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抔黄土掩风流 半部白楼动九州
——《姜天民文集》出版座谈会纪要

2015-11-14

新文学评论 2015年3期
关键词:文学院作家文学

◆ 杨 娜

一抔黄土掩风流 半部白楼动九州

——《姜天民文集》出版座谈会纪要

◆ 杨 娜

4月19日下午,《姜天民文集》出版座谈会在楚天粤海国际大酒店三楼报告厅举行。此次座谈会由华中师范大学刘醒龙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举办。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何建明,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黄宾堂,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刘醒龙,湖北省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湖北文联党组书记吕兵,姜天民先生家人好友以及省内外的专家学者、著名文学批评家、文学期刊主编和多家知名媒体等受邀参加。

姜天民(1952—1990),湖北英山人,曾任武汉市文联文学创作所副所长和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5年开始文学创作,短篇小说《第九个售货亭》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青春》杂志文学优秀作品奖,1988年“白门楼印象”系列小说在《青春》发表后,陆续在全国文学杂志刊发,反响强烈,1990年因病去世,时年仅38岁。姜天民在短短10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笔耕不辍,为后代留下了150余万字的锦绣文章。只可惜天妒英才,由于姜天民的英年早逝,其作品的光辉渐渐被时间掩埋,不为多数人知。而今,在姜天民好友刘醒龙的操持和作家出版社的支持下,《姜天民文集》得以出版,总共4卷,收录了姜天民的小说、散文、诗歌、评论作品。

研讨会首先是由著名作家刘醒龙致欢迎词,他强调在尘世喧嚣的今天,一起怀念那些因文学而逝世的作家是很有必要的,可以使人少些喧哗浮躁,更加深切地理解时光如何一去不返,专心将好时光用于写作,而不是其他消费,让文学真正纯粹起来。回忆起和挚友第一次见面的情景,让刘醒龙印象最深刻的是握手时姜天民右手中指关节上硬如筋骨的茧花,很难想象仅用一支钢笔就能将手上磨出豆大的老茧,由此可见姜天民是个多么勤奋的作家!“在文学上,不管名气有多大,姜天民从不推荐朋友的作品。但在创作上,我们时常惺惺相惜,时常共同探讨文学问题。”他称赞道,“为人一生,为文一世,姜天民都可以成为风范”。

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梁必文提到,读姜天民的作品能从其中感受到一种时代的温暖,感受到这位作家对文学执着的追求。他勉励当今文坛作家要学习姜天民笔耕不辍的执着精神,以写作为生命的文学精神,不怕吃苦的创作精神。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何建明、作家出版社副总编辑黄宾堂、湖北文联党组书记吕兵都对刘醒龙为《姜天民文集》能顺利出版所做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对姜天民遗孀刘华女士这么多年来细心收着亡夫的文稿表示深深感动,并高度评价了文集的出版对姜天民、对湖北文坛的重要意义。黄宾堂对姜天民的“白门楼印象”系列评价颇高,认为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闪烁着的人性光辉令人吃惊,“他的文字,不能一目十行地看,而要一字一字地细读。80年代的许多时代风貌和精神都能在这部书中找到痕迹”。同时探讨了作品中萌发的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创新因素,并对其中篇小说《蛮荒》进行了细致分析,称赞金铃这样一个性格大开大合、敢爱敢恨、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人物形象是姜天民对文坛的特殊贡献。

随后来自学院派和期刊的专家学者对姜天民的作品进行了自由发言。

同行作家、文学评论家对姜天民的创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武汉市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王新民高度评价了姜天民的创作成就,称赞姜天民是80年代湖北文坛的一座高山,对其作品的风骨与高贵表示了敬仰之情,指出姜天民的作品中流淌着人性的温暖、生存的疼痛,流淌着作家的思考和追问,认为他的作品精神和文学追求对湖北作家甚至整个文坛都有启示意义。

原湖北省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刘富道则十分欣赏《雪的梦》,指出它虽然作为散文发表,但更像一部小说,以碎片化的故事和人物、新奇语言颠覆了传统的散文写作。同时他还认为“白门楼印象”系列是姜天民文学的创新和突破,有着全新的文体和全新的叙述方式与表达方式,并追溯了该系列的创作渊源:一场大病,使作家潜沉了三十年的“童年的错觉”都跑出来了,与他更新日久养蓄有年的观念不期而遇,从而孕育出《白门楼印象》系列小说新作。

