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世《雷雨》潜江潮
2015-11-11王夏平果
王夏+平果
序曲 惊世雷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组织起抗日宣传队,21岁的西洋文学系学生万家宝担任宣传队长。当年10月2日一大早,他和宣传队的同学们坐火车到保定去宣传,在火车上遇到了一位姓赵的魁梧大汉,是长辛店铁厂的工人。他对学生们的抗日行动赞口不绝,说:“日本人霸占咱东三省,就像在咱国家身上割了一块肉,娘疼儿心酸,谁割咱娘的肉,咱就跟他拼。”万家宝深情地凝望着这位工人大哥,从心里钦佩这个工人大哥的爱国之心与凛凛风骨。他想起自己酝酿了很久的话剧《雷雨》,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渐渐在他心里清晰起来……万家宝们来到保定,在保定育德中学演出了《月亮上升》等话剧,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并扎营育德进行抗日宣传。育德中学附近有个铁厂,万家宝常来工厂与工人们座谈。工人们淳朴的形象生动的语言和万家宝在火车上遇到的那位姓赵的伟岸般的工人融合成《雷雨》中的鲁大海……从保定回来,多少个日日夜夜,在清华大学图书馆西文阅览室,在清华园的小河边,万家宝为创作《雷雨》简直到了神魂颠倒的地步。他饱学西洋戏剧,从易卜生、莫里哀、莎士比亚等戏剧大师的原创剧作中吸收营养,特别是综合易卜生戏剧的“社会悲剧”、莎士比亚戏剧的“性格悲剧”、古希腊戏剧的“命运悲剧”的特点,兼以少年在南开新剧团的演出经验,万家宝食不甘味,晃晃悠悠,空空茫茫而又殚思竭虑,又用了六个月时间的漫长磨砺,终于完成了《雷雨》的原初创作。
1933年9月,曹禺从清华大学毕业并受聘赴保定育德中学任教。在育德中学执教期间,他利用课余时间将《雷雨》进行了最后的完善,并将一部完整的《雷雨》交给了他在南开中学的同窗好友靳以。
靳以与巴金同是《文学季刊》的编辑并负责期刊组稿。靳以为人正直,因万家宝是他的同窗好友,故而反倒不好意思将《雷雨》剧本向主编郑振铎推荐。正如雷雨之前的天空乌云沉沉,一部《雷雨》深锁在靳以的办公室抽屉里,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
万家宝安然而又非安然地继续在育德中学教书育人,他始终放不下之如热爱生命般的心爱的戏剧创作,关注着他倾力缔造的戏剧长子《雷雨》的命运,直到又一个深秋来临……
1934年7月的一天,靳以与巴金一起谈论《文学季刊》的组稿工作,巴金说:“我们要注意发现文坛的新人,组稿面要宽一些。”靳以如梦初醒,便将《雷雨》从抽屉里取出交给巴金,巴金当天晚上将它读完,并被剧情和剧中人物深深地打动,遂把剧本推荐给主编郑振铎,在当年的《文学季刊》第三期上发表。刹那间,《雷雨》仿佛从沉沉天幕中倾泻而来——呼啸着,电闪雷鸣,狂飙起,大雨滂沱,它洗碧空、迎《日出》、扫尘埃、润《原野》……一代文学宗师茅盾为此挥毫赋诗赞评曰:“当年海上惊雷雨,雾散云开朗朗天。”
19世纪30年代,中国话剧史上的一颗星星冉冉升起,东方的莎士比亚横空出世……
第一幕 巨匠宗土
远古的长江,从巴陵山谷而出,如雷霆,似利剑,携罡风,卷雾幔,波涛汹涌,扬扬汤汤,经年累月把巨量的泥沙沉入古泽云梦。兼具一条从西北向东南逶迤游弋的“巨蟒”,吞吐着秦岭南坡的雨雪,渴饮着梧桐山、大洪山的清泉,一路切割,在两湖盆地形成“千湖”之景,是为沃野千里的江汉平原。
潜江,乃是镶嵌在江汉平原中央地带的一方宝土,之如一颗奇异生辉、光耀千古的璀璨明珠,它静静地洒落在长江汉水的肘弯里,沐日月精华,吮江河富养,将自己滋润得鱼鳔蟹肥、荷艳稻香、棉白桑绿、园林奇妙,成为一块旷世罕见的极富庶与文明开化之地。
