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现状研究

2015-11-16黄琼烜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9期
关键词:教养平均值显著性

【摘 要】本研究选取东莞市某小学六年级10个班级434名学生和学生的母亲作为调研对象。以问卷调查的方式,采用并改编了Arnold等人编制的自我报告教养量表(Parenting Scale)中的唠叨分量表,通过被试学生评价“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研究结果表明:“母亲唠叨”教养方式与“被唠叨”儿童的性别没有呈现显著性的关系,与母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的职业状况都没有呈现显著性的相关关系。

【关键词】“母亲唠叨”;教养方式

1目的

随着发展心理学的进步,家庭教养方式的研究越来越引起社会和心理学界的关注,“母亲唠叨”作为一种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的教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频率非常高,但在理论上却鲜有研究。本文拟通过对“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研究,作为关于家庭教养方式理论研究的一个尝试性补充;通过对“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研究,对于改善母亲的教养方式、促进亲子关系和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期待通过本研究了解“母亲唠叨”教养方式在我国城市家庭中的现状。

通过使用Arnold, OLeary, Wolff, & Acker等人(1993)编制的“30项自我报告教养量表”(Parenting Scale)其中的唠叨维度分量表作为测量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工具,提出以下假设:

1.1研究假设1:母亲对男孩的唠叨程度高于女孩

通常认为,男孩较女孩的日常行为更具冒险性和破坏性(Steven et.al,1996),为了减少和避免男孩在实际生活中造成的破坏和影响,母亲对男孩会采用更多的唠叨教养行为。

1.2研究假设2: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唠叨程度越高

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由于获得资讯的渠道有限,难以有更多说服力的素材教育孩子,很容易导致两种结果,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或是在同一件事情上重复性地试图说服孩子,以至于相比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显得更加“唠叨”。

1.3研究假设3:母亲的职业导致管教孩子的时间越少,唠叨程度越低

女性在社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不同职业的母亲,由于其工作性质上的差异,其投入关注孩子日常生活和学习上时间不等,关注频度的差异均可能导致孩子感受到“被唠叨”程度上的差异。如果母亲唠叨教养行为与母亲职业导致投入管教孩子的时间多少有关,研究假设就是投入时间越少,关注度越低,唠叨行为也越少,也即是唠叨程度越低。

2方法

被试:采用整群抽样法, 从东莞市某小学抽取六年级11个班434名小学生和小学生的母亲为被试。剔除作答不完整的无效问卷5份,最后获得有效问卷429份,有效率98.85%。该校六年级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2.09岁(SD=0.51),其中男生282名,女生147人。母亲平均年龄39.71岁(SD=4.04),其中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263人,占65.1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141人,占34.90%。

测量工具:本研究采用Arnold,OLeary, Wolff, & Acker等人(1993)编制的30项自我报告教养量表(Parenting Scale)为研究工具,结合我国家庭教育中母亲教养方式的实际情况,在原有量表中增加了7项调查内容,组成共14项的关于“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调查问卷。测量过程采用 1到 7的 7 点计分方法,“1”表示从来没出现,“2”表示很少出现,“3”表示较少出现,“4”表示有时出现,“5”表示较常出现,“6”表示经常出现,“7”表示总是出现。其中第7、11、12项为反向记分项。

施测程序:将施测问卷(附指导语)装在写有学生姓名的信封中,以班为单位, 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主试(主试为应用心理学研究生专业二年级学员担任),在班级周会向学生和学生母亲介绍本研究的目的、信息的保密性及相关要求,将问卷带回家中,由学生作答, 下周一由学生带回交给班主任老师, 最后由主试统一收回。

统计分析:采用 SPSS 15 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整理与分析。

3结果

本研究分析发现:“母亲唠叨”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母亲受教育程度和母亲职业状况之间均未呈现显著相关。

3.1“母亲唠叨”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之间的关系

对“母亲唠叨”和儿童问题行为的描述性分析发现,母亲对女孩的唠叨的平均值高于对男孩的唠叨平均值,母亲对女孩唠叨程度的平均值为3.88分(SD=1.29),而母亲对男孩唠叨程度的平均值为3.84分(SD=1.21)。因此,提出“母亲唠叨”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有关,母亲对女孩的“唠叨”教养行为高于对对男孩“唠叨”程度的研究假设。为验证这种差异是否存在显著性,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母亲唠叨”与儿童性别之间的关系发现,其双侧显著性水平为0.71,远远高于设置的显著性系数P的水平值,则说明这种假设不成立,即“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对男孩和女孩并不存在差异,母亲对男孩和女孩都存在唠叨的教养行为,在唠叨的程度上也与性别无关。

