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简论莫言在俄罗斯的译介与传播

2015-11-14郑英魁

当代作家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译介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郑英魁

二○一二年中国作家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和时代融为一体”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不仅是他本人的荣誉,也是全中国、全世界的荣誉,因为文学是人类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没有文学,就没有文明,没有人类的进步。莫言及其所代表的中国当代文学在当今世界文坛异军突起,在西方引起了反响。文学评论者廖华英说:“莫言将传统与西方文学资源完美融合,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幻觉现实主义。”一时间,全世界都在热议,尤其西方国家的一些媒体,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诺贝尔文学奖“让全球终于将目光投向了繁荣的中国文学”;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软实力水平提升的标志,也是中国文化领域影响力增加的表现”;德国《世界报》评:莫言荣膺此奖“是中国全球软实力战略的一次胜利”。但是与西方相比,俄罗斯人对莫言的认同却经历了循序渐进的过程。

中俄之间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尤其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深受俄罗斯文学的影响。俄苏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五四时期就相当可观,新中国成立后的五六十年代就更不用说了,俄苏文学在新中国可谓独领风骚。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后的新时期,虽然欧美的文学经典大量涌入,但仅就国别而论,有资料表明,苏俄文学仍是领先的。

不过相对而言,鲁迅当年所说的“中俄文字之交”,其实是一种不平衡、不对等的关系,中国文学在俄罗斯的译介和传播很少,尤其是当代文学,除了张贤亮等少数作家作品因引起某些汉学家兴趣而得到译介之外,俄罗斯人对中国当代作家可谓知之甚少,这可能既有文化的也有历史的原因。

俄罗斯白银时代的杰出思想家、哲学家别尔嘉耶夫在《俄罗斯灵魂》一文中,曾深刻分析了俄罗斯文化的两极性或两面性,一方面“在国际和欧洲的生活中,伟大的俄罗斯仍然还是一个边远的省份,它的精神生活是隔绝而闭塞的”;而另一方面,俄罗斯素有肩负某种伟大神圣使命的文化理念,以至于“陀思妥耶夫斯基直截了当地宣称:俄罗斯人即人类,俄罗斯精神即宇宙精神”。作为一个文明而高傲的民族,其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是十分挑剔而固执的。而对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接纳,更因为历史的复杂原因,而表现出某种从中心俯视边缘的傲慢心态,这从俄罗斯人对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反应中可见一斑。

莫言——遥远而陌生。二○一二年十月十一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笔者为此查阅了俄罗斯《文学报》自二○一二年十月至二○一三年十二月底的所有各期,只找到三篇有关莫言的文章。第一篇是二○一二年十二月十九日,该报的主编在本期边页上,发表一则仅有几行字的消息:“诺贝尔的欢乐——如果说,今天突然涌出很多幸福的人,那便是十多亿为诺贝尔奖而欢乐的人。将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莫言成为了中国的节日,甚至对于那些不特别懂得文学风格和流派的人来说都是节日。大概,中国人为了自己的同胞,就像庆祝北京奥运会一样感到高兴和自豪吧。”第二篇发表在二○一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题为:《莫言同志是谁?》这篇文章约占半个版面,作者是该报驻中国记者斯维特兰娜·谢里瓦诺娃 (Светлана Селиванова)。她说:“诺贝尔文学奖在斯德哥尔摩被授予了中国作家莫言,这是震惊世界的事情,是开辟了一个新文学时代。”她真实详细地介绍了莫言生平、文学创作过程,细腻描写了莫言的外貌、独特创作风格和学术成就,同时也通报了俄罗斯国内某些业内外人士对莫言获奖的传闻。如,有人把莫言的作品说成是“书记文学”;还有人认为,莫言获奖是因为他是中共党员,是中国政府的高官,是中国作家协会的副主席,是西方国家试图改善与中国关系的渗透,是评奖委员会讨好中国政府,等等。在文章的最后,她说:“莫言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他没有丢掉自我,而且在文学中确立了自己独立发展的地位,他的作品与众不同,他的写作充满激情和震撼力,使你刚一接触到,就会感到他是一位大文学家,可惜,很遗憾,在俄罗斯,莫言却遥远而陌生,对他几乎无人知晓。”

莫言——中国高密县。莫言获奖几个月以后,在俄罗斯有关他的文章开始出现,第三篇文章发表在二○一三年一月二十二日的俄罗斯《文学报》上,题为“莫言在中心与边缘之间”,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秘书长刘文飞(Лю Вэньфэй),他对莫言如此评价:“文学不是奥林匹克竞赛,不要把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看成是作家的冠军,甚至也不能把他说成是中国最好的作家,但毫无疑问,莫言是最优秀的中国作家之一,莫言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也包括他的创作策略,都在中心与边缘之间……莫言所开始的创作道路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充满怀念故土情节,他在自己的短篇和中篇小说中讲的都是传统形式的中国农村生活。”这篇文章对俄罗斯文学界了解莫言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引起了一些作家、文学爱好者和青年学生的兴趣。莫言开始走近俄罗斯人,也源于他的作品所反映出的爱国情怀,与苏联人民二战时期反法西斯斗争的精神产生了共鸣。不少人在网上知道了电影《红高粱》(Красный гаолян),也知道了莫言的家乡“中国高密县”,他们知道这部好看的电影是根据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里面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刻骨铭心的爱情和共同参加抗战的故事,一九八八年该片获得了第三十八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中国电影。

