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原造绿史

2015-11-11任蒙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15年10期
关键词:水杉潜江平原

任蒙

雨后的水杉公园

那个雨后的下午,整个公园只有两个健身的老人,我漫步在深深的林间小径里,只见白色的鸥鹭斜穿,鸟鸣响彻茂密的杉林。鸟声其实是混杂无序的,却使林子显得更加幽深,它们或许是在为这里清爽宜人的雨后密林而欢叫不停。几十年前栽植的水杉如今都有20余米高,纵横成行,排列成阵。因为树干笔直,每一株都像是按照建筑工人吊出的垂线长成的。因为树干笔直,每一行又像用经纬仪定过位的,对着排头的第一棵望去,看不见后面的任何一棵树干,它们精确地排列在一条直线上,没有哪一棵差出分毫。

公园的碑文告诉游人,这里矗立着两万多株水杉,但公园总面积不过340多亩。如果换成任何一处休憩场所,这座远离都市,并且规模不大的公园再寻常不过,可是,因为它拥有大片葳蕤的水杉,当地政府就在这片宝贵的林子前竖起了高高的纪念碑,还请国家主席为它题写了碑名。

这座水杉公园在潜江的绿色棋盘上,不过是一枚稍具规模的“棋子”。如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8.3%,也就是潜江五分之一的国土面积实现了绿化。这对于找不出一份闲地的大平原来说,是个来之不易的数据。

我假设自己乘航班经过荆楚大平原,千里旷野,一马平川,当你凌空俯瞰,望见一片连一片的青葱林荫,望见最密集,最苍翠的绿色林网纵横交织,那地方一定就是潜江了。

多少年前,作家碧野曾经形容潜江是一座绿色的城,或许,这只能用来写照原来的“县城”,现在看来,整个潜江已经是绿色林带编织的广阔沃野。

开端:1962

孩提时代我就在地图上看过,潜江,是我们湖北的一个县,地处江汉平原,那里还有一座大型油田。20多年前,我在一家报社任总编辑时,还到江汉油田开过会,后来还曾好多次路过这里。

然而,当我作为访客走进潜江时,才感到这片土地是如此陌生。我熟悉平原,并不等于熟悉潜江。

潜江早已成为湖北的省直管市,全市面积2004平方公里,地势最高的地方只有海拔38米,最低处的海拔相差不到20米,全部属于平原地带。在这片土地上居住着103万人口,作为大平原地区,潜江的人口密度并不是很高。

1962年,是整个中国在经历了一场痛苦的饥荒浩劫之后刚刚从荒凉中开始复苏的年份,但那一年对于国家来说,没有留下多少值得回忆的事情,可潜江人却记得那个年份。

那一年,是这个平原县市造绿工程的开端。

在此之前,潜江这片广袤的平原分布着众多的湖滩沼泽,由于建国初年国家在这里大量开辟耕地,兴办了多家大型农场,接着又发现了大型油田,使其人口剧增,各项建设和群众生活对木材的需求问题,也一天比一天紧迫。“三年困难时期”刚刚度过,富饶的江汉平原领先一步挣脱了漫长的饥饿,当年的县委、县政府决定动员全县之力,开展绿化运动,目的就是缓解他们对木材的需求。

这是一项富有战略眼光的决策,也是一项非常现实的决策。

那年冬季,一队队男女干部解下围巾,换上胶鞋,扛起铁锹,走出县委大院,奔向植树工地。走在最前面的,是他们的县委书记和县长。

在乡下,各村的生产队长用他们的哨声将千家万户集中到村头地边。没有什么开场的号令,只有劳动中的欢声笑语。因为谁都懂得:造林,就是为了自己的家园,就是为后世造福。

说不清是谁最先铲出了全县造林运动的第一锹土,那一铲下去,半个世纪都未停歇过。

挽救“植物大熊猫”

江汉平原是两条大江的交汇之地,是天赐的生命沃土,这里的土壤,这里的水分,这里的空气和阳光,都是上苍为人间的草木花卉而准备的,随手往地上插根棍儿就能长成一棵树。然而,生活在大平原的人骨子里总有些优越感,他们在引进什么树种的问题上也显示出不同的眼力,渴望绿色的潜江人像挑媳妇一样,经过反复思量,决定将水杉作为他们的主要树种。

