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求新声造佳著
———沈光明《留学生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研究笔记
2015-11-14赵国泰
◆ 赵国泰
别求新声造佳著———沈光明《留学生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研究笔记
◆ 赵国泰
一
说来也怪,余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虽云身在界外,然则意属业内。平素喜蓄相关史论图籍,放棹书海,但凡选题别致之书,即斥币袖归。其撩人者,略有《中国文学研究现代化进程》、《中国文学编年史·现代卷·当代卷》、《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生论》、《中国现代文学论争史》、《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名著版本校评》、《新文学的版本批评》、《中国新文学史编纂史》、《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中国当代小说叙事演变史》、《民间诙谐文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种种。
至若沈光明著《留学生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论选题已先获我心,及至顷接是著,受使命与兴趣之双重驱遣,乃以渴骥奔泉之势,开卷耽读,沃以巨浸。观夫留学生与中国文学之现代化命题,兹事体大,斯题实崇,作者言说超旷,论列恢宏。翘然独异,予人卿用卿法、我行我素之概;平恕大气,饶多豁然一悟、立证菩提之感。试想:若无作者措办良艰之筹,何来这食前方丈之飨;若无论家穴墙穿墉之功,何来这究原穷委之快?!奈笔者腹笥不能称题,然研推兼旬,亦小献刍荛:衡文甲乙,补阙丙丁,所谓大书识小,佳著探微是也。
二
沈著书名殊耐寻味。其曰《留学生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拈出“与”字,是为连词。词典义项饶有“和”、“跟”之意;复含“给”、“赠”之旨;犹带“交往”之指、“赞助”之说。如是浅诠,名词“留学生”于该语境中,尊居上位之势,身膺创辟之功;堪称嵌字精深,浅貌深衷。赞曰:只字锁巨澜,一手托两家。书名纵天眼,满纸走兵马。
三
论家既能钦仰师尊,祖述典则;复能拔戟自伍,自揭真谛。《引言》中,辨析“现代化”概念,论家之于何传启论点,示意“比较赞成”,继则宕出彼论,六页有云:“在我看来,现代化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人类从现实社会向理想社会迈进的历史过程,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种前沿性的体现。”所论度越恒流,予批“有见”。惜乎第四章稍见扞格,三五页云:“在我看来,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有起点而无终点的过程,是人类社会一种奋斗目标。”何前非而后是耶?权附志待识耳。鲁迅也者,圣贤之伦。沈著引称,且频且谨。然亦有犯颜时、掉鞅处。第三章论及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小说之关联,复尝决绝而谓新文学所赖推挽者,全仗外力而于本土遗产无干。沈著八一页则指“鲁迅这些说法不一定准确”,旋援鲁例以证鲁舛。继而虽曲为矜全,然毕竟指陈不阿。第三章第三节,论家极赏周作人美文三原则之于现代散文审美规范之申阐,又复于九七页揭其“虽精辟科学,但并不全面”。盖其涵括小品文或抒情散文堪谓若合符节,而于文体家族成员之杂文、报告文学则不甚相宜。余由沈论,乃叹周氏手擀饺皮,难容硕大之馅也。
四
沈著取乎正史章法,予人以史论堂堂之鼓、正正之旗。开篇率由《引言:中国现代化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以宽银幕幅面,展布论题所倚宏大背景,已然气势先声夺人;首章徐徐切入本题,指画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之走向,概陈留学生与中国文学现代化之关联,夯奠留学生与中国文学现代性品格之确立。至若次章、三章,四列方阵,点将坛坫,是为论家慧眼独具之奇韬,机杼别抱之杰构。其中第三章题作《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所论列者,乃留学生对中国文学现代化之贡献,概由此前作家群体扫描,进而行诸文体勾勒,夫自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之现代化层面,为留学生评功摆好,树碑立传。临了,该著第四章《中国文学现代化之思考》,疑似形上畅想,洵则实证出之,其殊有《鲁迅、郭沫若与中国传统文化之关系》;复自现代小说视角,《论中国女性的现代性觉醒》;犹有巴金作品人物之比较。综之,沈著取乎正史结撰之法,具体如第二、三两章之群体扫描及文体论列,是为传统条块史法,而首尾则为概述史论法。卒章或如论家自况,“与本书的核心思想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离”;然“看似七零八落,实则重复一个论题”云云,宛如藕断而丝连,或非貂短以狗续。作为扬榷之处,末章论列,置于外室或稍适,挟入正堂则失谐。倘论家一如全书般排除杂念,削剪骈枝,所著当更见修洁秀挺。是著者措置失据、旁逸走神,与其初衷有所背离耶?
