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乙己悲剧命运的思考
2015-11-16周小倩
周小倩
【摘 要】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孔乙己;悲剧命运;思考
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但是从深层意义上来说,是因为其固守旧梦,脱离现实生活,加上自身不断堕落,造就了其悲剧命运,而这也成为了本文研究关键所在。
一、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孔乙己》这篇文章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主要以《新青年》为阵地,也正因为这样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从当时情况来看,封建顽固思想仍然占据很大比例。尽管科举制度在1906年被废除,但是以孔乙己为代表的封建传统思想培养出来的人才依旧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换一种方式来说,如不改变这种培养人才方式,将会有更多“新”孔乙己产生,就必须打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要不然那些读书人依旧沉浸在死读书、读书死这样状态,心甘情愿卖命于当时统治者,极有可能成为当时人们口中的“百无一用”是书生,甚至于当走向仕途之后,其也会成为封建统治剥削的一把利刃,深深插进当时百姓心脏。他们甚至于不知道自己存活于世的目的,也缺乏一个人生目标,毫不客气的说成为了当时统治阶级的傀儡,为当时百姓所痛恨和排斥,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牺牲品也只是时间问题。
二、麻木、冷漠的社会环境
孔乙己在当时身为一个“读书人”却并未享有读书人应该有的待遇,似乎所有人都在取笑孔乙己,文章中掌柜便是剥削阶级任务,他不仅看不起孔乙己的行径,甚至于取笑当时穷苦人民。从一个平常人角度出发,看见孔乙己如此落魄应该具有同情心,然而事实与之相反,不仅没有丝毫同情,相反还取笑以孔乙己为代表的社会,封建制度的压迫剥削和毒害,长期被压迫着气压,已经形成了一种冷漠心态,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本该有的同情心。而这一切都是当时封建制度造成的。在文章中多次描写孔乙己的“笑声”,甚至于可以说孔乙己是伴随着自己的笑声出现。可以将其理解为对自身生活遭遇的无奈,也可以理解为被封建剥削阶级压迫的无奈。例如:当孔乙己去客栈买酒,所有人都看着他笑,而他又在旁人的笑声中渐渐消失,所有人都知道孔乙己落榜,也同样知道孔乙己是读书人,更知道孔乙己的伤疤,并去取笑他,拿孔乙己连半个秀才也没有捞到这块“心病”来嘲弄他,换一种方式来说是拿孔乙己的痛苦建立在自己快乐至上,孔乙己成为了剥,但是他们并没有清楚认识到自身所受的毒害比孔乙己更深,因为他们已经丧失了同情心,变得麻木不仁,不仅没有联合在一起反抗当时统治阶级,而且对那些弱者肆意嘲弄,将自身快乐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他们的笑可以理解为人性的扭曲,甚至于并不是我们平常生活中“玩笑”那样。例如:文章中有这样一幕,当掌柜看到孔乙己再次来买酒时,已经看见他很凄惨,但是仍然和往常一样来取消他,从深层意义上来说其反映出当时封建资产阶级的冷酷狠毒,而孔乙己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其不仅要忍受封建统治者剥削和压迫,还要忍受与自己同处底层人的嘲笑,可见其承受的心理压力,总的来说,孔乙己的悲剧已经不是个人悲剧了,而是社会的悲剧。
三、孔乙己本身的软弱性
不可否认,造就孔乙己悲剧命运的除了当时封建剥削阶级外,还有他本身的软弱性。他不能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甚至于始终不能明白自己穷困潦倒的原因,也正是因为这样使其这样一个知识分子并不能得到周围人的尊重,他苦读诗书,却始终未能中举。在四书五经中耗掉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沦落至乞讨的地步。身上仅有的那件长衫是自己读书人身份的象征,说话时刻带着之乎者也,生怕别人不知道他的身份。在旁人眼里尽管被嘲笑,他也要显示自身读书人身份,但是当别人触及到他内心深处的伤疤时:“怎么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他立刻像泄气皮球一样。孔乙己长期受封建教育熏陶,他同那些个剥削阶级一样,沾染上社会恶习。偷窃便是其中之一,即使被挨打,被周围人嘲笑他也要筹集钱财去酒店买酒,基于这样的环境下,孔乙己已经成为被社会遗弃的对象,不得不自欺欺人,在对话中运用之乎者也才显示自身身份,并以腿跌断的谎言来维护自身仅存的尊严,孔乙己并没有受到时代的尊重,加上其自身的软弱无能,已经被社会所抛弃,孔乙己的悲剧命运似乎早已注定。但是从孔乙己本身出发,其读书不仅没有进学,甚至于放不下读书人的书架子,好吃懒做,并没有采取任何方式方法去改变自己命运,因此种种造就了孔乙己悲剧命运。孔乙己可以说是社会封建剥削压迫下的产物,也是当时对当时社会的嘲讽,从其语言、穿着等,都能够看出孔乙己是一个典型的抱守残缺形象。
四、结语
上述中虽然提及到孔乙己本身的诸多特点,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孔乙己同样如此,其没有像酒店老板等人一样去嘲讽底层人物,相反它还具有善良的一面。例如:分茴香豆给孩子、教小朋友读书识字等,都可以看出孔乙己具有善良一面,也正是因为这样他这一人物形象赢得了广大读者同情,也无情嘲讽了当时统治剥削阶级那些人们,也正是有了他们的压迫才造就了孔乙己悲剧命运。
参考文献:
[1]祁俊来.半“生”不遂 可悲可叹——浅谈孔乙己[J].语文教学之友.2007(01)
[2]刘霄.孔乙己的遗憾之我见[J]. 学语文.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