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专业设置特色初探

2015-11-14刘志文蔡美风

职教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应用型德国设置

□刘志文 蔡美风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专业设置特色初探

□刘志文 蔡美风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发展得益于自下而上的专业设置和统一规范的专业认证体系,专业认证体系为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的自主特色和高质量的专业标准提供制度保障。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不同于研究型大学,表现出专业数量上的“小而精”与“大而全”,专业方向上的技术性与应用性,专业类型上的多样化与跨学科等特色。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

1968年10月,德国联邦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各州统一专科学校协定》,决定在已有的中等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建立Fachhochshule(FH),以提升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格。在90年代后期,联邦教育、科研和技术部将FH对外宣传的名称改为“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后又统一为“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Hochschule fuer angewandte Wissenschaften)。在办学思路上,FH被定位为与Universit(综合性大学)具有同等价值,但是属于另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即专注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等教育[1]。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上的应用型、实践性与社会需求相契合等特点受到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于人才的专业知识与技术要求更高,高等学校正致力于优化专业结构,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文章旨在阐明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专业设置和专业认证体系的整体情况,并以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为例,具体分析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专业设置上的特色,以期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的专业设置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德国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及其认证体系

德国是联邦制国家,高等学校拥有很大的自主权,各州在政治、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形成了德国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特色。为了保证高校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等值性,联邦政府通过《高等学校统计法》(Hochschu-lstatistikgesetz)和专业认证体系对高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

(一)自下而上的专业设置

如前所述,德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主动权在于各高校。德国联邦或州的主管部门根据《高等学校统计法》,在各高校所开设具体专业基础上统计全国的学科和专业目录。德意志联邦统计局高校统计资料中的专业相关概念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服务于“学生和考试统计”(Studenten-undPrüfungsstatistik)的“专业群、学习范围和学习专业”分类法(Systematik der Fächergruppen,Stu-dienbereiche und Studienfächer);一类是服务于 “人员和岗位统计”(Personal-und Stellenstatistik)的“专业群、教学与研究范围和专业领域”分类法(Systematikder Fächergruppen,Lehr-und Forschungsbereicheund Fachgebiete)[2]。

2012年公布的专业目录中,德国各州开设约4000个具体专业(Landesspezifische Fächer),在此基础上归并为约280个学习专业(Studienfächer),相关的学习专业归并在60个学习范围(Studienbereiche)内,相关的学习范围最后归并为10个专业群(Fächergruppen)[3]。各个层级的概念适用于不同的范围:专业群的概括性最强;学习范围是多种高校统计数据的结合点,也是一般出版物中最常见的说法;学习专业以及各高校或州开设的具体专业则适用于不同级别统计的不同精度要求。以“专业群、学习范围和学习专业”目录中“农业、林业和食品安全”专业群为例,专业目录分类表现出较强的行业、职业匹配性(图1)。

图1 德国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分类法

(二)统一规范的专业认证体系

从1999年起,德国通过设立专门的认证委员会,开始探索构建规范化的高校专业认证体系。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统一标准,高校的专业设置以及学位授予条件必须符合“联邦州文化部长常务委员会”的相关规定。德国高校专业认证体系具有以下功能:确保各校内部设置专业和学位的可比性,有利于统一标准和保证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更换学校、成绩互认、赴国外学习时的自由度和灵活性;增强各校学习内容和目标的透明度。

德国建立了包括专业认证委员会和认证代理机构的双元认证体系,认证代理机构负责对高校内部设立的专业和质量进行评估和认证。认证代理机构必须获得认证委员会的认证,同时受认证委员会的监督。目前,德国的专业代理认证机构,包括面向治疗教育学、护理、卫生、社会专业的认证代理社(AHPGS),神学专业质量保证和认证代理社(AKST),工程科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及数学专业的认证代理社(ASIIN),国际商务管理认证基金会(FIBAA)四所面向特定专业的认证代理机构,以及认证、认可与质量保证所(ACQUI),专业认证与质量保证代理社(AQAS),中央评估与认证代理社(ZEVA)等6所跨专业的认证代理机构[4]。

专业认证委员会负责确定认证代理机构和高校学士、硕士专业的认证标准[5]。专业委员会针对同类专业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应用型高等教育和研究型高等教育制定了不同的专业设置标准,以便进行分类指导。以工程科学、信息科学、自然科学及数学专业认证代理机构(ASIIN)中机械制造类专业为例[6],详细列举了专业应用型和研究性两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学士学位专业设置标准(表1)。