莫言——眯眯眼秃顶。莫言获得诺奖已经有两年多了,如今,俄罗斯人对莫言的了解最多的,主要还是他的两部长篇小说《酒国》(Страна вина)和《丰乳肥臀》(Большая грудь и широкий зад)。这两部作品的俄译本先后于二○一三年初在俄罗斯法母法拉(Фамфора)出版社出版发行。俄文译者叶果罗夫(Игорь Александр Егоров)曾这样说:“著名中国现代主义作家莫言的所有小说,都在世界享有盛名,每部作品都深刻而广泛地展示出了他的超天才。《酒国》是一部有震撼力的小说,是新作家风格的典范,是本世纪的非凡之作。塑造伟大而真实形象、将无限的想象力与魔幻融合在一起,丰富多彩地讲故事是莫言独一无二的文学创作风格”。包括莫言获诺奖的竞争者之一,著名作家肯德扎布罗·欧艾(Кэндзабуро Оэ)也说:“《酒国》是一部道德寓言和历史讽喻小说,是荒诞派文学的珍品,也是现代中国文学最具讽刺力的作品。而在哲学与政治的深刻碰撞中,小说不只是在讲中国,它已不仅仅属于中国艺术,而是属于全人类的艺术。如果让我来提名诺贝尔文学获奖者,我也会提莫言的。”现在,几乎所有的俄罗斯人都知道莫言家的一些趣事。他妈妈有八个女儿,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就是莫言。父母亲按中国传统,特别偏爱儿子,很怕儿子有什么不测,于是就时刻告诫儿子:“不要说话,话说多了会遭到不幸”。当莫言开始写作时,就将自己的笔名定为莫言,意思是要继续遵照父母的意愿,“不说话”,保持沉默。这一点很讨俄罗斯人喜欢,因为俄罗斯恰好有这样的谚语:“沉默是金,说话是银”(Мочание золота,а говорение серебро)。此外,“眯眯眼,秃顶”也是俄罗斯人对莫言外貌特征的最深印象,就连出租车司机都这样说。

俄罗斯人是深具宗教热情、关注心灵世界、耽于内在沉思的民族,说俄罗斯人对外来文化的接纳比较固执,只是相对而言,他们对世界文学的优秀成果还是乐于接纳和传播的。众所周知,普希金就曾深受英国诗人拜伦的影响,而上世纪二十年代,帕斯捷尔纳克、茨维塔耶娃等俄罗斯白银时代诗人对德国诗人里尔克的热情接纳也是生动的例证。这里有文化认同的问题,也有译介规模和水准的问题。莫言在俄罗斯的译介远比不上在西方,只有极少量作品在俄罗斯被翻译,原因之一是中国作家在俄罗斯的文化认同感不够,在俄罗斯主流媒体的被提及率较低;原因之二是俄罗斯汉学家少,又多数年事已高,懂汉语的年轻人多数都在经商,很少有人做翻译;原因之三是国内俄语学者参与译介的人较少,这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不将译著看作重要科研成果有关。

此外还有翻译质量问题,严复曾为翻译确立了“信、达、雅”的标准,其中“信”是“神”,是“魂”。翻译不要为了追求“达”和“雅”而脱离了“信”。莫言的《酒国》书名被译成英语是The Republic of Wine,被译成俄语是 страна вина,如果将所译英语再译回汉语就变成了“红酒共和国”,将所译俄语再译回汉语就是“水果酒国家”。这三者是否一致?且同指同一事物?俄罗斯翻译学家加尔博夫斯基 Н.К.(Н.К.Гарбовский)在自己的学术专著《翻译理论》一书中指出:所谓翻译成果,实际上应该是“翻译者所创造的语言作品”。的确如此,翻译非编译,非意译,翻译也不是将一种文化变成另一种文化。翻译不但要求译出每句话的真正意思,还要恰当表现作者的文风和修辞手段。帕斯捷尔纳克当年对里尔克俄译本的批评在此可作为借鉴。帕斯捷尔纳克认为,里尔克的作品之所以在俄罗斯有被误解的情况,恰恰是因为那些俄文译者总试图重现里尔克诗歌的内容方面,而忽略了诗的情调,这样做的结果是劳而无功。在里尔克那里,一切都取决于情调,这需要在俄语转译中有相应的情绪和韵致的处理。

总之,莫言尽管荣膺诺奖,在俄罗斯的译介和传播也是有限的,《酒国》的发行量仅为五千册,这种状况启示我们,中国文学要真正走向世界,道路还很漫长,如果说,中国文学在西方的译介是一种标志的话,那么在俄罗斯的译介也具有相应的标志性,正如鲁迅一九二七年在与美国学者巴特莱特谈话时指出的:“中俄两国好像有一种不期然的关系,他们的文化和经验好像有一种共同的关系。”如何在共性中寻找差异,在差异中寻找共性,提高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中国文学的译介力和传播力,在如今这个被称为“后中俄文字之交”的时代,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课题。

猜你喜欢

译介诺贝尔文学奖莫言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过去的年
父亲让莫言比别人矮半头
瑞典文《红楼梦》译介源流考*——兼驳霍闵英译本转译论
为何今年不颁发诺贝尔文学奖?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军旅雅士
阎连科作品译介①
莫言与鸟叔的关系
诺贝尔文学奖VS茅盾文学奖,谁更能反映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