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评垄耘所著之《说陕北民歌》

2016-11-09颜景旺

戏剧之家 2016年20期
关键词:陕北民歌

颜景旺

【摘 要】陕北民歌富有黄土塬特色。垄耘的《说陕北民歌》将文学解读、音乐诠释、地理人文等以图说相贯通,从新高度与新视角阐释了陕北民歌的特色与灵魂,深具学术价值,亦对区域音乐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关键词】陕北民歌;垄耘;区域音乐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67-02

一、陕北,一方充满神奇与魔力的净土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地域性显著,区域性明显。陕北,作为我国区域音乐的典型代表,其黄土地中孕育了丰富的民歌艺术宝藏。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陕北民歌?其背后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故事如何?如何看待陕北民歌?如何深入了解陕北民歌?如何将这个有声的民族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这些问题已经成为众多学者关注的焦点。近日拜读垄耘所著的《说陕北民歌》,在领略陕北民歌神韵的同时,对以上问题也予以解读。

垄耘(龙云),多年致力于陕北文化、音乐的研究,学术成果丰硕。其主持的“陕北文化学”被确定为陕西省省级重点学科。《说陕北民歌》可以说是作者近年对陕北民歌研究的结晶。作为地道的陕北人,作者自幼受黄土地文化滋养,对家乡文化情有独钟。一方面,他以学者的身份,对陕北民歌进行理性分析与解剖,客观评价家乡文化,其思想见解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另一方面,他又以自身丰富的实践阅历,跳出音乐圈子谈音乐,站在新高度对陕北民歌进行全面阐述。从主体到客体的多重视角,真实地对陕北民歌予以审视、描述,让读者深入了解陕北民歌的独特文化与魅力。

二、《说陕北民歌》具有黄土塬特色

土黄色的封皮俨然与黄土地相得益彰,封面中的人物头戴白羊肚手巾,口吹“吹破天”,手舞钹,站在黄土地上,让人思绪不禁飘荡在陇塬的千沟万壑间。

该书由引言、内文和后记组成。“后记”里记录了作者对陕北民歌的特殊感情,以及写作初衷和不囿以往的写作特点,其目的是让读者更能深入了解、喜爱、传播和保护陕北民歌。前言部分,作者拟标题——“我们自己的陕北民歌”,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与自豪。作为全书深具纲领意义的“前言”,作者从陕北民歌的历史影响与产生因素等方面做了高度概括。陕北民歌是特定地域的一种音乐形式,在以往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残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内心感悟,只有假以歌声,唱尽情感与所悟,一传十、十传百,逐渐引起广泛共鸣,并经过漫长发展过程,积累下无数经典故事与曲调。从黄土地到红色老区,陕北民歌一路走来,经历千沟万壑,最终,积聚的力量喷涌而出,让其功能价值发挥到极致。

该书在内容上分为17章,标题醒目、易懂,直白地道出了内容的特点。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每节均以陕北民歌歌词作标头,不仅形式新颖,而且富有诗意,容易让读者产生兴趣。文后配有解释性语句,更让读者了然于胸,乐于去读。从所列曲目看,均是当下人们熟知的民歌;从内容上看,触及诸多话题,如红色经典哪里来、老百姓的爱情如何发生与流传……林林总总,均立足当下回顾历史;从落脚点来说,作者基于史学角度对陕北民歌进行梳理,几乎无谱例,以文学为主。但作者的研究却是建立在谱例之上,将陕北民歌提升到理论高度,透视其文化特色,而这恰恰是学术界关注的问题。另外,从技术角度上讲,该书语言通俗又不失诗化意境,雅俗共赏,文脉结构严谨,章节段落紧凑、严密,富于逻辑性的阐述,让读者在扑朔迷离中寻得“柳暗花明又一村”。

