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响微博学习有效性因素的实证研究

2015-11-14陈波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 2014年11期
关键词:解释结构模型微博教学设计

陈波

摘 要:作者积极尝试将微博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利用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对微博学习有效性因素进行了探究。研究发现:交流沟通、师生评价、学习效果、组织管理、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学习平台、课程资源是影响高校学生利用微博学习有效性的8项因素。其中教学设计是核心要素。

关键词:微博;有效性;解释结构模型;教学设计

中国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40-04

一、引言

一个由技术构建的网络学习环境已经出现在我们身边,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技术受到了大学生的欢迎,传统课堂教学中一直追求的学生“主动参与性”在新技术的促进下又焕发了生机。而如何将学生在网络平台上的主动参与性和教师面对面课堂教学的引导作用结合起来,成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课题。即教师和学生如何主动地适应这种变化,如何将技术的优点充分地引入到传统课堂教学中来。而教师作为教学的直接参与者,必然会成为这些碰撞和冲突的第一个体验者。因此,我们也尝试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各种新技术,借鉴网络学习的优点,提升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微博与传统课堂的融合

为了更好地将微博引入到传统课堂教学中来,我们先前进行了必要的文献研究及前期调查。2012年6月,对201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161名学生进行相关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61份,回收问卷152份。问卷调查数据如下:

1.学生的硬件设备

学生现有的移动通讯设备配置如表1所示,并且97.6%的学生拥有一种以上移动通讯设备。

2.微博及微群的使用情况

微博的使用情况调查结果如下:100%的学生知道微博,76.8%的同学开通了腾讯微博,32%的同学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选择腾讯微博的原因与大学生平时经常使用QQ聊天有密切关系。对于微群的使用情况,只有8%的同学听说过微群,但尚未使用过。而对于尚未开通微博的同学来说,有68.9%的同学首选会是腾讯微博。

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组建课程微博群。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主要负责微博的注册及相互关注工作。考虑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以小组为单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因此在组队完成后,每一组的组长必须加入并关注教师微博,同时,鼓励其它同学相互加关注。从实际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热情较高。

2.培养学生使用微博学习的习惯。首先教师需要整合教学内容,并利用微博发表教学内容。由于微博有140个文字数量的限制,因此,必须要求教师精简相关的知识点,而如何将传统的知识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是本次教学改革中遇到的最大挑战,为了提高知识点的传播效果,除了用基本的文字表述外,还积极使用视频、图片等形式进行传播,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其次,要鼓励学生利用微博进行师生、生生之间交流沟通,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在微博中自由提问、表达,包括对感情的抒发、思想的表达、教学的反思、经验的交流、讨论主题的阐述等。在微博这个平台上搭建一个较为平等自由的环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再次,充分利用学生的碎片化时间接受相关的知识点,使之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知识的学习,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影响高校学生利用微博学习有效性因素研究

(一)研究方法及过程

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对现有文献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影响微博学习有效性因素。(2)根据改革的应用现状,并结合第一步文献中的有效性因素,设计形成含有12项微博学习有效性因素的问卷,并对161名2012级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问卷。(3)依据问卷结果进行模型架构,产生影响微博学习有效性因素多级递阶排序。

1.样本选择

本研究以宁波大红鹰学院2012级161名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为样本,共发放问卷161份,回收有效问卷148份。样本选择的原因是2012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均有利用微博学习的经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影响微博学习有效性的12项因素中,有8项因素被选次数较多,分别是: 交流沟通(85.9%), 师生评价(80.8%), 学习效果(79.1%), 组织管理(66.7%), 教学设计(63.6%), 学习目标(57.9%), 学习平台(51.5%),课程资源(48.1%)。如表2所示:

2.模型构建

本研究采用解释结构模型比较分析利用微博学习有效性因素。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 Structural Modelling Method,简称ISM方法),是现代系统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分析方法,是结构模型化技术的一种。它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子系统要素,利用人们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构成一个多级递阶的结构模型。此模型以定性分析为主,属于结构模型,可以把模糊不清的思想、看法转化为直观的具有良好结构关系的模型。[1]

(1)建立邻接矩阵

邻接矩阵描述的是因素之间的两两因果关系,即直接关系。我们将影响微博学习有效性的8项因素(交流沟通、师生评价、学习效果、组织管理、教学设计、学习目标、平台使用、课程资源)按顺序分别命名为J1,J2,J3,J4,J5,J6,J7,J8。并结合教育技术专业专家、专任教师等对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建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具体的建立规则如下:(1)Jm对Jn有直接影响,则在Jn上赋值1,否则为0;(2)Jn对Jm有直接影响,则在Jm上赋值1,否则为0;(3)Jm对Jn有相互强影响,则在Jm和Jn上赋值1。如果相互影响程度相关较大,则大的一方赋值1,小的一方赋值0。邻接矩阵如图1所示。