五
沈著乃特色之书。成就“特色”,攻略有三:一曰强调。世间事物,但凡被强调者,表明其往往既是重要的,又是薄弱的。留学生之于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乃至中国整体现代化,滥觞在兹,肇端于彼,所关至大,意义深远,且夫秘辛攸攸,史实凿凿。学界亦尝有所论及,然揭橥尚浅,规制不宏。沈著辄担纲鼎杠,起微振弱,挟技构篇,着力维护。哲云:质量互倚。盖一定之质体现为一定之量。该书关涉“留学”字样,据粗略统计,自书名、篇目以至正文,殊有数百之多,分别构词为“留学生”、“留学经历”、留学国别种种。“强调”又有赖“照应”乃臻。二曰照应。观夫全书结撰,论家之于“留学生”这一关键主题词,悉心关照,及时标识,所强调者多能不失时机、恰到好处,俾使“留学生”、“中国文学”及“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诸词,伏脉千里,矢志一揆;互缔丝萝,后先牵挽;相偕亢进,以完宗旨。三曰兼顾。殊知强调即争取。俗云:一床被窝二人盖,你扯过去,我拽过来。论家明慧,不失辩证之识;结撰博雅,殊饶逶逦之姿。关乎此,著者又复时时注意“照顾”或曰“兼顾”其余之属,如该著论及中国现代戏剧,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及现代主义三种创作倾向中,各领风骚者,大多为具留学经历之剧作家。遂犹复于该著一二二页婉约道:“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本土戏剧家之天才的存在”,“不能顾此失彼,偏于一方”。所况一如俗云“刀切豆腐两面光”。行文至此,似无不可。然殊知著者既是两造调停人,更是学有崖岸的执守者,亦是谋篇布局之好手,乃复翩其反而道:“可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说,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具有留学经历的戏剧家由于人生经历更丰富,文学视野更开阔,中西对比更强烈,因而在戏剧创作中更有开拓性,更讲实验性,更具先锋性。”一串程度副词“更”字云云,乃于一种平衡中复使失衡,从而导人视点走向更新更高之平衡。综之,论家析产有度,分封有则,师出有名,衡文有概。
六
掩贯众有,自成一家,沈著每放有见有识之矢,不发无咎无誉之论。考书中,亮剑处,时见“我认为”、“我们认为”、“在我看来”之说,聊畅厥旨,辩证其谓。第二章论列留学生作家群,其从多源到多元,有涉欧西。四八页云:“总之,英美留学生作家群总是与主流思想、主流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以自由者的姿态发表一些与主流思想、主流文学相左乃至相反的观点,因而不免遭到人们的批评。”继则投以辩证观照曰:“但正是因为他们与主流文学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他们的自由度就较大,创作的空间也较广阔,文学的纯洁度也相对较高。”复以谢冰心散文、徐志摩诗歌、丁西林戏剧、钱钟书小说以证之。一如俗云:杏熟打杏,枣熟打枣。孬处说孬,好处说好。对此论断,读者可能点头,可能摇头,而又不得不在心中暗自点头。留苏生蒋光慈亦有论及。公乃史上革命作家、红色喉舌,曾创“革命加恋爱”之艺术模式,俾使革命文学特具其本身之艺术标志,沈著六四页目之为“革命文学因此而成为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文学史意义的存在”云云。如此模式,盖因袭过多、流于公式化而招人反感,然其“本质上凸现出了人类的两种最基本也最神圣的感情。因为在这一公式里,隐含着社会与家庭、事业与爱情、集体与个体、现实与理想、崇高与神圣等一系列相辅相成的内容与情感。因此,这一公式,也就不仅概括出革命文学的本质特征,实际上它也涵盖了文学史上的众多现象”。沈著历历胪列,举凡“科举加恋爱”(如《西厢记》),“斗争加恋爱” (如《王贵与李香香》),“改革加恋爱”(如《乔厂长上任记》)种种,俱适堪连类。彼所称述者,一度尝为一人传之,众人咻之;即令论及,亦蹀躞人后,窘步相仍。沈君光明秉史家红烛,遂使读者若千年暗室,如迎一灯,于史乘、于学理,能不大进一步?
