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人格塑造

2015-11-17陈汝丽

读写算·素质教育论坛 2015年21期
关键词:健全人格人格语文

陈汝丽

摘 要 加强人格教育,培养青少年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成为满足时代迫切需要的富有鲜明个性的、充满创新性的人才,是教育在新时代所应肩负的伟大使命。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生命发展呼唤教育教学中的人文关怀。然而当下小学生中存在着人格不健全,不能健康发展的种种现象。学生缺乏远大而正确的理想、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冷漠、自私、任性,无论对家庭、对社会都缺少责任感等。而小学语文教学凭借自身的优势能在传播文化、思想的过程中来感动学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人格塑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025-02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某一个人,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的形成,而小学语文教学非常好的实践了这种理念,将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融入在其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在对人格教育实施上有着的明显优势,对塑造小学生人格提供了有力的帮助,为塑造良好的人格垫定了基础。

一、利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因素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

当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还在理性说教的征途中苦苦挣扎,当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在人们的批判指责声中无处遁形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体验个体,而不是接受机器来培养,真正做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脚步,我们由衷地发现,“理性说教”这种方式已经到了尽头,“人格塑造”“感化心灵”“情感体验”将在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培养小学生完美品质的健康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体现。优良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和培养,应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就开始进行贯穿。小学语文教材选有许多反映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烈和爱国科学家的优秀诗文和关于他们悲壮史诗般的传记或评论文章,对青少年学生能起到极大的鼓舞和激励作用。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车到山前必有路, 船到桥头自然直。”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及优秀作品,通过朗读学习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用心朗读将会获得心灵深处最直接的触碰,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这样就潜移默化的塑造了学生完美品质的人格。

2.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小学生审美的健康人格。《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人格塑造的目的。

二、通过阅读引领学生“求真”,感受人间真情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语道出了教育的真谛。语文教育要引领学生求真,即认识世界之“真”。语文教育为小学生认识世界打开了一扇美丽窗口,春夏秋冬,雨雪风霜,花鸟虫鱼,莺飞草长,展示的是自然风物之真;四海九州,中外古今,朝代更替,盛衰兴废,刻画的是社会历史之真;人情冷暖,嬉笑怒骂,长歌当哭,悲极而笑,呈现的是人间情感之真。语文教育要通过领略自然风物之真,让学生认识自然,形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通过学生对社会历史之真的学习,形成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品质。通过感受人间真情,形成关心他人,关爱自身,尊重生命等美好情感。例如,《找春天》一文,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对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带领学生认识春天到来时气候、环境发生的变化,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到田野、公园,通过学生的实地感受,让学生认识春天,感受春天的气息,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引领学生“求善”,形成良好品质

《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健全人格的重要体现。优良的道德品质的熏陶和培养,应在小学就开始。例如,讲《别饿坏了那匹马》时,教师应着力突出残疾青年有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又如,讲《为人民服务》时,教师可突出张思德同志为人民服务,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些课文,对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对塑造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引领学生“求美”,提升精神境界

审美能力的培养也是语文教学重要的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上着力营造美的情境,给学生以美的陶冶。学生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读、背诵,体会汉语言之美,如诗歌的简洁凝练、散文的形象优美、小说的丰富蕴藉。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体会形象美和意境美。如一首小诗就是一幅画,一篇散文就是打开的画卷,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欣赏,去感受。学生还可以通过理解,体验课文中的人情美与人性美。例如,通过对《草》《望庐山瀑布》等古诗词的朗读和背诵,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汉语古典诗词的魅力,不仅语言凝练简洁、音韵和谐,而且画面精彩、意境优美,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同时,通过教师对作品内蕴的挖掘,学生可以体会到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和大自然的宏伟壮丽。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并通过恰当的教学行为,引导学生探求美、感受美。

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需要借助语文教材中丰厚的知识资源,借助一幅幅动人的语言画面,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熏陶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爱周围的人以及积极上进的真挚感情,明确人生职责,达到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和心理的目的,让健康而理性的光辉映射每一位学生情感的天空。教育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教育必须注重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当然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达到最佳效果,学校教育也只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途径之一,它还需要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共同配合。但小学语文教学凭着它自身的优势,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松泉,王柏勋.语文教育心理学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韩雪屏.语文教育的心理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杜时忠.人文教育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全 玲)

猜你喜欢

健全人格人格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如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学生健全人格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之探微
教给孩子尊重 培养健全人格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漫画之页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