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御侮的号角抗敌的投枪
——论抗战歌曲中古体诗词创作的意义

2015-11-17刘庆云

心潮诗词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抗战

刘庆云

御侮的号角抗敌的投枪
——论抗战歌曲中古体诗词创作的意义

刘庆云

抗战歌曲,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至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前后的一段时间所创作的民众流亡与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歌曲。这种文艺形式相比歌剧、话剧、街头剧、活报剧以及报刊文字的宣传等有更广泛的受众,是抗战期间最为普及的文艺表演形式。独唱、对唱、齐唱、混声合唱、表演唱,形式多样,自由灵活。离乡背井之痛,亲人离散之悲,对国土沦陷、金瓯残缺的愤激以及抗击敌军的高昂斗志、牺牲精神,无不在抗战歌曲中抒发得淋漓尽致。

救亡、抗战歌曲,作者多据情势需要、依自身特长,凭借掌握的音乐资料与文学修养进行创作,于是,这一领域乃呈现出不拘一格、姿态各异、气象万千之势。一些人借外国曲调、借民歌小调、借流行歌曲填词,一些人创作新词、谱制新曲,还有一些人则古为今用,或借相宜的古调填词,或借古典诗语以表今情。高张爱国旗帜,唤起民族精神,揭露敌人罪恶,鼓舞抗敌斗志,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色。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创作主张,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得到了最为充分的体现。抗战歌曲除个别的散文诗外,都是韵文,本文重点阐述的是其中古体诗词的运用。在中国古代韵文中,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都对抗战歌词的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尤以宋词的影响最为突出。下面略作分述(本文所列歌词,均引自阚培桐编辑的《救亡之声——中国抗日战争歌曲汇编》,星克尔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出版。个别例外则于文中标注)。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以四言为主。四言节奏相对舒缓,配乐又素来有崇雅的传统,因而比较适宜于表现庄严肃穆的内容。抗战歌曲中全篇为四言者极为个别。在抗战初期,郭沫若曾作《阵亡将士纪念碑奠基典礼颂》(刘雪庵曲),显受《诗经》影响,词云:

倭奴肆虐,破我金瓯。七月七日,最后关头。领袖决策,全民奋斗。前仆后继,敌忾同仇。复兴民族,扫荡狂寇。收复失地,争取自由。桓桓国殇,执讯获丑(《诗经·小雅·出车》中语)。成仁取义,声播亚欧。丰碑永奠,用表勖猷。云霄万古,俎豆千秋。

用较为古朴的语言,庄严的节奏,表达中华民族奋起御侮、勇于牺牲的高贵精神,可谓能词情相称。有的以四言为主,中间加入“兮”字,于短句中起舒缓的作用,而带有一种特殊的韵味。如王逸作词、费克作曲的《制征衣》:

天外轻帆兮,流云飞逐。水面白鹤兮,波浪翱翔。海国晴和兮画正长,为吾勇士兮制征裳。细织密缝兮,御彼刀枪。俾吾战将兮,驰骋疆场。驰骋疆场兮,歼彼寇虏。光复河山兮,国运永昌。

以优美、壮阔的景物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在“细织密缝”中寄寓深厚的家国之情,全词基本由两个四言构成一意,中间有此“兮”字的调剂,显得和婉而舒张。有的歌曲取《诗经》作品中相关语句,或表抗日形势之严峻,如曾迺敦作词、林超夏作曲的《青年们奋起》即以“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诗经·郑风·风雨》)为发端,接以“建中华的好儿女,谁不投笔从戎,谁不执戈卫社稷”。复以“你瞧,风雨如晦;你听,鸡鸣不已”为结尾,强调严峻的形势以突出任务的紧迫。或表与友军联合作战的情谊,如朱久萦作词、陆华柏作曲的《万里赴长征》即以“嘤其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开其端,而接以“青年大结合,万里赴长征”等语,无不切当。

