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探究
2015-11-14陈金波顾亿天
陈金波,顾亿天
(浙江万里学院,浙江 宁波315100)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内质进行了高度概括,以简洁精练的语言提出了24 字核心价值观。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价值支撑,对国家、社会、个人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第12 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要求:“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在主持第13 次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又强调,建设核心价值观要“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2015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中进一步明确了拓展载体的重要性,特别提出15 项重点活动项目,为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指明了方向。事实上,建设核心价值观的过程,本质是拓展核心价值观载体的过程。只有不断完善载体建设机制,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核心价值观载体的类型
“载体”最先是被运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一个科学术语,伴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载体”开始作为“承载价值观念”的介质引申到核心价值观领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刘云山旗帜鲜明地指出:建设核心价值观“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长刘奇葆强调:“充分利用各种基层载体”和“有针对性地设计载体”是核心价值观建设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事实上,核心价值观载体是联动主客体的介质形式,能承载核心价值观建设的使命、目标、内容等信息,具有潜移默化地影响和规范社会各界知行和信仰的功能。
1.主体载体
研究表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漂浮在天上,也不是在思辨的云雾里,其存在于社会主义鲜活的实践及其内在的逻辑中”[1],这个内在逻辑的根在社会群落,魂是社会群落中的关键主体。建设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主体主要有三个:
一是榜样主体。榜样是旌旗,引领着方向;榜样也是资源,凝聚着力量。毛泽东早就提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认为榜样“对外宣传与对内教育均有重大意义”[2](P3-214),号召“将各地典型的好人好事加以调查分析和表扬,使全党都向这些好的典型看齐,发扬正气”[3](P72-74)。近年各地涌现出的道德模范、最美人物、时代楷模等榜样群体,对于群众而言远比接受抽象的价值原则要具体得多,容易形成由一到十、由点到面、竞相仿效的普及化效果。因此,榜样主体是引领公众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标杆。
二是示范主体。“如果价值观是人们心灵深处的信念,那么公众人物就是它的表情。用好其影响力,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至关重要”[4]。习近平指出:建设核心价值观“特别要抓好领导干部、公众人物、青少年、先进模范等重点人群”。在公共部门履职的工作人员作用特殊,正如美国著名学者道格拉斯所说:“政府是一个感染力极强的以身示教的教师,不论教好教坏,它总在以自己的楷模行为教育整个民族。”[5](P387-388)各级党员干部往往扮演着示例、示教、示范等多重角色。此外,教师也具有一定影响力,易为群众尤其为青少年提供精神给养,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风向标。
三是新生主体。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党员3775.5 万名,占党员总数的43.0%,35 岁及以下的党员2247.9 万名,占党员总数的25.6%。”[6]且青年党员的占比呈增长趋势。青年人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希望和国家富强的未来[7],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2014年“五·四”青年节师生座谈会上把青年比喻为“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在2015年全国青联12 届全委会和全国学联26 大的贺信中特别指出:“祖国的未来属于青年,重视青年就是重视未来。”这既是对青年人的重视,也是对青年作为核心价值观建设新生主体作用越来越凸显的肯定。
2.传媒载体
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离不开各类传媒载体。传媒载体不仅具有宣传、传递、推广核心价值观的超大承载力和超强渗透力,而且具备引导社会舆论的强大号召力。其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
一是传统媒体。包括报刊、电视、影视、广播等。毛泽东指出:“报纸这个东西是反映和指导政治经济工作的一种武器”[2](P115),“一张省报,对于全省工作,全体人民,有极大的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8](P338)。邓小平要求:“报刊、广播、电视都要把促进安定团结,提高青年的社会主义觉悟,作为自己的一项经常性的、基本的任务。”[9](P255)显然,传统媒体不仅具有经营时间长所形成的独特品牌优势,而且是与人们日常生活联动最密切的传媒载体,对营造核心价值观舆论氛围具有权威性和深远性。
二是新兴媒体。包括互联网、微信、微博、微视等现代通信终端,尤其是被誉为“第五媒体”的“手机媒体”等新兴媒体,具有覆盖面广、传播快捷、便携、互动性强、与传统媒体相互渗透等特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正如美国著名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所说:“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将拥有整个世界。”[10]
3.文化载体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的真正内容是形成人的关系、力量、能力和需要的全部总和的发展”[11]。“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12](P12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这说明文化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的载体。
