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绩效量化评价的研究
——基于因素分析的视角与方法

2015-11-14国卉男

职教论坛 2015年13期
关键词:绩效评价校企因子

□董 奇 国卉男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绩效量化评价的研究
——基于因素分析的视角与方法

□董 奇 国卉男

校企合作对于高职教育办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进行评价也十分必要。通过校企合作绩效评价,可诊断存在的问题,挖掘合作的潜力,拓展合作的空间,提高合作效果。然而,职教界对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以量化方式对校企合作绩效作深入研究的成果较为鲜见。加强高职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的研究,对于提升高职校企合作水平,进而提高办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借助因素分析法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85所高职高专校企合作状况调查数据作统计分析,旨在探索高职校企合作绩效量化评价之方法,诊断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促进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绩效评价;因素分析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永恒的主题,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取决于校企合作的水平。对校企合作的绩效进行评价也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校企合作绩效评价,可诊断存在的问题,挖掘合作的潜力,拓展合作的空间,最终提高校企合作的效果。然而要对校企合作的绩效做出客观评价并非易事,学术界关于校企合作的文章和成果不少,但关于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的不多。以“知网”检索结果为例,关于校企合作办学、校企合作模式、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创新、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等方面的文章有31,718条记录。然而,关于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的文章却不足10篇,其中对校企合作绩效作定量分析的文章才7篇,其中还有内容相近的。对校企合作绩效作定量分析的研究主要有上海市教科院的董奇等人对校企合作的地域和成效作了相关性分析、学校承担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分析[1];厦门城市职业学院的胡伟卿用模糊评价的方法对高职校企合作进行绩效评价[2]、重庆财经职业学院王伟、邓晓娜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西部49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绩效进行了评价[3],丽水职业技术学院财经管理分院的夏凤用平衡记分卡对校企合作绩效进行评价[4]。这些校企合作绩效定量评价的研究成果无疑对推进校企合作的深入、精细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研究样本数量少、单一,地区代表性不够;在绩效评价结果的表达上也存在维度单一、针对性、诊断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深入对校企合作绩效量化研究极为必要,这有助于我们了解合作双方的合作诚意和自省意识,为深入、持久而有效的合作提供资讯基础。2006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曾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85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对校企在“接收实习生”、“接收毕业生”、“接收在职教师培训”、“企业投入资金”、“企业投入设备”、“学校投入基建资金”、“企业参与教指委”、“企业参与专业建设”、“校企合作科研或开发项目”等方面计23项指标进行了调查。本文以此次调查的数据为例①,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绩效量化评价作一些探讨。

一、校企合作的相关内容

校企合作涉及的合作项目很多,可从 “人”、“财”、“物”和“智”四个方面来划分,“智”指的是智力资源。校企在“人”方面的合作主要有企业接收学校的实习生和毕业生,企业接收在职教师培训,学校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财”方面的合作主要指企业和学校方面在校企合作中双方投入的资金;“物”方面的合作系指校企双方为校企合作投入的场地、厂房和设备,企业投入学校的基本建设、学校“引企入校”所提供的厂房、场地等;“智”方面的合作(智力资源)指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专业开发,企业人员到学校兼课、作讲座,企业人员参加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校引入企业文化、校企联合进行科研合作和项目开发等。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6年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85所高职高专院校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对“企业接收实习生”、“企业接收毕业生”、“企业接收教师培训”、“学校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企业直接投入资金”、“企业投放设备设施”、“03-05年投入”、“企业参与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等建设的专业”、“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授课”、“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合作”等11个方面,共23个项目作了全面了解。在本文中我们在23个项目中剔除可相互导出的(线性相关)指标,留下相互独立(线性无关)的指标共17个。这些指标是:(1)企业接收实习生数;(2)企业接收毕业生数;(3)企业接收在职教师实训数;(4)学校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数;(5)企业直接投入资金(万元);(6)企业投放设备数量;(7)企业投放设备价值;(8)学校投入总额;(9)学校投入直接经费;(10)学校投入设备折合;(11)学校投入厂房折合;(12)企业参与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13)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计划建设专业;(14)企业人员授课人次;(15)企业人员授课总时数;(16)校承担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17)企业支付科技开发资金。以上这些指标基本涵盖了校企合作中“人、财、物和智力资源”各种要素,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一所学校开展校企合作的状况和水平。但用这么多指标衡量一所学校的校企合作开展状况显得繁琐而零乱,难以形成对校企合作的导向性诊断意见,因此,要归纳、探索影响校企合作的关键因素,以增强评价结果的针对性和导向性。