七
沈著每能从容于排除法与不排除法之间。题外话,多能一刀两断,力臻千了百当;辩证处,犹能刚而间柔,允称完密周匝。先哲刘勰《文心雕龙》镕裁篇云:“权衡损益,斟酌浓淡。芟繁剪秽,驰于负担。”考夫沈著,时见峻裁手段;审诸取舍,每倾良苦用心。首章之第三节,关涉性质之辩:“现代文学”是已具现代性质,或仅具近代性质乎?沈曰:“这里,我们无意参加这种讨论,但并不回避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云云。次章第二节四三页云:容闳尝为留学生奔走吁请,沈著遏之云:“可我们并不关心谁是中国留学生的原始发动者,我们所感兴趣的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的留学生运动意味着什么”云云。同节四六页复绾: “总之,英美留学生作家群有一种贵族化倾向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这不需要我们过多地去深究。我们只是认为,英美留学生作家群这种贵族化倾向使中国新文学通俗而不媚俗更不庸俗,保持了某种高雅的情调和纯洁的品质。”云云。第三章《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概述中国现代文学,一则以缩龙成寸、滴水藏海之概浓缩了西方文学,又复不无创新。六九页:“这不是我们要展开的话题。我们要讨论的是,留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学发展趋势的同时,是如何使中国新文学一方面使其与世界文学同步发展,另一方面又使其现代化的。”云云。而该章第二节论及留学生如何秉他山之石,采外国良规,制导中国传统小说转轨为“现代”小说。八三页云:“我认为有必要从这里展开,看看留学生(当然,也不排除非留学生作家的努力)是如何在创作实践中刷新小说这一古老形式的,中国现代小说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既严若斧钺,删繁就简,拔茁主干,以免意多乱文,事杂紊议;复泽雨无偏,光风共荣,投荫垅亩,以葆生态平衡,俾使干伟枝劲,气象万千。
八
既系史论,还原历史,重建斯境,是为至要。何以酿就?沈著率以史上当事人彼时语复原之。仿若文物修复,与其取径整旧如旧之式,未若行诸整旧如新之法。盖究原穷委,是为澄明传承;挹彼注兹,旨在创新发展。遍考沈著全书,文献引用约为二百四十余条之丰,而采撷当事人彼时语则占二百条之宏。第二章《从多源到多元——论留学生作家群》所采,即是适例。该章缕为四节:一曰《中国文坛大半是日本留学生建筑的——留日作家群扫描》,所谓“建筑”云云,是为旅日诗家郭沫若氏一九二八年所况。一曰《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英美留学生作家群扫描》。所谓“斑斓”云云,系出旅英留美才子徐志摩氏之名篇《再别康桥》中隽语。一曰《从你彩色欧罗巴带回了一只芦笛——法德留学生作家群扫描》。所谓“芦笛”云云,乃化自留法艺术家艾青《芦笛》诗句。一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留苏作家群扫描》。所谓“十月”云云,典出《毛泽东选集》云尔。一应隽语登荐,概取现成;东珠既拭,慧眼识荆。镶嵌安妥,不啻再造。毋庸词费,历史情境业现;不待开读,题中之义已邃。
九
沈著行文特色,亦有可观。首观修辞诸格,舒香弄色。且折几枝以况之。先说层递与拈连。《引言》有谓:中国人之现代化情结,内蕴有三。例一:“抹去一段耻辱”、“怀揣一个梦想”、“重塑一个形象”。例二:同章八页有云:“留学生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也就是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他们是推动中国现代化最强大的一支动力群体。”例三:第三章一二三页有云:“中国现代文学是与现代中国联系在一起的,更是与中国的现代化联系在一起的。”三例特色庶几相若,俱有借用同字或近似字眼,如“一”,如“现代化”,巧相拈连,进而步步推进,俾使读者逐步加深认知,从而寻绎事物间之关联性。再说节缩与紧凝。七八页著者延誉:留学生不仅是新诗运动的最初发动者,也是新诗发展的主导者。而这种主导,又可分为方向性主导、校正性主导和技术性主导者。如郭沫若、戴望舒、艾青是为方向性主导之代表性人物;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是为校正性主导之代表性人物;至若周作人、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李金发、戴望舒、艾青、冯至等则为技术性主导之代表性人物。集诸方向、校正、技术诸端主导,庶几可链接起现代文学阶段新诗审美历史进程之全般。“三主导”语上风貌呈整饬平列语态,而语下结构则互为关捩,深邃递进。其拈取之精准俪事之工致、集约之紧凝,非博雅士可到,舍精审者莫办。