潜江有着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有史可考,早在公元535年,时逢乱世春秋,诸侯割据。楚灵王为炫富天下、威慑诸侯,倾举国之力,在郢都以南营造一座方圆40里的宫苑。经年之后,一座“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的天下第一台——“章华台”傲然耸世。而今,透过远古的时空,伫立章华台遗址,人们依然能感受到章华台内的绮靡繁华和粉脂红尘,仿佛能聆听到章华台内拾级而上的细腰女子那拖杳而来的嘘喘脚步声与曼妙的歌声。
楚灵王之后200年,章华台内,你可曾现爱国屈子叩请楚王征战的身影和面对楚王荒淫误国那痛苦的表情。
秦汉以降,潜江益发开拓开化。北宋置县,更是天宝物华。其推动潜江历史前进的历史人物有:汉代名将马伏波、北宋状元毕渐、元朝翰林学士林士渊、明朝刑部尚书刘若金。在科举取仕的漫长封建社会,潜江科甲鹊起,宗门赫奕。世人曾以“人文科第甲郢楚”来赞誉潜江。他们崇文重教,尊仕好儒,尚名节,守本分,励操守,存良知,勤于本业,教化民风,赋予潜江以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明传承。
历史杲杲的脚步走到明朝万历年间,一个叫万邦的武官宦游四方时来到潜江。他见江河奔流,湖光如镜,沃野万顷,云淡风轻,便视此地为天宝福地。是他云游四海梦寐以求之邦。恰在此时,他被潜江淑女杨氏所俘获并在此完婚以定终生……夫妇居潜江北门马昌湖畔,在这个“荆有之梦”、“楚有章华”、“宋置郡县”、“朗朗清天”下,万邦美梦成真。从此他去武从文,读史诵经,行善乡里,绵延子孙,过得可谓十分惬意安逸……
一晃到了清嘉庆建元(1796年),万邦子嗣七世万锟,科举孝廉方正,后赐副榜贡生,他尊孔崇儒,教书终老,享年82岁,弟子遍布朝野。被邑人誉为“儒行之宗”。万锟有二子,其次子万廷琇,年轻时教书为业,至40岁,候选直隶州判。其为人正直善良,富有爱心,荆州太守书赠其楹联曰:居乡称善人唯德致福,教子作循吏以政承欢。万廷琇的品德高行进一步奠定了万氏家族在潜江的名门望族地位,是万氏万邦入潜以降的中兴之主。
晚清秀才万德尊,自幼聪明过人,读书又极为用功。原配燕氏为了丈夫取得功名,不惜变卖家中金银首饰,供万德尊到张之洞创办的武昌两湖书院求学。燕氏在潜江生女家瑛、子家修后不久去世,一双儿女留在潜江由祖父万启文照顾。清末,洋务运动兴起,1904年,万德尊报名考取了官费留学日本,先后入日本振武学校和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1909年学成归国,后考取清廷陆军步兵科武举,续娶武昌商人薛氏女为妻,后举家前往天津。万德尊历任清直隶总督卫队标统,民国黎元洪总统府秘书,察哈尔都统,宣化府镇守使,陕西镇守使,被授予“藩威”将军,陆军中将衔。一生戎马倥偬……
1910年9月24日,薛氏生下万家宝,3天后因产褥热去世。薛氏孪生姊妹薛咏南承担起了抚养万家宝的重任,不久薛咏南成为万德尊的第三任妻子,并把家宝的同父异母哥哥万家修、姐姐万家瑛接入天津,与家宝一并抚养成人。薛咏南终身没有生育,视家宝为亲生骨肉。薛咏南喜欢看戏,他是万公馆独一无二的戏迷,抱着小家宝跑遍了天津所有的戏院,家宝从三岁开始就跟着继母看了很多京戏、地方戏和无声电影、皮影。薛咏南看戏很专注,很投入,伤心处泪水涟涟,这在无形中给幼年家宝以潜移默化的影响。看完戏,小家宝总是千方百计的要继母把剧中的故事重讲一遍,因从小受到戏剧文化的熏陶,为家宝日后从事剧演、创作、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万家宝虽然是19世纪初叶在天津洋场出生长大的洋娃娃,但他的骨血里却流淌着潜江基因,少年时的他与同父异母的潜江籍哥姐一起生活,深受潜江本土儿戏与歌谣的熏染,父亲万德尊从曾祖父、祖父、父亲那儿受教多多,对潜江万氏家族的兴荣如数家珍,亦曾在生养之地潜江结婚生子,虽原配燕氏深明大义,变妆资其求学,其后横渡东洋,混迹洋场,仕途飞黄,但毕生乡音未改,是清末明初风云激荡中的民族精英与潜江娇子;继母薛氏出生在九省通衢的大武汉,与潜江仅百里之遥,未可带有潜江人的烙印,也一定为潜江人万德尊所同化。是故,万家宝从血统基因到习俗文化都与潜江一脉相承。暮年,一代文学巨匠曹禺由衷的承认、也只能承认并庄重地向世人宣布:
