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HP的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2015-11-14李佳芮等
李佳芮等
摘 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特点,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评价提出了适宜的层次结构指标模型,构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信息素养综合评价模型。指标体系体现了以信息意识为基础,以信息能力为核心,以信息伦理道德为内在要求的信息素养培养理念。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数据运用所建模型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指出了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侧重点。
关键词:信息素养;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模型;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22-0023-05
一、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迅猛到来,信息素养成为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人们所充分认识,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中一个人生存立足的基本能力之一,是衡量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和能力。[1]高职院校学生踏入社会,将成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作为现代信息化大生产的主力军,信息素养无疑应该成为其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是其职业能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顺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要求,高职教育已经将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教育作为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信息素养教育过程中,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是信息素养测评和信息素养教育的依据,对信息素养科学合理的评价与考核是把信息素养培养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2] 因此,对信息素养的评价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关于本科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国内外成果颇多,但鉴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素养评价的研究较少,尤其在我国更是凤毛麟角。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对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明确提出要从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构建相应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并以层次分析法(AHP)为基础,对信息素养的各级指标权重进行了探讨,建立了一个适用于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量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说明了模型的可操作性,评价结果揭示了学生信息素养存在的偏差,为改进教育策略提供了参考,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得到了验证。
二、信息素养的内涵
顺应信息时代的到来,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车可斯基于1974年提出信息素养的概念,针对这一新生事物,国内外学者纷纷投入研究,分别从不同层面定义了信息素养,但至今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标准的定义。但多数研究者还是比较认同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委员会在1992年对信息素养所作的定义,即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培育的,在信息社会中对信息进行获取、评价、有效利用和开发方面的修养和能力。由于信息素养是伴随信息社会的到来而产生的新事物,它是一个含义非常广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综合性概念,涉及到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知识以及信息能力等多个方面。从其内涵来讲,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含义:[3]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就是处在信息化社会中的人对各种信息在社会中的地位、价值、功能和作用的认识,是人们对信息的敏感性反应,是人们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等。
(2)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社会成员在信息社会中进行各项社会活动以及职业活动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发掘、利用社会信息资源的能力,它所涉及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和创造信息。信息能力是信息技术的综合反映,是人们能在大量无序的信息海洋中辨别出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能按照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及信息检索工具,快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并创造出新的信息的能力。
(3)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的建立
高等职业教育就其育人目标、办学模式与一般本科教育有着显著的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侧重点在于培养“技术型”与“应用型”。因而,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不能简单地套用国外或国内本科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要与职业素质教育相结合,强调其职业性特征,为此评价指标也应突出其鲜明的职业性特征。鉴于高职院校学生层次相对较低,为把其培养成为高级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尤其强调实现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培养,而信息素养是一个发展性的概念,所有有关信息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不仅应该成为检验的客观标准,而且还应体现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这样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就肩负起信息素养教育引导者的责任。
