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母婴同室开展床旁护理新模式的效果
2015-11-19夏君秀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产科山东荣成264300
夏君秀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产科,山东荣成 264300
产科母婴同室开展床旁护理新模式的效果
夏君秀
山东省荣成市人民医院产科,山东荣成 264300
目的 探讨产科母婴同室开展床旁护理新模式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产科收治的分娩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护理模式划分,对照组60例行传统母婴护理,观察组60例行床旁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100.0%、婴儿护理掌握率与健康知识掌握率均为98.3%,明显优于对照组90.0%、83.3%、8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11.7%,明显高于观察组1.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科母婴同室开展床旁护理新模式效果明显,促使新生儿护理质量得到提升,和谐护患关系,有推广价值。
母婴同室;床旁护理;效果
产科监护中中心为家庭,其实质即母婴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于产妇床边提供一切护理服务[1],母婴床旁护理便来源于此。母婴床旁护理即于母婴室中开展个性化临床护理,促使产妇、婴儿以及家庭所需获得最大限度满足,属于中心式护理模式[2],注重将家庭作为中心,强调以人为本。当前临床产科逐渐引入母婴同室床旁护理,与当前逐渐提升的母婴护理服务要求相符,体现出个性化、多样化以及特性化特点。该护理模式的使用促使产妇及其家属快速掌握婴儿护理技巧,新生儿感染率得以降低,为其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产妇及其家属的健康知识掌握率也得以提升,护患关系更加和谐,减少医疗纠纷。该研究为具体探讨产科母婴同室开展床旁护理的临床效果,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产科收治的分娩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产科收治的分娩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按照护理模式划分,对照组60例行传统母婴护理,年龄为19~42岁,平均(32.6±5.7)岁;36例为剖宫产,24例为阴道分娩;80例婴儿中42例为男婴,38例为女婴;重量为2.5~4.5 kg,平均(3.6±1.1)kg。观察组60例行床旁护理,年龄为20~43岁,平均(33.2±5.9)岁;35例为剖宫产,25例为阴道分娩;80例婴儿中41例为男婴,39例为女婴;重量为2.5~4.4 kg,平均(3.4±1.0)kg。两组产妇在一般资料上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作者简介]夏君秀(1972.7-),女,山东威海人,本科,主管护师,产科护理。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母婴护理,即护士负责新生儿所有护理工作,包括新生儿脐部护理、沐浴以及抚触等,家属与产妇均未参与其中。于沐浴室完成新生儿治疗与预防接种等工作,统一开展出院指导。观察组行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具体操作如下。
1.2.1 环境护理 母婴同室中均有家属床、新生儿床以及产妇床,产妇床旁为婴儿床,便于产妇对新生儿行细致观察与哺乳。母婴床面积应在6 m2以上[3]。病房中应有通风保暖设施,维持室温为23℃左右,相对湿度为55%左右,定期开窗透气,保持空气清洁。行抚触、沐浴时室温应在27℃左右。准备好新生儿护理所需物品,比如沐浴喷、洗手消毒液、温度计以及婴儿洗护用品等。
1.2.2 技能培训 培训护理人员,内容应涵盖母婴护理所有业务与技术,由带教老师与骨干护士开展培训,前者主要培训内容为技术操作,受训人员为各个层次的护士,比如新进护士、工作几年护士以及护师等。包含以下内容:①制度及安全知识培训:培训护士制度与标准,例如卫生部制定的护理相关制度与核心工作制度;培训安全知识,如安全管理手册中法律法规、安全知识、规章制度、警示案例以及应急预案等。每月需集中护士开展学习,将护理隐患找出,结合科室特点对高风险管理项目予以设置,比如产妇首次起床或者术后跌倒、晕厥、新生儿由于误吸诱发窒息以及坠床等,结合上述风险点对相应应急预案与防范措施予以制定,为母婴安全提供保障。护士应熟悉并掌握应急预案工作流程,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可配合处理。②礼仪培训:培训招呼用语、仪态仪表、着装,要求化淡妆、树立良好职业形象等,给产妇与家属安全感与舒适感。③沟通技巧培训:护士沟通交流于产妇及其家属时一定要控制好语气、态度,需轻柔与亲切,语言礼貌,态度大方,提供微笑服务,采用商量口吻,语言不可为命令式。使产妇充分感受到护士关怀与体贴,护理操作应熟练有序。