二、校企合作的因素分析

校企合作涉及的合作项目繁多,若将这些项目作为单列指标直接运用不仅繁杂,也会导致目标分散和不得要领。为了准确、可靠而简约地评价校企合作的绩效,有必要对校企合作涉及的项目合并同类项,即作“降维”处理,可采用统计学中的探索性因素分析法,借助于统计软件SPSS来处理。

(一)因子分析的实施条件

通过SPSS的“因子分析法”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6年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85所高职高专院校的一次问卷调查所获得17个项目的数据做预处理,得出球形度检验(KMO和Bartlett)的值为0.625>0.6,可做因子分析。再检验因子分析解释的总方差,从因子分析解释总方差的情况表1中可以看出,从17个项目中抽取五个因子时,能够解释总方差的61.12%>60%,这表明抽取五个特征根大于一的因子,其结果基本上还是能够接受的。上述两条件基本满足,表明因子分析是可以进行且有效的。

表1 因子分析解释的总方差

(二)因子分析结果

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85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数据作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抽取大于一的因子,旋转方法选取方差最大,结果抽得五个因子。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旋转成份矩阵表中观察每一因子所在列对应各成分的系数,较大者(如表2中粗黑体字所表示的数字)代表了该因子成分的主要贡献者,据此,我们也可大致分析出各因子所代表的内涵。不难看出,对F1因子贡献度系数较大的项目主要是:企业接收实习生数X1、企业接收毕业生数X2、企业接收在职教师实训的人数X3、企业参与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数X12、企业参与专业教学计划等建设的专业数X13。同理,对F2~F5因子贡献度系数较大的项目也能从表中看出,不再赘述。五个因子分别命名并阐述如下。

表2 旋转成份矩阵

一是常规合作因子。因子F1主要反映了校企合作的一些常规因素,故将其命名为“F1-常规合作因子”。它所涵盖的主要方面包括校企在培养学生、教师进修和专业建设等初步层面上的合作,基本上属于常规性的合作内容。一般在校企合作的初级阶段,学校有强烈的合作愿望,希望通过校企合作为学校解决学生的实习安排、毕业生的去向、企业来校指导教学以及帮助学校专业建设等。双方合作停留在仅满足学校的基本需要,而企业较少从学校获益。这个因子反映了学校单方面在校企合作中得利,对企业而言受惠较少。

二是校方投入因子。因子F2则主要反映了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投入情况。对F2因子贡献度系数较大的项目主要是:学校投入总额X8、学校投入直接经费X9、学校投入设备折合的价值X10、学校投入厂房折合的价值X11等。我们将它命名为“F2-校方投入因子”。该因子反映了学校单方面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出资情况,也间接反映出学校对于校企合作的诚意,表明学校为校企合作的长远发展所作的考虑,并非只考虑眼前需企业配合的事务性工作。我们认为,校方投入(诚意)因子F2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企业热情因子。因子F3主要反映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为学校投入的资金和设备等。我们将它命名为“F3-企业热情因子”。对该因子贡献度较大的项目是:企业直接投入资金X5、企业投入设备数量X6、企业投入设备价值X7等。该因子的实质是反映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既然企业愿意为学校投入资金和设备,反映出企业对校企合作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和期望,一般只有在校企合作达到一定水平时,企业向学校投入设备和资金的行为才可能发生。

