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南方,经典与情怀
——再读小说《美丽的南方》
2015-11-14李滨夙
李滨夙/著
在全国第三次文代会上,作协主席老舍先生曾经评价说:“《美丽的南方》是无争的长篇小说优秀佳作。” 作为广西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著名作家陆地在20世纪50年代以《美丽的南方》为广西当代文学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第一个足迹。
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在于作者把握住了那个时代的脉搏,用独特的思考和讲述方式回应了那个时代对文学的召唤。即使已经有了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名作,《美丽的南方》仍然能在“土改小说”这个类型里独树一帜、激起反响,则是因为作品别有味道,弥漫着一种情怀。这种味道是乡土的,也是历史的。这种情怀是个人的,也是时代的。其中饱含着作者的人生体验,也烙上了社会的清晰印记。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几年,各行各业的人们都盼望着能真正过上主人翁的新生活。对于当时的文艺工作者而言,最值得讨论的核心问题也在于此。战士们曾经沐浴战场的硝烟,无数人饱受生离死别之苦,内心渴望的无非是和平安宁的生活。再苦再累,平平安安地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地向土地讨生活,就是农民最实在也最卑微的关切。在中国人口里占大多数的是农民,他们的期待和疑惑塑造了那个时代的一大主题——如何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然而,大家赫然面对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社会,谁也不曾真的经历过,怎么会知道该如何书写这段历史?又怎么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以今天的眼光和标准来看,当时出现了不少所谓“主题先行”的作品,就诞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土改”这个主题在文学领域里一度“先行”,而且阶级斗争的意味浓厚,这不乏政治因素的影响,可是谁又能说当时的作者对这个问题缺乏真挚关切?
陆地先生曾经在延安求学、工作过,又随着部队回到了故乡。他告别了心爱的姑娘,带着她临别时相赠的一张照片扎根广西。那张照片背面写着一句话:“你把她带到美丽的南方去吧!”广西本来就是陆地先生多年乡愁里亲切中夹杂着陌生的故乡,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去建设那个温暖而质朴的地方,本来就是他的理想和抱负。照片背面的赠言则使他对时代、对乡土的大爱和对那位姑娘的眷恋牢牢地缠绕在了一起。两种感情的重叠,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广西是他生命中永远的“美丽南方”。记录广西的美,以行动让广西更美,记录让广西更美的行动——对于陆地先生而言,这些是他的理想、责任、义务、寄托、生命的意义……不变的情怀。
《美丽的南方》以广西土改斗争为题材,展现了最乡土、最真实、最生动的生活画面,记录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揭示了那个时代的重大社会问题,还触及了在当时比较敏感的话题: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小说中描写的土改斗争有如疾风骤雨。然而,在这场变革中的人物及其命运,更容易成为读者关注的焦点。韦廷忠、苏嫂、花心萝卜、傅全照、杜为人……这些鲜活的人物既是他们自己,又是无数个他们。农民和知识分子原本互相不了解,又都有各自的缺点和不足,他们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跟对方相处。
要怎样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呢?这些派来帮我们获得土地的工作队可靠吗?他们是城里来的,跟我们是那样的不同,这事能长久吗?——农民们感到迷茫和担忧。而知识分子从城里的各个单位、学校被抽到工作队,跟骨干们一起深入农村,要以向农民学习的心态去开展工作。当这个尚且存有小资情调的群体走向了陌生的农村,一切才刚刚开始。他们对农村生产生活、民俗民风知之甚少,还带着对城市的留恋,却共同期待着自己的特长在广阔天地里有用武之地。他们内心翻滚着革命青年的奉献精神、天真幻想,要帮助那些在社会底层最朴实却最受苦的人获得土地和新生活,而他们自己其实也各自怀有对人生道路的百般困惑,还有彼此之间渐渐升腾的朦胧的情感。
“消灭一种制度容易,改造人的思想可就不简单。”农民和知识分子在土改中发现了自己,也发现了对方;改造了自己,也改造了对方。小说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又直面了时代发展的大潮。作者的文字带着南方特有的、泥土的湿气和芬芳,讲述的一切都如此鲜活、有吸引力,真实而艺术地再现了广西的地域生活。无论是人物、语言、故事、细节、环境,都充盈着广西的味道。陆地先生的挚友陈肖人评价说:“在陆地笔下,广西充满南方风情的景致被描写得细腻纯美,对自然风光进行了田园牧歌式的抒写,对壮乡人民的日常生活展现得生动细致,各种劳作、祭祀、民俗透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其中还穿插着大量的方言土语,通过丰富的细节和优美的语言展开一幅南方的生活画卷。” 熟悉这片土地的人读了它会在内心涌起乡愁和思念;没踏上过这片土地的人读了它则会用想象在脑海里编织起“美丽南方”的画面,并期待有一天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它的独特和美好。
代表广西之美,小说《美丽的南方》是比电影《刘三姐》更早的经典文艺作品,如同一张文化名片。今天再读《美丽的南方》,我们仍然会真诚地喜爱它、赞美它。它有俘获人心的力量,正是源于作者的情怀,使读者获得了心灵的关照和思想的启迪;源于作者以文字展示的南方生活之美,其中有信仰、风俗、情感、困惑,更有作者对美的理解和对人性的思考与探索。这部作品堪称广西文学的一块里程碑。它顺应了自己的时代,赢得了一片赞誉;它也超越了自己的时代,塑造了一个具有时代感的、美丽的广西印象。
陆地先生在《重版的话》中写道:“书是反映5 0年代初期,土地改革运动的生活面貌的。……如果拿今天的眼光回顾当年那些人和事,无疑是显得幼稚、简单甚至可笑的。……然而,那是那段历史年代留下的印迹,即令未能概括一代的全貌,又何尝不可当做一鳞半爪,从中窥见——今天出现这样崭新的天地,是从昨天那样的废墟开创出来的。”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大众对广西之美的认知在一些方面却还没有超出《美丽的南方》所描写的程度,而现实中的广西早已不再是旧模样。从昨天的艰辛里一步步走来的新广西为什么没有被千千万万中国人真正、充分地认识到?甚至在历史上曾经辉煌过的广西恐怕也没有多少人能讲得清楚。这里有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合浦,有秦始皇统一岭南时开凿的灵渠,有在革命斗争中锻造的红色传统文化,有开放壮阔的北部湾……这里是生态家园、是天下民歌眷恋的地方,“遍行天下,心怡广西”——这么值得骄傲的一片土地,养育了许多名垂史册的人杰,为什么只给大众留下了片段、零散的印象?
《美丽的南方》给了我们两点重要的启示:
其一,广西之美需要被记录、被讲述,需要更多的、新的文艺精品力作。广西文化界有必要联合有识之士对广西文化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发现广西文化的独特价值,进而有的放矢地、全面地建设广西的文化事业,以优渥的文化土壤滋养出经典之作。
其二,“美丽南方”是一个已经写进当代中国文化史册的经典,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守护并发展这个充满诗意的概念。弥漫在小说《美丽的南方》中的情怀是一种文化的力量,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资产,是构建广西之美的源泉。我们在行动中、在创作上要顺应时代需求,但对“美丽南方”的情怀不能丢。这是一条精神纽带,联系前辈与后辈,贯穿广西美丽的过去与更美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