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心态培育

2015-11-18

新世纪图书馆 2015年4期
关键词:馆员心态图书馆



公共图书馆与社会心态培育

陈筱琳

摘要论文分析了广州教育城图书馆联盟发展的意义和有利因素,并从联盟的类型、性质、合作内容、运行机制、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等方面,探讨了广州教育城图书馆联盟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广州教育城图书馆联盟资源共建共享

分类号G259.23

Discussion on Library Alliance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Vocational Education Town

Chen Xiaol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significance and favorable factors of library alliance development in Guangzhou Vocational Education Town, this paper discusses library alliance’s type, nature, cooperation content, operation mechanism, mai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Several practical proposals on library alliance’s development strategy are set forward too. Keywords Guangzhou Vocational Education Town. Library alliance.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0 引言

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以下简称《报告》),对近期中国民众社会心态进行了分析。《报告》认为,当前我国社会心态总体健康积极,但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一是核心共享观念缺乏,人与人之间的价值观念日益多元,但能真正形成主导性、说服性、大家共同认可的观点的难度日渐增强。二是阶层认同趋向下移。近年来存在比较普遍的底层认同、弱势群体认同现象,88.1%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属于中等或中下阶层,4.0%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属于下层[1]。自认为处于底层的民众的不安全感、不公平感更强,社会信任程度更低。三是人际信任指标下降。社会的总体信任指标逐步下降,只有不到一半被调查者认为社会上大多数人可信,比如摔倒老人扶与不扶的争议、食品安全的担心、“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的尴尬,都是人际信任下降的具体表现。四是需求满足急功近利。面对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获得的需求满足,人们内心充满焦虑、失落、无奈、无助,甚或悲观,房产热、收藏热、博彩热、艺考热等,无不体现了普通民众一夜暴富、一举成名的急功近利心态。以上种种是《报告》分析和描述的我国当前社会心态的总体状况。如何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文化影响心理、文化培育心态”日益成为共识,怎样发挥公共图书馆在社会心态培育上的积极作用,正是本文聚焦的重点。

1 公共图书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优势条件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和信息提供的一支有生力量,是促使人们寻找和平和精神幸福的基本资源。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是我国公民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十二五”规划中以国家发展文本的形式首度出现。公共图书馆以其平等性、开放性、公益性的特质,在营造积极正向的社会心态上扮演重要角色。

1.1公共图书馆是催人奋发进取的精神家园

公共图书馆营造了一个催人奋发向上、不断进取的氛围,在这里,自由活跃与井然有序、独立自主与激励互助和谐统一,个人理想愿景将借助公共图书馆搭建的平台走向现实。首先,在图书馆,读者是主体。图书馆工作围绕读者开展,“一切为了读者”,让读者唱主角,使其能充分感受到主体地位和自主自助的力量。其次,图书馆的环境滋养培育积极向上的情绪。作为启迪聪明才智之所,现代公共图书馆着力营造舒适宁静,充满人文气息和人文关怀的群体氛围,帮助人们陶冶情操、滋养心灵,为积极情绪培育提供土壤。再次,公共图书馆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在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提供了交流平台,帮助读者拓展人际脉络,在沟通、互助、激励中,促进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提升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力。

1.2公共图书馆是蕴藏理性和平的书香校园

“腹有诗书气自华”,书籍和阅读给人以理性和正能量,无论是个人的成长进步,还是社会的知识积累,都离不开公共图书馆这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美国图书馆学家巴特勒认为,“图书馆是将人类记忆的东西移植于现在人们的意识之中的一个社会装置”[2]。图书馆将历史与现实、文字与生活加以融合,公众通过阅读感知,将理性和平融汇进变革中的生活。

1.2.1知识存储传播汇聚智慧

“图书馆具有制衡私权膨胀、促进知识和信息传播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权利”[3]。依托信息资源保障,不同年龄、不同界别的读者可以根据服务引导和自身意愿,通过对心理专业及其他各类资源的交叉或独立利用,接触不同观点、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开阔心胸、拓展视野,培育宽容开明、和谐相处的健康心态。

