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给民族留下永远不灭的正气
——简论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

2015-11-17陈友康

心潮诗词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抗战诗词

陈友康

世·纪·回·眸

给民族留下永远不灭的正气
——简论抗战时期的旧体诗词

陈友康

2014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9周年,党和国家、民间都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得到充分凸显。2015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世界范围内都将进行隆重纪念。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抗战诗词对弘扬抗战精神和民族精神,激励国人共同为振兴国家和民族不懈奋斗具有重要意义,对认识旧体诗词的现代价值也有重要作用。

抗日战争是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个重大事件。日本侵华,占领中国近半壁疆土,而且是中国最为富庶发达的地区,使中国遭到近代以来最野蛮血腥的侵略。在严峻的民族危机面前,中华民族各党各派、各阶层以民族大义为重,摒弃前嫌,实现了空前的团结,爆发出强大的力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在国际进步力量的帮助下,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取得了近代以来最辉煌的胜利,洗雪了国耻,使中国走上复兴之路。

当其时也,打败侵略者,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捍卫民族尊严和自由是时代的主题,也是诗词的主题。1936年,上海文化界救国会成立,创办会刊,救国会常委兼会刊主编王造时作《抗日战歌》,发表于会刊第5期:

江山岂可用巢鸠,倭奴无餍取何求!

急保中华干净土,岛夷未去不干休!

不干休,不干休,大家同报国家仇!

不干休,不干休,不诛寇虏莫回头!

而今莫向敌人求,认贼作父举世羞。

亿兆健儿犹未死,操戈共起保神州!

保神州,保神州,东北同胞急待救。

保神州,保神州,不复失地不罢手!

四亿同胞快携手,大家热血一起流。

粉身碎骨都不惜,一致起来争自由!

争自由,争自由,猛烈向前永无俦!

争自由,争自由,中华民族存千秋!

这首诗近乎口号,但体现了时代的要求和抗战文学的主题:团结一致,驱除寇仇,保家卫国,赢得自由。

文学界自觉地为这一时代主题服务,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战的作品。新文学自然是抗战文学的主力军,旧体诗词也发挥了重要作用。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武汉成立,新文学家老舍任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主持会务工作。他写了《贺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七律一首:

三月莺花黄鹤楼,骚人无复旧风流。

忍听杨柳大堤曲,誓血江山半壁仇。

李杜光芒齐万丈,乾坤血泪共千秋。

凯歌明日春潮急,洗笔携来东海头。

此诗发表于胡绍轩编《文艺战线》第2卷第1期“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纪念特辑”(1938年3月)。诗的意味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以新文学家为主的“文协”成立,却以旧文学的形式表示祝贺,表明诗词有极强的交流沟通功能。二是它要求诗人要从吟风弄月、离恨闲愁、倚红偎翠等“旧风流”中走出,投身于拯救国家的事业。三是诗作本身格调高亢,具有鼓动性和号召力。

当时在诗歌怎样为抗战服务的问题上有一些讨论,人们更属意于新诗发挥作用。但老舍的旧诗表明,旧体诗词由于短小精悍,节奏韵律感强,适应国民心理,便于记诵而容易流传,产生较大感染力和鼓动性。它在表达个人抗战豪情,反映国民抗战情绪方面,仍有突出优势。因此,旧体诗词在抗日战争时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潘伯鹰《闻天津战事惨烈感愤成诗》中的“时危只益诗篇富”不经意间道出了国家民族危机给诗词创作带来的机运,正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抗战诗词写作者多,作品数量大。面对日本侵华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凡是有正义感和责任心并有写作热情的人都不会漠然置之,他们的诗词创作对这一问题都会有所回应。事实确实是这样,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诗词作者的作品中大多留下了时代的痕迹。他们的作品书写侵略战争给国家民族和个人带来的灾难,表达对侵略者的痛恨和抗敌御侮的决心,反映出民族的共同命运和心理。政治人物直接领导或参与了抗战事业,他们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志和经历。共产党、国民党中都有一些这样的人物,如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叶剑英、冯玉祥、于右任、李根源等。一些建国后被称为民主人士的政治人物的作品中也有大量抗日战争的内容,如李济深、何香凝、沈钧儒、马叙伦、胡厥文、朱蕴山等。文化人中的作品更多。新文学家也觉得诗词是表现民族感情的得心应手的工具,写作不少。如郭沫若、郁达夫、茅盾、老舍、田汉、王统照、施蛰存等。一大批学者诗人更发扬古诗关怀国事、忧国忧民的传统,用诗词来表现抗战内容,这方面的作品数量巨大,质量也高,只是研究不够,还没有被彰显出来。