《楚辞》,尤其是屈原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在语言音节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即承继《诗经》传统,大量运用“兮”字。其精神内质与外在形式,都是抗战歌词作者学习借鉴的对象,除有《国殇》一类的标目外,在语言音节上,尤多仿效。有的在两个三言中间用一“兮”字,使二者似断复连,形成一种气势宏大的象征,如《唤醒睡狮》(G·A·Yeazie曲,吴广治填词):“醒!醒!醒!风云起兮山岳倾。醒!醒!醒!浪潮涌兮连海平。醒!醒!醒!天地暗兮神鬼惊!”数句在此合唱曲中凡五见,中间插以对国势衰微的感叹、对列强环伺的警惕、对国运危在旦夕的警醒,最后转入对中华儿女高昂爱国斗志的颂扬,给人的感觉是那远古的强烈乐音,承载着百年屈辱的历史,震撼着今日国人的心灵。有的歌词在七言中间于第四字下用一“兮”字,于短暂的延长中,一气直下,有助于表达一种劲健的或悲壮的情感,如《风萧萧兮黑水寒》(用外国《囚徒之歌》曲调,佚名填词):“风萧萧兮黑水寒,国土不复兮誓不还。风萧萧兮黑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歌形式上套用荆轲所唱《易水歌》。

唐诗,也是抗战歌曲作者借鉴的重要对象。在那个急切需要战斗诗歌的时代,除了利用现成的曲调以填词外,也会拿前人现成的诗歌配上相应的乐曲,如《古行军》,即以李颀的《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配上外国曲调供人歌唱。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被用来模仿写日本人的厌战情绪,如佚名曲、林静配词的《日兵厌战歌》:“华兵志似铁,和平复无著。念妻儿之岁月,独怆然而泪落。”唐诗对抗战歌曲创作的影响,更多地是体现在它的古风形式和近体诗的格律方面。其中杂言古风形式比较自由,句式长短参差,甚或以议论入诗,更能充分表达某种情感,富有一种慷慨磊落的气势。这类歌词甚多,试举两例:

东北大学校歌

白山兮高高,黑水兮滔滔;有此山川之伟大,故生民质朴而雄豪。……痛国难之未已,恒悲火之中烧。东人兮狡诈,北族兮骄骁。灼灼兮其目,霍霍兮其刀。苟捍卫之不力,宁宰割之能逃!惟卧薪而尝胆,庶雪耻于一朝。……(刘半农词、阎述诗曲)

知识青年从军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词曲作者未详,此词引自“抗战歌曲”网)

这里还要特别提到一首李元喜作词、万模群谱曲的《东京少妇吟》,写日本士兵在中国战死,其妇新寡的痛楚与对军阀的控诉,极富感染力:

东京一少妇,嚎啕街头哭。自云良家子,于归望门族。一朝天书下,招夫占大陆。谁无夫妇情,征令何太促!军阀性暴戾,驱民不如畜。天皇前鼓舌,颠倒马为鹿。不见樱花红,但听尸车辘。昨日军报来,言夫遭杀戮。孤魂泣异国,血肉填山谷。妾如伤弓鸟,啾啾夜独宿。军阀贪武功,哪闻寡妇哭。饕餐又穷奇,何处完骨肉!

即就歌词而言,颇具古乐府韵味,亦似有杜甫“三吏”“三别”的影子。

抗战歌曲中有以绝句配乐者,如汪东《战士还京曲》诗:“风袅旌旗下汉川,三年尽唱凯歌旋。紫金山色浑如旧,血染征袍已八年。”抒发胜利的快慰,杨荫浏为其编配古琴曲,俾众人歌之。至于其他歌曲中参杂近体诗之律句,几俯拾即是,或置之歌曲之首,如陆铿词曲之《终南山在怒吼》,前四句即用律句:“终南半在白云中,山本清奇水本洪。呵叱一声峰岳动,英雄豪气震长空。”似带有起兴的性质,然后接以“五千年古国已醒了,四万万同胞戎装了……”有的律句则置于歌曲中间,以强化人物的某种色彩,如金玉谷作词作曲的《战地之花》,写草原抗日女英雄,先以《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渲染地域特色,在写到一场战役胜利之后的豪气则云:“勇士千人人未死,佳人玉手受轻伤。归来血点杯中酒,痛饮三杯语更强。”又如陶伟声作词、刘雪庵作曲的《保卫领空》,中间插入一段飞机上俯瞰祖国之壮丽河山,主要用律句或用带对仗形式的语句加以描画:“风雷动地群机起,比翼奋飞上九霄。长空万里碧,下瞰穷秋毫。……南眺苍梧关,北望紫塞遥。云屯西山雪,风接东海涛。”通过铺写雄伟辽阔之景观,以渲染飞行员之爱国深情。