四是科研互利因子。因子F4主要反映了校企在科技开发方面的合作,是校企在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对该因子贡献度较大的项目是:学校承担科技开发与技术服务项目X16、企业支付给学校的资金X17等。我们将它命名为“F4-科研互利因子”。

五是企业参教因子。因子F5主要反映了企业人员参与学校教学的情况,这也是校企在智力资源方面的合作。对该因子贡献度较大的项目是:企业人员来校上课人次X14、企业人员来校上课总时数X15。我们将其命名为“F5-企业参教因子”。

三、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价

通过因子分析法,可以将校企合作评价的指标大大地简约化,但各项目对于各因子的贡献度系数。仍难以反映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绩效,要得到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的最终结果,还要根据各项目在每个因子上的载荷系数,计算每所学校在各因子上的得分及总分。

(一)各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的计算

在计算各因子得分前,首先,通过统计软件SPSS18.0作探索性因子分析,获取各因子得分的系数矩阵,如表3所示。

表3 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其次,要将各调查项目的数据转化为百分制的分数。譬如,某校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接收实习生数”这一项目的数据要转化为该校在这一项目上的得分。根据统计学原理,某测得值落在平均值加三倍标准偏差之外的概率不足0.3%,该值的优势是明显的,可将其设为参考值。据此,在将某一项目的原始数据转换为分值时,参照的标准是这一项目的平均值加上三倍的标准偏差为满分,其他学校得分按照等比公式递减。例如,在“企业接收实习生数”这一项上,均值加上三倍标准偏差为5842,则该指标正好为5842的学校在该项目上得100分,另一所学校“企业接收实习生数”若是3300名,则该校在此项目上的得分为:(3300/5842)× 100=56.49(分)。计算公式为:Vni=Xni/(n(算术平均值)+3Sn(标准偏差))×100。式中:Vni——第i所学校在n项项目上的得分值;Xni——第i所学校在n项项目上的记录;n——所有学校在第n项项目上记录的算术平均值;Sn——第n项项目的标准偏差。各项目记录的算术平均值加三倍标准偏差的值可作为参考值。有了如表4所示的参考值,任何一所学校在第n项项目上的测得值Xni便可转化为得分Vni,然后便可计算各因子得分。

表4 校企合作各项目参考值

1.各因子得分计算。第Xi所学校在因子F1上得分的计算公式如下:

上式中各系数可以从表3中各因子得分系数矩阵中集资获得。同理,F2i~F5i的计算公式和F1i相似,略。

2.综合得分的计算。综合得分Fi的计算公式如下:

总分Fi计算的公式是以各因子对解释方差的贡献率(参见表1)为权重求和,公式如下:

3.计算结果示例。以深圳、北京、山西、湖北和云南等地区各一所学校为例,计算出这些学校在各因子F1~F5上得分及综合得分F,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表5 深圳、北京等地五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得分

(二)表示校企合作绩效的雷达图

为了简明、直观地表示某高职校企合作绩效的状况,可将评价结果画成“雷达图”,从雷达图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出某校校企合作的优势和劣势。

图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绩效量化评价雷达图

譬如,从雷达图中清晰地反映出深圳某高职院校在F1因子上的得分在五所学校中独占鳌头,且比其他四所学校遥遥领先,但F5因子是其软肋;北京某高职院校在F2、F3因子上优势比较明显,其他几个因子上也还算不错,总体比较平衡;而山西某高职院校则在F5因子上有独特优势,其他几个因子上成绩平平;此外,湖北和云南两所高职院校则在F1到F5所有五个因子都比较弱势。通过雷达图,不仅可直观地看出某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的优势和劣势领域,也能和其他高职院校相比较而找到自身差距,同时,还具有较强的诊断功能,能迅速找到校企合作工作中存在不足的领域和努力方向。

