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的小学数学课堂之重建

2015-11-15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平均分建构主义经验

谭 娟

(宜昌市绿萝路小学,湖北 宜昌 443000)

小学课程改革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传统的数学课堂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学的程序是典型的三段式,即例题讲解—学生模仿—习题训练。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教学就是一种数学活动,教学不应是现成结论的传授,而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活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笔者探索出一种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即经验改造—自主尝试—内化抽象—应用转化,从知识的生成、理解、抽象、应用上开展研究,帮助学生通过自我感悟内化,完成知识的建构。

一、经验改造:寻找数学概念的嫁接点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学习中,学习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对所有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即使没有接触过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经验,但问题呈现在面前时,学习者也会根据相关的经验,依靠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课堂教学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发现新知的嫁接点,创设生活情境,点燃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地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成新的知识经验。

如,关于“半个”和“一半”的研究:

1.激活“半个”的经验,强化平均的体验

(1)你见过“半个”东西吗?在哪里见到的?(生活经验的唤醒)

(2)“半个”和“小半个”、“大半个”有何不同?(提炼经验)

(3)你能用圆形纸片折纸折出“半个”?(体验)

2.抽象“一半”的概念,体会分率与量的区别

(1)“一半”和“半个”是一回事吗?(了解学生的认知)

(2)请举例拿出“一半”。(这里指出是谁的“一半”)

(3)举例说说“一半”和“半个”有什么不同?(分数与数量的区别)

(4)说说“一半”和“半个”有什么相同之处?(抽象认识:都是平均分成两份得来的)

3.小结

数学学习需要把新的概念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从而使之成为对学生而言是可以理解的、可以把握的。上述案例中,教师巧妙地为学生实现了新旧知识的联结,首先通过激活学生生活中关于分数的经验(“半个”的经验),提炼出“半个”“平均”的体验,再用圆形纸片折出“半个”强化平均。其次通过“一半”的研究,抽象出对于“一半”的概念。学生在事件中,把原本不自觉获得的经验,以课堂研究的方式予以呈现,让学生意识到在一个事件中,可以感悟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分数语言向科学的分数语言发展,使学生的生活经验转化为科学的概念认识。

二、自主尝试:捕捉探究知识的生长点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自己的知识建构者,学生的主体性是他们作为学习者所天然具有的。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传授者,而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倾听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1]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创设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帮助学生主动生成新的认知。

(一)在体验探究中建构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中,教师设计四个活动,让学生主动建构新知。

活动1:摸角。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摸摸其中一个角,谈谈有什么感觉,学生说:“尖尖的,直直的”。(通过摸角初步感知角的顶点和边特点)

活动2:画角。老师请学生拿着三角形,问:现在你能画出一个角吗?许多学生初期画的是三角形,后来老师指导他们只画一个角,直到学生可以利用三角形画出一个角。(这是一个从三角形中抽象出角的活动过程)

活动3:认角。老师:我们把尖尖的地方叫做顶点,直直的叫做边,两条边形成的张口就是角。(角的各部分名称自然揭示)

活动4:找角。老师出示一系列的物品照片,如剪刀,书本,房屋,请学生指出角的位置,在课件上抽离出角的形状。(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抽象概念)

数学抽象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建构的活动,数学学习归结为意义赋予的过程。在“角的认识”教学内容中,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和角的画法,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2]而是由学习者自身在自主体验活动中建构起来,教师把握了学生认识角的生长点,即从三角形中抽象出一个角。这样角的认识就从具体的生活场景中抽象出来,形成一个抽象的概念。从对角的模糊认识到角的概念的建立,学生亲身经历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让学生的原有的认知结构走向“思维中的具体”,实现了真正的理解。

(二)在合作分享中建构

如在《圆的认识》研究学习中,

师:请同学们画两个圆,画出不同的情况。呈现学生的资源:

师:思考这四种情况,你有什么发现?半径?圆心?