1.2.3 专科操作护理 开展一对一护理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需保持耐心细心,对于产妇及家属疑虑耐心解释,确保充分了解与掌握,告知产妇及家属详细操作流程,鼓励他们参与其中,提升配合度与支持度。具体包括以下操作:①脐部护理:1次/d,1次3根棉签,3~5 cm为消毒直径,从脐轮根部开展螺旋状消毒,用棉签蘸取,按照从内至外的顺序,确保局部皮肤处于干燥清洁状态。②测定新生儿经皮胆红素:1次/d,经皮对胆红素予以测定时主要使用黄疸仪,随时对黄疸变化进行观察并详细告知产妇及其家属。③床旁抚触:设定母婴同室病房温度超过28℃,1次/d,于婴儿吃奶后30 min开展,确保新生儿处于饱腹、清醒以及不烦躁状态[4]。最好于婴儿睡觉前开展,流程一定要严格依据新生儿抚触标准。将适量抚触油倒入掌心中,将双手对搓,待掌心出现热度后行抚触护理。在抚触时要充分沟通于新生儿、产妇以及家属,使家属与产妇充分掌握,出院后亦可家庭开展新生儿抚触。④床旁健康宣教:包括产前、产后,产前宣教为探视制度、入院环境以及医护人员责任等。产后宣教则包括科学含接与喂奶姿势、母乳喂养优势、办理出生证明流程、换尿布方法、恶露量辨别以及处理新生儿惊吓反射等生理现象。告知产妇产后42 d不可同房,做好出院指导工作。⑤预防接种:接种卡介苗与乙肝疫苗前要细致告知家属化脓红肿位置,避免出现后产妇及家属惊慌失措。
1.2.4 排班模式 结合产科护理特点合理排班,母婴护理中工作量负荷最大的为白天,白天通常会集中开展新生儿预防接种、抚触、沐浴以及游泳等,夜间工作量较少,可在排班时引入三班制,将责任包干制突出,将传统功能制改变。设定3个岗位,分别为主班、治疗班以及专业护士,结合床位数专业护士分管产妇及新生儿数量为7~8位,主要负责内容为母婴床旁护理,包括产妇分娩后专科与基础护理以及新生儿一般护理等。结合护士个人能力将其划分为高级与初级,前者负责护理技术含量高或者病情严重患者,初级则为护理技术含量少与病情轻度患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掌握婴儿护理情况与健康知识情况,同时记录两组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21.0软件对所有数据行统计学处理,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0.0%(54/60),观察组为100.0%(60/6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5.211);对照组健康知识掌握率为83.3%(50/60),观察组为98.3%(59/6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8.015);对照组婴儿护理掌握率为83.3%(50/60),观察组为98.3%(59/6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8.015)。
2.2 两组新生儿院内感染情况
对照组7例新生儿感染,3例为皮肤感染,1例为脐部感染,1例为呼吸道感染,2例为胃肠道感染,发生率为11.7%;观察组1例为皮肤感染,发生率为1.7%。由此可知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7.235)。
3 讨论
在现代产科护理中要求将自我护理与健康教育突出,促使护理服务对象培养自我保健意识。母婴床旁护理即于围产期开展同室保健,加快保健教育实施进程,且在分娩过程中为婴儿、产妇及其家庭提供个性化护理服务,将人文关怀充分体现出来。产科母婴同室开展床旁护理优势众多,具体如下。
3.1 促使产科护理满意度提升
母婴床旁护理中注重为产妇提供尊重,同时提升家庭知情情况与参与度[5],将产科中人文关怀特点充分体现。实施床旁护理可促使将家庭作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充分实现,对家庭、产妇以及婴儿需求充分满足。24 h中新生儿均与母亲在一起,于身心愉悦状态下家庭对护理知识进行学习,责任护士可轻松与充分沟通于家属及产妇,同时亲眼观察护理操作细节,便于学习与掌握操作技巧,满足家属与产妇求知欲,且基于护患间对和谐关系予以构建。由此开展护理健康教育效果更好且更直接,使家庭获取更多专业性知识。开展床旁护理操作与新生儿与产妇心理与护理特点相符,将传统母婴分离服务模式护患沟通隔阂消除,赋予护理连续性,避免中断,可将整体护理充分体现出来,提升家属与产妇护理满意度。此外,新生儿所有护理服务均开展于产妇床旁,产妇及其家属处于直接观看状态,促使护士自律性提升与责任心增强,在操作时严格遵循相关流程,提升护理技巧规范性与娴熟度,减少护理差错,进而降低医疗纠纷率。在该组中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90.0%,观察组为100%,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石永丽等[6]研究结果相近。
3.2 使初产妇尽快向母亲角色转变
对于女性而言从妊娠到分娩为人生大事,尤其是初产妇,产褥期不仅要尽快恢复生理功能,还要尽快转变为母亲角色,因此初产妇承受较复杂的身心改变。开展母婴床旁护理可促使产妇及家属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技巧,由此尽快转变为母亲角色。该组中对照组婴儿护理掌握率为83.3%,观察组为98.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米泽华[7]研究结果相近。
3.3 母婴床旁护理促使新生儿院内感染率降低
在母婴床旁护理中护士不再是被动宣教而是主动服务,健康教育更加周到与细致,提升家属与产妇新生儿医学知识掌握率;指导母乳喂养可促使新生儿自身免疫能力提升;由于母婴床旁操作主要开展于产妇床旁,使得护士对操作流程充分掌握,避免出现医源性交叉感染[8],减少新生儿院内感染现象。该组中对照组新生儿院内感染率为11.7%,观察组为1.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林卫[9]研究结果相近。
