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边笔记
2015-11-13果果
果果
2015年9月12日,西北大学召开鲁迅讲学纪念会议。九十年前,1924年7月21日至30日,鲁迅先生受邀到西北大学讲学,共授课十二课时,每课约一小时,讲题是《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期间,还去讲武堂给士兵做了一次半小时的报告,讲的内容仍为小说。讲稿由西北大学国文专修科两位学生昝健行和薛声震记录整理,后寄鲁迅校订修改,近三万字,收入西北大学暑期学校《演讲集(二)》中,1957年7月,又发表在上海《收获》杂志创刊号上。
我是鲁迅讲学纪念会议的工作人员,也被安排发言,我以“学习和借鉴鲁迅先生什么”为题说了两层意思:
西北大学当年请鲁迅先生的时候,他还不是大腕,算先锋派吧。西安在1923年9月,还请来了康有为,先生颇受各界欢迎,被尊为“康圣人”。鲁迅先生讲的内容也不是最受喜欢的。研究小说,以及小说的历史,在今天是学问,但在当年不算,是剑走偏锋,因为小说这个文体在当年尚未入大雅之堂,也就是说,这艘船还不够大,还没有驶入文学的主航道。但站在今天往回看,西北大学当年的这个作为是多么的伟大,鲁迅先生个人的光环不必说,说了也容易引起不同意见,仅就他的讲课内容而言,他对中国古典小说的研究是开了系统的先河的,多么的扎实和专业,多么好的见识,还暴露了他旧学底子的厚实。我们今天做小说和文学研究的,有这种文化底子和文化眼光的,并且肯下踏实力气的,不知道多不多。
我们该从鲁迅先生身上学习什么?有观点认为要学批评精神,其实我们今天批评精神挺重的,什么都敢批评,什么也不愿相信。我觉着该着重学习鲁迅先生的消化系统,他国学底子厚实,还翻译介绍了那么多国外的书,但他有一个巨大的胃,古今中外的东西进入他的肚子,消化出来的产品,他写的小说和散文,既是他自己的,个性独立,同时合着中国文脉。我们今天的作家和研究专家中有一种现象,吃了外国的东西,消化出来后,不仅自己的少,还为保持着原汁原味而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