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民歌《兰花花》的艺术分析

2015-11-17王晓威

艺术评鉴 2015年21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兰花花艺术特征

王晓威

摘要:《兰花花》是陕北民歌中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本文从陕北民歌形成的特点,语言及唱腔的分析,阐述表演的情感依据,以期达到更加准确表达作品艺术内涵的目的。

关键词:陕北民歌 艺术特征 表演要素

民歌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传说伏羲时有“网罟(gǔ)之歌”、神农时有“扶犁之歌”, 大禹治水时,他的夫人为他唱的一首情歌“候人兮猗”便是我国最早的流传下来的表达相思的民歌。中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东部有山东民歌,南部有四川、湖南民歌,西部有陕北民歌、新疆、西藏民歌,北部有东北民歌、蒙古民歌。《兰花花》是陕北信天游中具代表性的经典作品,也是流传最为广泛的民族歌曲之一。

一、陕北民歌特征

(一)陕北民歌形成的地理环境特点

陕北民歌苍凉、粗犷、高亢、语言质朴、旋律优美、格调深沉,并常常带有一些悲剧性色彩。陕北民歌的特征与陕北的地理特点和人文环境密不可分。陕北与内蒙古、山西、宁夏三地接壤,是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交界处,也是华夏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融合之处。陕北民歌受蒙古长调和青海花儿影响较深,其演唱方式既有长调的苍凉悲抑,又有花儿的悠长拖腔。陕北地区特有的恶劣的自然环境、贫瘠的黄土高原,造就了优美的抒情与凄苦的哀叹相交织的独特艺术形式。

(二)陕北民歌的方言特点

方言是民歌的灵魂,地道的方言能将民族风格、地域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民间的一种传统的艺术种类,它的产生、发展和演变与陕北方言的产生、发展和演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互相依附、水乳交融、自成一体。

陕北方言的声母部分保留了古音,这种特殊的发音现象与当今的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差异。普通话与j、q、x相拼的部分齐齿呼字,在陕北方言中读作g、k、h的开口呼。陕北方言中没有前鼻韵音,而是将前鼻音的en、in、uen、ün读作后鼻音的eng、ing、ong、iong。例如《东方红》: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他为人民谋幸福,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其中“人”读reng,“民”读ming。仅八个字的歌词“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就有四个入声字,在读音方面陕北方言也与普通话有很大差别:

例如:“生(sheng)”陕北方言要唱成“seng”

“下(xia)”唱“ha”

“爱(ai)”唱“nai”

“人(ren)”唱“reng”

“我(wo)”唱“ne”

“呦(you)”唱“yao”

由于陕北方言保留了古老的发音特点,因此,演唱起来更加质朴、自然,给人苍劲有力、粗旷豪放的特点。

(三)陕北民歌结构、旋律特征

陕北民歌大都为上下两句结构对称布局型,上句起兴、下句点题。我们熟知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等歌曲都为此种类型。在调式方面,陕北民歌以五声徵调式最为常见,《东方红》便是一首变宫的徵调式民歌。其次,商调式、羽调式民歌也占有很大一部分比例。调式主音上方四度音和下方四度音构成的跳进音程是陕北民歌高亢嘹亮的缘由所在。

二、《兰花花》的创作分析

(一)《兰花花》的音乐分析

原曲《兰花花》以运用五声羽调式音阶,以一个曲调反复演唱。曲调过于简单平淡,且音域相对狭窄,使得歌曲的表现力不足。

作曲家王志信将西方音乐的创作技巧与中国传统民族艺术结合,将《兰花花》改编成为叙事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独唱歌曲。新编《兰花花》从调式结构、旋律节奏、音域扩展、速度力度、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均加以改进,增强了歌曲的内在张力,极大限度丰富了歌曲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对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及情感运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兰花花》的体裁

《兰花花》具有陕北信天游的显著风格特征。信天游是流传在我国西北广大地区的一种民歌形式,是一种源于高原旷野中的高腔山歌,陕北人民常利用这种演唱方式在空旷的黄土高原互相喊话、问候。信天游的演唱随心所欲,没有特定的歌词和曲调,节奏十分自由。它以粗犷奔放、荡气回肠的演唱方式,塑造了个性鲜明的高原文化,也是陕北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结晶的集中体现。

(三)《兰花花》创作原型

说起《兰花花》,首先要说明究竟是《兰花花》还是《蓝花花》。兰花花是一位亭亭玉立美丽女子的名字。有人说是因为她生得美丽,像雨后马兰花一样招人喜爱,人们都亲切地叫她兰花花。也有人说是因为她经常穿着一身蓝印花布的衣裳十分美丽,因此而得名。兰花花的美丽在“一十三省”是出了名的,然而歌词中却没有只字片语描述她的美貌,可见兰花花这个名字能让听众想象她的动人形象。

兰花花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位旧社会美丽的陕北姑娘,她与青梅竹马的情哥哥情投意合,其父不顾她的反对,强行将她卖给“好像一座坟”的地主“周家猴老子”。但是兰花花并没有屈服,她为追求自由与爱情,“拼上性命”逃出周家与情哥哥重逢的感人爱情故事。《兰花花》热情歌颂了这位封建时代的叛逆女性,她勇于冲破封建礼教,敢于挑战黑恶势力的反抗精神。