至若逻辑方阵,强势给力,乃沈著行文又一特色。试摭数事以诠之。一曰直言判断。其特征乃直接对事物行诸断定。一一一页概说“话剧说到底是一种对话的艺术”,同页又道:“所谓话剧的中国化问题也就是民族化问题。”八四页云:“中国现代小说在叙述上最大的特点是一种穿透灵肉的叙事艺术。”五○页云:“如果我们把西方现代文学精神作一个最简洁的概括的话,我以为可以用‘理性’与‘非理性’来进行表述。”有气有力,不枝不蔓;刊落铅华,直逼真诠。一曰选言判断。一五页称述留学生乃中国文学现代化之动力群体。彼群所起作用可概为:“第一,在‘器物’、‘制度’、‘文化’三者的选择中,确立了以‘文化’作为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第二,在‘立国’与‘立人’两者的选择中,制定了‘立国’必先‘立人’这样一条中国现代化的基本思路;第三,在‘立人’的多种方案中,选择了文艺作为改变人的思想的最佳方式,并以此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突破口” 云云。迹近逻辑学之联言判断,又复终归为肯定判断。盖“群言”待判,“肯定”断之,予人以思维发散后的收束之感,略无盲目之嫌、良多胆识之举。再曰对当推理。四九页小结部分,延誉英美留学生作家群自具一己之鲜明特点,即“文学活动的专业化、审美情感的贵族化、创作理念的自由化。而这些特点又深深地影响着中国新文学的产生与发展,如文学活动的专业化,这就保证了中国新文学的纯洁性;审美情感的贵族化,这就保证了中国新文学的艺术性;创作理念的自由化,这就保证了中国新文学的丰富性”云云。置前提于起始,犹推导于其后,在表示条件与结果之间,略同殆等,势所必然。
一○
沈著每呈学理整饬之阵,亦犹偶见疑似越位之举。《留学生与中国现代散文》节,论及抒情散文时,著者自学科尖端部分,精心挑出颇具代表性作家作品,且胪列“三最”例证以表之,即“最能表达人生见解,且最深刻地展示了痛苦而孤独灵魂的是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又“最能抒发个中性情,且最擅长于表达人生真趣味的是周作人的散文”;又“最能见景生情,且最喜欢抒发一种凄清感伤情调的是郁达夫的游记体散文”云云。见载该节一○三页。顶级亮相,颇见崖岸,凡事宜三,阙一则坍。余则以为首例似在依违之间,所论似未甚谛。盖“散文诗”乃复合性名词。散文实乃修饰“诗”者,词根洵乎“诗”字,文父诗母,天作之合,一朝分娩,貌似文,神则诗。一如“报告文学”,新闻文选或欲把臂入林,而其终究皈依文学家族方称正宗。要之,散文诗乃诗之血亲,韵之流亚。客串一把,亦为不可;承重散文,或恐溜肩。
一一
沈著大气,盖有容乃大。如所论及之郭沫若,彼氏一如恢宏穹窿,堂庑既大,户牗亦伙,宛若一庞巨艺术空筐,存之取之,授受随人;亦不乏屑末之徒流窜光顾,肆口轻薄。故其虽与鲁迅同被史册尊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然尊鲁贬郭每不乏例。沈著则超迈流俗,恒予史家观照,辩证理董,于恰到好处,多所纪传之。余系郭氏景仰者,实心存感激。或系百密一疏,沈著尝信笔漫道:“郭沫若的诗,尽管不押韵,不讲平仄,但节奏感却非常强”云云。游目至此,余于愣怔之顷,旁批云:“未尽然也!”忆昔余曾赏析郭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诗云:“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余曩有谓:“一首真正意义上的诗是一个美学活体,这就决定它通体概由若干肌块构成,韵脚又常常成为区划肌块的纹理。研究郭沫若的专家黄曼君教授认为这首诗没有押韵。其实,于国学积淀深厚的郭氏,几乎是披挂传统诗艺的全副武装操使自由体诗的,本篇可作印证。它按AA(1—2)、BB(3—4)、CC(5—7,三行实为两行)的排列押韵,即AA押‘中东’辙,BB押‘遥条’辙,CC押‘一
七’辙。全诗因此形成三道肌块。在韵脚呈现变化的同时,又极易勒为语流的三道跌坎,有碍诗情之畅达。激情而智慧的诗人,分别在每道肌块中的后一行行尾,置诸语气词‘哟’,这样虚词就沟通了因实词韵脚铸就的跌坎,而奔纵一气浑融无垠。这不妨称之为前隐后显的双重韵脚。此处,每道肌块中的后一行行首,均缀以叠字语气词‘啊’,甚至连第三肌块的上行行首还冠予了叠字。这是对既定内容的总的承启,是对‘力’这一旨趣的极化强调。不为人道的‘前韵脚’辅佐‘后韵脚’,既创造了一种海潮的奔腾,后浪紧追前浪的韵律,也有助于恢宏画面保持巨大平衡。”复谓:“结构传达着意味。不同寻常的殿堂有着不同寻常的蕴含。”事关中国传统文化与文学现代化之关联,故不揣谫陋,附志于兹。可见诗既可“写”,又何妨“做”?纵然率性而为,争奈素养有致。盖诗界学人,多非无韵之徒;故学人之诗,冥冥中恒受自身智力结构之荫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