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与中国经济发展
2015-11-13陈宇学
陈宇学
(中共中央党校经济学部,北京100091)
“人口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地位。人口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关系中华民族的未来”。[1]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这是党中央针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育率的持续走低,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世界性的问题。人口老龄化既是社会问题,也是经济问题。本文结合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劳动力供给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探讨中国应该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挑战。
一、人口老龄化状况及其特征
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抚养比(%)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社会经济背景:未富先老、未城先老、未备先老
“先老”意味着劳动力数量减少、劳动力成本上升,使中国传统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不复存在,普通劳动者的工资在加速上涨。
“未富”意味着中国的经济结构还没有做好准备,处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换阶段,尚未达到高级阶段;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没有足够的竞争优势;在人均GDP水平较低的情况下,在需要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人口老龄问题,不同于发达国家“富了再老”。如果不能很好地应对人口老龄化出现的各类问题,就有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发展放缓甚至停滞,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未城”是指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后,城镇化水平还比较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城镇化都已经完成。从世界其他国家老龄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历程看,这两者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表2)。2013年中国的城镇化率虽然已经达到了53.7%,但户籍城镇化率只有35%左右,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进入老龄化社会时的城镇化的水平,而老龄化水平比较超前。因此,中国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的城镇化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的任务十分艰巨,农村的养老问题会更加突出。
表2 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城市化和老龄化比较
“未备”是指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是社会养老保障和养老服务体系尚未做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准备。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老龄人口依赖家庭成员供养的占41%左右;有财产性收入只有0.37%。老人自有资产和财产性收入比例过低,让“未富先老”雪上加霜。另外,1.6亿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还比较低(表3),亟待将他们纳入社会基本养老保障体系中。
表3 外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具体表现
1.老年人口基数大
2013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公报(表4)数据显示,2013年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0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4.9%,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9.7%,达到1.31亿,如表3所示。目前全球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只有中国一个。2亿老年人口数相当于印尼的总人口数,已超过了巴西、俄罗斯、日本各自的总人口数。如果作为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数,也能排世界第四位。
表4 2013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从2010年开始,我国老年人占世界老年人口的比重超过20%,并超过总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按照联合国的预测数据,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达到3.31亿。
2.老年人口增速快
1999年,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0年,这一比重达到了7%。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①按照联合国颁布的人口年龄类型划分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在4%以下属于年轻型人口,比重在4%~7%之间属于成年型人口,比重在7%以上属于老年型人口。进入老年型仅仅用了18年左右的时间。法国完成这一过程用了115年,瑞士用了85年,美国用了60年,英国用了45年,老龄化程度很高的日本也用了25年。印度为30年,其他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为50年以上。并且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人口老龄化的起始时间均晚于中国,它们多数在2025年左右人口年龄结构才出现老龄化,比我国晚了25年。中国将在2025~2030年间进入深度老龄社会,之后,将以世界最快的速度,与西方国家同期在2035~2040年间进入超级老龄社会。
3.高龄化趋势明显
中国从1982~1990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5%,快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1990~2010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1%,高于世界平均3%和发达国家平均2%的水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8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000万。按照联合国的预测,2070年,这一数据将达到1.2亿(表5)。
表5 中国80岁及以上人口 单位:万人
4.老龄化发展不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老龄化程度更高。按照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江苏省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都超过了15%,而处于西部的青海、宁夏、新疆和西藏都在10%以下。另外,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要高于城市(表6)。
表6 部分年份城乡65岁以上人口比例(%)
5.失能老人多
我国是世界上失能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目前也是世界上唯一失能老年人口超过1000万的国家。中国社会科学院《2014中国社会发展蓝皮书》的数据显示,中国部分失能和完全失能的老年人口高达3750万。