一是物态文化载体。古遗址、文物、建筑等物质文化设施,书籍、影像、戏剧等物形文化产品,都是物态文化。尤其是文艺作品,其感染力强,对人民群众的影响深,具有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怀、激发人的热情的潜在功能。
二是精神文化载体。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带有地域特色的、被大众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精神品质、心理思维等,并以精神形态表现出来的文化载体格式,能潜移默化地塑造人的心灵、精神、性格,是整个文化载体的内核和灵魂,其作用正如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所言:“人文精神是世界思想文化领域的瑰宝,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13]
三是行为文化载体。在一定的价值观支配下发生的行为,既是一种实践,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德行。习近平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德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显然,“明德”是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行动准则,只有有效拓展爱心慈善、孝老勤俭等多元行为文化,才能不断增进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四是制度文化载体。美国学者道格拉斯· C ·诺里指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14](P3)而规则的聚合体是文化,社会成员的规则意识也是文化。这种文化可以影响人的选择,规范人的行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9](P332)。因此,完善宏观、中观、微观的制度文化载体,对于保证核心价值观生根发芽、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突出作用。
4.活动载体
马克思指出:“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能否实现核心价值观建设目标,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活动载体的建设成效。活动载体具有活化核心价值观内容、具化核心价值观理论、实化核心价值观准则、再现核心价值观生活情境的功能,能增强核心价值观直观度、现场感、生活性,也能让公众在参与中体验、感悟、践行核心价值观。其主要包括:
一是传承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优秀传统对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意义——“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对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承载中国精神的“中国梦”、体现人文精神的“校训”、立足于优秀传统的“家训”等传承活动,是建设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二是主题活动。习近平指出:“要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而契合文化节、艺术节、读书节的融入性活动,聚焦24 字核心价值观的研讨、交流、论辩等主题性活动,是提升公众对核心价值观认知精度和认同深度的有效载体,能推动核心价值观“说服群众、掌握群众”。
三是实践活动。习近平强调:“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而依托革命先贤纪念馆、文博遗址、教育基地等标志物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资源,开展的核心价值观进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实践性活动,以及纪念追悼、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体验性活动,是增进人们感知、内化、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形式,具有实践性、参与性、自育性等功能。
四是修身活动。习近平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而以“岗位修身”为支点,以“修身学堂”为依托,开展知行结合的全民修身活动,是落细、落小、落实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抓手。
5.管理载体
管理载体,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监督的管理来帮助、引导、推动社会各界树立起核心价值观,并以核心价值观指导自身行为的载体。其主要包括三大要素。
一是组织。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并规定:“党委宣传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组织指导、协调推进的重要职责。”事实上,党委、政府结合时空背景对建设核心价值观的指导思想、具体原则、行动方案等作出规划、部署,齐抓共管,就能发挥把关、定舵、开航的作用,为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政策导航和行动指南。
二是教育。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5](P9)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离不开教育工作。”[16](P331)只有通过各级教育机构的教育,才能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转化成公民的内在精神支撑和日常行为追求。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浓缩与升华,难免存在一定的宏观性、抽象性和难解性,通过各级党委讲师团、群众宣讲团和学校师资力量的教育,变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平凡,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
三是机制。建设核心价值观,不能一阵风,需长期用力。应“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17]。只有充分利用长效机制为行为、品质、人格的评定提供内在的尺度,才可保障相关主体履行各自建设核心价值观的职责。
二、核心价值观载体的建设现状
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与运用状况,我们在长三角地区开展了调查。调查发现,近年来地方建设核心价值观的态势良好,但在载体建设与运用上存在不足。