水杉,是植物里的活化石,是植物世界里的“大熊猫”,树龄最长的可达400余岁。说在一亿七千万年前的某个地质时代,真是遥远得没法想象,但是说那会儿就是中生代白垩纪,或许很多人听说过,恐龙就是在那个时代灭绝的,而水杉却躲过那场巨灾幸存了下来。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著名植物学家郑万钧在湖北利川县发现了残存的水杉林,尽管当时中国正处在激烈的内战关头,但这一发现没有被滚烫的枪炮声所淹没,成为世界科学界轰动一时的重大事件。

潜江人要对世界上最珍稀的孑遗植物进行引种栽培,其胆识不言而喻。

据说,最早撒播在潜江的水杉种子,是当地劳改农场的犯人帮助弄来的。但短短几年之后,他们试验出了一套“扦插育苗”的繁育途径,又从每年一季栽插,发展到一年四季都能够成功栽插,并且由开头的遮荫保活,发展到“全光保活”,不再依靠单一的种子育苗。

水杉在潜江,可谓饱享“知遇之恩”。这里建起了水杉种子园,一共为全国提供了几亿株杉苗或树种,还将水杉推广到全世界60多个国家,并且引来不少外国林业专家前来考察,其中包括联合国组织的考察团。

潜江多年与中国林科院密切合作,选育出水杉新品种“中潜三号”,成为长江中下游推广水杉的首选优良品种,并且被不少企业选定为工业材料。当时的上海纤维人造板厂、天津铅笔板材厂等不少知名企业,纷纷与潜江达成长期供求协议。据说,北京人民大会堂还曾到潜江采购过木材。潜江人辛勤造林,不但大大缓解了本地木材供求矛盾,而且为国家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

几十年来,因为栽种和改良水杉,他们把水杉定为“市树”,还自称是“水杉的第二故乡”。因为自豪,才有这种“自封”,但没有人认为他们名不符实。

潜江为挽救这一濒临灭绝的植物功不可没,而水杉也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荣誉。潜江,曾先后获得过湖北省和全国科技进步一等奖。林业部历任领导都曾到潜江考察过。全国林业战线需要这面不倒的旗帜。

当然,潜江在大力推广水杉的同时,还引进美洲黑杨和国内的女贞、桂花、广玉兰、红叶石兰等其它景观树种。近年,他们又积极推广桃树、橘柑、葡萄、橙子等果木栽种,使全市经济林带得到快速发展。这些植物世界的“移民”,和汇聚到潜江的五湖四海的外来人口一样,很快融会到这块开阔的大平原,大家和谐相处,给这块开阔的土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平原绿化之路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

绿色,是世界的希望;

绿色排除枯萎和衰亡,将万物导入生的通道。

潜江人最懂得绿色的意义,最热爱绿色,最珍惜绿色,他们也是平原造绿的开拓者。

整个潜江找不出一块坡地,这种平原地势自然有许多优势,却给普及绿化带来了难题。不过,当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大背景下,挤出部分农田来植树,基本上没有阻力。一时间,“村村办林场,户户一把籽”,植树造林在潜江可谓轰轰烈烈,家喻户晓,但是,靠分割耕地来造林,毕竟不是长久之策。后来,潜江市委市政府逐步总结出“点、片、带、网”的绿化战略,实际是避开耕地植绿,并取得成功。

潜江人,为当今中国开辟了一条平原绿化的可行路径。

和中国的许多乡村一样,潜江的大地上也分布着成千上万的村庄,可当你驱车穿越这块土地时,你只能以树林的密度来判断村落的分布。许多年前,潜江人就用“白天不见村庄,夜晚不见灯光”的韵语来描绘他们的乡村,他们要以绿色覆盖这里的每一座农庄。因此,当游人望见哪里有一簇簇摇曳的杨柳和挺拔的杉林时,哪里定有村落,浓荫掩映之中,必是各样矮楼式的现代农舍。

