,这真是一种有趣的现象。

9、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购物环境评价

在对昙华林的购物环境进行评价时,来过昙华林的290位受访者中36人表示非常好,68人表示比较好,143人表示一般,26人表示比较不好,17人表示非常不好。大部分受访者对购物环境表示一般的评价。在深入访谈时,部分受访者表示“逛了昙华林后,觉得昙华林的特色纪念品好像只有刺绣,但刺绣价格不菲,买不起;而餐饮上只有甜点、咖啡厅、西餐厅等,缺乏地方特色。”由此可以窥视其在购物环境上存在的问题。

三、昙华林目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课题组的实际调研,并结合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昙华林在发展中存在许多问题。

(一)资源有待进一步开发

从调查结果来看,受访者所认为的昙华林是一个有着教堂、有着建筑的充满文艺气息、小资情怀的地方,这与昙华林所拥有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革命文化、教育文化显然是有着极大出入;在对其服务水平、文化氛围、购物环境进行评价时,受访者的评价并不高,并作出了“景区简单”、“缺乏特色”等评价。由此可见,从目前来看昙华林的开发并不十分成功,得到景区重游率低的调研结果也就不足以为奇了。因此,对昙华林而言,应找准定位,深度开发,将其历史文化底蕴的精髓完全的展现出来。

(二)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

受访者发现反映目前存在的凸出问题之一便是停车位缺乏,车辆随意占道停放,值得提出的是街区内道路更为狭窄,若单边停放车辆,其他车辆通行困难;在实地走访过程中还发现景区内电线随意牵拉,在影响美观的同时严重危害居民财产安全,公共健身设施、垃圾处理设施缺乏,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不便。

(三)社区居民生活状态堪忧

昙华林现存的建筑按照建设年代可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建设于解放前(1949年之前),绝大部分是低层及多层建筑,建筑体量小,大量采用砖木结构,建筑状况大多较差,有些甚至由于年久失修而成为危房;另一部分建设于解放后(1949年之后),建成时间较早的一部分建筑容积密度较大,建筑质量较差。昙华林社区的居住条件较差,私搭私建现象极为普遍,大多居民没有独自的厨房,甚至有的居民上厕所要走出数百米前往公共厕所,道路狭窄,若遇紧急事故,救护车、消防车等根本无法进入,救援困难。现居住在昙华林社区的居民多为原纱场、六棉纺织厂、武汉市汽轮厂等国有企业倒闭后的下岗待业人员,也有少数公务员和附近就读的学生、个体商贩,以中老年人为主,整体经济能力不佳。

四、昙华林旅游发展的研究对策

根据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未来一段时间应在以下几方面加以深化发展。

(一)深入挖掘文化资源

昙华林历史街区有着深邃的文化底蕴,同时武昌区委、区政府在打造的过程中期望将其变为创意产业园、国际文化艺术区,但遗憾的是就目前而言出现在昙华林街道两边最多的是各式商铺,若要论有些许文化气息的,当属琳琅满目的汉绣馆,然而这些汉绣馆终是以赢利为目的,文化传承到不敢多言。若要深入挖掘文化资源,首先应当保护现存资源,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文华公书林被拆,邵伯昌老房子被夷为平地,石瑛故居部分被开发商拆除,翁守谦故居、瑞典教区旧址、徐源泉公馆等建筑破败不堪、杂草丛生,建筑是历史的有型展示,若无法进行保护,则无从谈及开发;其次,对昙华林的文化资源内容与类型进行详细调查,除了常规调查外,还应注重对野史、传说、口传故事等内容的调查,试图了解昙华林全貌,并抓住武汉建设国家旅游中心城市和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发展机遇,重新组织景区规划的制定;第三,积极引起文化产业,值得注意的是在引起文化产业时,应当有着统一规划,对企业类型、产值、经营内容等有着严格的规定,在布局时形成相关企业的集聚,而不是现在的咖啡馆、西餐厅这种“伪文化”布局。

(二)着力完善基础设施

针对车流过大存在安全隐患,停车位缺乏、车辆随意占道停放的问题,可考虑对昙华林正街进行人车分流,在中山路地铁2号线附近由政府出资规划修建大型公共停车场,并在停车场以及昙华林正街设置免费公交点,解决市民出行一公里问题;政府加大资金投入,用以昙华林社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如规范电网、增修居民休闲设施、增加垃圾桶及公共厕所数量,通过此举改善昙华林的居住环境。在修建过程中应遵从“保护优先”的原则,注意保护原来的生态环境原貌。