1.载体建设受到重视,但载体拓展效果不理想
载体建设关系着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践行度,各地十分重视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并收到了显著成效,但一些载体的建设浮于形式和表面。从主体载体来看,党员干部、公众人物、教师等对植耕核心价值观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也存在着建设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培植过程形式化、培育方式缺乏感染力等问题。从管理载体来看,虽然党委政府出台了弘扬核心价值观的官方文件和指导意见,但却存在管理内容不实、管理过程疏漏、管理行为乏力等不足。从文化载体来看,虽然文化规划的目标化、文化形式的多样化、文化空间的开放化等建设已延伸到街道、乡村、社区等基层单元,但体系松散、系统性不强、导向性不彰的缺点依然明显。从传播载体来看,虽然生动活泼、形式多样,传播核心价值观的效用显著,但信息附加量过度泛化、利益追求过于功利、能量传导散射等消解了其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导向地位和主体教化效果。地方运行核心价值观各类载体的效果与质量不尽人意,根本的原因在于载体建设适应时代发展不强,联系现实生活不紧,贴近群众需求不够,激发公众兴趣不足。
2.载体的形式活力彰显,但载体作用的辐射力不匀
社会转型期相互碰撞交融的多元思想、观念、文化要求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各种载体亦应增强针对性。事实上,载体不同,特性亦不同。主体载体主动性强但惰性难克服,管理载体规范力大但缺乏弹性,文化载体影响时间长但时效性不足,传播载体传播速度快但不易控制,活动载体生动活泼但内涵不够。调查发现,各地已有的一些载体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满足了公众的价值诉求,受访者的整体认同度较高,但不同群体的差异较大。调查同时发现:不同阶层、不同性别、不同群众的思维方式亦有差异,公众对载体有着不同的偏好。男性群体和经济界受众更倾向于应用网络传媒载体;女性群体和年青受众更倾向于接受活动载体;政治界受众更偏好管理载体,教科界受众更易于接受文化载体。因此,拓展核心价值观载体应立足现实诉求、反映载体特点、有针对性地推进载体应用。
3.载体投入力度大,但载体协同的集聚度不高
硬件设施能体现一个地方的价值追求、审美意向,富有无形的感染力量,是建设核心价值观的物态支撑。调查发现,各地在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的软硬件投入上力度不断加大,并形成了以党委政府投入为主、集体投入为辅、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载体建设投入机制。近年来,投入了大量经费,新建了文化场馆,升级改造了活动场地,添置了智慧设施,改善了物态环境,有力地保障了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目前的现状是综合运用多种载体的意识和能力已大幅提升,但载体联动不够密切、条块分割比较突出、互补效应发挥不够、互通机制尚未建成,致使核心价值观载体的整体性功能被分化和削弱,需契合各种载体的特点推动载体间的联动,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此外,受访者普遍认为党委、政府应负起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的领导责任,这体现出公众对党员干部等主体载体、主流媒体等传媒载体引领核心价值观的期盼。
三、推进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的路径
1.改进顶层设计,搭建家国联动的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组织机制
习近平强调:“弘扬核心价值观,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18]。而在治理实践中,又往往是“上行而下效”、“上好德则下无隐”,因此,首先应从顶层设计做起,改进政府、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组织管理,构建以政府、社会、家庭有机结合的管理载体网络,以获取拓展核心价值观载体的“最大公约数”。在政府层面,不仅应以核心价值观塑造自身形象,而且应尽心尽力地履行政府职能,充分担当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建立强有力的领导牵头、部门负责、队伍支持的组织管理体制,自觉转型成为为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提供高效、优质、便捷服务的服务型政府,掌牢建设核心价值观的主动权。在社会层面,面对社会思想和舆论生态的多元多变,不能单靠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信息污染实施硬治理,应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增强社会公众建设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感。通过主体载体对公民道德评价体系的建构,唱响核心价值主旋律;通过传媒载体对舆论生态的净化和负面信息的挤压,旗帜鲜明地传递主流声音;通过文化载体的平台作用,不断提升核心价值观“存量”,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在家庭层面,重视家庭对人们价值观的最本真、最持久、最全面的影响,充分发挥家庭细胞单元传承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建构以城市、村镇、社区、家庭等生活场所为基点的社会性组织载体体系,实现核心价值观向家庭成员伦理遵循的转化。
2.创新培育网络,建构多元链接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网格体系
美国学者拿破仑·希尔指出:“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人生的成败。”[19]我国当前社会心态比较浮躁,影响了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这就需要教育说服,因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5](P9)。因此,党中央提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并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20]。多元链接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网格体系建构主要包括:第一,融核心价值观教育入国民教育的目标体系。国民教育的目标归根结底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而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教育培养的人应是能践行核心价值观的人。