平原的沟渠水深堤固,并且都是笔直地向前延伸而去,堤内流水无声,两壁青草浓密,不见方寸裸土,渠堤之上便是如仪仗般排列整齐的翠绿杉林。远远望去,它们是挺拔的树阵,更是秀美而壮丽的诗行。

如果你细心观察,还会发现平原的公路两侧也掘有宽深的水沟,并且许多水沟早已与当地的农业排灌系统融为一体了,既是公路必不可少的排水防护设施,又是农用水利工程的组成部分。这里要特别写到的是,潜江的公路除了路旁的树行之外,与其并行的沟渠又使公路多添了一道绿带。

现在许多城市都建有大大小小的街头游园,潜江的城镇更加注重小片园林的建设,广场一侧,楼宇之下,有多大地块,就植多少绿。

水乡园林

进入新的世纪之后,为了重新构置绿化动力机制,潜江人颇费了一番心思。面对全市乡村纵横交错的引水沟渠,他们请来几位投资商现场算账,政府将渠堤交给商家种树,十年一个轮伐期,伐树所得全部归其所有,前提是商家必须承担起相应渠段的清淤维护任务。

这笔账是怎么细算过来的,就没有必要具体交待了,经商者的大脑就是最灵敏的计算器。春风微微吹来,平原开始泛绿的时节,一台台黄色挖掘机已经在潜江的沟渠里争分夺秒地忙开了。植树,伐木,售材,政府将商家的利润与季节、与年份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多年失修的水渠变得通畅整洁,政府和农民的心情也通畅多了。渠堤上重新长起了整齐的树行,过去一些地方“年年栽树年年光,年年栽在老地方”的现象也得到了改变。接下来几年,潜江运用这种绿化承包体制,以每年承包出去几百条水渠的速度,很快解决了乡村水利建设的大问题。《半月谈》2008年第8期发表专题文章,报道了他们破解农村水渠建设难题的成功做法,立即引起各地重视,“潜江经验”被全省、全国推广。

因为多少年造林有方,才使他们得以破解市场经济时代乡村水利建设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了成功的“林渠结合”,才使他们又有了接踵而至的“林路结合”、“林禽结合”,谁栽树,谁管理,谁受益。潜江人脑子里总惦着那片绿色,你要去那里修路,路肩植树的事情必须捆绑给你;你要去那里养鱼,鱼池边栽树也会作为承包条件。无论你到潜江做什么,他们都会“变着法”让你造绿。

造绿,已成为潜江人大脑中不可撼动的一种使命,一种意识。

去冬今春,潜江市政府为绿化投入和整合资金两亿四千万,这个数字放在潜江的账目上,绝对不小。全市计划绿化河渠300条,植树162万株,植树两万九千亩,实际却完成了6万多亩。全市已经拥有苗木基地85个,已达8万多亩,其中今年新增3万亩。

入夜,华灯初上的时分,穿过城区的东荆河更显得宁静,河岸垂柳如梳,青壮的芦苇沿堤而生,密集而坚挺,它们为拱桥下的河水增添了几分野趣,也把城中河流装点得更富诗意。在朦胧的路灯下,我沿着河水漫步,曾流连忘返。

许多年前,这座小城就是潜江县的县城,并且与许多县城一样,没有具体的名称,全县人都叫它“城关镇”。后来,潜江以绿化闻名于世,电影制片厂来拍了部纪录片,题为《水乡园林》,于是潜江人借助电影的影响力,将其县城定名为“园林镇”。一座小城得名,也缘于他们难解的绿化情结,这样的“绿帽子”原本是一种骄傲和荣耀。

我忽然想到,当地市领导在为我们举行的接风晚宴上端出的一种园林青酒,不用问,就是因为小城的名称,就是因为潜江的绿化。作为“地方酒”,第一口品尝,其口感给我留下回味,而潜江人半个世纪不屈不挠的造绿史,更让我回味不已。

责任编辑/廖全国

猜你喜欢

水杉潜江平原
潜江小龙虾:一筐拍出28万
想象力
水杉树(外一首)
平原的草
水杉
潜江方言疑问句研究
浪起山走
领悟潜江
历届潜江龙虾节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