首先,作者从主题入手,对陕北民歌根源进行结论推溯,但并非“大众式”的历史叠摞,而是从诉考古、较诗经、系秧歌、伴腰鼓、听俚语、破元说等六个方面对陕北民歌进行阐述,从历史发展、历史局限及考古方面予以佐证,保守得出陕北民歌至少在宋代就已出现并发展成形。如张智斌语:“陕北民歌产生于远古时代,发展于近现代,繁荣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1]其次,作者从陕北民歌的人物形象(哥与妹、革命历史人物)、语境表达(叙事性)、创作源头(故事化)、农耕文化(耕作链、生物链四季、五更、十二月)、人文地理(时空观)、民俗(风俗习惯、民间信仰与宗教)、革命(红色根据地的产生与发展)等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如结构框架(两句、对称、简洁、重复)、音乐性(形式、手法、旋法、风格、衬腔、装饰音等)、语言的美感(缠绕、押韵)等进行深入解剖,将音乐置于当地文化背景中加以考量,深刻揭示了该艺术的基本模式与内核。

三、陕北,历史上较为特殊的存在

陕北,边陲要塞之地,属农耕文化,由于战争的缘故,人口迁移不断,故造成以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少数民族融合状况。西北虽是蛮荒之地,但文化厚重。受三晋、关中、蒙满等文化影响,陕北逐渐发展成为融多文化于一体又独具特色的黄土文化。因此,作者运用民族音乐学方法论,对陕北地区其他民间音乐形式及周边地区姊妹艺术进行双向异同比较,从历史与文化产生根据与传播动力作为概述,解开陕北民歌与其他姊妹艺术间的微妙关系,得出二者在相互吸取与渗透的同时,又保持了自身独特的风格与魅力。故该书既有助于读者洞悉陕北民歌的本质,又为大众进一步探寻陕北民歌打开了一扇“窗户”。

最后,作者以“20世纪30年代”为界,阐述了革命民歌的出发点。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陕北民歌保持了其原生态传统,直至30年代初,革命的春风拂过黄土,原生态的陕北民歌被这股强劲的“红色风暴”所推动。另外,中央领导敏锐地看到了陕北民歌给革命带来的动力,尔后大批音乐工作者响应、贯彻中央思想,纷纷深入基层,与老百姓“同感受”,从群众中找到了创作源泉,亦看到了革命的曙光,用原生态的陕北民歌演绎着新时代的主题。不久,革命性的陕北民歌响彻了全中国。从自发到自觉、从“旧瓶装新酒”的革新到民歌研究会的成立、从武器的革命到革命的武器,陕北民歌都在催化着革命的发展,而革命的发展也给陕北民歌注入了新鲜血液。其实,本书重点在于描述原生态民歌,但革命性陕北民歌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由于革命红歌是时代的产物,是历史的见证,陕北民歌辉煌了一个时代,这对于研究陕北民歌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总之,作者从音乐与文学、地理、民俗等学科的关系,以及通过对音乐自身的剖析,对陕北民歌做了较为深入地阐述。从整体到局部、从共性到个性,统筹兼顾,全方位阐释了陕北民歌的真谛。正如作者所言:“我就是想走这么一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理论实践相渗透的,高雅与通俗相融释的‘品说路子,走出了一条既有可读性又不缺乏理论深度的学术探讨路子,走出了一条将文学解读与音乐诠释与地理人文图说相互打通的全方位全视角的文化阐释路子。”[2]

《说陕北民歌》从新的高度与视角诠释着陕北民歌的特色与灵魂,方式新颖别致,去大众之语,成一家之言,文学性与音乐性凝聚雅俗共赏之特质,深具学术价值,对读者深入了解陕北民歌、热爱陕北民歌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亦对区域音乐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样本。

参考文献:

[1]张智斌.论陕北民歌的功能性在当代社会衰微及对策[J].西北大学学报,2008,(2):156.

[2]垄耘.说陕北民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212.

猜你喜欢

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的演唱艺术研究
王方亮《陕北民歌合唱曲五首》的艺术特征与历史意义
探讨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陕北民歌的重要性
浅析陕北民歌《赶牲灵》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