因此,必须把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地纳入各类各级教育机构的教育规划,融入国民教育的目标体系,作为衡量与评估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准。第二,渗核心价值观教育入国民教育的内容体系。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载体作用,贯穿核心价值观教育于智育、德育、美育等教育内容之中,推动核心价值观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受教育者由浅入深地学习和实践核心价值观。第三,嵌核心价值观教育入国民教育的层次体系。“一个人的一生,要接受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这些教育都很重要,对于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都会起重要作用”[16](P332)。其中,家庭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起点。古人“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讲的正是家庭教育对个人价值观的熏陶作用,故应使家庭教育成为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推动力量。学校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古人“传道、授业、解惑”正是对学校培育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功能的阐释,故应把核心价值观建设贯穿于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社会是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大课堂,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本质上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故应把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继续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公民道德教育有机结合,由此形成环环相扣、配合有效、衔接科学的核心价值观教育网格体系。
3.推进载体运用,确立适应核心价值观载体性格的行动遵循
行动遵循是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所依据的法则与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这对于拓展核心价值观载体具有指导作用。
第一,内生载体动力,提升主体载体的内化力。一是将主体载体的建设融入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多途径地丰富主体载体的知识结构,以“小切口”建“大操守”;二是连续性地净化主体载体的社会关系圈,发挥健康关系圈承载核心价值观的帮、带、导、正功能;三是提升主体载体的自我修正能力,矫治性地培植主体载体的健全人格,引导社会形成与主体人格一致的道德基础和价值准则,有效增进主体载体对核心价值观的坚持和把握,为全社会践行核心价值观开好头。
第二,具化载体操作,增强传媒载体的传播力。核心价值观要普及到全社会的各个角落,就离不开传媒载体的参与、支持和传播。马克思早就说过:其“是社会的捍卫者,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应的喉舌”[21](P275)。建设核心价值观需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载体来抢占话语权和主导权。要从大处着眼宏观规划,从小处着手微观策划,最大限度地拓展核心价值观载体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第三,丰实载体内涵,拓展文化载体的渗透力。建设核心价值观载体有赖于文化的融合与渗透,特别应渗透到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建设之中;应打造多维文化育人的大平台,以文化载体的高度拓展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深度,以文化载体的频度加速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进度,以文化载体的魅力提增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效度,使人民群众在“润物细无声”中体认核心价值观。
第四,规范载体运行,提升管理载体的规范力。“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观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连续性,都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22](P72)。显然,以制度为标志的管理载体在核心价值观建设中举足轻重,需将核心价值观贯彻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之中,浸润于地方法规、规章、条例之中,融通于部门办法、规定、制度之中,形成完善管理载体的“组合拳”,以有效规范核心价值观建设。
第五,活化载体体验,提高活动载体的吸引力。恩格斯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23](P426)“群众不会依靠历史和逻辑的推演来论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他们往往通过自己的生活来感知”[24]。事实上,人们常根据他们的生活体验来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念,而活动载体正是承载这种生活体验的重要载体。故应将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精神有效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载体,使公众在活动载体的拓展中真切地感受核心价值观的本真,逐渐养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方式。
4.优化载体结构,完善载体合力生成的保障机制
要以不同形态表现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为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可供试验和选择的多样化渠道。这就需要提升载体的正向作用力,同时减少分散性载体运用产生的功能性内耗。
第一,整合载体资源。应基于载体系统内部各格式形态之间以及载体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联规律,结合不同载体的适用面域,把握好、选择好、组合好各种载体,搭建承载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支持网络,形成主体多维的载体结构和整体聚合的载体优势,从而避免单一载体带来的局限性,实现载体运用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显性效益与隐性效益、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的有机统一和效能互补。