我是潜江人
多少年来,我像是一个没有故乡的人,我走过不少地方,没有一处使我感到这是我的故乡,是我的父母之邦。我像是一只南来北往的飞鸟,山山水水,高山平原,我认识许多人,听过许多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声音,但没有一处使我感到如此亲切,如此动心,像“潜江人”这三个字,使我从心里觉得温暖明亮。人问我:“你贵处哪里?”我答:“潜江。”我从来没有到过潜江,但是,近八十年了,我认为我是潜江人,这种贴心的情感不知怎样造成的。我爱潜江,这不是模模糊糊的两个字,像是其中有血与肉的联系,大约是从我婴儿时,父母的声音笑貌、我吃的家乡带来的食物,或者家庭中那种潜江空气,使我从小到大认为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潜江人。“月是故乡明”,我真觉得潜江的月亮比哪个地方的都圆,都亮。这种乡土的情感也许有点偏执,但我认为中国人的爱国思想有一个原因是从乡土来的。一出国门,人家问我,先生从何处来,我便自豪地说:我是中国人。
我病了一年多,一天也不能出医院,这次潜江开一个这样隆重的会,我确实不能参加。我只感到,我工作一生成绩不多,也不能令人满意,只有因潜江故乡人的深情才办的这样光彩。老实说,我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是不值得我的众多老乡和许多朋友如此看重的。我打心里感谢潜江父老、潜江家乡的领导和各位专家学者。
我是十分感谢的。
……
1989年11月5日,当万家宝(即曹禺)的女儿万方第一次回到老家潜江,向前来欢迎她的父老乡亲深深鞠躬并展开父亲曹禺写给家乡的这封家书大声朗读时,那一刻,远在异乡的游子和守土潜江的人民一起热泪盈眶,一起拥抱沸腾……
让我们把时光倒回到1984年1月。
潜江花鼓剧团奉调北京演出花鼓戏《家庭公案》。曹禺先生听说家乡剧团来京演出,十分高兴。5日,在首都人民剧场首演的那天下午,先生参加的一个外事活动尚未结束,他就同夫人李玉茹匆匆赶到了剧场。这时,演出刚刚开始,他没有惊动任何人,自己摸黑找到了前排的座位坐下来,聚精会神地观看演出。演出结束后,先生激动地走上舞台向演员们表示祝贺,他放开嗓子喊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你们的戏演得好,我也很高兴喽!”几天后,他撰写的《潜江新花——推荐〈家庭公案〉》,在《光明日报》上发表。
1984年12月19日,曹禺先生随全国人大视察组一行,由四川经宜昌到荆州参观博物馆。当他得知潜江人大专程派人从潜江赶来看他,激动不已,兴致勃勃地挥笔写下:明月故乡晓钟,远隔千里心同。不知今夜何处,犹在思乡梦中。
翌日下午,视察组的专车从荆州出发沿318国道开往武汉,途经潜江段时,先生示意司机将车开慢一些,他将车窗打开,兴奋地指着窗外的城镇和田野对身旁的夫人李玉茹说:“看,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啊!”望不着边际的田野河流,高耸入云的水杉树林……先生的眼睛湿润了,他怀念“从婴儿时,父母的声音笑貌,我吃的家乡带来的食物,还有家庭中那种潜江空气。使我从小到大认为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潜江人!”