原《长江文艺》主编刘益善和原《文艺报》评论部主任朱小如都回顾了多年前与姜天民的交往故事,对其英年早逝未能登上更高的文学高峰表示深深的遗憾和哀痛。刘益善称赞姜天民生活中是个对朋友真诚、重情义的人,虽然自己身体不好还是很乐于帮助别人;在创作上是个有追求、时时寻求突破的作家,“白门楼印象”系列是他迷茫之后的新开始:对文学有一颗单纯执着的赤子之心,重病之中依然不放弃文学创作。

姜天民好友、武汉市文化局的唐镇回忆,80年代,姜天民才华迸发,当时他的创作状态可以说是写疯了,几乎拿命去拼。他说:“好多个夜晚,我起夜时都能看到天民房间的灯是亮着的,他如饥似渴的读书,没日没夜的创作,实在令人佩服。”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原省作协主席王先霈强调姜天民的作品是改革开放文学的标本之一,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对时代的追问和纪念。同时深入探讨了姜天民作品的语言风格、遣词造句的手法,认为对他的“造句运动”要一分为二地看,作家写得很苦、很吃力,但这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摸索过程,跃过去就能达到一个新高度。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樊星认为,姜天民是个与佛有缘、有慧根的作家,其小说《佛子》表现了他对佛文化的认识。不同于汪曾祺的《受戒》中僧人们“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快乐人生,《佛子》中塑造了两种类型佛子,展示了不同人对信仰的态度——智远随波逐流、顺应时事,智深则潜心修行、不染世俗。他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将《佛子》与《受戒》、范小青的《还俗》、贾平凹的《烟》进行了深入解读,指出这批作品是当代作家对“信仰”在中国各种形态的描绘。湖北大学文学院院长刘川鄂则提到“白门楼印象”系列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审视、反思和批判,惊异于姜天民作品中积蕴着的深厚力量,对作家早逝没能完成更大的作品建构感到很是遗憾。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昌切称赞姜天民是个不为钱财,不图名利,只把写作当作生命的文学圣父,肯定了其早期作品中对人情人性美的表现十分到位,但认为后期作品“苦做”的痕迹比较浓重,读起来有些“隔”。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彬也对姜天民早期的作品评价颇高,指出其作品表现了爱的升华,闪烁着人性的光芒;风格清新明朗,充满正能量。同时,她从作品主题、人物形象、语言风格等角度分析了同为鄂东作家的刘醒龙和姜天民的异同。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周新民和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汤天勇都主张把姜天民放在以废名为源起的现当代“鄂东文学传统”中进行研究,分析他的传承与开拓,肯定他在“鄂东文学传统”中承上启下的作用。周新民还强调姜天民是个有风骨的作家,其作品表现了对人性的追问,对爱和人生价值的探讨。汤天勇则指出姜天民小说中的景物是一种“有我之境”的描写,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思考追问。

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艳回顾了1990年在“姜天民新作讨论会”上和他的交往,并向这个伟大的文学殉道者表示致敬,赞扬了作家拿命去拼的文学创造精神。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夏元明称赞姜天民是个才华咄咄逼人的作家,不同于其他研究者认为姜天民后期创作语言的“隔”与“涩”。夏元明很是欣赏这种语言风格,并指出陌生化的语言很具有穿透力,能调动读者各方面的感觉立体感受生活。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罗义华和武汉工程大学教授杨建兵则从姜天民文学创作切入“当代文学史写作”的问题,认为我们的文学史遗忘了一批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家作品,由此探讨文学史的意义何在。

华中师范大学讲师杨晓帆博士细致地分析了姜天民的“白门楼印象”系列,认为它在形式上虽和先锋文学相似,但主题上却尝试在可怖的生命体验中寻找一种人性的高贵,表现了一种败而不溃的精神追求。

姜天民生前好友著名篆刻家黎伏生、姜天民病重住院期间认识的医师朋友——武汉市第八医院的孙萍和武汉市第七医院的胡泰欢,都回顾了与姜天民的交往的故事。姜天民的遗孀刘华女士、女儿刘盈对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和刘醒龙支持《姜天民文集》的出版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与会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遇春对与会者的发言做了梳理总结,赞扬姜天民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学天才,是一个以写作为生命的文学圣徒,是一个苦吟派文人。这次会议不仅是对姜天民个人的一次纪念,也是对湖北文学繁荣发展的一次反思与激励。

[作者系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文学院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我们需要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关于奔流文学院举办第十五期作家研修班的通知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learning in education
师范院校本科生导师制运行模式与实践评估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