本文介绍的校企合作绩效量化评价的方法简单、易操作,不仅可用于上级部门或评估机构的他评,也可用于学校对自身校企合作的绩效进行自评。没有参加全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问卷调查的学校也能根据本文表2中列出的X1~X17项目自行如实填写各项数据,再根据表4列出的校企合作各项目记录的参考值(平均值加三倍标准差)等比转化为百分制分数,最后根据公式1计算出F1~F5各因子的得分;根据公式2计算出综合得分,并根据这些数据用SPSS统计软件或EXCEL软件绘出雷达图。本文介绍的方法简单、实用,可“依样画葫芦”地操作,结果的诊断性强,还具有预警功能,故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四、讨论及对策建议

通过校企合作绩效量化评价的结果,可以看出校企合作的绩效以及合作双方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实惠。如F1的值较大,主要是学校从校企合作中得到较大利益;F2的值较大,是学校在校企合作中投入较大,很有诚意;F3的值较大则反映出学校对校企合作感兴趣而愿意投入资金和设备;F4的值较大则表现出学校已经能为企业搞科技开发,双方的合作也有更加宽广的前景;F5较大则表明企业已经深入参与学校的教学,企业文化向学校渗透。因子分析也能反映出校企合作尚有提升空间的领域或方向,可为校企双方进一步合作提供决策的参考意见。同时,通过对一个地区校企合作绩效的评价,地方政府可根据本地区学校在某些因子上普遍偏低而诊断出本地区校企合作的关键问题,从而出台相关的激励政策。如因子F3值偏低则表明该地区企业对校企合作普遍缺乏热情。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本地区校企合作的发展,可出台一些针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所给予的优惠政策,激发其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

通过对校企合作的绩效分析,可形成信息向社会公开的报告制度。首先,由各省市建立协调、促进校企合作政策推进的专职管理机构或职能部门,譬如通过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终身教育处,整合各方面的资源,根据第三方评价得到信息协调各利益相关方,推动校企合作政策的实施。其次,建立多元主体的监督与评价机制。将政府、社会第三方机构及校企双方均纳入监督评价的主体,建立科学、多元的监督评价机制,对校企合作参与和调控的各方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第三,建立合理的财政保障体制,明确地方政府在协调校企合作双方关系中的权力和责任,针对第三方评价所获得的信息资源,有的放矢地通过政策引导调动企业与学校的积极性,构建多渠道的经费筹措方式。最后,通过校企合作的绩效评估,找到影响校企合作质量和成效的关键因素,通过对关键因素的分析,明确利益相关方的诉求,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激励政策。

总之,校企合作的有效开展是一项综合工程。一是在国家层面,亟需完善校企合作的相关制度与法规,并予以立法保障。二是要加强政府的顶层制度设计,建立促进校企长效合作的政策体系。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要遵循价值无涉的原则,保持价值中立的立场,平等对待参与合作的校企双方,不能有所偏颇。三是构建学者参与、专家谏言及相关学校与企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科学决策机制,因地制宜,共同探索符合地区特色与行业特色的校企合作最佳模式,而这些法规、制度和机制的落实,关键在于要摸清各地区校企合作的现状和特点,而校企合作绩效的量化评价为分析这些要素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性。

注释:

①数据来源: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处.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情况调查问卷的统计报告.2006 年12月。

[1]董奇,郭苏华.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办学的现状分析[J].职教论坛,2007(12上).

[2]胡伟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绩效评价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2009(6).

[3]王伟,邓晓娜.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校企合作绩效评价——以西部49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为例[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3(12).

[4]夏凤.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校企合作绩效评价模型[J].职教论坛,2008(5上).

责任编辑 肖称萍

董奇(1960-),男,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课程与信息技术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课程和信息技术;国卉男(1979-),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成教所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政策。

G710

A

1001-7518(2015)13-0030-06

猜你喜欢

绩效评价校企因子
因子von Neumann代数上的非线性ξ-Jordan*-三重可导映射
一些关于无穷多个素因子的问题
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基于BSC的KPI绩效评价体系探析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气象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