1985年,当潜江生产的“园林青酒”在北京荣获国家金奖时,曹禺欣然题词:“万里故乡酒,美哉园林青。”1988年初夏,潜江撤县建市时,曹禺题词祝贺:“建盐都新城,添水乡异彩。”
曹禺从1927年在南开新剧社投入新文化运动开始,到1934年发表惊世《雷雨》,以及后来一系列著名话剧,诸如《日出》、《原野》、《北京人》……在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攀越过一座又一座高峰。其在文学史上的声誉日隆,被誉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拓者之一,中国现代戏剧泰斗,东方的莎士比亚,其作品被翻译成英、法、俄、日、越南、朝鲜、罗马尼亚等多国文字,其剧目在世界各地广泛演出。曹学已成为一门话剧学科,受到国内外学者与专门学术机构的充分研究与探索……
1996年12月13日,曹禺与世长辞,潜江人民送给他的挽联上写着:巨星陨落雷雨一声惊原野;宏范长存神州千古仰章华。
翌年,家乡人民将曹禺的骨灰接回潜江,安放在森林公园曹禺陵。
曹禺回家了,曹禺终于回家了——潜江人民用虔诚的景仰和肥沃的土地拥抱了这位远行的游子。
第二幕 挺进“戏都”
中国作家协会一楼大厅两壁,伫立着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的雕塑——鲁郭茅、巴老曹,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开山鼻祖。其中,曹禺作为一代戏剧大师,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已入定中国文学史,其戏剧泰斗的地位不可撼摇。
潜江是曹禺的故乡,从曹禺《我是潜江人》的家书公开发表,从其夫人李玉茹双手捧着大师的骨灰掩埋在潜江曹禺陵,关于曹禺的故乡所属之争已划上句号,潜江是曹禺的故乡已无任何歧义。
着实,曹禺以他独特的文学天赋和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努力追求,在大千世界之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为其个体生命赢得了殊荣与辉煌,从而流芳百世。
潜江作为曹禺的故乡,它拥有着这样一位名垂千古的文学巨匠,是何等的幸运与荣耀。真所谓“千年出一人”,该如何承载曹禺不朽的精神遗产和巨大的人文价值?曹禺就是潜江的儿子,曹禺的故居就在马昌湖畔,曹禺的寝陵就在森林公园,曹禺的惊世《雷雨》仍在全国的城市和乡村,在世界无定的某个角落轰鸣着,那巨大的影响力能否推动潜江的发展?
潜江,你因拥有了曹禺,你的名字就应该响亮;
潜江,你因拥有了曹禺的品牌,你文化的旗帜就应该高高飘扬;
潜江,你因拥有了曹禺这位精神巨子,你城市的容颜和人民的精神应该敞亮、高昂;
因此,如何打好曹禺这张名人牌,成为潜江人民总想解开的心结并带给潜江人民海量般的思考——
一、斯特拉福镇的启示
2012年12月1日,湖北省文联文化考察团开始了对英德两国相关城市为期10天的访问。潜江市派遣以市委副书记龚定荣为团长、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洪思为副团长的5人代表团随行考察。
12月8日,考察团抵达英伦,受到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项晓伟的接见。次而,考察团前往莎士比亚诞生地和终老地,即莎士比亚故乡——斯特拉福镇。
斯特拉福镇最著名的景区莎士比亚故居,坐落在小镇的亨利街北侧,是一座带阁楼的二层楼房,这种结构的房屋框架、斜坡瓦顶、泥土原色的外墙,凸出墙外的窗户和门廓,使这座16世纪的老房在周围建筑群中十分显眼,莎士比亚的父亲当年买下这座二层楼房,一半做住宅,一半做手工作坊。
1564年4月23日,莎士比亚出生在这座楼房里,他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14岁时,家道中落,莎士比亚不得不辍学外出谋生;后来,青年莎士比亚步行到伦敦,开始了他作为演员、剧作家和诗人的生涯,创作出了诸如《爱的徒劳》、《错误的喜剧》、《亨利六世》、《哈姆雷特》等经典名剧;48岁后搁笔,从伦敦回到故居。1847年,斯特拉福旧居委员会接收了莎士比亚故居,开始了修缮、维护,原貌保存至今已有448年历史。
