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之韵味浅议

2015-11-14林峰

心潮诗词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理趣莲叶韵味

林峰(京)

诗之韵味浅议

林峰(京)

传统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是百姓精神家园的制高点,是华夏儿女血型和气质的符号。千百年来,它传唱不衰,历久弥新。不仅因为它语言精美,意境悠远。更在于它那种惝恍迷离、朦胧飘渺的韵味,在人们的眉尖心上回环往复,缭绕不已。

诗之韵味通常是指生动含蓄,灵光飞越,而又超乎象外,令人品之再三且回味不尽的美学意境。“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叶燮《原诗》内篇下)前辈大贤的精辟论述让我们对诗中韵味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韵味,亦可称之为“趣味”或“诗趣”。有人曾经把韵味比作情人之间的一个眼神,我们习惯称之为“秋波”。“秋波”就是一个很有韵味的字眼。情人之间可以通过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领会对方的意图。这是一种默契,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是一种耐人咀嚼、耐人品味的言外之意。严羽《沧浪诗话·诗辨》曰:“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的表达可谓状景在眼,形象生动。

古人对诗趣的界定有许多种。史震林《华阳散稿》云:“诗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趣者,生气灵机之谓也。”“趣”是审美主体从自然性和社会性客体的本质、属性、现象中体味生动活泼、个性鲜明的种种意味。“咏物如画家写意,要得生动之趣,方为逸品。”(吴衡照《莲子居词话》)不仅咏物诗如此,其他各种题材的诗词创作都把趣味作为诗词作品独特的审美视点。实际上,趣已经成为诗词作品艺术表现的重要特质之一。传统诗词的创作,也常常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趣中有理,理趣相生。所以当它们在作品中出现时,大都是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的,有时也很难真正区分,今试逐一阐述之。

一、理趣

“理趣”就是诗中有理,诗中有议。诗有理趣,就是诗人在诗里蕴含或阐述某种哲理,发表议论,能够给人启迪、促人深思,使读者从中得到某种人生感悟。但该作品又不同于一般哲理诗,不同于抽象地说理布道,而是寓道理于情趣之中,熔理和趣为一炉。有理趣的诗,充满诗意和趣味,极富艺术感染力。著名诗人林从龙说:“理趣是诗人因物而兴感,因感而悟理,感情得到理性的升华的结果。”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诗中名篇。苏轼向人们阐述了两个道理,一是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则结论迥异;二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我们再来看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是借观赏方塘来揭示作者的读书感悟。一鉴方塘之所以能够清澈见底,照见云影天光,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涌来。而身心若要保持明亮清净,则须借助圣贤的教诲来荡涤污浊,永葆高洁。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即此意也。

其他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睛后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等等,皆寓理其中,见解独到。从上述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咏物、写景、酬唱、时论等,都可以写得生动有趣,得意达理。诗无情景不足以动人,诗无义理则不足以启智。故诗词创作若能情景相融,义理相生,则诗中诸境便能互相辉映,光芒四射。

二、事趣

事趣是诗人通过对事物、事件的细微观察,悉心体会,将自我情感和描写对象融为一体,营造出富有情理或情趣的意境和意味。事趣包括物趣,我们来看一首皮日休的《闲夜酒醒》:“醒来山月高,孤枕琴书里。酒渴漫思茶,山童呼不起。”诗人酒后醒来,欲饮热茶解渴,而山童却屡呼不应。照理说来,常人此时必定心绪不宁,亦或烦躁不安,大发雷霆。可是相反,诗人此时却显得格外宁静,山童的昏睡不醒和自己酒后的孤独,在诗人的笔下却成了一种闲淡风趣的心情和韵致,耐人玩味。清代刘宏煦在《唐诗真趣编》中说此诗:“琐屑闲事见之于诗,必如此风致翩翩,乃令人把玩不置。”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通过“绿蚁新酒、红泥火炉”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渴望与好友雪天对饮的的心理。这都是把日常琐事写得富于诗情画意而充满浓郁生活情趣的诗例。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此诗从回忆入笔,感情深沉真挚,波澜起伏;悲喜交加,亲切自然,以写出了异乡游子的共同心声而广受读者喜爱。尤其最后一问,把儿童的天真纯朴写得淋漓尽致。这生动活泼的画面,使人喜上心头,也使该诗生机一片,显得情趣无边。

清乾隆帝一生作诗数万,好诗寥寥。但其中有一首却充满情趣。有一次乾隆帝到十三陵游览,见陵道石人,便问随从:“此为何物?”一翰林学士匆忙之间脱口而出:“这叫仲翁。”乾隆见他将“翁仲”说成“仲翁”,立即借题发挥赋诗一首:“翁仲缘何作仲翁?十年窗下欠夫工。从今不许房书走,去到江南作判通。”这位本为“上书房行走”的翰林,因此便被赶出宫廷,到江南做地方官去了。

叙事是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段,事趣是诗人运用直接或间接的语言,在平淡或曲折的叙述语境中,营造出来的因事生情或因物起兴的一种情趣盎然的感觉和享受。它不同于一般或纯粹的叙事和记实。

