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改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2015-11-14李竞云
李竞云 张 靖
书院制高效管理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生管理的一种新模式,新乡医学院三全学院进行了书院制改革,书院制改革构建了“书院+院系”的学生教育新体制,但是在改革中对学生的管理中却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存在问题的分析,找出其产生原因,并试图找出解决方法。
中国的书院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教育学术机构,它始于唐,兴盛于宋,于明清时得以普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等教育改革也提出了“创新高效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要求,高等教育改革使书院制又重新纳人们的视线。近代的“书院—学院”是在英国剑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率先实施的新模式。学院、学科主要完成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及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识教育和非形式的养成教育则由书院承担。
一、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急功急利的统一化的培养模式
对于目前的高等教育,最多的批评就是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应,把学生当作一批待加工的材料,及至在学校的熔炉里处理后,置于社会上待价出售。学生的使用价值也只是以其所拥有的文凭或所考得的成绩来衡量。这种现象的产生,是尤其深刻的社会背景的,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满足,很多人把对物质财富的占有和享用作为主要目标,所以教育也受到影响,即把学生对象化,忽视学生自主性和全面发展的特点,这样学生的责任感、宽容、理解、价值观当然无法养成。
(二)宿舍问题
书院制的一个特色就是书院包括不同专业背景、年级的学生,这样不同的学生在一起表面上可以促进不同学生之间的交流。但是具体到宿舍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课程设置就会不同,作息时间就会不一致,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摩擦。而且因为专业的不同在宿舍交流时候专业问题可能不同专业的听不懂、无法交流,这也可能导致寝室关系不太密切。宿舍一般只为入住的每位学生提供书桌、床、网线、集体卫生间等基础设施,这样单一的宿舍设置对学生的多方面发展缺少了一些应有的物质保障。
(三)活动设施的缺少和形同虚设
三全学院从2014年开展书院制改革,在书院设施建设上还正在建设中,还缺少很多书院配套的设施。但是即使建设了设施还会存在一些问题。湖北大学学者沈曦曾谈到:西安交通大学的彭康书院学生社区建有图书报刊阅览室、机房、讨论室、会客室、谈心室、娱乐室、能举行会议和班级学生活动的多功能室等设施。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这些各种各样的 “室”却形同摆设,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学生的困惑
书院学生身份的困惑,学生的在专业上归属于不同的学院,在身份上又属于书院。书院和学院的双院制之下,两者都有不同的学生管理模式和工作重点,双院还要根据学校的要求举办各种活动,学生们因为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可能两面兼顾。通过对同学们的访谈、了解。学生们的困惑是如何以双重身份融入两个集体。
三、解决方法
(一)大力推进通识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发展相结合,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和个人的道德发展相结合。通识教育基于全人教育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一致性,因此在书院开设通识教育时结合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结合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塑造,来以德树人,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可以避免教育急功急利的问题。
(二)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意见
学生是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中心,应该以学生为本。在教育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尊重和提供更多话语权、活动空间。尽可能安排相通学科专业的学生吃、住、活动在一起,这有利于学生在思想、情感、文化、学习等方面相互交流、促进和提高,有利于和谐宿舍关系的养成。让学生在宿舍功能区里既能休息好,又能跟相近同学有思想交流、学业交流,更能在宿舍活动中提升个人品德修养。设置高年级学长的“传帮带”模式,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大学生活。设置学生感兴趣的书如自习室、运动器材、活动室、图书室建设,加强书院功能区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课外活动,做到学生宿舍功能多样化、硬件设施全面化、开展活动丰富化、组织活动科学化的“四化”。
(三)多宣传书院,加强书院建设
很多学生对疏远的了解还停留在表面,有的甚至还不知道自己书院的名字,所以应对书院多做宣传,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了书院的内涵,各个书院也应在书院文化塑造、通识教育设置、书院活动设置、书院品牌活动创立上赋予书院独特的特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了解书院、融入书院。我们还应加强用党总支引领、党支部实施、党建活动、党员学习的“4D(D就是党的第一个字母)”的党务工作来加强党的引领作用;完善书院规章制度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引导学生建设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挑选优秀教师担当学生学业导师,为学生专业能力发展提供合理建议;培养专业的通识教育教师,建立较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书院—学院加强沟通、互访,双方工作协作开展、科学设置给学生以充足选择空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