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零对接:行业参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角色与途径

2015-11-16黄志良孙静华

职教论坛 2015年25期
关键词:岗位职业过程

□黄志良 刘 燕 孙静华

职业零对接:行业参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角色与途径

□黄志良刘燕孙静华

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涉及多种因素的综合性过程。行业与学校分别作为产品的“买方”与“卖方”,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都有着共同的利益需求。鉴于此,论文以行业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为切入点,分析行业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扮演着“能力标准的制定者与执行者、人才培养过程的督导者、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检验者、深度校企合作的推动者、职业院校的相关服务者”等五大角色,并从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参与学生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参与学生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参与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的建设四个方面探讨行业将怎样参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以实现学生毕业走向职业岗位的零对接。

行业;就业能力;角色;途径

“政府主导、充分发挥行业与企业的作用”在职业教育领域耳熟能详,特别是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脚步的加快,这一趋势更加明显。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尤其是以培养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的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自然需要充分发挥行业的作用。而就业能力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要素,它的养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直接贯穿于学生求职、入职以及入职后各个阶段的发展。因此,“行业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之间究竟存在何种关系、行业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以及怎样参与这一过程”等问题便是值得展开研究的。

一、行业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系简述

2011年,《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教职成〔2011〕6号)》对行业指导的重要性以及行业如何参与职业教育作了具体的阐述,提出行业应该在校企合作、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证书制度、评价制度、指导制度等方面要有所推进。文件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行业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的具体操作办法,但是拟定的这些内容却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息息相关。

(一)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最早由贝弗里奇(Beveridge)于1909年提出,当时主要是用最简单的两分法来对就业能力进行描述,即一个人是否适合雇佣主要是看其身体健康状况,身体健康则可以立即在劳动力市场中获得一份工作[1]。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革,就业能力的内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就业能力,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在就业这一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借鉴广大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就业能力界定为职业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相关的内容所习得的知识、技能、品质,从而能够在本行业内某一个(类)岗位上获得、维持并发展的能力,呈现出层次性、动态性和长期性的特征。由于就业能力涉及的因素很多,本文将就业能力定义为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岗位关键能力以及职业拓展能力的综合体。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所言:“为进入职业领域做准备的职业教育,应为愉快的职业生涯奠定基础,一方面是使学习者获得某一领域内的、若干的职业所需要的广泛的知识和核心技能,使其选择职业时不至于受到限制,并且可以在日后的职业生涯中从一个职业转向另一个职业;另一方面要为初次就业(包括自谋职业及就业后的培训)提供充分的专业准备;还有一方面就是在知识技能和态度诸方面提供基础,以便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任何时候都能接受再教育。同时,也要注意应避免过早的、狭隘的专业化[2]。

(二)行业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关系

1.行业是学生就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导航仪”。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需要行业新鲜“血液”的注入。就业导向是职业学校普遍遵循的原则,然而,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他们对某一专业面临的岗位情况、要求都很难有个清楚的了解并作出合理的判断。行业凭借其对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熟悉程度,对学生就业每一阶段的知识、能力、技巧都有明确的要求,积极发挥行业的参与作用,可以使学生尽早地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岗位定向。所以,行业是学生就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导航仪”,能够正确地引导学生朝着某一工作岗位合理规划,积极应对。

2.行业是学生就业能力检验与提升的“试金石”。将学生输送到相应的工作岗位,并得到行业的认可是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在校习得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高低必须要进入真实的工作岗位与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才能得到检验,行业正是这一检验最合适的平台。通过行业对学生就业能力的检验,不仅可以对已形成的就业能力进行肯定与认可,进一步激励学校的人才培养;还可以对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指正,不断更新与完善学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对检验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3.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与行业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学生掌握了较强的岗位专业技能与职业拓展能力,便会缩短与岗位实操之间的适应距离,还有可能成为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储备人才;同时也不需要行业自身再用额外的人力、物力、财力为他们进行再培训、再训练,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节约行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其经济效益与人力资本效益。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与行业自身的发展相辅相成、密切相关。

二、行业参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角色

角色最初源于古代的戏剧,后来被引入到心理学与社会学领域,其中社会学中关于角色的定义指的是与社会地位相一致的社会限度的特征和所期望的集合体。学者郑杭生认为角色是指社会地位的一种外在表现,是人们进行活动的一整套权力、义务的规范行为的模式,也是人们对特定的社会地位的一种期待[3]。