(2)推算可达矩阵

可达矩阵描述因素之间存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关系。我们这里采用“转移法”,即在求解过程中把人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机处理过程结合起来,省略掉无关的计算,提高计算效率。转移法的步骤为:

首先对邻接矩阵中的元素进行迭代,当矩阵A中的元素不再发生变化时,停止,形成转移矩阵C。具体步骤如下:

对矩阵A进行第一次迭代:

J16=1与J61=1,则J11=1;J51=1与J13=1,则J53=1;J51=1与J16=1,则J56=1; J611=1与J16=1,则J66=1;J71=1与J16=1,则J76=1。

第一次迭代完成后,矩阵A中的元素不再发生变化,停止,则形成转移矩阵C,如图2所示。

其次将C的主对角线上不为1的元素都用1代替,得到可达矩阵M。如图3所示。

可以看出,上图的可达矩阵M中J1和J2完全相同,即两者是强相关因素。可以将J1和J2进行减缩处理,得到减缩矩阵。

(3)可达矩阵层次化处理

按照M中每行元素“1”的个数多少,从多到少进行排列,每行中“1”元素越多,则说明该元素的驱动力越强,即所谓的关键因素。具体如图4所示。从M′中可以看出,微博学习有效性的因素为一个递阶结构层次,共有五层:第一层L1=|J5|,第二层L2=|J4,J7|,第三层L3=|J1,J2,J6,J8|,第四层L4=|J3|。由此可以得出微博学习有效性因素的多级递阶解释结构模型,如图5所示。

(二)研究结论及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清楚地了解了利用微博开展学习有效性因素的多级递阶模型。微博学习有效性的因素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如图5所示)。

1.学习效果是最直接也是最表层的原因。这些因素是促使学生采用微博学习的基本动力。如果没有良好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深度,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微博平台上学生将作品进行发布,接受大家的点评,使学习效果显而易见,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交流沟通、师生评价、学习目标和课程资源处于中间层。在交流沟通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各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通过微博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联系,而且通过手机也能方便地与学生保持联系,我们发现,这种交流沟通也使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其次,课后的交流互动减少了课堂上的拘束,是让学生在放松的状态下发表自己的看法,如何分享学生的观点和信息则是要实现的目标。师生评价中则要求尽可能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富有激励性的评价,要通过师生互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目标则是学生参与微博学习前已经具备的期望,通过微博我们可以将先前优秀的作品进展展播,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学习目标,这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重要。课程资源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微博学习的重要实现途径。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微博学习的特点,制作富有生命力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如微博有140个文字的限制,而长微博学生又不喜欢看,因此,必须要求教师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碎片化处理,为了突出传播效果,也会将内容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展示,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传统知识的系统严谨性与微博的碎片化特征进行融合,微博中包含的知识是碎片化的,学习者基于微博的学习也是碎片化的,这与传统的系统化的课堂学习有很大差异,这就给学习者带来了困难。新建构主义认为,如何将碎片化的知识,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与原有的知识体系相互整合,形成新的个人化知识体系,是我们面临的另一大挑战。我们可以通过微博来实现“积件式写作”阶段。即通过转发和收藏微博完成原始素材的积累,积累到一定数量之后,当我们的理解和认识上升到一定程度,就可以使用博客实现“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2]

3.组织管理学习平台是利用微博开展学习的必要保障。就像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有效性。而在微博学习中,也离不开教师的组织管理。至少从现阶段来看,高职学生在微博学习中的自觉性还有待提高。而微博学习平台的选择则关系到学习能否正常开展,学习平台的优劣性影响着学习的效率。微博的平台选择综合考虑了课程的特点,又综合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腾讯微博原因也在于此,该平台的易用性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4.教学设计则是决定微博学习有效性的最核心要素。究其原因也不难理解,微博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理念,要转化为教学实践并取得高效的教学效果,被称之为“桥梁学科”的教学设计必须起到沟通教学理念与教学实践的作用。[3] 而从各开展微博学习的情况来看,往往没有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进行必要的培训,更多的仅仅是一种技能上的使用培训,这也是需要引起各高校重视的地方。

网络时代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学生要善于从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技巧,主动适应技术的发展,而教师也必须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技能。只有当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和谐、互动的状态中,我们的学习才能更有效。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3627453.htm.

[2]韩恬恬.微博在教育领域的应用[J].教育评论, 2013(1):30-32.

[3]皮连生.教学设计——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编辑:郭桂真)

猜你喜欢

解释结构模型微博教学设计
基于ISM和AH的虚拟社区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研究
上市流通企业资金运营效率与风险
事实与流言的博弈
生鲜电商发展影响因素探讨
重大突发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基于DEMATEL与ISM的内部控制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