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风酒韵
——胡均华诗词自选集》序

2015-11-14王先霈

心潮诗词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孩子王格律老朋友

王先霈

《诗风酒韵

——胡均华诗词自选集》序

王先霈

这本诗集的作者胡均华,是我的一位年轻的老朋友。说他“年轻”,是与我相比较而言,我们的年龄相差将近二十岁;说是“老朋友”,因为我们相识已经三十六年了。我和胡均华以及胡均华的同窗们相遇、相识,是在彼此人生的转折点上,那时他才刚刚二十出头。现在,他把多年写作的旧体诗集结成书,交给我看,我读后很是欣慰,也引出许多的回忆,生出很多感触。我国现象学研究专家倪梁康在回忆他去世的德国老师让克的文章里提到,他毕业多年之后与老师相遇,汇报了回中国后几年的工作,“他向我祝贺并且道谢,因为用他的话来说,我做的每一项工作,取得的每一个成就,他作为老师都会是第一个受益者。”对让克教授的话,我有强烈的共鸣。胡均华毕业之后所取得的种种成绩,如同其他校友们的成绩一样,使我享受作为教师的充实感、成就感。那么,我就以老朋友的身份,在这里写下读这本诗集的一点感想吧。

胡均华所在的“77级”有两百多人,我并不是对每一位都很熟悉,对胡均华留意起来是在他们毕业前夕。他到武汉大学附属中学教育实习,我到实习点看望同学们,那里的校长要求把胡均华分配给他们,言谈之间流露出赏识之情;同时,我发现,胡均华对于到中学任教也怀有很高的热情。这样的学生我们当然要留在自己的附中,后来,我从华师二附中的领导和语文教研室老师们口里,又听到对他很多赞赏的话,而最让我喜欢的是他对教师事业的挚爱。其时,作家阿城写过一个短篇叫《孩子王》,胡均华也是一个孩子王,他爱学生,学生们爱他,爱听他讲课,爱看他篮球场上矫健的身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他和十来位志同道合者雄心勃勃创建实验学校,要在基础教育改革上闯出一条新路。可是客观条件不具备,实验学校下马了。一群热爱教师职业的年轻人,从此告别了讲台。离开学校的胡均华,到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工作,很受领导信任。而他一直没有褪去浪漫少年的豪气,一直没有减弱文心诗情。他曾经送我一本他参与编著的科技管理论文集,扉页题有“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似乎省级政府机关的工作尚不足以惬他的心意,而在中学里教语文才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多年之后回顾,他在诗中写道:“自别桃园意若何?韶华零落任蹉跎……唯余岁岁教师节,举酒吟诗唱大河。”这也很能激起我的共鸣。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期,我曾经落籍农村公社中学,在那个岗位上的四年,看着学生们每学期在长身体、长知识,觉得十分地踏实、愉快,这种体验和自己发表几篇文章、出几本书比较,要更为鲜活,更为醇厚。

胡均华不是职业的诗人,写诗是他出于真性情的爱好。他也研究格律,写诗大体遵循格律,却不愿以格律束缚性情。集子里有不少是古人所说的“月之夕,花之晨,衔觞赋诗”,他以“诗酒”为斋名,这类诗,在我看来,是他在“利禄营营苦恼多”的现实中自遣之作,是以诗养性。而更为我所珍视的则是第四辑里对父子情、夫妻情、师生情、同学情的咏叙。其中《胡氏苦乐竹枝词》七首,每首都有长长的序,多数可以说是一字一泪的真情之文。挂念好友父母的病情、祭吊去世的同学,也都情真意切。胡均华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同学之间的亲密感情,我略有所知。前人说,不知其人,观其所取,又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他和亲友之间的真情随着岁月流逝而加深,这是由于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操守为基础。父母、兄弟、妻子和挚友,鼓励他、支持他有所为,还支持他、警醒他有所不为。这种浓如醇酒、清若山泉的感情,本身就是人间最好的诗。无论是与作者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读者,从这本诗集不但可以获得审美的愉悦,也可以得到道德的感染和启示。我相信,这本诗集可以让胡均华交上不少新的知心朋友,有不少读者会喜欢这些浸润善心美德的平凡而朴实的好诗。

2014年11月11日夜于武昌桂子山北麓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原湖北省作协主席)

猜你喜欢

孩子王格律老朋友
論詞樂“均拍”對詞體格律之投影
“三胎”风口吹不起孩子王
年轻人抗拒生娃,孩子王怎么打动资本市场?
格律诗词中散文化句式小议
谈诗词格律的极端化
叫我孩子王
再见了,老朋友
孩子王二月二联动全国113家门店免费为宝宝理发
“格律诗词在当代”理论研讨会在湛江举行
中国人民都有哪些“老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