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化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研究

2015-11-17魏连栋

长江丛刊 2015年28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魏连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化教学过程中问题意识研究

魏连栋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专题化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教学问题的设置,本文就传统政治课教学方式缺乏问题意识的表现和原因提出一些看法,对专题化教学过程的问题意识做重点阐述,整个专题化教学就是不断的以现实社会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为基础,强调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从而实现“纲要”课教学结果的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化问题意识

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简称“05方案”)要求,各高校开始了对新形势下,如何真正的让思想政治理论课走进学生生活,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其中达成共识之一的就是专题化教学,专题化教学重要特征就是对“问题意识”的彰显。“贯彻落实‘05方案’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如何把实施新的课程设置落实到提高教学效果上。提高教学效果,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把教学出发点真正转向学生,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出发,而不是从书本、从理论体系和概念出发。在观念上要实现的转变是强化问题意识,淡化体系意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和矛盾比较突出,大学生处在这样的时代,必然会对各种社会问题产生强烈的关注和好奇,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人生阅历和知识水平等诸多因素,难免会对这些问题产生思想疑惑,这就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新课题、新任务和新挑战。为了应对这种挑战,积极回应学生的问题诉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专题化教学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改革方向。

一、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问题意识不足的表现

学生能够积极的提出问题是教学互动开展的基础,但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不敢提问,不喜欢提问,甚至不愿发言,这就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堂教师“一言堂”现象比较普遍。教学中,“就学习过程而言,学生是内因,教师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学生的主体性表现就异常重要。”[1]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学生不善于发问,课堂中缺少自己的思考,在“纲要”课的教学中表现的更为突出,学生只是认真听讲,提不出有效质疑或反驳,一方面是“纲要”课对基础知识有一定要求,另外一方面就是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薄弱,“没有问题就没有知识,但是没有知识也就没有问题。这意味着知识始于知识与无知间的张力:没有知识就没有问题——没有无知就没有问题。”[2]所以,学生无法提出有效的问题,使得“纲要”课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对理论的讲解和对史实的介绍。

另外,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往往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压制,形成了不想问问题、不会问问题、没有问题可问的情况。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自身也缺乏问题意识,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向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把学生当做知识接收的容器,不善于引导学生提出合理质疑,对学生提出的现实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正确引导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问题比较空大或者脱离生活实际,一般都是根据教材内容提问学生,然后让学生在书本上寻找标准答案进行问答,教条化现象比较突出,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高大上和假大空的感觉,这就是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思想实际,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纲要”课专题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培养

“纲要”课教学要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回答好学生关心的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将学生关心的问题与“纲要”课专题化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专题设置追求理论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比如有关抗日战争专题就可以联系现在有部分人否定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作用,进行一些展开和说明,在理论和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对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设置问题要注意收集学生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社会生活问题,将这些问题与教材中的重要观点结合,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培养他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分析能力。

“纲要”课专题化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意识是双向的,教师要向学生提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题,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着师生互动、教学相长,既提高学生的参与水平,也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避免陷入与学生的无谓争论之中,这个过程中要求师生在主体地位平等基础上做到相互尊重和平等交流。强化问题意识要把教材的理论知识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学生关注的各种社会现实问题有机融入“纲要”课教学体系之中,使教学内容和过程从抽象走向具体、从空洞走向实际。

在“纲要”课专题化教学过程设置有效教学问题时,我们可以从教师、学生、现实问题和教材内容等方面的不同视角出发,这些视角都可以提出和形成很多与教学相关的问题。在专题化教学中要积极回应重大现实问题,重视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融入到“纲要”课的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认真分析社会问题,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对知识的探索精神,创造积极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围绕问题设置来组织教学,以问题为核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改变原有的教师唱独角戏的传统教学模式,精心组织课堂讨论,转变教师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探索者,变为教学过程的情境设计者和学生思维方向的引导者等角色,做到少讲精讲,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的充分表达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纲要”课的实际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奇才.思想政治(品德)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英]卡尔·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魏连栋(1980-),男,黑龙江佳木斯人,长春财经学院思政部,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理论课
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模式研究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少先队活动课程指导纲要(2021年版)》为什么做?怎样做?做什么?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