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南方》
——广西文学的丰碑
2015-11-14陈肖人
陈肖人/著
陆地,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是一个深刻的名字,因为在中学时代就在《广西日报》上读到他的作品《一对夫妻》,过几年又在《广西文学》的前身《漓江》上,读到他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选载。开篇对南方特有的景色描写一直铭刻在心。1962年《广西文学》发表他的名作《故人》。至此,陆地在我心目中是广西文坛泰斗式的人物。可是,“文革”一开始,广西就把他当做文艺上修正主义头子批斗,他精神和肉体历尽磨难。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文坛的冰雪初解,作为广西人民出版社的编辑,我以《故人》为书名,出版他的短篇小说集。1978年,又从人民文学出版社(挂“作家出版社”副牌)拿到纸型,重新出版《美丽的南方》。
前些日子,我在东盟文化博览会上,见广西人民出版社又重印《美丽的南方》,我即索了一本。当天晚上,兴致所使,我以审视的目光,再读这部作品。
记得当年《美丽的南方》出版,在全国文学界并未引起什么波澜。因为在这之前,已经出版了反映土地改革题材的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和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51年这两部作品均获得“斯大林文学奖”。从题材上来说,当时力主反映现实,《美丽的南方》显得有点“陈旧”了。
文学作品,题材虽然有一定因素,但并非是决定因素,真正决定文学作品价值的,是它的艺术成就。当时的广西文坛是有不少评论的,一致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是当代广西文学的开山之作。在人物塑造上,刻画描写了众多知识分子的形象,给人印象深刻;而相对来说,塑造的农民形象,有些逊色。特别是主人公韦廷忠这个形象,似有尚未立起来之感。
不错,评价文学作品,首先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于今,文学评论似乎不谈人物塑造,文学人物画廊关闭了)。人物形象成功与否,决定一部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低,也可以看出一个作家对文学创作规律把握能力的高下。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创作规律。当我再把《美丽的南方》重读之后,恰恰相反,在人物塑造上,我觉得对众多的知识分子,虽然抓住了他们的一些特点,却往往在口语上,在性格导致出现的行动上,缺乏丰富的细节描写。所以他们之中多是平面化的,少了一些立体感。而作为作品的主人公韦廷忠的刻画是比较成功的。韦廷忠从一个屈辱、自卑、胆小、木讷的贫苦农民,在这场土改斗争中,逐渐成为一个觉醒、感悟、坚强、自主的先进农民,这当中,丝丝缕缕,有迹可寻,扎实可信。该书的第七章,描写韦廷忠赶圩的情景,那个心思和形态,真令人拍案叫绝。
赶圩前妻子叫他把那几条牛骨去换取几包火柴。这是农村可怜的以物换物之细节。
“这天廷忠挑一担木炭和两只阉鸡到圩场来……凑巧遇上土特产收购站收购木炭,给了好价钱;两只鸡却给城里跑生意的小贩抢购去了,价钱压低还不算,秤头又是老秤,两只鸡少了六两。不卖吧,怕鸡提过以后再拿回家变瘦;卖吧,又挺舍不得。最后,还是卖了,心里挺不顺气,一天同得了病似的。本来打算买几斤盐的,可是廷忠觉得:今天圩场上的几担盐,价钱不只是高,盐巴也太白净了,这种盐咸味不够,吃起来耗费大;他拿手去摸了摸,也没买成。接着他走到猪行来……他一边盘算,一边在猪崽行挑来挑去。整个猪行的猪他几乎看遍了,都不如意,不是这只的骨架小了,就是那只瞎了一个乳头,觉得这样的猪养不膘。踌躇了半天,结果没买成。末尾,圩场都快散完了,他才买了一对新的粪筐挑着回家。另外给福生(他的儿子)买了一只泥塑的小公鸡(玩具)和两斤萝卜。”