第二,优化载体结构。既要平面优化载体结构,使不同的载体对核心价值观进行复合传播,从不同的角度加深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感受和认识;又要立体优化载体结构,在不同时空、不同层次,立体性地呈现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由不知到熟知再到践知,使核心价值观渗入人心。
第三,形成载体合力模式。应围绕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目标,把载体设计、载体选择、载体实施、载体绩效、载体修正贯通于核心价值观的交互建设过程,从而产生聚焦性载体合力。如图1 所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公众所认知和践行。
图1 载体合力模式生成图
5.推进回报反馈,健全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的问题整治机制
实践证明,任何具有目的性的行为都离不开有效的反馈。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亦不例外,有必要健全载体运行的问题诊查机制。
如图2 所示。
第一步,诊查问题。在选择载体并投入运行后,应创设回报邮箱、开展问卷调查、组织在线交流等,收集和整理核心价值观载体运用的相关信息,诊查培育者、践行者、适用环境和载体本身存在的问题。
第二步,反馈评估。将诊查出的问题及时回馈给载体执行者,并从核心价值观载体运用的理念系统、操作系统、环境系统等有针对性地分析问题的症结。同时,组织专门的评估人员,设计科学的评估指标,对核心价值观载体运行中反馈的问题进行客观、全面评估。
第三步,个性化整治。依据问题诊查和反馈评估,释放赞赏、鼓励或诫勉、修正的个性化整治信号,采取解决实际难题的针对性整治措施,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核心价值观理论与载体运用实际的供需对接。
第四步,创新升华。基于“诊查——反馈——整治”,对核心价值观载体建设的成功经验进行提炼,并适时进行实践创新,不断丰富和升华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建设[25]。
图2 核心价值观载体运行反馈整治图
最后,要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通俗化、大众化、亲民化,引起受众的心灵与情感共鸣,还需健全典型引带机制——发掘存在于公众当中的核心价值观践行典型,利用各种载体,把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标杆行为广泛传播到群众中去;健全环境引带机制——建设优良党风、政风、社风、民风和学风,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产生活之中,辐射到社会的各个阶层,使公众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中吸收环境内蕴的价值观;健全情感引带机制——化核心价值观的官方话语为平民话语、理论语言为公共话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确保核心价值观因“走进”民心而“星火燎原”。
[1]袁银传,韩玲.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根据[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1).
[2]中央文献研究室,新华通讯社.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3]毛泽东选集:第5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4]丹红.用好公众人物的示范效应[N].人民日报,2014-09-05.
[5]杰克·D·道格拉斯,费西兰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M].张宁.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6]中共中央组织部.2014年中国共产党党内统计公报[N].新华社(北京),2015-06-29.
[7]陈金波,蒋建军.全球青少年廉洁教育视角下的我国大学生廉洁教育体系优化研究[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8]毛泽东文集:第7 卷[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3.
[9]邓小平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杜,1994.
[10]常名.网络化战场与制网络权[N].解放军报,1996-09-24.
[11]杨怀中,程宏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技文化观[J].哲学研究,2012,(9).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伯特兰·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马元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4][美]道格拉斯·C·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等,2008.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江泽民文选: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18]习近平.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文明冲突”——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演[N].文汇报,2014-03-28.
[19]覃国慈,刘先和,冯桂林.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网络体系培育青少年健全人格——武汉市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调查报告[J].湖北社会科学,2011,(11).
[20]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4.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2]中共中央宣传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9.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4]殷晓元.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N].湖南日报,2006-11-24.
[25]陈金波,鲁兴启.廉政治理与党风廉政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