1.2.2数字网络增强社会支持

根据社会支持理论,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中,这种支持越强大,就越能帮助他从容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信息技术的发展能为公众通过公共图书馆获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增强个体间的凝聚与联接。数字化的创新,使公众在开放的网络空间,实现文献借阅检索、定制咨询等一站式服务和展览演出、讲座培训、影音资料等免费在线观看。更为重要的是,数字化的虚拟平台,QQ群、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介的应用,搭建了以数字资源为介质、以读者为中心的网络交流互动平台。公众可以方便地利用手机、IPAD、电脑、电视、互联网,以及其它离线方式在网络空间发出声音、展示自我,结交志同道合的伙伴,从而扩大社会网络资源,用良性的社会支持系统来增进内心的安全感,提升正向的心理能量。

1.2.3社会协作增强凝聚和谐

当代公共图书馆正致力于将多种社会文化服务功能予以整合,积极尝试与社会机构合作,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公共图书馆事业,实现和谐共赢。各种社会智力资源的优势整合和团结协作,不仅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还能增强社会成员间的凝聚力。

1.3公共图书馆是实现开放包容的幸福乐园

1.3.1服务对象覆盖全民

1.3.2无障碍、零门槛服务保障文化权益

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公共图书馆普遍实现了设施场地免费开放、信息资源免费提供。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理念提升,公共图书馆在“无障碍、零门槛”服务上进一步深化,例如在馆内开设免费的无线上网服务,推出以市民卡、身份证等作为读者证的创新举措,提供免费主题培训,向农民工敞开大门,建设劳务工图书馆(室)等,无不彰显公共图书馆开放包容的姿态。

1.3.3延伸、创新服务贴心便民

当前,随着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的更新、服务功能的拓展,公共图书馆在延伸服务、信息服务上不断尝试探索一系列新举措,更加便民利民。例如近年来,许多地区开展了总分馆建设,将服务触角向下延伸。同此同时,一些城市如深圳、北京、武汉、青岛、苏州、长春等地,相继建立了图书借还24小时自助服务系统,实现了全天候的图书馆服务。这些举措在便民利民的同时,更多体现的是人文关怀、人性观照。

2 公共图书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服务途径

肩负服务大众、构建和谐文化重要使命的公共图书馆,应创新服务视角,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条件,探索社会健康心态培育的多重路径,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1打造“公共空间”,跨越隔离增进共融

雷·奥登伯格在其名著《伟大的场所》中提出“第三场所”概念,即家和工作场所以外的活动空间,是非正式的公共生活得以开展的地方,包括咖啡馆、酒吧、书店、发廊、广场、公园以及其他可以闲逛的场所。公共图书馆正是其中最重要的“第三场所”:她是免费的,即使囊中差涩也不会被排拆;她是遮风避雨的温暖港湾,跨进图书馆,会被温馨和友善所接纳;打开一本书,或许就会遇上一个知音,开始愉快的心灵对话……无论性别、年龄、种族、阶层、职业,任何一个陌生人都可以跨越孤立隔离,加入这个容纳异质的公共空间,都可以在这里享用免费的信息资源、自学进修、休闲娱乐、度过余暇。图书馆在“公共空间”营造方面,可以有许多的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公共空间”为公众提供了体验和构建社会联系的各种机会,催生多样化的社会交往,帮助建立社会关系网络和资本,营造了一个宽容友爱、真诚信任、互助互惠的氛围,为个体带来价值存在和归属体验等心理支持。