斯特拉福镇地处伦敦北方50公里处的英格兰沃里克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埃文河畔,镇子不大,人口仅2.9万,却处处打印着莎翁的痕迹,诸如莎士比亚故居、莎士比亚中心、莎士比亚诞生地基金会、莎士比亚学会、莎士比亚画廊、莎士比亚剧院,就是斯特拉福博物馆除展出传统艺术品外主要展出戏服、道具。而以莎士比亚诞生地命名的三个世界级大舞台,每年春暖花开时节举行为期26周的莎士比亚节,在这个剧院中,演出包括莎士比亚的所有名剧目。可以说,斯特拉福镇把莎士比亚及其戏剧品牌打造到了极致……这个小镇的天空笼罩着莎士比亚的光环,吸引着全人类的目光。每年有超过80万人的游客来到莎翁故地,浸淫莎翁文化,领受英伦风光。斯特拉福镇的人民永福于伟大的莎士比亚。
潜江考察团徜徉在斯特拉福镇莎翁影丛之中,被莎翁及莎翁故人的奇异创作惊呆了。他们在异域遥望潜江的天空,仿佛听到《雷雨》的轰鸣。曹禺,曾任中国莎士比亚学会会长,潜江是滋养东方莎士比亚的摇篮。潜江——斯特拉福,虽有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却是产生东西方两位戏剧大师的圣地,它们在地球村就是一对天然的孪生兄弟,它们应该携起手来,结成友好城邦,各自成为东、西方的戏剧之都。就在这一瞬间,关乎潜江城市发展的历史定位似乎清晰起来……他们一时抓紧考察机遇,悉心观察、体会、吸收、领悟,并与文化考察团团长刘永泽先生策划与英国国际中心学院和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进行会谈,达成通过了该院牵线潜江与斯特拉福建立友好城市的合作意向。皇家莎士比亚剧团亦对参加潜江曹禺文化周演出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这次斯特拉福考察之行,大开了潜江人的眼界,为将潜江打造成东方的戏剧之都厘清了思绪,从而开启了曹禺文化迈向国际的前进步伐。
二、浴火重生,“中国戏都”在召唤
2009年,潜江市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全国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这意味着依托江汉油田长足发展起来的潜江其石油资源的巨大举力日渐式微,而要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保持潜江人民安守乐土,潜江市的城市经济转型发展已迫在眉睫……
潜江向何处去?它是典型的内陆城市,虽有万倾良田,但农业的附加值极低,近千年的农业经济模式,潜江没有甩掉贫穷的帽子;渔业——龙虾业虽已成气候,但把它作为一个中等城市的主要经济拉力显得捉襟见肘;虽有长江汉水于邻境和在境内日夜奔流,但域内一马平川,没有形成巨大的水位落差,发展水电业是为不可;发展航运业又底货不足;潜江不是滨海城市,也不是高原城市,甚至丘陵城市也不是,它没有自身的天然特点,一旦懒以生存与发展的石油资源枯竭,它的发展将遇到瓶颈,面临困局,在这一方面智慧的潜江人看得清、握得住、沉住气,正窥求方向,以求转型——
他们例证:同样是依托地矿资源——煤炭发展起来的山东枣庄,当燃煤掘尽,资源归零,枣庄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城市转型的引爆点。枣庄市倾力打造“天下第一台”,集“运河文化”、“鲁南文化”、“大战文化”为一城,实现了“黑色经济”向“人文经济”的华丽转身;河南焦作走出“因资源而生、因资源而衰”的怪圈,从地下转战地上,开发焦作山水峡谷极品景观,一座云台山景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正式命名为世界地质公园,年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5亿元;山东烟台地处渤海之滨,有“葡萄酒乡”之誉,打造“中国优质生活之都”,成绩斐然;大连则定位于“浪漫之都”,给举世情人以浪漫之旅;青岛则打出“品牌之都”的旗号,成为不可一世的青岛!
潜江依托什么?潜江的内核又有什么?潜江究竟可循哪一条产业发展之路?潜江人,还用思考么?!