表1 机械制造类专业应用型和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设置标准[7]

德国高校专业认证标准具有以下特点:针对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作教学内容上的侧重和引导;专业认证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大致的引导框架,允许各高校针对各自情况做具体的调整;对于无论是研究型还是应用型专业的认证,在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训练上都做同样的要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跨学科思维素质的培养。

基于德国本国体制和国情,高等教育的办学和专业设置必然是多样化的。在专业设置上,德国充分保留了原有的多元化、多样性的特色,同时又能保证多样性、多元化中标准的相对统一和各校交流和学习的可比性,这主要归功于其完善的高校专业认证体系。

二、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特色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FH)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迅猛发展,现已成为德国高等教育系统中规模庞大的一类高等教育机构。据德国联邦数据统计显示,德国2014-2015年共有425所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应用科技大学(FH)有215所,综合性大学(Universities)107所[8]。

(一)专业数量的“小而精”与“大而全”

从专业设置的数量上来分析,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学校规模不大(在校生都不超过4000人),专业设置“小而精”的高校;另一类是学校规模大,学科门类多,专业设置“大而全”的高校。例如,德国南部巴登—符腾堡州的鹿特丹林业经济应用科学大学 (Hochschule fǜr Forstwirtschaft Rotten-burg)属于第一类应用科技大学[9],开设的专业仅有林业经济、生物能源、水资源管理三个本科专业和一个可持续性能源技能硕士专业;位于勃兰登堡州的埃波斯瓦德可持续发展高校(Hochschule fǜr nachhaltige Entwicklung Eberswal-de),也是“小而精”的高校。其最大特色是“绿色”,教学和科研都紧紧围绕着自然保护、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这类主题。科隆应用科技大学和慕尼黑应用科学大学分别是德国最大和第二大的应用科技大学,属于第二类。科隆应用科技大学有1,000多名在校生,开设70多个专业;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有14,500名在读学生,60多个专业[10]。他们的学科专业覆盖面比较广,而且质量也很高。

(二)专业方向的技术性与应用性

技术性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重要特色。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是从七所技术型的高等院校合并而成,学校位于欧洲的主要经济中心城市,慕尼黑拥有超过20,0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一系列的大型银行和保险公司,媒体行业的领导者和专业的分支行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开发了一系列高质量、分化型和面向应用的学习项目。该校办学宗旨是:“将知识转换为技术,将学习者培养成领导者”[11]。在发展的过程中,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始终保持其技术性的特色,在38个学士专业中技术类的专业占比超过了61%,技术性的专业是该校发展的基础;1878年建立的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原名巴登建筑学院)下设6个二级学院,22个学士专业,17个硕士专业,其中有5个学院均属技术性领域。17个学士专业,11个硕士专业是技术性专业[12]。

应用性则是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另一个特色,也是它们区别于综合性大学的一大标志。在专业设置上表现为结合社会发展和就业需要集中设置易于就业的学科和专业,以有待于解决的实际问题和行业发展对人才能力结构的需求为导向。例如建筑学、医疗保健、汽车机电整合化、机械工程、地理远程测绘和导航等专业。被德国高等教育发展中心评为德国最好的应用科技大学FH Karlsruhe(卡尔斯鲁厄应用科技大学),所设专业包括建筑学、土木工程、电气工程-工业一体化、计算机科学、机电一体化等,均属于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专业。

(三)专业类型的多样化与跨学科

专业设置的多样化主要表现为专业设置范围宽、专业类型多样。以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为例,专业设置上涵括了四个大类专业群:工程、经济、社会和设计。设置了建筑学、航天航空工程、造纸包装技术、计算机科学、儿童教育发展和护理、医疗保健和旅游管理等专业。该校的副校长曾经表示,其学校发展的特色就在于“多样化”。虽然整体上看,该校的专业设置范围较为宽泛,落实到具体的学习专业上是与行业、职业的需求相对应。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总共设置了14个二级学院,所涉领域囊括了建筑、计算机、机电一体、地理信息、设计、工商管理等。虽然人才培养的领域面广,但是并不影响其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例如,在应用社会科学系下所设置的“社会工作”的学士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各类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和素质技能,包括了将社会学的理论与社会实践工作应用相结合,激励学生思考所学的理论是如何给他们的实际工作引导和启发。