2.2发展志愿服务,发挥读者主体能量

志愿者的参与不仅能够有效补充图书馆人力资源的不足,提高图书馆内部管理水平,改善服务质量,扩大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而且可以使其获得自我成长的平台,感受改变自我、改变他人的影响力,同时把积极主动、快乐自信、感恩满足的心理能量辐射出去,为社会环境注入更多的朝气与活力。志愿服务的动机有很多种,例如帮助他人,获得助人的快乐;突破自我、展示自我,满足自身情感需求;学习专业知识,改善沟通技巧;打发空闲时间;结交朋友、扩展人际关系;追求个人成长,实现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等等,无论何种动机,都将助力个体心理建设。图书馆要让志愿者“人尽其才”,点燃其内心的工作热情,就要了解其专长特质,区分不同的动机需求,创新志愿服务内容。近年来,我国图书馆界也开始注重引进志愿者服务。如苏州图书馆引入“小红帽”志愿者,专为盲人读者提供服务,包括讲解电影、阅读图书、户外活动等。苏州太仓图书馆为馆刊《尔雅》招募志愿者,担任兼职编辑。志愿服务中,图书馆要重视星级评定、优秀表彰、借阅优待、研习培训等激励措施的运用,这对于培育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社会心态,推动“助人自助”心理援助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3.老师再评。老师对于自评、互评后的作文,针对作文和评改意见都要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便学生知道自己的不足,努力的方向。

2.3搭建新媒体平台,创新渠道紧密互动

人际交往是影响心态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内心的困扰往往源于人际关系的冲突,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内部世界”[5],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利用团体的动力去化解。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为公众通过网络媒介创建更多的群体联结、更为便捷的互动沟通提供了条件,越来越多的公共图书馆正成为新媒体技术的实践者和推动者。近年来,苏州市吴中区图书馆先后开通官方微信微博、建立亲子群和读者群,多渠道、立体式发布服务信息,引导读者互动交流,增强读者的感性体验。互动触屏、电视图书馆、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媒体设备上的移动数字阅读和互动体验,更是最大程度提高了信息与读者、读者与读者之间的无缝对接。网络空间的互动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公众隐私,安全敞开、志趣相投、包容鼓舞的群体互动将利于个体明晰自己特定的行为和社会交往模式,领悟该模式对其现实生活的影响。通过群体成员间的坦诚相待、反馈和支持,个体将逐步改善和提高交往技巧,缓解疗愈内心的痛苦纠结,同时学会对自己生活的方式负起责任。

2.4细分读者类型,突出多元个性服务

公共图书馆的读者来自不同社会人群,划分为多种层次和类型。公共图书馆需要研读当前不同读者类群的需求特点,充分考虑读者个体差异,细分读者群,创新设计个性化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提供多种服务选择,通过快捷、高效的个性化服务,让读者感受到独特的自我存在、真正的尊重和切实的扶助,自发衍生自信、快乐、满足与感动。如尝试教育类、专业类、生活休闲类等个性专业化书目定制,招募专业化、有特长的志愿者举办特色服务活动。公共图书馆在对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失业者、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及特殊群体服务的过程中,要设身处地关注他们的实际需求,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为他们服务。例如设立读报热线,为视力残障读者提供朗读服务;为老人院和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提供送书上门服务;为学生读者提供在线作业辅导服务等。苏州市吴中区全区陆地面积74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12万人,其中外来人口将近一半,吴中区图书馆根据区域特点,对辖区未成年人大力增强流动服务。2014年5月30日启动未成年人流动图书大篷车,为13所辖区学校及乡村儿童提供免费办证、免费阅览、免押金、免超期费等全免费服务。根据群众喜爱夏夜纳凉的特点,流动车还在镇村增设夏季夜间服务。运行5个月,吴中区未成年人流动车累计办证9374张,借还册次33 282册,借还总人次34 612人。知名作家王一梅、葛芳等还随流动车进学校举办公益讲座,为少儿提供阅读指导。将免费借阅服务及阅读活动送到民工子弟学校、偏远村镇孩子的身边,给予知识存储、情感滋养、兴趣培养的力量,将对其健康人格的形成、自我学习和社会融合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2.5借助专业力量,丰富心理干预手段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指出“只有当事人知道,伤痛在哪里,该往何处走”[6]。美国精神医学家高尔特说,“图书馆是一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情绪失常病人治疗的‘药物’”[7]。针对有心理困扰的读者,借助专业力量,推介适宜的阅读素材,开展心理辅助延伸服务,将有效协助读者产生进取的态度,得到自我治愈,实现良好的社会适应与健全的自我发展。目前,很多公共图书馆将主动干预、对民众进行情绪疗愈视为阅读指导服务的重要内容。2013年杭州图书馆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展“阅读疗愈”项目,通过阅读互动、专家疏导等途径,帮助读者舒缓情绪。公共图书馆可以在馆内设立阅读专区,放置情绪疗愈图书、视听资料,供读者自由使用,开辟网络专栏,推荐介绍疗愈系馆藏信息,供读者检索,定期举办情绪疗愈“好书推荐及心得分享”活动,鼓励读者交流经验体会、分享阅读心得。