3.2母亲受教育的程度与“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关系

为便于分析将问卷中高中及以下归为“高中及以下”一类,取值为1;大专、本科及硕士以上归为“大专及以上”一类,取值为2。对母亲受教育程度与“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平均值统计分析中发现,受教育程度低的母亲唠叨的平均值高于受教育程度高的母亲。受教育程度“高中及以下”的母亲“唠叨”得分的平均值为3.87分(SD=1.20);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的母亲“唠叨”得分的平均值为3.80分(SD=1.30)。因此,提出“母亲唠叨”教养方式与母亲受教育程度有关,母亲受教育程度越低,采用“唠叨”教养行为对孩子进行行为控制的程度越高的研究假设。为验证这种差异是否存在显著性,我们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母亲唠叨”与母亲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其双侧显著性水平为0.59,远远高于设置的显著性系数P的水平值,则说明这种假设不成立,即“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与母亲受教育的程度无关,母亲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存在唠叨的教养行为,在唠叨的程度的分布上母亲受教育程度无关。

3.3母亲职业状况与“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关系

对便于统计分析,将问卷中专业技术人员、公司职员、工人均归为“上班族”一类,取值为1,区隔全职妈妈和经商两类职业状态的母亲;全职妈妈取值为2,经商类别代表自由职业的类别,取值为3。对母亲职业状况与“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平均值统计分析中发现,唠叨的平均值由高至低的顺序依次是:全职妈妈、经商和上班族。全职妈妈“唠叨”得分的平均值为3.96分(SD=1.16);经商母亲“唠叨”得分的平均值为3.84分(SD=1.22);上班族母亲“唠叨”得分的平均值则为3.78分(SD=1.28)。因此,提出“母亲唠叨”教养方式与母亲职业中可支配的时间有关,母亲职业中可自由支配时间越多,“唠叨”的教养行为越多的研究假设。因为该维度涉及一个变量的3种变量水平值,为验证这种差异是否存在显著性,通过单因素独立样本方差分析,对“母亲唠叨”与母亲受教育程度之间的关系发现,其单侧显著性水平为0.63,远远高于设置的显著性系数P=0.05的水平值。说明关于“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与母亲职业状况相关的假设不成立,即“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与母亲职业状况无关,母亲唠叨的程度的分布上不受母亲职业状况的影响。

4讨论

本研究发现,我国母亲“唠叨”平均水平偏高,“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母亲个体受教育程度及其职业状况均未呈现显著相关。这个结果与前人研究的结果存在一致性,以往的调查结果也显示母亲唠叨是一种普遍现象。2002年8月25日《中国教育报》在《98%的母亲爱唠叨,“好心”未必有报》一文中报道:天津希望之星儿童心理学研究中心在4次心理学讲座和咨询中,从千余名学生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结论:98%的母亲被孩子指责为唠叨。

4.1唠叨的成因分析

唠叨这种教养方式如此普遍,这可能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

4.1.1传统观念。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纲常“父为子纲”、“子孝父母”的伦理道德在社会生活的传递中逐渐异化为另外一个观念 即“子女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子女当然顺从父母、听父母的话、按父母的劝告与指导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面对孩子的直言相抗时,父母常常辩驳道“子不教,父之惰”,“我们不唠叨,谁来教育你,我们唠叨你,恰恰是疼你,关心你”。

4.1.2父母经历。纵观当今中小学生的家长(年龄在30-50岁左右),由于受上代父母教育理念的影响,祖辈们的教养方式在当代父母的内心中形成某些固定的心智模式,使得一代代的父母们在潜意识中认可这些教养的方式,形成了代际传递的效应,并导致当代父母对唠叨的教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代代相传。

4.1.3竞争心态。当下激烈且残酷的社会竞争,让这些正在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父母们,为了不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他们不计成本、不计代价地陪着孩子们参加各种培训班、才艺班。由于这种对子女教育的高关注度和高期望,导致了父母们通常会以高频率的“独白式唠叨”要求子女“好好学习各项技能”,甚至附带上了“只要学习好各项技能,要什么有什么”的简单物质激励模式。

另外,唠叨教养方式如此普遍,可能还因为唠叨介于心理攻击、体罚和纵容、放任之间的一种教养方式。纵容、放任类似于对孩子的行为不作为,而心理攻击、体罚之类的管教方式则显得过于强势,深受中庸文化濡染的中国母亲们,很自然通过语言方式对孩子起到一定的心理控制,在两种教养方式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由此,便很容易理解母亲们乐此不彼地用“唠叨”管教孩子的现象。

4.2对“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的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提醒母亲们在日常管教孩子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唠叨的程度和频率。在回应方面要尽可能做到简洁快速反应和高质量的反馈,逐步形成高要求-高回应的权威性教养方式和教养风格。

父母在关爱子女的同时,不妨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改变一下自己“爱唠叨”的形象,以改善亲子关系。

