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综合治疗方式研究

2015-11-19吕桂梅

中外医疗 2015年22期
关键词:综合治疗颌面部口腔

吕桂梅

【摘要】目的通过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综合治疗方式,旨在为提高治疗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整群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56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基础治疗、切开引流、抗感染治疗、全身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方式,对比分析患者治疗有效率、并发症率、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15%、并发症率为2.56%、治疗时间为(5.84+0.43)d、住院时间为(8.65+0.69)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基础治疗、抗感染治疗、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方式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率。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综合治疗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8(a)-0025-02

颌面部间隙感染也称颌周蜂窝织炎,感染多发于口腔、咽喉、面部和颈部软组织的感染性化脓性炎性反应总称,疾病导致患者出现红肿热痛,如果不及时治疗,脓性炎症波及多间隙形成弥漫性脓肿,甚至引起纵隔炎、脑脓肿、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病死率较高。该研究整群选取2013年6月一2014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56例通过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综合治疗方式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3年6月-2014年6月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56例,随机平均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78例患者,其中研究组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44例,年龄为14-78岁,平均年龄为(47.92±1.01)岁,病程为3-10d,平均病程为(5.34±0.38)d,对照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42例,年龄为16-77岁,平均年龄为(47.85±1.04)岁,病程为3-11d,平均病程为(5.31+0.40)d,排除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单纯给予抗感染治疗,人院后立即应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应用3.Og头胞哌酮舒巴坦(国药准字H20063413)静脉滴注,1次/d辅以500mg甲硝唑静脉滴注(国药准字H64020094),2次/d。同时提取病灶内脓液进行细菌学培养,检测出确切的感染病原体后,应用敏感的靶向抗菌药物进行治疗,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基础治疗:保证患者得到充分的休息,保持病房清洁、食物卫生,对于发热的患者应用扑尔敏治疗,禁止患者自行局部热敷或物理挤压。局部治疗:用局部理疗、中药涂擦的方式控制病灶,防止感染加重,对于局部治疗效果不理想应立即切开引流。切开引流:局部麻醉后从口腔内部切开感染部位,用硅胶管建立引流通道,对感染部位充分引流,并将脓液彻底清除后用0.9%生理盐水和3%双氧水交替冲洗脓腔,术后每天用庆大霉素冲洗脓腔。全身营养支持:监测患者血压、血糖的变化情况,给予降压药、胰岛素等药物控制疾病,同时维持酸碱水电解质平衡,加强营养供应,提高患者自身免疫能力,同时定期监测感染原的变化针对性调整和使用抗生素,并给予人体白蛋白或血浆以纠正低蛋白血症。对比分析患者治疗有效率、并发症率、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

1.3 疗效判定

痊愈:治疗后全身症状完全消失,感染部位无红肿、疼痛,咀嚼、进食、语言功能完全恢复。好转:治疗后全身及感染部位症状显著减轻,咀嚼、语言等功能基本恢复。无效:治疗后全身症状无好转,感染部位无改善甚至加重,咀嚼等功能无恢复。治疗有效率=(痊愈数+好转数)/总数xl00%。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百分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并发症率、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分析

研究组患者并发症率为2.56%(2/7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26%(8/78),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635,P=0.0185<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时间为(5.84±0.43)d、住院时间为(8.65±0.69)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

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15%,对照组为82.05%,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口腔科临床常见疾病,发病部位多集中在咬肌间隙、眶下间隙、下颌间隙、颊间隙、颏下间隙和舌下间隙等,致病菌以绿脓杆菌、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随着炎症的快速发展,以及口腔颌面部大量筋膜间隙的组织学特点,感染灶数量、部位及范围掌握度较低,导致感染扩散率高,易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

该研究通过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综合治疗方式,给予研究组患者基础治疗、切开引流、抗感染治疗、全身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可通过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疾病达到促进治疗的目的,同时通过营养支持可提高患者免疫力,达到抵抗疾病蔓延的作用,给予患者切开引流可以快速清除脓液,避免感染面扩大。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15%、并发症率为2.56%、治疗时间为(5.84±0.43)d、住院时间为(8.65±0.69)d,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给予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综合治疗方式可以快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有效率并降低并发症率。相关研究证明,针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采取全身抗炎治疗、局部病变治疗和支持治疗的综合治疗方式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大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该研究结果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数据相符。

猜你喜欢

综合治疗颌面部口腔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口腔健康
孕期口腔保健不可忽视
口腔健康 饮食要注意这两点
带状疱疹后遗痛23例临床分析
综合疗法治疗井下煤矿工人功能性消化不良47例临床观察
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治疗的128例效果观察
颏下岛状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
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美容中的应用
计算机辅助模拟技术在颌面部复杂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颈阔肌肌皮瓣修复颌面部软组织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