(三)加大社区参与力度

社区居民在开发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游客而言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是他们想看的,若昙华林里没有了常住民,则变成了一个具有演绎性的、表演性的舞台,这会使昙华林丧失了魅力。对居民来说,应有权知晓昙华林的保护与建设方案,同时在规划过程中应多听取居民意见,而居民也应参与到利益分配之中来。这种利益分配不应是短视的,不是只将自己的房屋出租给商家获取租金即可,而应考虑长远:如若居民所住房屋破环了昙华林整体风貌需要动迁时,居民应当全力配合,当然为了补偿居民可选择拆迁款或还建;居民可以参股的方式参与配合政府的统一招商;也可考虑由居民、社区街道办事处共同成立昙华林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居民以房屋入股,参与开发和利益分配,以达到政府统一、合理规划,居民积极性充分调动的目的。

(四)把握互联网+旅游的营销新思路

在课题组调研中发现对昙华林而言,网络传媒的力量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介的传播,因此需要将昙华林的营销与互联网有机结合起来。其一,设计开发昙华林旅游APP,在APP中涵盖昙华林历史、旅游导览、美食、游记、旅游服务、互动等版块,从塑造昙华林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形象入手,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以现代化审美观念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手段,以融入当地经典文化为特色,以发展和保护并重为原则,以服务广大民众为宗旨,竭力打造昙华林武汉历史文化街区的文化旅游的品牌效应;第二,充分利用现有的“武汉昙华林”公众微信帐号,开展微信营销;第三,在热门旅游网站、旅游社区,发布旅游咨询、促销信息,用设置奖项的方式鼓励游客在网上发布游记,从而达到推广旅游产品的目的。

(五)创新昙华林武汉历史街区管理体制,大胆试点建设具有昙华林武汉历史街区管理体制

政府加大建设基础公共服务设施的资金投入,完善昙华林武汉历史街区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为彻底改变昙华林武汉历史街区发展落后现状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引进国内外成功管理模式与昙华林武汉历史街区自身的具体情况相结合,探索出新的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管体系以保障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营。基础服务设施不完善影响旅客的满意度,建设公共基础服务设施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

五、结语

本研究对昙华林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对如何促进其更好的发展提出了建议。但在研究中仍存在许多遗憾与不足,如未对昙华林资源现存状况作更为详尽的调研;未对昙华林开发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作更进一步的探究;在调研过程中的样本容量选取较为有限等,当然,这也为笔者展开后续研究提供了好的命题与研究方向。

[1]于泓.Davidoff的倡导性城市规划理论[J].国外城市规划,2000,(1):30-33.

[2]钟行明.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力复兴[J].现代城市研究,2011,(1):44-48.

[3]王兆芳.基于公众参与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D].河北师范大学,2013.

[4]王子剑.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与复兴[D].南京师范大学,2014.

[5]吴良镛.关于北京旧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几点意见[J].城市规划,1998,(2):6-9.

责任编校:薛兵旺

A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an Hualin Historic Precincts

DING Yong-ling1ZHANG Shu1XU Li2
(1.Wuhan Business University,Wuhan,Hubei,430056,China;
2.Wuchang Inspectorate,Wuhan,Hubei,430061,China)

Since Hankou's opening as a commercial port in 1861,a large number of schools,churches and houses were constructed in Tan Hualin.Todayin the precincts there still remain a large number ofhistoric buildings,becoming a microcosm of old Wuhan.As an important cultural tourism resource,how can Tan Hualin take off as a card of Wuhan cultural tourism in building Wuhan into a center city of tourism in China?To answer the question,a field study is made with questionnaire methods,and the problems are analyzed concern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an Hualin.Based on the studyand analysis,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provided toimprove the development.

Tan Hualin;historic precincts

TU984.114;G124

A

2095-7955(2015)06-0022-05

民建武汉市委员会参政议政研究项目(项目编号:wh2015mj21);武汉商学院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ky003)。

2015-11-22

丁永玲(1964-),女,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旅游公共关系研究;

张姝(1986-),女,武汉商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研究;

徐莉(1968-),女,武汉市武昌区监察局副局长。主要研究方向:市场经济研究。

猜你喜欢

华林受访者武汉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华林 向爱而行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