根据以上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分析,在参照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专家访问法,通过有针对性地选择校内外信息教育专家和教师进行有目的的访谈,将涉及的指标加以提炼整理,最后归结为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应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3个一级指标(准则层),用B表示,每个一级指标对应着若干二级指标,共计13个二级指标(指标层),用C表示,如图1所示。每项指标设定五个等第,制定综合评价表。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的基础。信息意识的强弱决定人们捕捉、判断和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具备了敏锐的信息意识,就能产生具体的信息行为。所以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的信息意识,我们将其分为信息主体意识(C1)、信息需求意识(C2)、信息利用意识(C3)、信息更新意识(C4)4个子维度。信息主体意识即是对信息具有敏锐的、特殊的感受力;信息需求意识就是认识到信息价值或功能对其从事的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信息利用意识就是利用获取到的信息实现为自身或他人服务,包括把有用的信息进行传播,发挥其最大效用;信息更新意识是对信息时效性辨别和洞察,以便发挥信息的价值功能。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集中反映,是指能在信息意识的催动下,按照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及信息检索工具,快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并创造出新的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能力至少包括6个子维度:信息查询(C5)、信息获取(C6)、信息评价(C7)、信息处理(C8)、信息使用(C9)、信息创新(C10)。信息查询就是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的能力;信息获取,就是指能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有效地获得需要的信息;信息评价就是指能够对信息的时效性和价值进行评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择有用信息为己所用;信息处理就是指能够应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加工,便于进一步合理的利用;信息使用,就是利用有效信息来实现特定的目的;信息创新就是通过对信息的整合与分析,生成或创造出有价值的新的信息。
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理性表现。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社会经济信息活动中的个人修养的体现,信息道德是信息素养的底线,一旦成为个人内在的东西,将根深蒂固,其最终养成是对信息素养的升华。具体来说,信息道德要求熟悉许多与信息使用有关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能够合法、合理、合情地利用信息解决问题,使信息产生应有的价值,至少应包括3个子维度:自我约束(C11)、信息产权(C12)、信息安全(C13)。自我约束是对具有信息的高度责任感的体现,通过自我约束确保信息的合法性;尊重信息产权,合法利用信息;树立信息安全意识,自觉维护网络的安全,杜绝非法信息侵扰。
四、基于层次分析法(AHP)的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综合评价模型的实现
对于具有复杂层次结构的多目标决策分析问题,层次分析法是适合的方法之一。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由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萨蒂在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系统分析与决策的综合评价方法,它是一种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和评价方法。AHP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把人们的判断转化为若干因素两两之间重要度的比较上面,从而把难于量化的定性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重要度比较上面。运用层次分析法主要步骤有:[4-5]
首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图。通过分析复杂系统所包含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要素,并将这些要素归并为不同的层次,从而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一般层次结构分为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本文得到的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
其次,构造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各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给出判断,构造判断矩阵,判断方法和准则如表1。
本文的判断矩阵的得出充分参考专家的意见和学生的意见,[6]分别确定5人次给出判断矩阵,然后对其相应元素求平均获得具有综合性的判断矩阵。
再次,确定指标权重。由判断矩阵运用和积法计算被比较元素对于每一准则的相对权重,并计算出各方案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并进行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和组合一致性检验。进行一致性检验时主要通过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R,CR=CI/RI。其中,CI=(λmax-n)/(n-1),λmax为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CI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0.10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若CR≥0.10时,判断矩阵没有通过一致性检验,需要返回请专家和学生对判断矩阵进行修改,直到通过一致性检验。
通过上面两步,得到的判断矩阵及其验证结果及权重结果如表2-5。
最后,计算组合权重,进行层次总排序。层次总排序组合权重计算就是把每个个体指标权重与其上一层主体指标权重相乘,即得每个个体指标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比率为:CR=,当CR<0.10时,认为层次总排序结果满意,否则需要重新调整判断矩阵的元素取值。所得结果如表6。利用层次总排序即可确定最优方案。
由于CI=0.0636,RI=1.0195,CR=0.0623<0.1,故总体一致性检验通过。
五、实证应用
根据构建的层次分析评价体系的C级指标设计信息素养调查问卷,每个指标设计2到3个问题,每一个问题按照其回答要义对应五个不同的选项,分别记为l、2、3、4、5分(如果是反问题则将成绩对调),最后对同类指标的各问题取平均,然后折算成百分制成绩。随机选取连云港师专大一和大二两个年级理科专业和文科专业各25人,共计100人进行数据调查,统计时去掉含有残缺数据的废票,现留有80名学生进行综合成绩评定。
根据以上层次分析模型所得组合权重,将80份学生各指标成绩与组合权重对应相乘即得每位学生的综合成绩,[7]表7列出了前25名优秀学生的成绩。
前25名的优秀学生中2年级的学生占60%,理科占56%,数据说明通过一年在校的信息技术培训,学生获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效果并不明显,文理科的信息素养也没有显著的差异;最后总评的成绩都没有显著的高,主要原因在于权重较大的信息查询、信息获取两个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中的自我约束指标的得分普遍较低或参差不齐,说明学生的信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信息道德的教育还需加强。
六、结束语
一个有效的评价体系取决于评价的指标内容和权重分配的合理性。本文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信息素养的层次结构指标体系,然后对高职院校学生实施综合评价,模型体现了高职院校学生特点,首先,评价指标内容的确定采用专家和信息技术任课教师意见相结合的方式,力求使指标更客观,增强了对高职院校学生评价的适宜性;其次,权重分配利用层次分析法,克服常规的人为规定指标权重的随意性,应该说这样得到的权重比例更加科学;最后,利用所建立的层次分析模型对本校学生信息素养的调查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体现了方法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安新华.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目标及评价体系构建[J].情报杂志,2007(9):138-139,143.
[2]张东,吴贺新,张德.我国高校学生信息素质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56-60.
[3]王洪海,陈亚鸿,邓峰,等.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9):136-137.
[4]崔金玲,吕会聪等.基于ANP的师范生信息素养评价模型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9):56-60.
[5]张红艳,王福.基于AHP的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2,22(3):50-55.
[6]邱璇,丁韧.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启示[J].图书情报知识,2009(11):75-80.
[7]娜日,吴晓伟等.基于层次分析和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信息素养评[J].情报杂志,2011(7):81-84.
(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