权力的行使必须要以相应的角色为载体,行业对职业学校尤其是对行业性职业学校来说,可以更容易、也更便捷地参与到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中来,他们在本领域“角色期待”的实现便可信手拈来。我们熟知的行会组织在早期的学徒制培训中就扮演着重要的管理者角色,那行业在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中究竟发挥何种作用或者承担什么角色呢?本文以行业与学生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为基础,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其角色。

(一)能力标准的制定者与执行者

能力标准,就是将习得的知识、技能融入到就业中应该承担的工作任务与履行的工作职责中去,并根据岗位的特点将其进行具体的内化与说明,是一套包括选人、用人以及育人整个过程的规格体系。行业的资深技术人员、管理专家有着丰富的生产与管理经验,他们对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有透彻的了解,对行业、企业未来技术的发展、变革以及世界技术的发展趋势有着灵敏的嗅觉。行业内的专家制定相关岗位的职业技能标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能力,这既可以保证岗位职业技能标准的先进性和针对性,引导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与实际要求“无缝对接”,又可以促进职业院校的继续教育乃至学历教育与行业的发展前沿接轨。再者,行业又是职业教育“产品”的主要买入方,为了使“产品”效能的最大化,制定相应的职业技能标准不仅是他们应有的责任和权利,而且是减少运行成本的重要举措[4]。

(二)人才培养过程的督导者

人才培养是一个涉及目标确定、方案制定、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过程,而这一过程如果缺乏行业的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可能就会如“空中楼阁”一般,难以落到实处。行业凭借其对产品研发、生产过程的熟悉度,对需要什么样的人都非常清楚,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在培养目标的制定、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职业能力要求、专业设置、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等方面更“接地气”,更容易实现。所谓督导,既要“督”,也要“导”,任何一种督导活动中,督与导都不是纯粹的、单独的活动,而是相辅相成的,前者是伴有指导活动的督,后者是伴有监督活动的导。行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扮演督导者,既可以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起到监督作用,缩短教育教学与上岗操作之间的磨合时间,又可以及时提供改进与更新的途径,不断地优化人才培养过程。

(三)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检验者

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需要进行反复引导与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需要进行不断检测与验证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学生进校后怎样对自己的未来发展进行合理规划,需要形成与发展哪些能力等,对于这些问题,行业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学生进校后,行业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对他们能力的形成有重要的启发。等到学生学业完成后,面临的就是要选择另一个平台来展示所习得的知识、技能以及素养,行业作为这一群体的“接纳方”,正好贯穿于育人、选人以及用人这一整个过程。求职者要想谋得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的信息筛选能力、应试(笔试与面试)能力、岗位操作能力、发展潜力以及个人素质都需要行业内的各类精英人士进行选择、验证,他们凭借丰富的经验以及娴熟的技能很快就可以发现“什么样的个体最有价值”,包括求职者身上已经具有的一些价值,也包括他们身上未来可创造的价值,即潜在价值。所以说行业是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信息筛选能力、求职应聘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拓展能力以及发展潜力这一整个“能力链”形成与发展的检验者。

(四)深度校企合作的推动者

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之一就是有了行业企业的参与,作为独具某一行业特色的学校而言,在校企合作这一方面更应该具有特色与深度。首先,本身作为某一行业类的学校,他们对本行业的发展至少会有一个比较深刻与全面的认识,这样学校与行业在人才培养的很多方面可以更加容易达成共识,也将面临更少的合作障碍;其次,一方面行业最了解企业的利益诉求、人才需求,另一方面行业凭借其资深的技术、人力、物力优势,它对院校是否能培养出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了如指掌,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是两者合作关系的远近、合作程度的深浅的直接决定者,只有人才的输出方与人才的输入方达成一致,才能使双方的利益诉求得到满足,深度的校企合作也才有可能实现。行业作为院校与企业的中介,对双方的情况了解比较清晰,是推动深度校企合作最快捷有效的力量。

(五)职业院校的相关服务者

一般而言,职业院校被认为是为行业提供人才服务的机构。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说,行业应该也是职业院校的服务者。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单凭政府部门或者院校自身难以满足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这就要求行业要从实训基地、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可在学校设立专门的办事处,定期开展相关的服务活动,如“行业知识宣讲日”、“技能服务周”等,及时传播行业发展的前沿信息,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不断更新与改进。