抗战诗词从1931年日本军队制造“九一八”事变开始产生,到1945年日本投降告一段落。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淞沪抗战、西安事变、平型关大捷、南京陷落、长沙大火、台儿庄大捷、皖南事变、东北义勇军抗日等重要历史事件是抗战诗词表现的重点。这些表现重要事件的诗词构成一部抗日战争的诗史。诗词的内容,可概括为如下方面:

其一,谴责日寇暴行。日本侵华,烧杀抢掠,无所不为,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虏骑所至烧杀抢掠何疯狂。”(霍松林《闻平型关大捷喜赋》)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国民政府首都南京,日军首领松井石根、谷寿夫指挥所部进行长达月余的大屠杀,无辜平民被屠戮30余万,惨绝人寰。许多诗人用诗词记录了这一暴行并予以谴责。霍松林《惊闻南京陷落日寇屠城》二首可为代表:

虎踞龙蟠地,仓皇竟撤兵。

元戎方媚敌,狂寇已屠城。

血染长江赤,尸填南埭平。

此仇如不报,公理更难明!

嘉定三回戮,扬州十日屠。

暴行污汗简,公论谴狂胡。

忍见人文薮,又成地狱图。

死伤盈百万,挥泪望南都。

诗写于1938年,揭露日寇暴行,也谴责了国民党当局在早期抗战中的软弱行为。日军的暴行,还导致人们流离失所,饱受磨难。夏承焘《苏沪道中书所见》、黄祝渠《难民叹》写平民遭遇,其惨状不下杜甫在安史乱后所见。战乱造成文化人的漂流播迁,艰辛备尝,描写自身遭际的更多,不胜枚举。日寇在占领区烧杀抢掠,对后方则用飞机进行狂轰滥炸。重庆、成都、昆明深受其祸。躲警报成了生活中的一部分,反映敌机轰炸的诗词则成了抗战诗词的组成部分。叶圣陶《乐山寓庐被炸移居城外野屋》描写1939年四川乐山被炸后的惨状:

避寇七千里,寇至展高翼。轰然乱弹落,焰红烟尘黑。……嘉州亦清嘉,一旦成荒域。焦骸相抱持,火墙欲倾侧。酒浆与血流,街树烧犹直。国人方同命,伤残知何极。死者吾弟兄,毁者吾货殖。惊讯晨夕传,深恨填胸臆。

历史事实证明,日本侵华,在中国的所作所为是最具野蛮性的。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深受外国侵略之苦。西方东方,列强侵华,本质并无不同,但论行为的强暴、残忍、血腥及危害之严重,日本为其魁首。抗战诗词真实地记录了日军在各方面的暴行,为历史提供了一份见证。而曾经遭遇的这些屈辱和苦难,是中国人应该永远记取的。抗战诗词有助于强化这种民族记忆,把苦难转化为思想,转化为奋发图强的力量。

其二,呼吁全民精诚团结,众志成城,战胜敌人。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敌忾同仇才能取得抗战胜利,基本上成为当时有识之士的共识。文学作品是表达这种共识的载体之一,因而,表达同心同德、一致对外主题的诗词数量很多。郭沫若大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抗战爆发回国,写了著名的《归国书怀》: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

去国十年余血泪,登舟三宿见旌旗。

欣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

这首用鲁迅《惯于长夜过春时》原韵的七律,充满爱国激情,发表后引起很大反响,唱和者甚多。郭沫若后来在谈到写这首诗的心境时说:“我在当时的确是把我全部的赤诚倾泻了出来,我是流着眼泪把诗吐出来的”,“它在我生命史上的确是一个里程碑”。以郭沫若当时的影响力,他在诗中发出的号召无疑能产生更大的社会作用。