潜江是全国有名的“戏窝子”,是荆州花鼓戏的代表城市,培育了胡新中、孙世安、李春华等一批梅花奖得主表演艺术家,创作出了诸如《家庭公案》、《原野情仇》、《任长霞》、《生命童话》、《情缘》等一批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花鼓戏。潜江人爱唱戏、听戏,演、唱、看、听花鼓戏成为潜江人不可或缺的文化生活。
曹禺正是从潜江这个戏窝子滋养出的一代戏剧大师,可以说他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是享誉中外的名著名剧,在国内外经演不衰。多年来,潜江人致力于打造曹禺文化品牌,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同时,已建设成一批打上曹禺烙印的文化设施,成为曹禺戏剧文化的重要表征。有潜江人迷戏与曹禺这位戏剧大师对潜江戏剧文化的引领,并有已建成的和隐形的曹禺文化软实力的坚实基础,潜江市的城市转型也必然只能朝着“中国戏剧之都”的方向发展。
那样:十年后,潜江将来追上焦作、枣庄;
三十年后,潜江将能追上大连、青岛;
五十年后,潜江将能追上斯特拉福;
潜江,一座“中国戏剧之都”的城市声音正向茫然中的潜江人发出强烈的召唤。
三、请命剧协 众志成城
潜江,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戏剧之都”,无论本土人民有多么强烈的愿望,本地政府有多大的决心信心,如果没有更高层的官方权威机构的认可与支持,这个“戏都”就是一出戏言,这个“戏都”便会彻底沦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化为一种子虚乌有……
中国戏剧家协会正是代表官方最顶层的权威机构。
2010年5月18日,潜江市人民政府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届中国(潜江)曹禺文化周新闻发布会。湖北省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永泽应邀出席会议。在机场迎往宾馆的途中,刘永泽与潜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春平聊起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中国戏剧梅花奖由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举办,是中国戏剧界优秀中青年演员的最高奖项。始设于1983年,迄今已举办25届。有500多名表演艺术家获奖,这些人已成为当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人物。尤其是一度梅、二度梅和大奖系列的设置,成为戏曲演员不断攀登的阶梯,对中国戏曲表演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潜江的胡新中、李春华就获得了第25届梅花奖”。王春平很自豪的点出潜江花鼓戏的成果。
刘永泽说:“你们潜江要是把‘梅花奖资源引进来,建一个‘梅花奖的园子,那可是了不起的事情。”
刘永泽这句话给了王春平一个震撼!他敏感地意识到这是一件好事,更是一件大事。王春平建议刘书记在下午去人民大会堂的途中把这个想法向市里的主要领导提出来。
下午,在开往人民大会堂的专车上,刘永泽向潜江市委的主要领导讲了这个建议。
“这是一个金点子”。潜江市人民政府市长张桂华当即拍手叫好。他说:如果付诸实施,打造“中国戏剧之都”,对潜江的文化旅游业,乃至潜江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就在新闻发布会那几十分钟的空档时间,市委书记朱汉桥、市长张桂华、市委副书记张宗光、市委宣传部长尹武现场办公,开始谋划。初步商议把潜江正在整治的马昌湖与在建的曹禺祖居、仿古商业街连成一片,引进“梅花奖”资源后,就能建成一个以戏剧文化为主题的公园,即可形成“中国戏都”之雏形。四大常委经过一番热议,竟把贯串戏剧文化主题公园的名字命名为“梅苑”。
千秋机遇,命悬一刻。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在新闻发布会之前那数十分钟内,朱汉桥和刘永泽一道,向前来参加会议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廖奔、湖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张岱梨汇报了在潜江建设“梅苑”的构想,竟然得到了两位首长之首肯。
这是“中国戏剧之都”建设史上最精彩的一瞬。
在这里套用一句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经典时尚的话语:“速度就是效益”——两小时后,新闻发布会结束,市委书记朱汉桥立即进行安排部署:1.由市长张桂华带队,迅速向中国剧协汇报建设“梅苑”的思路,争取中国剧协这一国家官方最高权威机构的支持,拿下批文,才师出有名,“中国戏剧之都”才名正言顺,潜江打造“中国戏都”才不为世人诟病;2.由市委副书记张宗光牵头宣传、文化、规划、建设等多部门参与,迅速组成专班,拿出“东方戏都”的具体建设方案。
……
当晚,潜江在京连夜起草了上报中国剧协的文件,定稿时,朱汉桥挥笔写道:
“让植物之梅与精神之梅交相辉映;让成功之美与景色之美融为一体。”
朱汉桥的题词为“东方戏都”之主体工程——“梅苑”的建设诠释了内涵,律定了基调,其境界既高远又平实,其色调既鲜艳又古朴,值得后人点赞。
素以思维清晰、决策果断、执行力强著称的市长张桂华2日后即率团飞往广州,向在广州参加“九艺节”的中国剧协分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季国平做了潜江引进“梅花奖”资源、拟建“中国戏剧之都”的专题汇报。季国平为遇到这样一位既懂得又热爱戏剧艺术的父母官激动不已。对潜江打曹禺品牌、建“东方戏都”的定力、魄力、行动力表示赞赏,并决定派专家组赴潜江进行专业论证。建议潜江在建设“东方戏都”的大事件上要向有经验的浙江余杭等先进的文化建设地市学习,要充分借鉴他们的经验,要在多考察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和精工程建设。他指出:“东方戏都”说来不易,做来更难,要有迎难而上、知难进取的坚强意志。如果草草上马、不伦不类,将艺人不齿、国人诟骂、世人唾弃,那就是枉有曹禺大师、玷污“梅花奖”品牌、蒙羞“戏剧之都”,那种事,中国剧协不做,潜江市政府也不敢做,希望你们审慎。真是字字珠玑、金玉良言,既体现了中国剧协支持潜江“东方戏都”的建设,又表现出中国剧协毫不苟且的态度,更道出了中国剧协高屋建瓴的指导。
有理想、有追求、科学求实的潜江人哪敢怠慢也不会怠慢!
