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途径探究

2015-11-17聂晶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思想品德教学责任意识培养途径

聂晶

摘 要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文从思想品德教学的角度,对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开展一些探究。

关键词 初中生 责任意识 思想品德教学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85-02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正确引导和有效帮助。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品德课所承担的这些任务,在实施德育方面较之其它学科具有更大的优势,在培养责任意识方面,是其他教育途径不可替代的。因此,思想品德课是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当仁不让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责任感素质教育的重任。在教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的思想在课程中得到升华,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立足于《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

初中思想品德蕴涵着丰富的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2011年版《课程标准》中明确该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是课程的核心。”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初中思想品德对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是层层递进的。七年级主要培养学生承担对自己的责任,做一个自尊、自立、自强的人;八年级主要培养学生学会对他人、集体负责任,做一个守法维权的人;九年级主要培养学生自觉地承担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当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目标体系,细读课文,明确编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教师在课前,还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情感基础和行为基础,在教材和学生实际中寻找结合点,充分挖掘责任意识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育接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教学解决学生的责任意识缺乏的问题。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启发引导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处的不同角色,把责任的内容说出来,再结合到书本中去。这样既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又联系书本,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又结合理论,就避免了教师上课空洞的纯理论说教的弊端,学生也会比较容易接受。这样就达到我们的责任教育的第一步:“知道责任的内容”这一目的就比较容易达成。

如在上人民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新天地》,第二单元《生活中有你》,第三单元《倾听自然的声音》,在学习这三个单元的知识内时,首先通过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把握教学的目标是要在学习生活中承担起对生命负责任、对自己、他人、社会、国家民族、人类负责任,“主动锻炼个性心理品质、磨砺意志,形成良好的学习、劳动习惯和生活态度”。其次通过细读课文,明确编者的写作意图是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心理断乳”,正确分析和认识成长过程中成人的关爱,自觉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态度。课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踊跃说出自己在生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这些角色各自承担了什么责任,要对自己的哪些事情负责任,通过学生自己的表达与反思,自然而然地达到责任教育的目的。

三、创设情境,重在参与,旨在内化,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承担责任

思想品德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学科,但绝不是板着面孔对学生进行管制和说教,其方法必须遵循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按照德育过程的特点来选择。应摈弃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以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自己所遇、所见、所想明确为何要承担责任,承担责任有什么不同寻常的意义。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和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探究、自我感悟,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个性等全面和谐发展,以学生由内而外的内省为突破口,将责任意识在学生内心中激发出来,变“要我负责任”到“我要负责任”,使学生的责任意识上升到心灵的自觉要求。可开展讨论、辩论、情景剧角色扮演等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把教学的空间、锻炼的机会留给学生,通过他们的直接经验、情感体验,升华为新知识和新能力。

可通过近年来的热点问题,如“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话题,结合“彭宇案”、“许云鹤案”等实际案例,以情景模拟、辩论会的方式,让学生融入其中,在活动中让他们辨别是非,明确责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陶冶情感,还有利于发展能力,提高觉悟,在实践中自觉践行责任。

四、思想品德课较之其他课程,更多的体现在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上

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点。思想品德不是孤立的学科,它既有自身纵向的知识系统,又与实践系统密切联系。要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教师必须注意把思想品德课融合到学校德育的大环境中去,融合到社会德育的大环境中去,突出时代感,强化实践环节。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负责任的行为,养成负责任的习惯,塑造负责任的良好形象,学做负责任的公民。

如:讲到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倾听自然的声音》“中华民族的选择”这一课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及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然后将学生分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校园周边的河流、大气、生态环境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资料,确定主题,如:“校园周边河流污染环境状况调查”“净化校园周边大气环境”“打造绿色的校园周边环境”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

五、教师以身作则,规范学习习惯,形成培养责任意识的氛围

教师以身作则,展现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敬业精神,给学生做出示范。要求学生学生做到的,教师要率先做到。如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当天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不得隔日。要求学生进校门后不骑自行车,教师在校门口就应该下车推着走,等等。常言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学生的责任意识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

另外,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也可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要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对学习负责的表现。学生的一般学习习惯包括:上課习惯、课前准备习惯、作业习惯、预习和复习习惯以及文具的整理习惯和使用习惯等。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行为训练。如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要给出明确的规范,怎么讨论,怎么发言,怎么总结,必须进行示范和练习,让每个参与的同学都能按要求去做,比如发言举手时,要求人人掌握规范的举手姿势,举左手,略高于头,不要碰撞桌子发出响声。同时讲明发言的体态及声音的高低,是对老师的尊敬,同时也是对同学的一种礼貌。这些细节能自觉规范,其实就营造出对学习负责,对他人和集体负责的氛围。

总而言之,只有让学生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才能使他们始终沿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才能为社会的未来培养出大批合格的人才。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是我们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需要。我们应立足本职,更新观念,用活教材,让初中思想品德课堂真正成为教书育人的“摇篮”。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思想品德教学责任意识培养途径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农村中学思想品德教学现状分析及思考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意识的挖掘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如何提高学生思品课学习内驱动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