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靡全球的“少女文学热”及其研究价值
2015-11-16甄蕾
甄蕾
“少女文学热”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文学的一个亮点。一批又一批青春期成长中的少女形象从世界各国文学中奔涌而来。数量之巨,令人惊诧。
在欧洲,2001年,旅法作家山飒以少女形象——高中生为主人公的小说《围棋少女》被法国四项文学大奖提名,摘取了“中学生龚古尔奖”桂冠,成为法国最畅销小说之一,后在英、美、中等17国翻译出版。同年,“哈利·波特的妹妹——佩吉·苏——14岁女中学生”在法国作家塞奇·布鲁索罗的《魔眼少女佩吉·苏》小说中粉墨登场。法语版《魔眼少女佩吉·苏》第一部《蓝狗时代》于2001年推出,至今已出版6部。前三部在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销量分别突破了150000册,总计超过450000册,在只有5000多万人口的法国,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的销售业绩。“不仅如此,《魔眼少女佩吉·苏》还被翻译成英、德、韩、中等37种语言,在近50个国家和地区热销,深受全世界的孩子和家长们的欢迎。在法国图书畅销排行榜上,《魔眼少女佩吉·苏》始终名列前茅,并多次超过《哈利·波特》,雄居销售排行榜第一名。法国的孩子们骄傲地说:‘我们喜欢哈利·波特,但更喜欢佩吉·苏。”
在日本,2004年日本文学第130届“纯文学最高奖项”芥川奖揭晓,获奖者是两位少女——绵矢莉莎和金原瞳,年龄分别为19岁和20岁。她们在年龄和性别的双重意义上刷新了芥川奖的纪录,此前该奖的获得者最小为23岁且全部都是男性。其获奖作品——《想踹他后背》和《裂舌》都是以少女形象为主角的长篇小说。近些年,加上之前获奖的“超龄少女作家”吉本芭娜娜,算上2001年红火的少女作家“83年组”,还有在2005年依次获奖的三位少女作家——河崎爱(16岁)、三并夏(15岁)、水田美意子(13岁)……日本的少女作家层出不穷,有日本媒体称“日本文坛从此步入了美少女作家的时代”,还有学者称这是日本“少女文学的大爆发”。
在中国,2004年因19岁时写出小说《北京娃娃》而一举成名的中国少女作家春树,登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与韩寒等人被认定为中国“80后”的代表,并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垮掉的一代”相提并论。同年,9岁出书至今出版了9部作品的“美少女作家”蒋方舟,拿下了“中国少年作家杯”一等奖,并于2005年当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主席。2008年,美国《纽约时报》以《中国流行小说》为题报道了郭敬明,文章称年仅25岁的郭敬明是“当今中国最成功的作家”。在国内“2008—2009年度中国出版机构暨文学刊物十强”评选中,由郭敬明主编以刊登青春题材小说为主的期刊《最小说》以6835票高登榜首,独占40%以上杂志份额。由一代文学大师巴金所创办的 《收获》以459票名列第六,而另一本老牌文学期刊 《人民文学》位列第七,前十强中还有同为80后“美女作家”——张悦然担任主编的杂志《鲤》(第九)。……近年来,中国文学界的少年作家和青春文学异军突起,名利双收,虽受人诟病,然其发行量和影响力至今势不可挡。
在美国,2004年,以少女形象 “初中生柯洁美”为主角、由美国作家吉姆·班顿创作的《亲爱的蠢日记》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榜,全球累计销量逾250万册,在十多个国家出版,迅速俘获大小读者,引起全球瞩目。2006年,由美国华纳书局出版的《女孩日记》占据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榜三个星期,亦使该书的作者们加入了人数日益增长的美国少年作家的行列。《女孩日记》的出版也在美国文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少女作家已经成为美国文坛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作品则被认为正在成为美国出版界最赚钱的领域之一。从2006年起时至今日,美国作家斯蒂芬妮·梅尔以少女形象——“中学生贝拉”为主角的、席卷全球多项荣誉的、当今世界文学热门话题的《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在美国本土销量超过5000万册,全球销量已突破8500万册,缔造了继《哈利·波特》之后最卓越的出版奇迹。
这些少女文学作品,头顶青春无敌的光环,裹挟毁誉参半的评价,承载着人们对青春的好奇与留恋,已经排山倒海般地占据了大片的文学领地和市场份额,并且穿越时空、跨越文化地涌进了全球各地的读者的家门。
为什么“少女文学”“少女作家”火爆于当今世界?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全球性的文化现象,也是关乎到人类发展和文明走向的文化问题。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世界性的文学现象,也是一个必须重视亟待解决的社会科学论题。在学科分类日趋精细的大背景下,今后的研究可以“少女文学”为对象,让此研究在“文化与文学如何互动”“文学如何反察社会”两层意义上有所阐发。而在这其中,选择从“少女形象”的视角切入,研究“当代美国的少女成长小说”则更有典型性的价值与意义。
