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及对策思考
2015-11-16熊耘可
熊耘可
【摘 要】逆反心理是存在于中学生中一种较为普遍的心理现象。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作为老师,我们有必要了解学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并探讨相应的对策,引导学生转变不良的心态,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本文由心理辅导案例谈到了学生中存在的逆反心理现象,阐述了逆反心理的成因,并对解决办法作了相关思考。
【关键词】逆反心理;成因;对策
任教以来,我担任了初二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工作。在心理辅导过程中,一位女同学曾向我提到在家里和父母相处的不愉快。当问到具体情况时,学生举例说:“放学回家之后,父母就催着做作业,其实我本来也打算休息一下就做作业的,但是被他们一念叨,总觉得是被命令着去做,这种感觉很不舒服,所以很多时候会为了反驳他们而故意不去做某些事。”
其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一种表现,如果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这种心态,不仅会导致家庭关系、师生关系的紧张,而且不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所以,探讨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找积极的解决办法,对建立良好的师生、亲子关系,创造有利于中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主观身心发展因素
1.青春期的迅速发展,自我意识不断完善
这一时期的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脱离成人管束的愿望,渴望得到尊重,受到肯定,能够获得自主选择、自我管理的权力。而在教育工作中,很多老师和家长忽视了对他们独立意识的满足,甚至以不恰当的惩罚手段要求学生服从命令,从而更激化了二者之间的矛盾。被尊重的需要,独立的意识得不到满足,使得学生的对立情绪、反抗意识更加激烈。
2.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心理素质不够成熟
这一时期的孩子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富有探索精神,善于发现和反思。但是同时,受自身阅历和经验所限,价值观念,思想信念尚不成熟,往往不能客观全面的去认识和看待问题。遇事冲动,喜欢感情用事,容易受周围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不能理性、冷静的思考并解决问题。这些心理特点表现为行为上的任性和固执,成人越是反对的事,越是想要尝试去做,对于正面的教育以批判的眼光去对待并提出质疑。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
1.在教育目的上,过分强调分数,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高
学生的发展是多个方面的,片面的追求成绩,不能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尤其是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孩子,则容易使他们丧失信心,与教师在情感上疏离,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2.在教育观念上,强调师严而道尊,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人格上的独立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教师一味的要求学生服从,而没有考虑到学生被尊重需要的满足。教育过程中缺乏耐心和换位思考的体谅,以致学生产生反感甚至对立的情绪。
3.在教育方式上,照本宣科,缺乏创新,道德行为上不能做到以身作则
教师是传道授业者,同时也是行为上的示范者。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言行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而自己不能始终贯彻,则会降低教师的权威,让学生对正面宣传产生质疑,引发逆反心理。此外,教法的单一、枯燥,诸如满堂灌、题海战术等方式让学生对课堂失去兴趣,疲于应付,也是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之一。
(三)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1.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方式,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的环境、氛围将直接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父母粗暴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动则打骂,或是家庭关系的破裂,父母对子女漠不关心,这些情况很容易导致孩子情感上的缺失,产生自卑冷漠的心理。反之对孩子过渡溺爱,片面的强调成绩,生活上一手包办也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发展。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发展普及,整个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而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也日益深远和多样化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报刊、影像等媒体传播中的负面报导和内容,校园周边杂乱的环境,同龄群体中的不良行为倾向等等,这些都可能会歪曲学生的价值观念,引发其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从而产生极端的逆反心理。
二、对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引导及对策探讨
(一)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控,克服逆反心理
从主观上努力,学会自我调控,是消除逆反心理不良影响的最好办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不断的完善自我意识,能够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我、他人以及社会,不断地加强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掌握科学的调节心态的办法,提高自主反思和自我控制的能力。比如,让他们意识到逆反心理会带来的危害,从主观上产生想要改变的愿望。引导他们对事物进行正确的归因,学会调节控制情绪,在和父母、家长的相处中能够做到换位思考,体谅长辈的用心良苦,正确对待他人的批评建议。
(二)讲究教育的艺术,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理解尊重学生
传统的教育观念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中难免产生消极抵抗情绪。作为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就应该切实的了解他们的需要,认识到学生在人格上是独立的,在教育中做到尊重和理解他们。对需要帮助的学生给予耐心和信任,敢于放手让学生去尝试解决问题,逐步培养他们的独立性,满足他们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需要。在学习中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引导他们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参与班级的决策管理等等,并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与肯定。
2.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素养
教师应做到慎独,在任何情况下,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并能贯彻始终,做学生言行上的示范者。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学生,使其在道德行为上自主的产生转变。同时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包括学科专业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等。在课堂上学会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转变教育方式,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不断的反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和创新,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减轻学业上的负担。在教育工作中注意方式方法,教师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控情绪,能够做到客观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体罚,不变相体罚学生,在教育的时候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关系。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学会倾听,多运用换位思考的技巧,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因为只有走进学生内心的沟通才是有效的,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我们想要达成的目的。
(三)重视家庭教育,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育情境
作为家长,对孩子有监护和抚养的职责。不仅仅指生活上的关心,更包括思想上的教育。因此,家长也应该讲究教育的艺术,用正确的方式去教育子女。这就需要家长主动、及时的与教师联系,了解子女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现状,给予他们适度的关心,用平等、友善的方式与他们沟通,满足他们正当的需要。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学习上不做过高的要求,在生活中以身作则,并与家庭成员之间保持良好的关系,为学生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综上所述,要消除逆反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需要个人、学校、家庭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与学校、家庭教育,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针对性的开展教育,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田丰.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与对策[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0,(6)
[3]李百珍主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普及出版社.2002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