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数学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2015-11-16胡琨
胡琨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我们要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数学教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情境创设、数学问题、问题解决等方面探讨如何使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实践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产、生活,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初中数学教学一定要注重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构建生活化课堂,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用数学知识揭示生活道理,用生活现象验证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生活实践的意识。
一、情境创设生活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概率”时,上课一开始,我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丽丽的妈妈在网上购买世博会的门票,结果只购买到一张,那他们一家让谁去好呢?妈妈让丽丽给想想办法。丽丽经过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扔硬币,拿两枚硬币同时向上扔,落地后如果都是正面,爸爸去,如果都是反面,妈妈去,如果一正一反,丽丽去。爸爸妈妈听了都笑着同意了。你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笑了吗?”这样,为学生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又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哪位同学能测出操场中旗杆的高度?”学生一听就嚷嚷起来,旗杆那么高怎么测量呀,有的学生说把旗杆放倒就能测量了,有的学生说找一个动作灵活的学生爬到杆子顶端再测量,学生纷纷出谋献策。我听了后说:“我有一个办法,既不用放倒旗杆,又不用爬到旗杆上,你们想不想知道?”学生一听,都急于想知道答案,于是我就引出了勾股定理,告诉学生可以根据阳光下旗杆的影子长度和角度,利用勾股定理来求旗杆的高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问题生活化,增加学生经验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思维以方向和动力。众所周知,数学的所有理论没有一项不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结果。就如同哈尔莫斯所说:“真正组成数学的是问题与解,问题才是数学的致命关键。”所以说,数学教学应围绕着问题来构建。一个优秀的数学问题与一个好的问题环境是分不开的,一个好的问题环境对于理解新的数学理念、形成新的数学概念、产生新的数学方法通常会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我曾经在课堂上就“黄金分割点”的概念跟学生们如是说:为什么女孩子会喜欢穿高跟鞋呢,原来数学界有这么一个规律,即肚脐就是人体的“黄金分割点”,身材标准的人下半身应该是人体身高的0.618倍,但是并非所有的人身材都长得标准,为了弥补这一点,女孩子就会给自己穿上不同高度的高跟鞋,以满足这一比例。这么一来,一个原本不好诠释的概念由此增加了很强的逻辑性和吸引力,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三、知识生活化,激活课堂氛围
新课程标准则强调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隐藏着数学思想,如何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关键看教师是否善于挖掘教材内容,采撷生活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能使学生对数学萌生深切的自我认知感,从而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所以,教师要不断升华教学体裁,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改造成生活中看得到、摸得着、听得见,且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让学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在讲授“不同直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这一重点、难点时,在课前教师可以准备一个残破的圆形镜子,然后一边展示镜子一边提问,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问题,就这样循序渐进,从而引出这节课的一些概念,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求学欲望,还激发了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一举两得。把数学知识植根于生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这是教学知识生活化的第一要义。在教学设计当中,教师首先要贯彻理解教科书中的思想、方法与理念,合理利用已有的资源进行授学;此外,更需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数学标准,对知识内容进行补充与润色,从而在已有的数学基础上,给学生带来对数学的更大热情。
综上所述,生活和数学是不可分割的,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是学生有效学习的需要,更是课程改革有效向前推进的需要。教学中,教师应勇于总结、探究,勇于创新初中实现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科学知识以及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德珍.浅析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教育,2014,(12).
[2]祖玉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J].考试周刊,201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