4.2.1父母应管理好自身的情绪。有些母亲尽管清楚唠叨行为的弊端,但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由于自己的状态不好,本身缺乏温暖和爱心,控制不住自己过激的情绪反应,不自觉地将这些情绪转移到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或转移到孩子身上,孩子成了母亲情绪的宣泄口,母亲将“垃圾”情绪转变成言语宣泄,在孩子身上释放,孩子成了母亲情绪释放的牺牲品。这种情况发生后,母亲应及时反思,在管教孩子前,要处理好自身的情绪,避免将自己的情绪和管教孩子的行为揉在一起,无法辨别是在处理自己的情绪还是在处理孩子的问题行为。

4.2.2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相信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可以独立,想想“过犹不及”的道理,该放手时就放手。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多垂范,少说教。准备唠叨孩子的时候,先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样,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要尽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另外,“牵牛要牵牛鼻子”,当需要说教的时候,也不要把说教变为啰嗦或批评指责话语的堆积,而是要就事论事,有重点地讲明道理就够了。

4.2.3改命令式的教育为民主型的商量。爱的教育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养方式的改变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心理特征,建立民主的亲子关系。但这并不是说让父母一味地迁就孩子,甚至放弃应有的教育,而是要父母洞察孩子的心态,准确把握好教育的时机,因势利导,讲究亲子交往的艺术性、及时性及适度性。应该避免母亲试图通过用唠叨的方式,即通过言语的重复试图达到对儿童心理控制的目的。

4.2.4学会倾听,加强与子女的心灵沟通。经常与孩子谈谈心,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学习的状况,聆听他们内心的想法和需要。多沟通,少疏离,这是良好亲子关系形成的重要基础。其实,父母经常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用心倾听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不仅可以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父母的抚慰,对父母来说,这何尝不是在享受人生最可珍贵的天伦之乐呢 !

5结论

本研究的结论是:“母亲唠叨”的教养方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性别、母亲个体受教育程度及其职业状况均未呈现显著相关。也就是说,不管母亲面对的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都存在唠叨的教养行为,在程度上和频率没有因为孩子的性别有明显的差异;不论母亲受教育的程度是高还是低,都存在唠叨的教养行为,“母亲唠叨”教养行为并没有因为母亲受教育程度低而明显增加,也没有因为母亲受教育程度高有明显增加;母亲采用唠叨的教养行为与其从事的职业无关,母亲的唠叨程度并没有因为她工作关系管教孩子的时间减少,而降低唠叨的程度或频率,也没有因为她是全职妈妈,全部时间都在关注孩子的起居生活和学习而增加了唠叨的行为。

本研究在样本选取的数量、年龄特征和区域性方面存在一些局限,在对“母亲唠叨”教养方式特征研究的准确性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研究者可在这些方面增加研究素材,扩大研究的样本,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得出更加合理的结论,找出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养方式。

参考文献:

[1]Arnold, Susan G ,OLeary, Lisa S, Wolff & Maureen M .Acker. The parenting scale: A Measure of Dysfunctional Parenting in Discipline Situations.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3,5:137-144.

[2]Baumrind, D., & Black, A. (1967).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associated with dimensions of competence in preschool boys and girls. Child Development, 38, 291-327.

[3]Cindy L. Miller-Perrin, Robin D., Perrin Jodie, L. Kocur. Parental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aggression: Psychological symptoms in young adults. Child Abuse & Neglect.2009,33:1-11

[4]Fiona Arney, Helen Rogers, Peter Bathurst, Michael Sawyer, Margot Prior.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Parenting Scale for Australian mothers of preschool-aged children. Austral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 May 2008,60(1): 44-52

[5]Handy (Eds.), Behavior modification and families(pp. 228-248). New York: Brunner/Mazel.

[6]Jay Belsky, Robert J. Hancox, Judith Sligo, Richie Poulton, Does Being an Older Parent Attenuate the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arent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12,48(6):1570 –1574

[7]Patterson, G. R., & Fleischman, M. J. (1979). Maintenance of treatment effects: Some considerations concerning family systems and follow-up data. Behavior Therapy, JO,168-185.

[8]陈陈. 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6):95-103.

[9]段飞艳,李静. 近十年国内外隔代教养研究综述.上海教育科研,2012,4:13-16.

[10]刘莉,王美芳,邢晓沛.父母心理攻击:代际传递与配偶对代际传递的调节作用.心理科学进展,2011,19(3):328–335.

[11]刘文,刘丹,张姿.幼儿依恋内部工作模型特点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3):426-428.

[12]徐慧,张建新,张梅玲.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心理科学,2008,31(4):940-942.

[13]王洛丹,母亲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2005.

作者简介:

黄琼烜,中山大学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专业 2011级硕士研修班学员。

猜你喜欢

教养平均值显著性
平均值的一组新不等式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教养方程式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一种基于显著性边缘的运动模糊图像复原方法
论商标固有显著性的认定
教养,就是选择做个更好的人
十二位果敢妈妈不同寻常的教养笔记
平面图形中构造调和平均值几例
基于电流平均值的改进无功检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