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及防治
2015-11-19王福录高廷军
王福录++高廷军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脑梗塞的临床特点,做到积极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2014年3月,神经外科颅脑外伤住院患者中,51例发生外伤性脑梗塞患者的诊治经过。结果外伤性脑梗塞发生率占同期颅脑创伤住院患者总数的3.9%。伤后12个月GOS评分1分7例;2分5例;3分10例;4分12例;5分17例。死亡及重残比率为43%。结论外伤性脑梗塞是导致颅脑外伤患者死残率增高的主要并发症,依据其发生、发展的特有规律早期预防,是减少外伤性脑梗塞发生率,降低死亡及重残比率的关键。
[关键词]外伤性脑梗塞;临床特点;防治
[中图分类号]R74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5)08(a)-0001-02
外伤性脑梗塞(traumatic cerehral infarction. TCI)是综合原因造成的颅脑损伤后严重并发症,是导致患者死亡及重残数量增加的重要因素。脑组织仅占体重的约2%,氧耗量却占全身氧耗量的20-25%。由于脑组织对血氧的特殊依赖性,脑梗塞一旦形成,其变性、坏死难以逆转,治疗效果也无法让人满意。基于以上认识,一直以来将外伤性脑梗塞的预防放在第一位。2009年1月一2014年3月该院在回顾、总结以往颅脑外伤患者,包括外伤性脑梗塞患者诊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不断学习、探索,取得了一些有益的成果。外伤性脑梗塞多继发于重型颅脑外伤,与颅脑损伤后脑组织的出血、水肿相互联系、相伴共生,在治疗原则上常常相互矛盾甚至截然相反,使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更加复杂、艰难,时刻警惕其发生、发展,进而早期诊断,积极防治,对神经外科医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整群选取2009年1月-2014年3月,该院神经外科颅脑外伤住院患者中,并发外伤性脑梗塞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龄2.5-79岁,平均(42.8±6.3)岁。致伤方式:交通事故伤33例;坠落伤13例,击打伤5例。人院时情况. GCS3~5分11例;GCS6-8分31例;GCS9-12分7例;GCS13-15分2例。脑挫裂伤为主(可有小的硬膜下、脑内血肿)22例;硬膜下血肿为主(可有小范围脑挫裂伤)17例;硬膜外血肿10例;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29例。入院时单侧瞳孔散大13例,双侧瞳孔散大5例。伴有胸部损伤或呕吐物误吸致低氧血症9例;实质脏器损伤和/或骨盆、股骨骨折出血,血容量不足低血压或休克11例。所有患者均在伤后0.5-3h入院。
1.2 方法
针对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原因积极预防,在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的基础上,及时行影像学复查早期诊断,是防治外伤性脑梗塞的最重要措施。
1.2.1 诊断外伤性脑梗塞与颅脑外伤所致其他疾病比较缺乏特有临床表现,其明确诊断最终靠影像学检查。颅脑外伤患者人院即行CT或MRI检查,之后常规分别于入院后6h、24h、72h、7d复查。由于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发展是继发于颅脑、颈部损伤之后,其神经损害出现在原发伤的临床表现之后,或出现新的神经损害或使原有神经损害加重。对伤后即有意识障碍,治疗观察中出现颅脑原发伤无法解释的病情加重:包括开颅手术结束已缓解的病情再次出现恶化,如:生命体征变化,特别是血压升高、呼吸改变;精神、意识改变、昏迷加深;瞳孔特别是一侧瞳孔直径变化、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肢体活动减少、消失或肌力下降;开颅手术结束时已回缩的瞳孔再度散大;塌陷的骨窗再次隆起等都应高度重视,并及时安排影像学复查。外伤性脑梗塞发生24h以后CT检杏才有阳性发现,而MRI可在脑梗塞6h发现异常,24h内复查尽量选择MRI。CT表现为楔形或类楔形低密度灶,边界清楚。MRI检杏时可见脑组织内TIW低信号和T2W高信号。影像学检查发现这一典型的改变,外伤性脑梗塞诊断即可确定。但应与脑挫伤水肿鉴别,鉴别要点见表1。
1.2.2 治疗针对外伤性脑梗塞的诱发因素采取有力措施,包括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①手术治疗措施,对已有脑疝形成、脑(中线结构)移位>1.5cm,或颅内血肿、颅内高压有手术指征者,应果断选择手术治疗,包括:血肿、碎裂脑组织清除、彻底止血,早期脑疝形成或持续时间长,估计术后脑水肿凶猛、迁延时,应选择标准大骨瓣开颅、去骨瓣减压,敞开或扩容缝合硬膜。②非手术治疗措施,早期主要包括呼吸、循环功能(特别是脑灌注压)维护、止血药物应用、脑水肿防治等。入院即给予20%甘露醇5mL/kg次快速静滴,可使脑组织脱水减轻脑水肿,同时甘露醇的高渗作用可增加血容量,维持有效循环;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血脑屏障功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稳定受损脑细胞膜、改善微循环;颅内出血稳定(伤后3-6h)、血压回升后及早给予Ca++通道阻滞剂,以防治脑血管痉挛,特别合并外伤一件蛛网膜下腔m血患者;抗自由基药物一依达拉奉应用:自由基在外伤性脑梗塞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依达拉奉作为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可以抑制黄嘌呤氧化酶和次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抑制自由基的产生;同时刺激前列腺素产生,减少白细胞三烯和花生四烯酸等炎症递质的产生,降低羟白南基的浓度,打断脂质过氧化反应链,抑制迟发性神经元死亡,抑制血管内皮细胞损害,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亚低温疗法,亚低温可降低脑代谢减少脑氧耗,增强脑对缺氧的耐受力,从而挽救缺血半暗带脑组织功能;止血剂的应用,伤后早期(24h以内或一次性)根据情况选择立止血、止血芳酸等;颅内出血已控制时即给予胞二磷胆碱应用,以保证卵磷脂在脑内合成。病程3d后,可酌情给予降低血液粘滞性药物治疗,如: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参、川芎嗪等。高压氧可迅速提高患者的血氧浓度,纠正脑组织特别是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的代谢异常,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但脑水肿未完全消退时选择应特别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