二、老龄化下的劳动力供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充裕、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依靠以成本竞争战略实现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但廉价的劳动力也使得许多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陷入“比较优势陷阱”和低端产业的恶性循环。加速的人口老龄化,使得中国的劳动力供给面临如下挑战。
(一)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
表7 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预测
2012年末,中国大陆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9.37亿人,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占总人口的69.2%,比上年末下降0.6个百分点。这是相当长时期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的第一次下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会逐渐减少(表7)。
(二)“用工荒”和劳动力成本上升
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明显减少,城市出现了“用工荒”现象。“用工荒”现象最初主要反映的是春节期间东部沿海地区出现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是局限于一定范围和特定时间段的现象。但近几年,“用工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从季节性向常态化发展,并在地域上呈现普遍化特征。“用工荒”带来劳动力成本上升。2013年,农民工月均工资达到2609元,比2012年增加319元。①数据来源:《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从表8可以看出,中部和西部地区也并没有劳动力成本优势。随着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变化,国民收入中用于支付劳动力成本的部分将会增加,这将有利于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长远来讲,提高劳动者报酬对劳动者、企业和国家都是有利的。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倒逼企业创新,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促使企业减少劳动力依赖,更多的依靠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从低成本、低技术、低价格、低利润、低端市场向高附加值、高技术、高端市场转型升级。
表8 外出农民工在不同地区务工的月收入水平(元/人)
表9 中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估计
(三)劳动力“老化”严重
从人口老龄化角度来看,劳动力“老化”十分严重,青壮年劳动力供给不足,中老年劳动力供给充分,中老年劳动力成为主体,壮年劳动力的增速放缓。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开始上升,2010年为34.6岁(表9)。在人口年龄结构中,我国少儿比在不断下降,从1982年的33.59%下降到2011年的16.45%,绝对数量减少了1.2亿。因此,人口年龄中位数的上升同时就意味着劳动力年龄中位数的上升和劳动力“老龄化”的趋势。如果未来保持低生育率水平,这种趋势会日益严重(图1)。另外,农村劳动力“老龄化”问题更为严重。2008年发布的全国第二次农业普查数据显示,与全国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相比较,51岁以上农业从业人口比重从第一次农业普查时的18.11%增加到32.5%,年均增长1.44个百分点。按国际劳工组织的划分,一个国家或地区45岁以上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在15%以上为老年型。目前,中国51岁以上的农业从业人员比重已远远超过15%的标准,是典型的老年型结构。农村建设主体的不断老化、弱化,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分地区“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村凋敝化”现象日益突出,对统筹城乡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
三、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挑战
(一)劳动力“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下降
从人口的生命周期来看,劳动力在20~40岁是创新能力和体力最强的时期。“一个年轻人口比例为50%的国家和一个年轻人口只有45%的国家相比,前者的创业活动是后者的整整2倍”,[2]也就是说一个社会人口的平均年龄越低,其创造活动也就会越强。年轻人对创新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更有创业倾向,还因为年轻人口增加会引起整个社会结构性的变化。老年人口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创新意识相对薄弱,掌握新技术的能力相对较低,对新产业和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也会弱一些,因此一定程度上给科技创新带来不利的影响,不利于技术进步。消费群体的“高龄化”对创新产品需求的拉动会减弱。老年人口消费需求较为固定,消费倾向不易变化,因而对新产品、新技术的需求欲望相对较低,这也会影响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和成熟,从而影响到技术创新。适宜的社会经济环境和适度的就业压力使新生代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空前活跃。典型的例子如电脑和互联网即是二战后美国“婴儿潮”在进入适龄劳动供给阶段后所导致的重大技术进步。当然,老龄化会为企业创新提供新的市场,即老年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和空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以劳动者素质,即身体素质和文化科技素质为基础的,劳动力老龄化还会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近年来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由2008年的70%下降到2012年的59.3%,农民工平均年龄也由34岁上升到37.3岁,如表10所示。
表10 农民工年龄段分布(%)
(二)人口老龄化增大经济运行成本
从国际经验来看,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个人储蓄率下降,政府用于社会养老事业的费用大幅度增加,从而导致投资不足,经济增长放缓。首先,长远看,人口老龄化将会导致储蓄率下降。老年人口由于收入减少,用于养老、医疗、保健上的花费日益增加,致使老年人无力储蓄,甚至花费过去的储蓄。同时,由于退休人口的增长,由于多数的工资制度或多或少具有年功序列特点,老龄化意味着包括养老、医疗和社会服务在内的社会保障公共支出增加,这些支出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金等形式转变为用人单位的负担,进入人工成本,从而减少了企业的投资。从长远来看,储蓄率的降低对中国经济增长将产生比较严重的影响。其次,老龄化增加社会运行成本。随着老年抚养比的不断提高,社会费用支出总量和比重都会提高,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会日益加重。欧美等发展达国家和日本走过的道路说明,不断上升的老年赡养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十分显著,不断下降的生育率和不断延长的预期寿命带来的更高抚养比已使发达国家面临的财政负担日益沉重,直接导致经济增长放缓。再次,人口老龄化带来消费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还会因老年人的消费特点和消费能力,对中国消费需求产生深刻影响,进而对产业结构的调整产生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影响中国居民的消费能力