看看,把廷忠的思绪和行为写得多细腻、多贴切、多可叹。一个穷困、多虑、抠门又不失慈爱的农民形象凸显纸面。
他的多虑、胆小,不但是生性使然,更因他的妻子韦大娘(三十出头,应叫韦嫂更贴切),曾是地主覃俊三的婢女,而被覃俊三污辱后许配给曾是长工的韦廷忠,并以“家私”收买了贪小便宜的韦大娘。土改工作队进村后,韦廷忠懊恼不已,又不敢得罪妻子,弄得他胆战心惊地过日子。后来,覃俊三发觉韦大娘有告密的可能,便买通狗腿子,害死韦大娘。这让韦廷忠震惊不已,遂交出地主“家私”。这么一来,韦廷忠在土改同志的启发帮助之下,逐步觉醒、感悟,走上当家做主之路。他的胆小、木讷,有一细节不可不提。有一回省委贺书记到当地指导土改工作,已经成为农会领导成员的韦廷忠,经队长三番五次动员才敢去参加与贺书记见面。没见过大世面的韦廷忠,贺书记问到他他不但木讷得说不出话,甚至告别时,贺书记和每位成员握手,他竟退居一旁,不敢伸出手来相握。这就是“这一个”农民韦廷忠。
所以,我觉得陆地对农民的心理是较有透彻的洞察和理解的,他所塑造的这个从奴隶到主人的农民形象是较成功的。遗憾的是,对这个人物的命运没有充足的更丰富的展现,因而故事情节略显平淡,作品的艺术性就有所失色了。
再者,我认为陆地在《美丽的南方》最突出的功力是对南方特有的自然景观的描写和对特定环境的捕捉。
小说开篇,那一大段对细雨飘飘如雾的描写,那草尖、蛛网、牛毛上的点点水珠,让南方人、广西人一看,简直惊叹不已。这样的景色那么真,那么美啊!可以说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对如此景色的描绘,我没见过。这就是陆地的观察之细致以及行文的功力。还有,接着写当地冷冬的农民的塘底烤火。桂东南的农村,冬天大都把水塘抽干捉鱼之后,起塘泥壅田。这么一来,塘底大都是干枯的;有的虽塘底有水有鱼,但周边已经干爽。冬闲无事的或有点小工的农民,大都找个避风之处,找竹枝或木蔸来烤火。而塘底四周不但有塘基挡风,而且塘的周边还有大树或竹林相挡,找柴也方便。这就是农村屋外烤火聊天最佳之处。陆地的笔找到了这个特定的处所,写那些农民,烤火、找柴、吹烟、坐砖头、聊天,读来真实、真切,其味无穷。
写土地工作队员全昭,晚上第一次到韦廷忠家,“这时候,韦廷忠同老婆孩子正凑着门口的亮光,埋头吃饭。三人都端着满满大碗稀粥围着当饭桌的筛子坐着,面对一小碗盐炒黄豆、一大碗碎拌的生萝卜丝,和一小瓦罐盐。小孩一边吃,一边掏出刚捡来的没响的炮仗,放到筛子上玩弄”。韦廷忠见工作队员进来,“把最后一口粥喝了,赶紧把自己坐的凳子让给客人。”看看,这个穷苦人家多寒酸。晚上吃饭时凑着门口的亮光,饭桌是“筛子”(大概搭在箩筐上或硬物上)。连凳子也不多一张,只好自己不坐让给客人坐了。这就是陆地对一个贫苦农家的真切写照。
《美丽的南方》从1960年出版到现在整整五十五年,已半个多世纪。至今读来,让人感受到六十多年前那场“暴风骤雨”革命斗争情景,真实可信,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而它的艺术感染力更是长盛不衰。统观至今林林总总每年全国几百部长篇小说的出版,有几许是历史的或再现生活的观照呢?有人以为现实主义过时了,去玩自我,玩观念,玩感觉。因为玩这些东西,可以不用到生活中去体验,可以不必有深刻思想积累,可以不必有严格的修炼。失却了写实能力,也就不会写人物了。更不必用是否可能是生活的真实来检验了。文章千古事,作品是否有生命力,并非是评上什么奖,或市场起哄所决定的。时间是最公平、最严厉的评判者。柳青、路遥这些作家及其作品让人记起、追读,就是很好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