三、《蘭花花》作品的演唱分析

(一)部分字词的读音及含义

《兰花花》歌词中陕北方言词汇的运用十分生动,极大的提升了歌曲的音乐美学色彩和艺术感染力。只有了解陕北方言的含义,更能精确地了解和把握这首歌曲的内涵,避免对歌曲产生歧义联想。

在词汇的含义方面陕北方言与普通话存在着差异:

例如:“田苗子”指庄稼苗。

“蓝格英英采”指蓝得发光耀眼。

“大钱”指银元。

“照见周家的猴老子”其中“照”是看见的意思。

“猴老子”在陕北方言中指最小的儿子,是贬义。不能将其误以为是老头子。

“一搭”指一起、一块的意思。

(二)人物情感把握

从内容结构上可将《兰花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青线线那个蓝线线,蓝个英英的彩,生下一个兰花花,实实的爱死人。五谷子儿那个田苗子儿,数上高粱高,一十三省的女儿呦,数上那个兰花花好!”该部分叙述性较强,讲述了兰花花的出生和美丽,同时也为兰花花悲惨命运做了铺垫。此时音乐高亢、明亮、节奏平稳、速度适中,演唱者用欢快、清脆、甜美的音色唱出众人对兰花花的赞美之情。

第二部分:“正月里那个说媒,二月里订,三月里交大钱,四月里迎。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撇下我的情哥哥,抬进了周家。”这部分戏剧性较强,讲述了兰花花与恋人被强行拆散,自己被卖入周家的悲惨命运。速度较前一部分慢一倍,突出表现兰花花的悲伤。演唱“三班子吹来,两班子打”时节奏像是断开了一样,渲染了兰花花沉痛的心情。在唱到“撇下我的情哥哥”时速度要突然加快,当再一次反复这句时节奏放慢,当这句演唱结束时在换气过程中要有明显的抽泣声音。最后兰花花无奈的被“抬进了周家”。该部分与第一部分形成鲜明对比,此时的心情也从喜悦突然转向悲凉。演唱者用近乎哭泣、哽咽的音色向观众哭诉兰花花的不幸遭遇。

第三部分:“兰花花那个下轿来,东张西又照,照见周家的猴老子,他好像那一座坟。你要死来你早早地死,前晌你死来,后晌我兰花花走。”第三部分音乐速度变快,表现兰花花奋起反抗,勇敢的向世俗、封建发起挑战。演唱者用坚定、果敢、无所畏惧的音色表现兰花花的坚強和对这段不幸婚姻的抗争。

第四部分:“手提上那个羊肉,怀里揣上糕,拼上我的性命,往哥哥家里跑。”此部分旋律起伏大、节奏型密集,渲染了兰花花逃出周家时的紧张气氛,也表现了她当时急切盼望见到情哥哥的心情。演唱者借鉴了西北秦腔中的摇板,摇板是戏曲唱腔板式,紧拉慢唱的节奏,将兰花花仓皇逃出周家时的紧张气氛和兰花花无比焦急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旋律的高亢把歌曲推向高潮。

第五部分:“我见到我的情哥哥呦,有说不完的话,咱们两个死活呦,常在一搭!”

当兰花花逃婚成功,与情哥哥相见的那一刻,紧张的情绪瞬间得到了释放,气氛从紧张激烈转变为舒缓放松。音乐也从急促的节奏中回归到平稳安静中来,在兰花花不懈斗争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在演唱此部分时,应该想象这样的场景。这对恋人再次重逢,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兰花花有千言万语想要向情哥哥倾诉,却不知从何说起,她依偎在情哥哥身上,甜蜜的说“咱们两个死活呦,常在一搭”。部分第一句要用兴奋和无比激动的情感演唱,体现这对情侣久别重逢的喜悦之情。结束句要用比较平和、温柔的音色演唱,体现兰花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也使听众跟随兰花花一起进入了无限美好的期望中。

《兰花花》是改编民歌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首具有魅力和难度的艺术歌曲,同时也是声乐的学生喜爱的曲目之一。研究《兰花花》的意义在于,加强对原生态民歌的认知和对陕北信天游艺术特征的了解,以期更进一步掌握陕北民歌的演唱技巧,深入理解其情感表达和艺术处理。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学科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2]唐海燕.论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对传统声乐艺术的传承[J].大舞台,2008,(04).

[3]刘湘.传统与现代碰撞出的火花——王志信的三首民歌改编曲主要音乐特征剖析[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7,(03).

[4]王群英.关于新编民歌《兰花花》演唱技巧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7,(04).

[5]江明惇.汉族民歌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兰花花艺术特征
兰花花新传
三年只为这《兰花花》——国家大剧院原创歌剧《兰花花》观后
浅析《兰花花叙事曲》特色揉弦的运用
浅析陕北民歌《赶牲灵》的艺术特色
陕北民歌语用视角研究
试评垄耘所著之《说陕北民歌》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