201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居民消费率明显落后。从时间序列上看,中国居民消费率呈现长期下降趋势,从2011年开始有所上升(表11)。横向来看,中国的居民消费率仍处于较低水平。《国际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2010年,金砖国家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的居民消费率分别为 51.3%、64.2% 和 63.2%”。[3]消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影响了中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结构。跟工作时相比,退休后的老年人的购买能力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他们的购买力主要来源于养老金和子女提供的抚养费以及自身以前的储蓄等(表12)。在农村,老年人的购买能力更低,因为他们没有退休工资,收入主要来源于子女提供的抚养费和储蓄。同时,由于可以在自有土地上耕种,农村老人通常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通过市场进行消费的需求减少。同时,长远来看,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对住房的需求,从而影响与住房相关的产业发展。
表12 老年人收入来源构成(%)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的挑战
根据上述分析,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带来挑战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党的十八大将创新驱动发展提升到战略层面,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这也是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做出的战略选择。我国现在处在生产要素驱动与投资驱动并重的发展阶段,但这条道路已经走到尽头,必须走以知识和技术为动力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为此,要从科技创新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入手,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强机制体制设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有利于提高产业创新能力的制度体系,完善促进创新的融资体系,创新商业模式,促进各个领域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二)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为了保持劳动力的延续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前提下,应与时俱进地对人口数量控制战略进行调整。这样,有利于改善人口结构,保持合理劳动力规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中国可以在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2.1替代水平之间,适时地实行“有弹性”的计划生育政策。根据人口老龄化程度和人口自我约束能力的上升,逐步放松人口生育的外部约束,提高人口的总和生育率;针对中国局部地区和城市人口老龄化情况严重、居民受教育水平较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的状况,放松计划生育政策,有条件地允许生育第二胎。
(三)大力推进“人力资本优先”战略,释放人口素质红利
1.努力提高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
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从发达国家发展的轨迹来看,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直接相关。为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迈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应把提高人力资本水平作为一项长期工程来抓,作为一个优先工程来抓。我国劳动力整体教育水平还比较低,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6.6%,与部分OECD国家相比,还有不小差距。2011年我国每100劳动年龄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数只有11.3人,远低于美国61人、俄罗斯54人、日本41人和韩国35人的水平。①数据来源:科技部发展规划司:《科技统计报告—2011年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状况分析》,第19期(总第534 期),2012 年12 月1 日 http://www.sts.org.cn/tjbg/zhqk/documents/2012/20130328.htm。为此,一是继续抓好九年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工作,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是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上的差距,使中国的国民素质早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重要措施。二是高度重视继续教育,鼓励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劳动力的知识更新速度。在知识爆炸的年代里,知识老化的时间在缩短。据有关研究显示,大学所学的知识,一般5年时间就会老化,需要“再充电”。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应构建和完善继续教育体系,以保证劳动者知识更新的需要。三是办好高等教育,调整教育结构,解决好专业设置问题,使中国的高等教育能够与经济发展需要相衔接,形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避免盲目的“国际接轨”。经济转型升级是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现有的相对低级的经济结构和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快产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培养更多的符合市场需求的大学生。
表13 2012年不同年龄组农民工参加培训情况(%)
2.把发展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人口老龄化和人口低生育率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更多的依靠人口素质红利,中国的国情预示着在未来较长期间内依旧是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因此,应高度重视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短缺对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影响。从技能劳动者结构来看,“中国高技能劳动力占技能劳动力5%,中等技能劳动力占35%,初级技能劳动力占60%,而发达国家则不同,高技能劳动力占35%,中等技能劳动力占50%,初级技能劳动力占15%”。[4]这种状况说明,我国技能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不高,中高级技能人才十分短缺。另外,我国对劳动力的技能培训也很不够。以农民工为例,如表13所示,既没有参加农业技术培训也没有参加非农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民工的占比在70%左右。
应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大力发展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提高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在校生的比例,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以解决人才缺乏的问题。一是构建完善的技术教育体系,大力支持中等技术教育学校和高等技术教育学院的发展,加强培养技术工人后备队伍,提高高端技术人才的能力,尽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升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满足中国制造业升级的需要。发展技术教育要实行“开门办学”的方针,鼓励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合建实习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成企业与学校高度融合的现代技术教育体系。二是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大力支持职业学校和社会有关职业培训机构的发展,积极开展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制订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引导社会资源合理、规范地发展职业教育。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提高职业教育的普及率、参与率,为劳动者提供学习条件。三是国家应加大对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投入,改变目前不合理的教育投入比例。