在古代韵文中,宋词对抗战歌曲影响最大,宋词中又以豪放词影响最为突出。其原因有二:一是宋词原本合乐可歌,虽音乐已经失传,但其长短参差的句式有异于齐言诗的音律节奏,更适合表现某种昂扬进取的精神;其次是宋朝,特别是南宋所面临的岌岌可危的形势,和抗战时期中华民族所面临的危殆局面,有颇多共同之处,某些词作特别容易引发爱国者的共鸣。

在宋词中,我们首先要提到岳飞的《满江红》(此词是否为岳飞所作,学界长期以来存有争议)。抗战时期,它像旗帜、像战鼓,成为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有力精神武器。1920年,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的《音乐杂志》发表了配以古琴曲的元代萨都拉《满江红·金陵怀古》,抗战时期,杨荫浏将该琴曲改配岳飞的《满江红》,激昂、雄壮,一时广为传唱。刘雪庵两次以该琴曲为主旋律,将岳飞词谱写为四部混声合唱,而根据现实情况对词的下片作了某些修改,如“失地耻,犹未雪,吾侪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富士山缺。壮志饥餐强虏肉,笑谈渴饮倭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报祖国。”也有依据此曲填入新词者,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沈阳东北大学学生苗可秀(湖南人)在东北组成义勇军投邓铁梅部下参加抗日,曾请在该校任教的刘永济先生为义勇军作军歌,刘填《满江红》与之并作序曰:“辽吉陷落,东北诸生痛心国难,自组成军,来征军歌,以作敌忾之计。为谱此词与之。”词曰:

禹域尧封,是谁使、金瓯破缺?君不见,铭盂书鼎,几多豪杰。交趾铜标勋绩壮,燕然勒石威名烈。忍都将神胄化舆台,肝肠裂。天柱倒,坤维折;填海志,终难灭。挽黄河净洗神州腥血。两眼莫悬阊阖上,只身直扫黄龙穴。把乾坤大事共担承,今番决。

这首词今天看来显得比较典重,但对当时参加义勇军的大学生来说,起了极大的鼓舞作用。其后,又有佚名依古曲填新词,有“大好河山拚焦土,几多膏血凭饕餮。莫昏昏犹在睡梦中,嗟何及。庚子耻,犹未雪,卢沟辱,何时灭?”“待明朝重整旧金瓯,完无缺”等语,志意高昂,振聋发聩。

除依《满江红》旧曲填词外,尚有卢冀野作词、萧而化作曲的《满江红》(歌名《一息尚存》),号召年轻勇士在民族危亡之际,敢于担当大任,尽卫国天职,补金瓯残缺,要“尝胆卧薪师勾践,冲天奋翼怜萧特(烈士,美利坚人,为我赴义死)”。要如“东吴当日小周郎,(奉献)匡时策”。卢冀野另一首《满江红》(歌名《八百孤军》)歌颂1937年淞沪抗战中八百壮士在上海闸北孤军奋战、流血牺牲的英勇事迹,有“尚有孤军,流最后、鲜红一滴。准备着、头颅相抵,以吾易敌”、“万国衣冠都下拜,千秋付与如椽笔。记张巡、许远守睢阳,今犹昔”等语,由陆华柏谱曲,组成四部混声合唱,悲壮而极具气势。此外还有蔚如作词、洛马作曲的《满江红》,其词云:“锦绣江山被蹂践,炎黄胄裔遭荼苦。莫逡巡,迈步赴沙场,保疆土。金瓯缺,双手补,新旧恨,从头数。挽狂澜,作个中流砥柱。”情怀激越,格调高昂。