与多样化相适应,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注重跨学科设置专业。因技术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现代社会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些实际中的问题很难单一地归类到某一专业领域或学科。要恰当,整体性地对问题提出合适的解决方案,必须结合多学科、多领域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全面地思考和理解。因此,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通过设置跨学科的专业,培养其具有跨学科思考和沟通的能力。慕尼黑应用科技大学的测绘以及地理媒介(Geo-media)技术、地理信息与卫星定位、汽车机电整合化等专业一方面体现了其专业设置的职业针对性,另一方面也融合了跨学科思想。此外,儿童教育、发展和护理专业,后勤工程与管理专业等都带了明显的跨学科特点。不仅如此,该校还设有综合跨学科研究系,专门研究和应对专业设置中的跨学科问题。

三、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启示

专业设置是高校与社会接轨的桥梁。德国应用科技大学为德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输送了大批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其合理的专业设置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德国专业设置框架、专业认证,以及应用科技大学的专业设置特色,可以为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提供以下几点启示:

(一)建立规范化的专业认证体系,可以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设置的特色化、个性化,以及专业质量和等值性提供保障

从德国“自下而上”的专业设置过程可见,德国高校根据自身发展定位设置专业,体现高校发展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德国在博洛尼亚进程之后,引入了高等教育认证制度。目前,已经建立起了一个非政府性的、分权式的认证体系,拥有高度规范化的认证机构和程序、多元化的认证方式以及详尽而完备的认证标准,“专业认证”正是这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地方性本科院校正在谋求转型,转型的重点是改变过去人才培养模式的同质化倾向,增强专业设置的技术性、应用性,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切合性。但是,在推动应用性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多样化和特色化的同时,必须保障专业设置的质量标准和等值性。这就需要构建一个合理的专业认证或评估体系,德国富有特色的高等教育认证体系可以给我国提供参考。

(二)充分调动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可以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改革的动力和活力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根据自身发展定位,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设置相应的专业。一方面,专业设置的自主有利于院校发挥谋求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应用科技大学自主设置专业,有利于发挥专业设置沟通院校与社会的桥梁作用,充分体现院校自身特色。在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建设过程中,我们无法复制、照搬照抄别国的制度、方案,但是可以通过吸收其充分调动院校发展自主性、创造性这一特点,通过扩大院校办学自主权,激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型改革的动力。

(三)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发挥企业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中的作用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沿用了其人才培养上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是德国教育人才培养中独具特色的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办学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教学以实践为主、理论为辅;学生同时具备企业学徒和学校学生双重身份。企业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场所,另一方面与学生签订实习或工作合同,为其提供企业培训课程安排[13]。在德国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设置上需要针对企业的需要,与企业洽谈构建形成双元制的课程项目。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应充分结合地方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同时通过与企业共同设置专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方式,推动与地方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

[1]钟小斐.从FH的译名变化看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84-87.

[2]胡春春,等.德国高等学校学位制度及学科专业设置——传统、现状和启示[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2-124.

[3]Bildung und Kultur.Prüfungen an Hochschulen. 2012[M].(Fachserie11Reihe4.2)Wiesbaden:Statistisches Bundesamt,2013.Anhang,bersicht3,S.242.

[4]孙进.德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程序与标准[J].高等教育研究,2013(12):88-95.

[5]清华大学工程教育认证考察团.德国工程教育认证改革与发展的考察报告[R].高等工程教育,2006(1):7-10.

[6]ASIIN.e.v http://www.asiin-ev.de/pages/en/asiin-e. -v.php.

[7]王立人,顾建明.国际视野中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9.

[8]Total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EB/OL].https://www.destatis.de/EN/FactsFigures/SocietyState/EducationResearchCulture/InstitutionsHigherEducation/Tables/TypeInstitution.html.

[9]彭旭.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与调整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8.

[10]孙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8):98-103.

[11]Munich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http:// www.hm.edu/en/index.en.html.

[12]Karlsruh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http:// www.hs-karlsruhe.de/en/faculties.html.

[13]高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以及对我国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2(19):86-88.

责任编辑 王春桂

刘志文(1972-),男,江西余干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理论、高等职业教育;蔡美风(1990-),女,广东韶关人,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2010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青年基金项目“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办学模式改革研究”(编号:CJA100148)的成果之一,主持人:刘志文。

G719.516

A

1001-7518(2015)13-0087-04

猜你喜欢

应用型德国设置
The Wolf and the Seven Little Goats
德国豹2号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德国弃煤的烦恼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本刊栏目设置说明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