3.适时推出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这对于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但面对劳动力资源短缺、养老金支付压力等问题,很多国家纷纷采取了延长法定退休年龄或鼓励推迟退休的做法。当今及未来社会,知识和智力在生产劳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经过系统学习和严格训练并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老年劳动者仍然能更好、更有效地从事生产劳动,创造社会财富。其他条件相同,受教育年限越长,工作时间越短,收入净现值越小,刚性退休年龄无疑对人力资本投资产生负面影响。完全忽视老年人口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劳动能力等各方面的差异,按年龄标准一刀切式的退休制度已不适应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当延长具有高学历劳动力的工作年限十分必要,“不仅能起到补充文化事业、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和智力产业劳动力不足的作用,还能将纯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赡养压力”,[5]促进经济发展。
(四)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老年产业
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不健全、不平衡等矛盾突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建立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和发展老年服务产业。
1.加快建立多元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首先,应加快《养老服务法》等居家养老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为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法律法规上的保障。第二,加紧制定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规范和服务标准。第三,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促进医养结合。鼓励保险机构整合医疗和养老资源,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有效模式。第四,鼓励社会力量大力兴办为老人服务的机构,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为失能老年人提供专业化、规范化的长期照料服务。第五,创新养老资金的筹集模式,开展以房养老试点。
2.大力发展老年产业,释放老年人口红利
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效举措,又有利于拉动内需、增加就业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老年消费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美国,二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美国人在进入老年期后,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医疗器械市场的发展。在日本、新加坡等老龄化程度比较严重的国家,老年人对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攀升。“发达国家的医疗设备和器械产业与制药业产值大体相当,目前我国前者仅为后者的1/5左右”,[6]市场空间很大,产业发展前途很好。针对老年人的旅游、教育、娱乐、心理咨询等服务业也需要大力发展,通过挖掘老年人的市场需求,促进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老年产业与其他产业的主要区别,就是其有明显的社会福利性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这个产业投入大、周期长、盈利空间有限。因此,老年产业比其他产业更需要政策支持。政府部门要研究、设计老年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模式和规范。“重点在产业准入门槛、财政专项支持、税收减免返还、建设用地指标、环境影响评价等政策方面予以适当优惠”。[7]
3.调整收入分配,提高老年人口消费能力
挖掘老年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水平,是扩大老年消费市场的前提。一方面要提高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统一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鼓励推广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老年人消费的金融支持,帮助他们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提高他们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
4.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
所谓积极老龄化,是指秉承“预防胜于治疗”的理念,在人的一生中都要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让尽可能多的人、尽可能长时间地尽可能有好的生活质量。健康不仅是一项至关重要的个人财富,同时对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也至关重要。首先个人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其次政府应通过预防和防治保健措施,使老年人保持独立并预防和推迟患病以降低与老龄有关的残疾率,同时对已经残疾的老年人要提供治疗和康复训练以保证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此,应号召全民改变不良生活方式,这样一方面可以把疾病、失能等耗费医疗和照料服务资源的压力降低到最低点;另一方面可以大幅提高全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这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胡锦涛.加强任务落实,不断开创人口工作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R].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2011年4月26日就世界人口发展和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进行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上的讲 话,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27/c_121355105.htm.
[2]马可佳.人口老龄化让创新力流失[N].第一财经日报,2012-12-21.
[3]毛中根,孙武福,洪涛.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关系的比较分析[J].人口研究,2013,(5):83.
[4]杨嵘,王莹.我国高级技能人才人力资本开发问题与对策[J].理论导刊,2008,(6):26.
[5]袁蓓.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D].武汉大学博士论文,2010.
[6]田雪原.人口老龄化与“中等收入陷阱”[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129.
[7]蔡恩泽.老年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N].中国审计报,201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