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在钙、磷代谢的影响

2015-11-19李子贵

中外医疗 2015年22期
关键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尿毒症

李子贵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在钙、磷代谢的影响。方法从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中接收并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并将所有的研究对象随机性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膜透析,在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在O、3个月后以及6个月后的钙、磷变化。结果观察组30例患者中低血钙5例,高血钙4例,低血磷3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低血钙5例,高血钙3例,低血磷4例,组间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高血磷12例,甲状旁腺激素13例,甲状旁腺激素5例;对照组发生高血磷2例,甲状旁腺激素2例,甲状旁腺激素1例,组间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血液透析而言,腹膜透析在治疗尿毒症患者中,更能有效的控制好患者的钙、磷代谢,同时还能更有效的保护患者的残肾功能。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尿毒症;钙磷代谢

【中图分类号】R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8(a)-0106-02

在慢性或急性肾功能衰竭晚期,患者体内会酸碱会失去平衡,水电解质絮乱,导致肾脏内分泌失调,患者体内也会相应的产生大量的代谢物质和毒性物质,从而引发患者出现全身中毒的现象,医学上将这种症状称之为尿毒症(uremia)。尿毒症治疗不及时,就会造成患者肾脏功能全部丧失,严重威胁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因此,应对其引起高度的重视。透析是一种能够快速消除患者体内毒素的方法,该研究选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就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对尿毒症患者在钙、磷代谢的影响进行研究,先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①从该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中接收并治疗的尿毒症患者中随机抽取6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人选的60例尿毒症患者均符合尿毒症的诊断标准,并将所有的研究对象随机性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采用腹膜透析。②观察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8岁,平均年龄(56.2±12.3)岁;原发病:糖尿病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3例,乙肝相关性肾炎1例,高血压肾硬化2例,梗阻性肾病2例。③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3-83岁,平均年龄(58.1±13.2)岁;原发病:糖尿病11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5例,乙肝相关性肾炎2例,高血压肾硬化1例,梗阻性肾病1例。④两组尿毒症患者均分别做过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3个月以上。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原发病等因素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①对观察组采用血液透析治疗,使用碳酸氢盐透析液,每次投资4-5h,每周透析2-3次,透析液流量控制在599mL/min,血液量控制在200-230mL/min.透析器膜面积为1.4㎡,透析液浓度为1.5mmol/L;每天蛋白质摄人量为1.0-1.4g/(kg·d)。②对照组采用腹膜透析。使用Baxter Dianeal透析液,每天透析2-4袋Baxter Dianeal透析液,透析液浓度为1.5mmol/L;患者蛋白质摄入量为0.8-1.3g/(kg·d)。

1.3 观察指标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分别接受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后,分别测试其O、3个月和6个月后的全段甲状旁腺激素、血钙以及血磷,并记录。

1.4 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按照美国国家肾脏基金会对肾脏病最低标准关于CKD-MBD的临床实践指南,两组患者的透析治疗目标,血钙维持在正常范围或正常低限2.1-2.37mmol/L,血磷1.13-1.77mmol/L,钙磷乘积<4.4 ㎜ol?/L?或55mg?/dl?,iPTH在130-300pg/mL。

1.5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3.O统计分析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结果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F检验或t检验,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血钙及血磷情况对比

观察组30例患者中低血钙5例(16.67%),高血钙4例(13.33%),低血磷3例(10.O%);对照组30例患者中低血钙5例(16.67%),高血钙3例(10.O%),低血磷4例(13.33%),两组患者的低血钙发生率比较(X?=0.0000,P=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高血钙发生率(X?=0.5381,P=0.46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高血钙发生率(X?=0.5381,P=0.46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发生高血磷12例(40.0%),甲状旁腺激素>300pg/mL有13例(43.33%),甲状旁腺激素<70pg/mL有5例(16.67%);对照组发生高血磷2例(6.67%),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300pg/mL有2例(667%),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300 pg/mL有1例(3.33%),两组患者的高血磷发生率比较(X?=31.0481,P=O.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300pg/mL发生率比较,(X?=31.0481,P=O.OOO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70pg/mL发生率比较(X?=g.8864,P=0.00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观察6个月后的各项指标比较

从表1可以看出,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6个月后,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的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等指标的情况,血钙:仁4.9200,P=O.0000;血磷:t=3.3667,P=O.0011;甲状旁腺激素t=6.3420,P=0.02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结果如下表1所示。

3 讨论

随着透析年龄的增加,血液透析患者慢性或者急性肾脏矿物质代谢絮乱状况也会越来越明显,导致患者骨骼畸形、骨痛、心瓣膜钙化、血管钙化以及软组织钙化等,产生心血管的概率也随着增高,严重的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并且威胁到患者的身心健康。国外报道显示,血液透析患者的高血磷发病率已经达到52%,而高血磷是导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高度危险因素。相关研究显示,高磷会导致血管平滑肌细胞(SM-Cs)发生钙化情况,还能够诱导机体中一些可以促进钙化的细胞因子的表达,进而加快机体血管钙化的出现。该次研究中该院收治的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磷水平、钙磷乘积均有明显的上升,并且甲状旁腺激素的水平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血液透析患者更容易引发血管钙化,与相关研究报道保持一致。而采用腹膜透析的对照组患者的血磷和甲状腺激素水平控制都比较好,这一点也是腹膜透析的优点。该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钙磷代谢具有明显的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①两种透析方式的区别。②不同透析方式患者的饮食结构有明显的区别,其中进行腹膜透析的患者因为担心无法有效控制腹膜超滤水分的功能,所以对饮食的控制也比较严格。而血液透析患者则没有那么多限制,患者的食欲相对较高,对磷的摄入量也相对比较多。③血磷的区别,受到残肾功能的影响,南于血液透析患者无尿,无法通过尿液来排除磷,所以进行腹膜透析患者的血磷明显比较低。④药物治疗的区别,由于血液透析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上升,为了对甲状旁腺激素水平进行有效的控制,通常会采用骨化三醇对患者进行治疗,这样就会增加患者肠道对钙磷的摄人量,从而导致血液透析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血磷症状,因此临床上需要提高重视。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选择不同的透析方式对尿毒症患者进行治疗,其治疗的效果也是不同的。选择史为理想的治疗方式,更能控制好患者的钙、磷代谢絮乱,并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该研究发现对尿毒症患者实施血液透析治疗和腹膜透析治疗疗效存在差异,两组患者在接受治疗6个月后,其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指标不同,观察组钙磷代写絮乱发生率较高,尿毒症患者选择腹膜透析能够好的控制体内钙、磷代谢,进而保护残肾功能。因此,对于尿毒症患者,腹膜透析方式治疗效果史为有效。

综上所述,相对于血液透析而言,腹膜透析在治疗尿毒症患者中,更能有效的控制好患者的钙、磷代谢,同时还能更有效的保护患者的残肾功能。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尿毒症
人物
优质护理干预在慢性肾衰竭腹膜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腹膜透析导管破裂3例保守处理过程及分析
综合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影响
腹膜透析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病原因及治疗现状
腹膜透析在尿毒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早期肾性贫血20例疗效观察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对尿毒症自主神经病变的影响
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前后血清蛋白电泳图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