2.6完善管理模式,激发馆员快乐工作

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动物,和积极的人在一起,身处一个积极能量充溢的环境,将使一个人呈现更为积极的状态。“服务是一种美,图书馆服务就是创造美的艺术。图书馆创造的美首先是图书馆员体现的美,包括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8]。在公共图书馆,馆员们自身是否具有健康、积极、乐观的正能量,是否有能力让正能量得以有效的流动传递显得尤为重要。与传统图书馆相比,现代图书馆在运作理念、管理模式、服务内容和手段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馆员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不容忽视。作为服务性行业,图书馆馆员在社会上受尊重程度相对不高;类似图书编目、借书还书、排架上架等基础服务工作,单调、繁琐、重复,价值获取感不强,易生职业倦怠;服务对象形形色色、涵盖各年龄层,时有压力转嫁现象,服务难度较大;工作环境相对封闭、人际网络较小,社会支持受限;岗位竞争、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竞争压力都影响着馆员的心理健康。在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要求全面提升的背景下,如何释放馆员内心自卑沮丧、焦虑担忧等负面情绪,提升其心理素质,是公共图书馆管理者需要充分关注的问题。要营造民主自由的工作氛围,提供业务学习、培训进修的机会,帮助馆员拓展视野,积极鼓励馆员们主动创新、参与决策;在健全考核机制的同时,觉察馆员的人格特质和兴趣特长,在任务分配上寻找契合点,注重馆员在工作能力和主体作用上的长项发挥,使其自发快乐工作;通过自主竞聘,有效实现岗位流动,为馆员提供多元服务的参与机会,扩大服务交流的对象和范围,在互动交往中丰盈馆员的内心力量;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馆员在一系列心理互动中,探讨自我、改善适应、开发内在潜能,提升情绪管理能力,将活力、热情、和谐等积极情感引入工作加以呈现。所谓“杯满则溢”,只有先用爱把自己填满了,才能把真诚的关爱有效传递给读者。

3 结语

培育健康社会心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越来越多的民众关注内心的情绪困扰,重视身心健康的建设。公共图书馆应充分挖掘公共文化服务中利于社会心态培育的诸多优势,在读者服务中创新手段、探索途径,使图书馆成为个体的“心理能量补给所”,团体的“心理能量加油站”,充分发挥社会“包容器”的作用,奠定社会稳定发展的心理基石。

参考文献:

[1]王俊秀,杨宜音.中国社会心态研究报告(2012-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5.

[2]吴慰慈.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8:52.

[3]李国新.图书馆权利的定位、实现与维护[J].图书馆建设,2005(1):1-4.

[4]吴慰慈.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图书馆,2006(1):1-2,10.

[5]欧文·雅洛姆.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M].张怡玲,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59.

[6]卡尔·罗杰斯.个人形成论:我的心理治疗观[M].杨广学,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1.

[7]随文杰,王彦鹏,陈星宇.阅读疗法在监狱图书馆中的研究与应用微探[J].贵图学刊,2009(1):40-42.

[8]柯平.当代图书馆服务艺术[J].图书情报研究,2011 (4):9-20.

陈筱琳苏州市吴中区图书馆副馆长、馆员。江苏苏州,215128。

收稿日期:(2014-11-10编校:方玮)

猜你喜欢

馆员心态图书馆
人这一生,都在为心态买单
有轻松的心态 才能克服困难
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
做谦逊的人
信息时代院校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图书馆
关于义务馆员参与高校图书馆服务建设的思考
基于个人发展困境与人力资本视角双维度考量的青年图书馆员培育对策
去图书馆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