之后,在很短的时间范围内,潜江文化、规划、建设部门的同志,在湖北省剧协副主席李家玉的带领下,认真地考察了浙江余杭和多省地市的文化主题公园的建设实况、实景。季国平亦率中国剧协专家组一行考察潜江;湖北省文联、湖北省剧协亦近水楼台,多次受邀或主动前往潜江,帮助出谋划策。
……
2010年7月1日,中国剧协、湖北省文联、潜江市人民政府三家签署了《备忘录》:中国剧协原则同意在潜江建设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中国戏剧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暨“梅苑”,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设展厅对历届“梅花奖”人物、资料进行展陈……
签字仪式上,市长张桂华与季国平紧紧握手。
它表明:“东方戏都”之雏形——“梅苑”的建设不再是潜江单方面的一种设想,而是中国剧协与潜江的共同目标。
季国平回到北京后,5天内召开了两次中国剧协分党组会议,讨论与潜江的合作事宜,并取得了“一致同意”的意见。
7月16日,中国剧协正式批文:同意与潜江共建设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和“梅花奖”交流中心——“东方戏剧之都”呼之欲出。
张桂华凝重的脸上绽开笑容。
第三幕 福地筑城
中国剧协把“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和“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两块国家级的金字招牌授予潜江,对于潜江来说,既是莫大的荣耀,更是神圣的责任。潜江要不辜负曹禺先生,不辜负中国剧协,就必须要有把潜江这个小地方建成“中国戏剧之都”的大理想,大智慧,大气魄,大手笔——
一、建成国内一流
“我家世居马昌湖,荷花深处是吾庐。翠叶悦目连天碧,红白花开上万株。清风飘香扑身爽,乡人称赞此仙屋。地灵人杰信不虚,才士学子代代出。”这是曹禺先生的堂叔主万足吾写下的诗句,诗中的马昌湖畔正是曹禺的祖居之地。历经时代变迁,在上世纪改天换地的运动中,马昌湖一部分变成了良田,一部分成为棋盘似的鱼塘。鱼塘两千余亩,中间被章华北路隔断为东西两区,东区已在2004年建成了曹禺公园和曹禺纪念馆,占地八百余亩,它兼具城市防洪、市政广场和文化施设三大功能。建成后,潜江举办了第一届曹禺文化周,吸引了国内外不少游客和党政要员。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书记俞正声来此地视察后,给予极高的评价。
如今,潜江将马昌湖整体规划,重新定位。东区的曹禺公园和曹禺纪念馆以展示曹禺的戏剧艺术成就为主,西区梅苑以展示中国戏剧文化为主,进行戏剧创作和演出,发展戏剧、动漫、影视等相关定名为曹禺文化产业园,规划占地4500亩,分三期进行建设,成为打造“中国戏剧之都”的核心区域。
潜江打造“戏剧之都”宏大思路逐渐清晰,未来的潜江将是——
湖北文化旅游的目的地;
戏剧艺术体验的大观乐园;
全国戏剧文化的活动基地;
世界戏剧文化的交流中心。
要实现上述思路,首先要建设一系列的戏剧文化设施。虽然此前潜江已建成了曹禺著作陈列馆、曹禺戏楼、曹禺纪念馆、曹禺公园等设施,但这些远远不够。潜江开始谋划在“梅苑”复建展现曹禺家庭背景和文脉渊源的“曹禺祖居”,展现明清时期潜江风貌的“梅苑古街”,能满足大型戏剧、歌舞演出和梅花奖评奖颁奖的曹禺大剧院,能满足当代戏剧文化展览、戏剧表演培训和戏剧艺术交流的“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能满足剧本创作培训、剧本演示研讨的“曹禺剧本奖创作基地”。