其三,赞扬抗日英雄和抗日行为。在抗日战争中,涌现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人物和英雄行为。正是这些拼命硬干、不惜献出生命的英雄人物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他们的浩然之气鼓舞了民心,立懦起顽,凝聚为巨大的力量应对民族危机,使国家免于彻底沦亡,并赢得最后胜利。英雄人物及其英雄行为把人性中高贵的一面发挥到极致,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就是对高贵人性的肯定和张扬。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廿九军副军长佟麟阁、师长赵登禹殉国。杨无恙作《佟麟阁殉国诗》、《赵登禹殉国诗》,赞扬其“此身早许国,市肆卫国土”的献身精神和“堂堂复堂堂,史书耀千古”的不朽业绩。张自忠1940年在襄樊战役中殉国,王蘧常为《张自忠将军挽词》:

垓下鸡鸣已十周,三军俱墨泪空挥。

驱车虎口完忠孝,裹革沙场定是非。

虽死应留声响在,余威还使海涛飞。

精魂浇向团湖畔,一样丹心照落辉。

作者加了几处自注。“驱车”句自注:“北事既坏,将军变服挽车,穿贼地数百里,始与大军会合,慨然曰:‘余不能贪生辱国家。’”“裹革”句自注:“初国人颇有致疑于将军者,及殉国,大义始白于天下。”最后两句自注:“将军与佟麟阁、赵登禹二将军同守南苑团湖,佟赵当时殉国,将军后之,终大有为。”张自忠历任廿九军军长、察哈尔省主席,参与了卢沟桥、台儿庄诸役,是功勋显赫的著名爱国将领。他的牺牲感动国人,歌咏之作不少。这首诗写得深沉凝重,极有韵味。王蘧常是著名学者、书法家,复旦大学教授,有《明雨庐诗》。

1942年5月25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前线指挥反“扫荡”中牺牲,7月7日,叶剑英作《满江红·悼左权同志》:

坚持敌后,捍卫着,自由中国。试看那,欃枪满地,汉家旗帜。剩水残山容我主,穿沟破垒标奇迹。问伊谁,百万好男儿,投有北。崦嵫日,垂垂没;先击败,希特勒。会雄师、踏上长白山雪。风起云飞怀战友,屋梁月落疑颜色。最伤心,河畔依清漳,埋忠骨。

指出左权和八路军“百万好男儿”坚持敌后抗战,捍卫着自由中国。坚信反法西斯战争必然胜利。

其四,揭露和批判苟且偷安、投降卖国的行为,以及破坏抗战事业的行为。国民党当局一度实行“攘内必先安外”的政策,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导致抗战不利。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不加抵抗,退到关内,日军迅速占领东北全境。国人对此极为不满。时任东北军少校书记官的李笠写有《九月十九日夜军退康平》、《入山海关》等诗,后者云:“冰消凌河雪消山,金牌十二撤军还。乌骓蹴踏如含恨,明月迟迟懒入关。”江运鸿《哀辽东》:“莫向辽东吊战场,最伤心处是流亡。养兵不用谁之罪?苦煞将军少帅张。”都颇有意味。语言学家孙望《有感》:

世道乱于麻,谁为国事嗟。

高官耽内战,上将惜烟花。

志士唯忘命,庸才若聚沙。

山河空似锦,强半入仇家。

诗写于1944年冬作者旅居成都时,正是“高官耽内战”,才使锦绣河山“强半入仇家”。国民党人续范亭对国民党当局感到失望,1931年12月26日谒中山陵,剖腹自杀,留下的《绝命诗》广为人知。其二:

谒陵我心悲,哭陵我无泪。

瞻拜总理陵,寸寸肝肠碎。

战死无将军,可耻此为最。

觍颜事仇敌,瓦全安足贵?

他在绝命书中说:“余今已绝望,故捐此躯。愿同胞精诚团结,奋起杀敌。”他希望以死来警醒当局,唤起民魂,激发民气。诗中对当局的苟且偷安有尖锐的批判。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震惊全国,多有诗词记其事,严加谴责。周恩来为《新华日报》所题“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脍炙人口。

汪精卫卖国求荣,建立伪政府更是为人不齿的行为,富有爱国心的人对其严辞讨伐。1938年12月,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偷偷离开重庆,公开投敌。次年3月30日,在日本庇护下,成立傀儡政府。马君武《三卅纪事》言其事:

潜身辞汉阙,矢志嫁东胡。

脉脉争新宠,申申詈故夫。

赏钱妃子笑,赐浴侍儿扶。

齐楚承恩泽,今人总不如。

诗中用了三个典故,讽刺汪精卫集古今无耻之大成,十分辛辣。

其五,表达抗战胜利的喜悦。在抗战过程中,国共两党的军队都取得一些重大胜利,诗人一概视为民族的光荣,予以热情颂扬,表达喜悦的心情。如钱仲联《闻平型关大捷喜赋》、胡厥文《台儿庄大捷》、商衍鎏《辛巳中秋喜闻湘北大捷》、贺苏《武汉大空战》等。《武汉大空战》写得最为生动:

死生搏斗楚天高,看我神鹰战恶枭。

逐电追风争上下,穿云破雾抖雄豪。

百年仇恨歼飞贼,万古春秋颂笕桥。

今日江山磐石固,红旗铁马胜前朝。

笕桥在浙江杭州,当时是中央航空学校所在地。用旧体诗词表现空战本来就极为罕见,而此诗写得生机勃勃,豪迈遒劲,更加难能可贵。

经过八年艰苦抗战,中国人民赢得最后胜利。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来,举国若狂。邓散木《闻日军乞降》、萧军《闻胜有感》、吴世昌《书感五十韵》等记载了这种心情。《书感五十韵》是一首较长的五言古诗,叙述了日寇对故乡的蹂躏,抗战的艰难,美苏对中国的支持等,较为全面;而写到胜利的喜悦时,不下于杜甫《剑外忽闻收蓟北》:

顽敌俱聚歼,降表出倭皇。薄海欢声动,兆民喜欲狂。乍听还疑梦,不觉泪沱滂。垂泪还相贺,禹甸得重光。……美哉我中华,宛如秋海棠。祖宗所缔造,艰苦亦备尝。从今好维护,国祚贺汉唐。

情真意挚,表达了人民的共同喜悦和愿望。该诗还有一个内容,是希望国共之间不要因为党争而影响国家前途,使得来之不易的胜利毁于一旦;如果危难时期形成的精诚团结能够继续保持并发扬光大,那么中国就能凝聚力量致力于政治经济建设,国运就能蒸蒸日上,恢复汉唐的光辉。这就是最后两句的背景和内涵。这种思想和愿望在抗战刚结束时的诗词中有相当的普遍性。

吴世昌(1908—1986),字子藏,浙江海宁人,古典文学专家。1935年获燕京大学硕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中央大学等校教授。1947年任牛津大学高级讲师,并获该校硕士学位。1962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1963年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罗音室诗词存稿》。《书感五十韵》作者认为“所咏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我中华史上一无比大事”(《〈罗音室诗词存稿〉再版自序》),十分珍视,初版遗漏,回国后搜求佚稿,得之而补入再版。再版1984年9月仍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印行。2003年,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吴世昌全集》,将初版遗漏的《书感五十韵》收入他的诗词集。

综上所述,在抗日战争时期,旧体诗词很好地发挥了它的历史作用。1938年12月,“文协”举办第二次诗歌座谈会,检讨抗战诗。老舍作《我们对于抗战诗歌的意见》的发言,认为“今天抗战诗的任务,有三方面:(一)在感情上,激发民众抗战情绪。(二)在技巧上,不论音节、文字要普遍地使民众接受,普遍地激动民众。(三)思想上,正面发扬抗战意识,反面剪除汉奸倾向。”上面所概括的五个内容实际上就包含在老舍说的三条当中。

1941年,老舍又在《诗人节献词》中说:“抗战四年,举国在同一崇高理想下共赴国难,头可杀而不可辱;此理想是诗的本质,此艰苦为诗的本事。有此本质,故敢以血涤辱,以弱敌强。有此本事,故举世惊震,交相赞美。”旧诗和新诗一样,在抗战中,“用血冲出了一条理想之途”。

抗战诗词的成就和作用表明,那种认为在新文学背景下旧体诗词必然死亡和它不能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观点是错误的。诗体毕竟只是形式,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抗战诗词唱出了时代强音和民族精神,起到了凝聚民心、鼓舞民气的作用,为抗战胜利贡献了力量。它完全适应时代需要,承担了时代责任。抗战诗词与抗日战争一样,是不朽的。当代诗词家要继承抗战诗词的精神,创造出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老舍先生《论新诗》说:“旧诗之保存,不仅保存了些文字,也保存了多少伟大诗人的性格——给民族留下永远不灭的正气,使历史的血脉中老有最崇高纯洁的成分。”抗战诗词完全证明了这一点。

(作者系云南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

猜你喜欢

抗战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关注诗词
抗战音画
抗战,在未被占领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