三、情趣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诗词是抒情的语言艺术,情感是诗词的第一要素,也是诗词的命脉所系。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又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刘勰也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那些传颂千古的诗词作品大多具有丰富饱满、真挚热烈的情感,从而显得情趣盎然,五彩缤纷。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是汉乐府《江南》中给我们描绘的一幅明亮生动的江南水乡画面。通过鱼儿在莲叶间的穿梭游动,表达了青年男女相互追逐、相互爱恋的生动场景。全诗中没有一句写人的语言,而是通篇运用借代、比喻等手法,巧妙地抒发了采莲人泛舟湖中,歌声唱和以及他们自由、欢快的心情,显得活泼而有趣味。这是托物言志的一种情趣。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唐人王昌龄写的《闺怨》诗。这首闺怨诗描写了唐代少妇楼头赏春的场景。诗中女子浓描艳抹,盛装登楼,且活泼浪漫,天真无邪,故不知愁为何物也。此中描写带有少妇年幼无知,成熟稍晚之憨态;及至忽见楼头柳色才想到,春天又至而夫君未归,到如今孤身一人,悔不该当初放任夫婿外出谋身。此诗写离情别恨,却不见沉重之感,而显得俏皮生动,婉转多情,故能动人心弦、感人至深。

清代陕甘总督杨遇春,一日游卧佛寺,口占一绝:“你倒睡得好,一睡万事了。我若陪你睡,江山谁人保。”此诗不假雕饰,纯用白话。格调高昂,气势磅礴。杨遇春为清代名将,以敢打硬仗著称。此诗以口语道来,见性格、见真情,活泼幽默,极富情趣,体现了一位沙场名将豪迈洒脱的个性风采。

四、景趣

景趣也叫触景生情,或景中含情,是诗人对景物所生发的一种情感。写景在诗词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写景也不是单纯为了展示景物形象,而是在所描写的客观景物当中寄寓了诗人自己独特的观感和体验。也就是说被诗人纳入毫端的人间美景,充满着诗人自己的情感底色。诗人借助特定的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营造意境,为更好地表达自我的思想感情,蓄势谋篇。从而诗人在体物抒情的过程中曲尽其妙,景致千般而情趣无限。

黄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王国维说:“诚哉是言!抑岂独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遂觉诗人之言,字字为我心中所欲言,而又非我之所能自言,此大诗人之秘妙也。”如:常人观山只知山雄,而诗人到此则感慨万千也。李白有“庐山东南五老峰,削出青天金芙蓉”的浪漫;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概;刘禹锡则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顿悟。同样常人涉水,只见水清。而诗人到此,则体悟良多也。白居易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绮丽;苏东坡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清新;夏完淳则有“月涌长江白,云连大海青”的豪迈。凡此林林总总,不一而足。美景千般,观感各异。同样春天来了,我们会觉得:“春来江水绿如蓝”;秋花谢了,我们会觉得“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面对明月,我们会觉得“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回首前程我们又会觉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反之,如果我们自己懂韵律、会创作,那我们肯定会有一些有别于古人的想法和体会,那么诗词作品也会更显得丰富多彩,灿烂无边。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钩寒江雪。”这种取景自寓的诗亦是一种景趣。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中说:“空山风雪中,远望则鸟飞不到,近观则四无人踪,而独有扁舟渔夫,一竿在手,悠然于严风盛雪间,其天怀之淡定,风趣之静峭,子厚以短歌为之写照。”此诗是柳宗元因改革失败而被贬逐永州时写的。是诗人从自身处境、立场和性格出发而塑造的一个富有象征性意味的景趣,表现了他不畏孤立打击,高洁自赏的品质。诗中的渔翁,乃是诗人遭贬时取以自寓的一个艺术形象。

我们再来看一首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此词为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写。诗人撷取了寻常农村习见的一组画面,只用三两白描,几笔特写,就有声有色、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乡村农家的生活场景,具有浓郁的田园风格和清新的生活气息。诗人正是恰到好处地抓住了具有典型意味的田园景象,摄取了具有诗情画意的人物神态,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农村的金秋风俗画。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渴望宁静生活的心情以及远离政治风波、恬淡怡然的生活态度。流露出诗人丰富高雅的情趣,如行云流水,韵味无限。

韵味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韵味是诗人丰富的内涵,深刻的思想,真诚的情怀所构筑的独特的审美感受,是精美的语言、悠远的意境、奇妙的灵感所带来的美好艺术体验。梁代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钟嵘曾说:“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晚唐诗人司空图也说道:“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诗,要经得住咀嚼、耐得住推敲,要有“言外之意”、“味外之味”。诗,趣味的有无、韵味的浓淡是作品有无审美价值的重要特征。吴乔在《围炉诗话》中说:“意思,犹五谷也。文,则炊而为饭;诗,则酿而为酒也。”如果我们在诗词创作中都能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把“五谷酿而为酒”,那么我们的作品也就韵味浓郁,芳香四溢了。

(作者系《中华诗词》副主编)

猜你喜欢

理趣莲叶韵味
理趣与诙谐的有机融合——习志淦新编历史剧丑角艺术探微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大煮干丝,丝丝缕缕韵味长
冀军校
世界上最大的莲叶
江南
“草色遥看近却无”理趣浅析
和旧时的自己握手言和
别有韵味,安吉花样之冬
植物占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