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的理想之光
2015-11-16王心一
王心一
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放在现在来看甚至是个落入俗套的故事。然而即使有无数人写自由,无数人写希望,有无数个关于自由和希望的故事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却依然没有谁能有如此魅力,能够超越它。这就是斯蒂芬·金的《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后来被改编成那部著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我们的主人公安迪在20世纪30年代因被诬告杀人而进入肖申克监狱,在那里一待几十年,最终借隧道出逃,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短短两行字就能概括的情节,便是这流传多年的经典。有相当多的读者或电影观众将安迪奉为代表自由与希望的神灵,尽管他只是一个普通人。
他倒也不是太普通。
他在绝望的浪潮中俨然不动,不曾被击倒也不曾试图击倒什么。他能几十年来如一日地待在肖申克却免于被“体制化”,他能将“挖隧道”这一行动坚持二十余年,因而最终他也能重新开始光明的生活。甚至于,这种耐心与坚定太过不现实了,就如同仅仅是作者运用的夸张手法,仅仅是一篇可爱的监狱童话。人们会说,这都是因为他内心充满希望,或者说因为他对自由充满无限向往。这当然是不容否认的,作者的用意就在此,“要使荒原上的人们坚守善良人性并振奋起来”。然而除了希望与自由的主题,这篇小说里还有什么?
我们看到一个人身处困境时被最大限度发挥的理性。从一开始,主人公便是充满理智的,他在一个让所有人都失去信念与思考能力的地方步步为营,运筹帷幄。而世上又能有几个人能做到在被宣判入狱之时仍然头脑清晰地同朋友考虑好出狱之后的事宜,身陷囹圄之中却依然做到平平静静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才是主人公真正的魅力与不平凡之处。安迪·杜弗兰时刻思考着如何获得一个未来,他在心里看到自由的生活与希望的光芒,他是如此理性,就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因而他不崩溃。同其他被迫接受监狱生活的囚犯相反,他主动融入监狱制度之中,更令人庆幸的是监狱这个小社会同外界并没有什么差别。他懂得社会规则,就如同借此站在了监狱制度中的上帝视角。他始终是潇洒的,尽管监狱外的世界让他恐惧,他至少有可以出逃的资格。
那些将主人公奉为自由与希望之神的人该庆幸作者心慈手软给了安迪一个好结局,他本可以不这么做,因为即使仅有理性之光也足够照亮此书成为经典的道路。
当然,一个平凡的故事不足以让这本书得到如此好评,甚至顺便也让改编得面目全非的电影沾了光。长久以来,原著文本往往都比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更精彩也更激动人心,本篇小说也不例外。这个结果是因多种因素构成,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每个人对作品的心理预期不同因而众口难调。第二点则是因为文本不受篇幅限制所以可以展现更多细节。
大多数人应该是先看的电影后看的文本,毕竟从知名度来说电影要高得多。这部作品如若先看电影的话很容易被电影的主题所影响,满眼满心思都是主人公冲出桎梏时跪在地上感慨自由的画面。当然这定是出彩的一幕,不然也不会作为电影的海报广为人知。然而却不知道有多少人在追求自由心怀希望这一主题的压力下注意到这个作品通篇盈满的理性之光,即使作者亲身参与改编剧本也未能将理性与逻辑分析作为重点。我们固然可以说,这是由于原作者悬疑小说家的身份导致逻辑分析成为习惯,所以未将其视为出彩之处,也由此可见此作品中自由与希望的力量之强。而我们依然应该感到遗憾,这个文本的定位不该是一个单纯写希望的作品。如若没有这精妙的伏笔设置与理性分析,这个作品无论是文本还是电影在人们心中都不会排在一个重要的位置。写自由、写希望的作品有千千万,如若没有这通篇的理性之光是无法博出一席之地的。改编而成的电影绝对是一部好作品,但远远不是一部能同其他电影有所区别,甚至能长期占据各网站排名第一的电影。事实上,哪怕改编时能再多一点逻辑方面的体现,都不会导致我对这部作品如此的失望。毕竟作为一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我们不能只让观众知道“他被捕入狱,他充满希望不放弃,他逃出了监狱”这个简单又偷懒的故事。“不抛弃不放弃”的代名词是许三多,可不是我们的安迪·杜弗兰。
我一直坚持认为电影改编是非常困难的。困难之处就在于这众口难调。身为编剧和导演,也许他们能做到的就仅是找到故事的主线,然后尽量不偏不倚地讲述这个故事。因此虽然我们心怀失望,也无法对导演或编剧有什么抱怨,他们干的都是吃力不讨好的活儿。但即使这样,我依然希望导演在筹备一部电影时多费点心,多看看这个故事的亮点究竟在哪里。另一方面,尽管作为观众无法对电影剧本本身有任何影响,也无法把所有遗憾都怪罪到主创身上,我也依然希望有更多的人能知道这个作品有太多的遗憾,这个文本绝不仅仅是充满希望这么简单。
关于“大多数电影不比小说出色的原因”,这个故事里也有着明显的体现。这本书最精彩的莫过于作者煞费苦心埋下的多个伏笔,在书中则体现为主人公为成功出逃而设下的步步计谋。这种详尽的细节描写与伏笔设置让整篇文章极为紧凑和流畅,因而在阅读这篇小说的时候,读者会发现它每一段都如此精彩,更没有一句废话。甚至我们可以说,这个伟大的故事就从一张丽塔·海华丝的海报开始。事实上,若想写一篇合格的文章,我本该在故事梗概上花费更多的墨水,或者在提出观点时给出更多更具体的事例,然而这篇小说却让我无法这么做。它不是推理却胜似推理,任何一个伏笔铺垫的提前点破都会让你失去最终一切真相大白时的震撼与喜悦。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利阅读这个故事并且感受这份自心灵深处而来的震撼。
原作的另一个巧妙之处在于,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这个故事。他给了这个故事一个名为瑞德的叙述人,并在叙述中塑造了瑞德这个人物。瑞德在此文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我们人见人爱的主人公,他真切地参与了主人公的冒险,也代表了作为旁观者的态度。这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了读者的情绪,瑞德在叙述中表现出的嘲讽带给读者同样的情绪和感情。瑞德因安迪成功的出逃万分喜悦想要大笑的同时读者也有了与他一致的情绪,但作者才是一切的幕后主导,他在操纵读者这件事上可算是技艺高超。
《肖申克的救赎》的确是一篇经典不衰的作品,它告诉人们希望是个多么美好的东西,也告诉人们为何自由值得我们倾尽所有奋力追求,当然更多的,它体现着理性与逻辑的魅力与光辉。当我们看着安迪一步步走向光明的未来,也不由得要想一想:当我身处困境的时候,我的理性在思考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