综上所述,产科实施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可提升产妇与家属婴儿护理掌握率与健康知识掌握率,和谐护患关系,减少院内感染现象,有推广价值。然而该研究例数较少,且护理中还有环节需要完善,因此仍需临床不断实践深入研究。
[1]秦学玲,张俊红,黄宝胜,等.产科母婴同室实施床旁护理新模式的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135-136.
[2]曹利凤.母婴床旁护理新模式在产褥期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20):15-17.
[3]韩艳艳,韩珊珊.母婴床旁护理新模式在产科的效果观察[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6(2):367-368.
[4]杨雪娇,蔡岱青.产科母婴同室护理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 2014(6):231-232.
[5]高超,封秀玉,莫丽霞,等.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临床实践的新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12(16):40-42,46.
[6]石永丽,李美英.产科母婴同室一对一床旁护理的效果评价[J].天津护理,2014,22(1):24-25.
[7]米泽华.新生儿床旁护理在产科母婴同室的实施[J].当代医学,2012,18 (15):137-138.
[8]李红,王姗,钱洁艳,等.新生儿床旁护理在母婴同室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4,13(21):48-50.
[9]林卫.母婴同室床旁护理在产科临床中的效果观察[J].西部医学,2013,25 (10):1581-1582.
Effect of New-model Bedside Care Applied to Obstetric Direct Rooming-in
XIA Jun-xiu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Rongcheng People's Hospital,Rongcheng,Shandong Province,2643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new-model bedside care applied to obstetric direct rooming-in.Methods 120 puerperants admit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0 to Januar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ubjects.And the clinical data of them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The puerpera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ursing model given to them.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by the traditional maternal and child care,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by the bedside care.And the nursing efficacy was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nursing satisfaction(100.0%vs 90.0%)(P<0.05);obviously higher rate of mastering the knowledge about baby care(98.3%vs 83.3%)(P<0.05); substantially higher rate of mastering the knowledge about health (98.3%vs 83.3%)(P<0.05);much lower incidence of neona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rate(1.7%vs 11.7%)(P<0.05).Conclusion New model bedside care applied to obstetric direct rooming-in has significant effect,which can improve the neonatal nursing quality,facilitate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with the value of promotion. [Key words]Direct rooming-in;Bedside care;Effect
R473.71
A
1674-0742(2015)08(a)-0152-03
201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