其次是《念奴娇》词牌的使用。宋代以《念奴娇》词牌填词者,以苏轼“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最为有名,其宏阔的历史叙述与表达的沉着、愤激情怀,对抗战歌曲的作者无疑有着重要的影响。《念奴娇》与《满江红》一样,多半押入声韵,便于表达一种昂扬、激烈的感情。如周君坞作词、许可经作曲的《扬子江头》,写川军东出夔门巫峡,奔赴塞北抗日前线:

扬子江头,聚千万民众,悲歌送别。江上红旗照水,宝剑光芒四射(射,读入声)。铁马嘶风,楼船破浪,虏骑应惊骇。夔巫东出,一笑楚天辽阔。闻道敕勒川前,阴山山下,满地凝冰雪。西蜀健儿能苦战,远去冲寒杀贼。民族复兴,光荣战史,赫然留一页。凯旋坐待,重来歌颂功烈。

千万百姓,江岸列队,悲歌相送,声声祝捷;战士船头,英姿俊伟,胸怀开阔,正拟为国赴死。如此场景,如此高情,足以起顽立懦,惊天地,泣鬼神。即便今日读来,亦觉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相比宋词,毫不逊色,且更多了一种昂扬的进取精神和一种乐观的期盼。由卢冀野作词,陆华柏作曲的《念奴娇》(歌名《血肉长城东海上》),则步苏轼《念奴娇》原韵:

那年今日,问将军、眼底跳梁何物?血肉长城东海上,是我铜墙铁壁。寸土黄金,头颅宁惜,战地飘红雪。大场埋骨,可怜年少英杰。遥想毅魄归来,无名墓道,茙草芃芃发。不见瓯完身早死,不见倭奴摧灭。三峡淹留,两京未复,白了元戎髪。也应含恨,吴淞江外残月。

歌词悼念上海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以血肉之躯抗击日寇、赴国难以死的英烈,歌颂其为保卫“寸土黄金”,不惜以身相殉的伟大牺牲精神,面对“三峡淹留,两京未复”的当前形势,深怀忧恨。卢氏另一首由林作曲的《念奴娇》(歌名《卢沟桥下》),则为吊唁“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为国殉身的赵登禹将军,其上片云:“卢沟桥下,听一声口号冲锋前去。卷地风沙刀过处,残敌头颅飞雨。疆场空阔,仰天大笑,快意哉登禹。男儿死耳,男儿死必如许。”大笔淋漓,气势磅礴,真能振聋发聩!

另有《水调歌头》,系用平声韵,显得开阔、从容,苏轼以及南宋的李刚、张元幹、张孝祥、辛弃疾、陈亮等均好用此调。抗战时期由卢冀野填词、萧而化作曲的《水调歌头》(歌名《说与诸年少》),运用民族英雄史可法的故事激励青年士气,格调高远,寄望殷切,令人深受鼓舞:

说与诸年少,涕泪早滂沱。吴山立马相待,剑影共婆娑。千古英灵不昧,一点丹心不灭,前进莫延俄。不见梅花岭,侠骨九原多。惟壮士,吊雄鬼,更高歌。刘侯树下桴鼓,一曲壮山河。留取人间正气,不负平生师友,共挽鲁阳戈。行矣诸年少,顽虏奈吾何。

以上所列,乃属于“激情”类的歌曲,以阳刚、豪壮为特色。也有以低回、沉郁为基调的歌曲。如著名的歌词作家韦瀚章作词、应尚能作曲的《吊吴淞》:

春尽江南,不堪回首年前事。到如今,一寸山河一寸伤心地。极目吴淞,衰草黄沙迷废垒。歇浦暮潮生,点点都成泪,点点都成泪!白骨青磷夜夜飞,可怜未竟干城志。

此歌作於1933年。前一年的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在上海悍然发动对中国军队的袭击,遭到十九路军的顽强抵抗。将士在天寒地冻之际,以血肉之躯,抗击敌人海、陆、空军的联合进攻。十九路军及后来参战的第五军,在一个多月的抗战中,伤亡惨重,先后有四千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此歌即为悼念“一·二八”淞沪抗战烈士而作,感情无比沉重,曲调节奏缓慢,今日歌之,犹令人为之一恸。歌词虽未用某词牌,却带浓郁的词的韵味。至于王陆一作词、刘雪庵作曲题作《忆南京》的歌(用《浪淘沙》词调,男高音独唱曲),表达对被敌寇占领的首都南京的怀想,又是另一副笔墨,兹录第一首如下:

春水战场生,花压严城。五更吹角凤凰声。旧是人烟三万里,莽莽军行。楼殿楚云明,相望名京。红叶东海偶成尘。扶路留痕重认地,无数山青。

该词写到“战场”、“严城”,红叶“偶成尘”,暗示战争的发生、曾经的严守和偶然的失陷,以此作为背景,而将重点放在回忆都城的美好、昔日的繁华,期盼来日的“重认”上,以此寄寓对国家的深爱。这首歌的第二段有“石阙中天齐俯首,心上明神”、“戎衣必复记东征”等语,满怀对收复京都的希望。但从整个格调来说,比较深沉、蕴蓄。

在谈到中国古体诗词创作与抗战歌曲这一问题时,卢前(字冀野)先生值得特别推崇。卢氏有《中兴鼓吹》四卷,其《中兴乐·代序》云:“渐觉摩胸剑气沉。问谁肯作狂吟。辛刘语,冷落到而今。新词鼓吹中兴乐。雄风托。莫嫌才弱。将我手,写余心。”以我手写我心,以辛(弃疾)刘(过)之语,狂吟之态,鼓吹中兴,抒发“雄风”、“剑气”,这正是该集的特色。因此,他的作品被人谱曲传唱,在那个时代的文人词中是最多的。被谱曲者,不仅有词,亦有诗与曲,甚至还有白话诗(如《国殇》《坦克进行曲》等),其数量在二十首以上。

卢氏歌词之作,在文本上,每首下面均有标题或小序,故知其谱曲传唱者大约有两种情况,一是为某种具体对象而作,如本文前面提及之《满江红》(歌名《一息尚存》),在文本中注明“勖受军训诸生”,可知系为勉励接受军训的学员而作;二是先填词,而后由他人谱曲,如《减字木兰花》题为“今从军乐”七首,即是典型。

《减字木兰花》七首系联章体,兹录数首于下:

其一

江河之势,谁了当前天下事!揽辔澄清,却向沙场万里行。堂堂七尺,悄立营门人未识。慷慨从戎,剑气飞腾贯白虹。

其二

枕戈待旦,起舞时闻鸡起吭。吹角连营,羽檄犹传夜点兵。撼山可圮,欲撼吾军终不易。镇压边圻,席卷倭囚得意归。

其三

健儿身手,仆仆风尘牛马走。肩起长枪,才觉军中意味长。夜来凉月,狭路遭逢兵刃接。去去人人,尽扫倭奴不顾身。

其五

风霆号令,哪许中原夷狄盛(用李纲语)。环堵安居,一德同心寇必除。先还赵璧,整顿乾坤凭自力。蕞尔扶桑,江户终教作战场。

其六

连樯排橹,对马常磐何足数。绝顶神龙,让我空军第一功。灰飞烟灭,一炬出云二十节。招汝亡魂,送到狼山倭子坟。

此联章体标目为“今从军乐”,从思想渊源来说,显受南宋诗人陆游的影响。梁启超在《读陆放翁集》组诗中歌颂陆游:“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本联章词的最后一首亦云:“老去犹雄,毕竟男儿陆放翁。”可知“从军乐”的话语系由此而来,但它更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伟大爱国精神的张扬。联章词从了却“当前天下事”气贯长虹的宏远志向写起,以作为总领,接写陆军的枕戈待旦、闻鸡起舞,夜趁凉月、短兵相接的紧张战斗生活与克敌制胜、“整顿乾坤”的豪情,再写到空军“一炬出云”、敌人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威,真乃浩然高唱,直透云表!这组词发表后,即有陈世鸿、林啸余为之谱曲,陈氏取其前四首,林氏则七首全选。此组歌为多种抗战歌曲集如《抗战歌声》、《从军歌集》所选录,可见其流播之广。