(学生在小组讨论交流)

生:第一组的两个圆一样大,但是位置不同。

生:第二组圆的位置不同,大小不同,因为半径不一样。

师:圆的半径决定圆的什么?

生:圆的半径越长,圆越大,说明圆的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生:第三组的两个圆,圆心在一个地方,但是圆的大小不一样。

师:(指着图)圆的位置都不同,为什么?

生:圆心在动,圆心的位置决定圆的位置。

此案例中,教师把学生画圆与认识圆的特征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画圆中体会其特征,发现规律,认识到圆的位置、大小与圆心、半径的关系。教师把学生画出的圆作为有效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在全班分享各自想法,教师穿插其中进行点拨、引导思考,在交流、总结的过程中,学生不断丰富各自的已知。

三、内化抽象:巧设图式重建的平衡点

皮亚杰认为,人们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其认知发展涉及到图式的同化、顺应和平衡三个方面。其中图式是认知结构或组织,它们在相同或类似的环境中,会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学生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打破平衡,进而通过同化与顺应,重建新的图式,最终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因此,教学的关键是把握恰切的时机巧设平衡点,引导学生对认知图式进行转化与重建。我们常采用的具体方式包括:

(一)以反例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探索动机。正如皮亚杰所认为,学生对于知道一点又不全知道的知识最感兴趣。因此,在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之后,适当地设计反例,有助于打破他们的认知平衡,使其产生认知失调,激发其学习动机。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为了强调“平均分”,出示以下图形,让学生辨别阴影部分表示的分数。这种举反例的方法,让学生对分数的意义理解更加深入。

学生通过辨析,明确了分数的产生必须以整体的等分为基础,不是仅仅以份数来决定的,进一步理解了平均分和分数是息息相关的。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逆向思考问题,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

(二)以类似案例呈现知识的本质,促进学生的同化。数学的本质有时容易被学生所理解,有些却不太容易被理解。此时,根据建构主义思想,可以先采用学生能够理解的案例,再让他们探索本质相同却不太容易理解的案例,最终达到同化后者的目的。

如为了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概念,首先教师让学生把12条小鱼平均分给4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几条?引导学生发现,总数分完每份一样多是平均分。接着让学生把9个气球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发现剩下一个不够再分。教师设疑:没分完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学生讨论发现,每份分的一样多,虽然还剩一个不够分,也是平均分。教师用两种常见的实际场景,让学生对平均分概念有了一个完整的建构。

(三)以多媒体建立学生的直观感受,促进学生的顺应。学生对于抽象的数学知识往往有些莫名其秒的先入之见,比如,学生一般都认为边越长角越大。对于这样的问题,直接的讲解是无济于事的,强行记忆也不能解决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建构起正确的观念,必须借助他们的直接经验。

比如,教师先出示两个边长不等的角,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一般都认为边越长角越大。教师利用多媒体演示,把两个边长不一样的角移动至重合,让学生直观感受到角的大小,以此来验证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四、应用转化:贯通问题解决的不同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因此,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时空,鼓励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促进不同方法的产生,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资源共享、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共同发展。[3]

如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教师在学生明确四边形分类后请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合作:让学生拿出图形(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用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四种图形之间的关系。

有的学生画图表示如下:

还有的学生分别代表长方形、正方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用大中小的呼啦圈套出结构来说明。在此过程中,学生采用个性化的理解方式表现知识的结构,通过小组协作、互动交流,学习者个人在群体的知识共享中得到升华。

由于学生各自的经验积累、个人阅历有所差异,每个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解题的策略也不尽相同,这种个体经验的独特性预示着学习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应认识到学习不仅是学生个人的行为,还应是一个社会性的行为,教学要通过意义的共享,生生间的互动,让每个学生都可以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决问题的其他角度,使理解更加准确、丰富和全面。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科学课,2003(12).

[2]钟启泉.知识建构与教学创新——社会建构主义知识论及其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6(8).

猜你喜欢

平均分建构主义经验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这样做合理吗
教你学会平均分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平均分一半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