三、行业参与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途径

个体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其自身的规律,行校两大主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正如本耐 (P.Benner)和德莱福斯(S.E. Dreyfus)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遵循“从初学者到专家”的逻辑发展规律,其发展过程分为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等五个阶段[5],随后,劳耐尔等人对这五个阶段的知识与能力形态进行了细化,见图1[6]。即任何一个毕业生要想成功进入某一行业谋得一份工作,都是经历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过程,如不仅要学会搜索相关的招聘信息,熟悉招聘要求并经历着投简历、笔试、面试等一系列过程,而且要对行业内产品的生产与制造过程、设备的性能以及更新与维护有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等,这一过程就是对学生不同阶段所需具备的知识、能力形成与发展的检验。鉴于此,要缩短他们对这一过程中涉及的工作岗位、任务分析、知识与能力要求以及工作环境的适应周期,就需要行业在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

图1 从初学者到专家发展简图

(一)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是个体对未来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进行策划的能力,直接关系到个体未来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发展。学生刚进入某一专业学习时,对他们而言面临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一阶段进行职业入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职业入门教育,就是学生明确职涯方向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明确所学专业面向的具体工作岗位,了解职业轮廓,学习的课程应该是一些基础类课程,使他们认识到一些基本的工作内容,以便尽快明确自己的职涯方向与建立职业认同感。在这一过程中,除了学校给予的教育教学之外,行业可采取定期的专题讲座报告、校园宣讲会、实践模拟以及现场参观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尽早尽快地了解专业,了解岗位,合理地开展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为未来职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参与学生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

岗位核心能力是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根据技能型人才的成长规律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了与专业相关的基础性知识之后,便要进行更深层次的知识与技能教育,以培养学生完成结果不可预见的工作任务的能力,建立学科知识与工作实践的联系,并发展组织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迁移能力。这一阶段着重培养的也就是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

行业具备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具备先进的设备与技术,具有及时了解行业前沿信息的优势,在参与学生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方面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岗位核心能力的培养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行业作为第二办学主体,及时拟定行业标准,并积极参与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将行业标准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中;参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尤其是实训教学,协助专业教师进行实训教学设计并开展,及时指出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的不足;定期组织学生到真实的工作车间进行观摩、实操,并撰写见习报告,亲身感悟车间教学与学校教学之间的异同。行业的参与,更易实现学校教育与工作岗位之间的“无缝对接”,更易缩短毕业生从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转变的周期,同时也对降低行业运行成本、提高人才储备力量有重要意义。

(三)参与学生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

职业拓展能力,我们也可以称为是通识能力,即任何一类行业都需要的通用能力。但因为行业的差异性,对每一类能力的具体要求或者是表现方式可能会存在差异。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应该接受职业关联性与职业功能性教育。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业所面向的与工作系统相关的一些综合性关联任务,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学习与自己所选方向相对应的工作任务。行业可通过日常的面对面交流、座谈甚至是以行业相关的内容为主题,开展无小组讨论活动,观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已经具备的能力以及仍然存在的一些缺陷,督促其积极改正并优化。行业参与到这一过程中,可以保证学生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更具针对性。

(四)参与学生能力评价机制的建设

科学客观的能力评价机制是学生能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障。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基点,行业可将职业者在工作中的考评与奖惩机制引入到学校学生的能力评价机制建设,加强学生的能力评价档案建设,由学校与行业共同管理,建立行校相互衔接的能力评价机制。定期为学生开展职业资格、职业技能鉴定与评估活动,组织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做好相关的记录与归档工作。这样既可以为行业未来的人才选拔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参考标准。

总之,行业性高职院校的特色决定了行业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发挥特殊的作用,作为产品的“输出方”与“输入方”,毕业生的能力发展与行业的运营效益息息相关。因此,积极邀请行业参与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实现多方共赢,既可以为行业的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又可以助推实现学生毕业进入职业岗位的零对接,对双方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那又“何乐而不为”。

[1][美]帕特丽夏·威奈尔特.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郭瑞卿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5-6.

[2]刘来泉.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纵览——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社,2002:77-87.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38-39.

[4]邹林斌.政府、行业在高职教育办学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及关系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7(21).

[5]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37.

[6]Reinhold M,Haasler B,Howe F,Kleiner F.CurriculumDesignⅡ :Von beruflichen Arbeitsau fgaben zum Beru fsbildungsplan.Konstanz:Christiani,2003:28.

责任编辑刘扬军

黄志良(1965-),男,江苏溧阳人,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刘燕(1988-),女,安徽池州人,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孙静华(1963-),女,江苏常州人,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行业性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研究”(编号:DJA130332),主持人:黄志良。

G710

A

1001-7518(2015)25-0076-04

猜你喜欢

岗位职业过程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职业写作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我爱的职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圆满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