1943年1月,卢氏在担任福建音乐学校校长时,听到我国与英美缔结平等新约,认为这是国家地位在国际上的提升,欣喜异常,连夜填《清平乐》词:“普天同乐,平等成新约。血战六年吾不弱,桎梏一时除却。并肩共赴疆场,从今盟友相将。试望太平洋上,青天白日旗扬。”该词由刘天浪作曲,歌名《平等新乐歌》,随即付诸学生歌唱。其爱国热情、创作激情,由此可见一斑。

卢氏被谱曲的作品不限于《中兴鼓吹》,另有七言之作《战场行》(蔡绍序作曲):“青天白日旗飞扬,是好男儿上战场,听细柳营前鼓角动,誓将热血保家邦。有头颅不怕顽虏,凭只手挽起狂澜。要同心灭此朝食,要努力还我河山。”前四句即大体相当于一首七绝,后面四句用三、四音律节奏,显受词、曲句式影响。歌词于整齐中有变化,于变化中有层进,将情绪引向高潮,内涵丰富,唱来极为深情,富有感染力。

卢氏最擅长曲的创作,但入歌者少,仅有《凯歌声里》(曲牌《叨叨令》)一首:

莽烽烟满目担惊怕,饱艰辛,说不尽流亡话。谁料得八年一旦功成乍。从头起思量多少堪悲诧。兀的不笑煞人也么哥!兀的不乐煞人也么哥!今日凯歌声里人东下。

写抗战胜利后出峡东下快意的同时,回忆八年流亡的艰辛与战时军士浴血奋战的壮烈、黎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又有多少悲苦的况味!胜利的得来,付出了何等惨重的代价!凯旋中有反思,欢乐中有酸楚,和当时众多高昂、欢快的凯歌相比较,可谓别具一格。此曲写定后,即由杨荫浏定谱以付歌者,曲调带有昆曲风味,意蕴深远、悠长。

由以上略述,我们可以说,在运用古体诗词形式创作抗日歌曲方面,卢冀野先生怀有一种特别的自觉,因而在这一方面也就拥有一种特别的地位。

以上的创作实绩,说明了诗、词、曲这种古典韵文的形式,同样可以鼓吹、张扬时代的精神,在唤醒民众奋起抗击外族侵略的伟大民族战争中,起到了投枪、匕首的作用。还要特别强调的是,这些歌曲对于传统的诗词不仅仅只是艺术形式的传承,更是对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民族气节的弘扬。

最后,引卢冀野先生《沁园春·仁鹰投诗,有“血战文坛”,亦一奇之语,因广其意以报》词中的下片作为本文的结束:“古人莫笑余狂。看旧日文场今战场。便挥毫扫荡,已成斗士,或诽李杜,或薄苏黄。直废周秦,无论汉魏,不是吾侪孰主张。三千载,只精灵未泯,尚吐光芒。”以“文场”作“战场”,吸纳“三千载”之未泯“精灵”,发前代诗人之所未发,放射前所未有之时代“光芒”,是作者自我情怀的吐露,也可说是对本文内容最精粹的总结。

(作者系中国韵文学会常务副会长,首届聂绀弩诗词奖创作奖得主)

猜你喜欢

抗战
郭沫若支持的《抗战儿童》
简论田汉抗战期间的诗词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卢沟桥抗战不是全面抗战的开始
追寻逝去的抗战踪迹——广西抗战遗址巡礼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
亲历抗战:徐肖冰的1940
抗战初期昆明文协成立的前前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