首先,从历史看,美国是一个建国不足三百年的年轻国家。美国作家认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就是关注自己国家的发展。如美国学者菲利普·扬在评价海明威所塑造的青年主人公时说:“这个出自美国人民经历的神话告诉我们的人民说,我们启程时,满面春风,对世界与所有伙伴抱着与人为善的态度。我们自己的形象就是这位天性善良、单纯、天真、满怀希望的少年。”从文学史看,美国一直是一个青少年文学发达的国家。对此,美国学者莱斯利·费得莱尔在其《好哈克,再回到木筏上来吧!》一文中指出:“美国历代最著名的小说家中,只有亨利·詹姆斯一个人可以不算在儿童作家之列,即使是霍桑,虽然不同于马克·吐温和麦尔维尔,其声誉也建立在他们那些以青少年为题材的儿童所喜爱的小说上。”美国学者威廉姆·科伊尔也认为:“美国文学,尤其是小说中,青少年形象占压倒性优势,因为美国人把自己看作是一个年轻的民族。”中国学者虞建华同样指出:“青年人走向成熟的成长故事,是美国作家们钟爱的母题。我们发现,一方面,深受读者喜爱的美国小说家笔下的主人公大多是青少年。”青少年文学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据了大半江山,比如我们熟悉的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奥尔科特的《小妇人》、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等。另一方面,青少年文学在文学批评史上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学类型其地位重要无比。因而迄今对美国文学中的青少年形象的研究论述已汗牛充栋。可是,研究中的多数都围绕着少年形象展开,选取的也都是描写这些男性形象的文学作品,而对少女形象的研究与前者相比则是寥寥无几。
其次,当代美国文坛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风起云涌的女权主义运动、性解放运动以来,美国文学中出现了大量的少女成长小说。如普拉斯的《钟型罩》、莫瑞森的《最蓝的眼睛》、汤婷婷的《女勇士》、欧茨的《狐火》、西伯德的《可爱的骨头》等。而在作品中的少女形象,既是美国文学中一类特别的人物形象群体,也是特殊的美国社会发展及历史进延的产物,同时还是展现美利坚民族情感意志的一种文化载体。这些作品一经出版,有的引起了极大的文坛反响,有的一举夺得了重要文学奖项,有的风靡美国乃至成为全球的畅销书。热销令作品不再是一堆纸质的单纯的文学产品,而成为一连串既令人匪夷所思又令人艳羡不已的文化事件。另一方面,与作品在读者中昌盛热销形成对比的是文学研究领域的相对冷清和非议居多。国内外研究“美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有了一定的气候;但至今罕见专门系统论述“美国成长小说中的少女形象”的著作,除了笔者的论著《探秘青春岁月——当代美国成长小说少女形象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年5月)一书,而此类研究的论文也较少。
再者,在已有的对美国文学的研究中,确有不少关于“美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美国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不乏从女性主义、性别研究、种族差异等角度入手的成果。但研究的多数都忽略了女性与女性间的年龄差异。有些研究注意到了女性因种族、阶级、地域、身份等因素造成的女性之间的差异,但是很少有研究去关注女性因年龄不同而造成的差异。实际上,作为一个整体的女性按年龄也可以分为很多部分,比如分为“女童”“少女”“妇女”“老妪”等。面对着作品中浩如烟海的女性,在研究中一概而论的女性形象,很容易掩盖和忽略属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女性的不同特点。所以,接下来的研究应该把从女性形象中单独剥离出来的“少女形象”,看作是一类有着自身特色和重要价值的形象群体。因为“少女”是指正处于其生命成长旅程中一个特殊时期——青春期的女性,青春期是一个少女发生问题最多、产生变化最快、性格形成最易受影响的时期,是一个少女在成长旅程中最光怪陆离、变幻莫测的时期。因此,书写少女的成长天然就具备了无限广阔的艺术表现空间和丰富多彩的人生剧目。
最后,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绚烂缤纷、青春无敌、魅力独特的“少女形象”为许多美国成长小说的热销、受赞和成功添加了最重要的砝码。比如近些年来的畅销书《暮光之城》《公主日记》《绯闻女孩》《美少女的谎言》等。而脱胎于少女成长小说中的少女形象则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我们将发现这些作品中所呈现的少女形象,是一个中间地带,一个过渡阶段,一类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男性与女性之间的谜一样的人物形象,正经历着由不成熟向成熟的突飞猛进,可谓多样矛盾的统一体和多种因素的化合物。她们既可以彰显鲜亮特殊的文学—文化理念,又可以承载深刻厚重的社会内涵;她们既属于青少年形象,又属于女性形象,却不是通常理解或完全意义上的女人;既有孩子气的一面,又有成人的思维与行动;她们与传统研究中的少男形象有不少相通之处,然亦有本质的区别;既经常流露出女性的温柔,又羡慕渴望甚至模仿男性的豪爽;她们既俘获了少男少女读者对同龄人的感同身受,又紧紧抓住了成年读者对青春的留恋与好奇。事实上,具有无限可能性、丰富变化性、时代敏锐性、迷翻了无数读者的少女形象已经给美国文学大花园增添了一抹无可替代的奇异色彩,也就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此研究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