思路和方案甫定,恰逢湖北省常务副省长李宪生来潜江调研,来到马昌湖畔,听了市委书记朱汉桥和市长张桂华的汇报后十分高兴,说:“我这次走了几个地方,终于在潜江找到了兴奋点!”并表示省里将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支持,要求潜江将上述项目建成国内一流。
带着“建成国内一流”的任务,市长张桂华带领相关部门再次赴京拜访了中国剧协、北京人艺和保利集团。身为潜江人的保利集团总经理张振高,听说家乡要建国内一流的大剧院,立即召来剧院管理公司的专家,同时还邀请了国家大剧院和北京人艺的专家,召开了一个研讨会,对剧院规划设计和建设安装等提出了一系列建议。张振高还承诺:曹禺大剧院建成后,我们保利来运营管理。保利集团旗下的剧院管理公司目前已在全国各大城市拥有19家院线,是国内发展文化产业最成功的大型央企,有了保利的支持,潜江底气更足了。
张桂华紧紧握住了张振高的手。
二、马昌湖畔添胜景
规划中的“梅苑”地处潜江城北,其现状是园林办事处、竹根滩镇、泽口开发区农户承包的鱼池和藕塘。潜江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梅苑”建设指挥部,由分管城建的副市长任指挥长,并要求指挥部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腾出土地856亩,拆迁房屋89户,难度可想而知。市长张桂华亲自主持召开拆迁包保单位主要领导的“包保交办会”,一个一个结硬账。好不容易完成了拆迁腾地,施工期间老天又不作美,春夏两季雨期特别长,雨量特别大,超出正常年景的三成。指挥部与老天爷打游击,雨停既出,排水清淤,组织施工。
在施工过程中,指挥部按照“国家一流”的标准,严把质量关。一天,指挥长郑家荣带着副指挥长赵国义、工程师吴启松等在南大门广场巡查时,用随手携带的钢卷尺一量,发现铺砖垫层少了三厘米,当即要求项目施工方捣毁施工段面,重新施工,并立即召集所有施工队伍,召开了一个质量管理现场办公会。
2010年9月,梅苑一期工程全部竣工。整个梅苑一期工程恢弘大气,但还需要注入文化的内涵。潜江再次请来了省文联的领导、专家,经过精心策划和运作,一个具有浓郁徽派风格和丰富文化内涵的建筑群呈现在世人面前——
放眼望去,只见粉墙黛瓦,参差错落;石桥亭榭,布局精巧;湖光潋滟,树木葱茏,好一幅江南水乡美景!
从殷台路进入梅苑南区,宽阔的硬铺砖广场上,矗立着高大的石雕牌楼,上书“梅苑”二字,石牌楼两侧是一条徽派建筑的仿古街,径直前行,有三座拱桥将曹禺祖居与广场连接,这三座拱桥以曹禺的三个戏剧人物的名字分别命名为“繁漪卧波”、“白露遗珠”和“碧荷鎏金”。曹禺祖居坐落在形似梅花的小岛上,祖居匾额由曹禺的女儿、剧作家万方题写,大门楹联“万家文脉源千秋胜地,三部人生剧一代宗师”由著名书法家题写。小岛东侧和北侧分别有一座拱桥与梅苑东区和北区相连,这两座桥分别名为“雨虹”和“云晴”,含有“雷雨过后见彩虹”和“破云见日万里晴”之意,暗合曹禺的名剧《雷雨》和《日出》。东区与曹禺公园隔路相望,进入东大门,一块巨型卧石映入眼帘,正面是中国文联领导题写的“梅苑”二字,背面镌刻着著名作家熊召政的《梅苑赋》,熊召政用他的生花妙笔,将梅苑的文化内涵诠释得淋漓尽致——
曹禺故里,鄂之明珠。定策文化兴市,尽收玉屑;纪念戏剧大师,倡修梅苑。园林城中欲造戏都,岂无佳话?马昌湖畔再添胜景,安能不赞?
夫荆楚大地,人文荟萃;江汉平原,风雅常凝。古之《离骚》,诗歌始祖;今之《雷雨》,话剧开山。千载相接,艺术声气长求;累代延续,文人相濡以沫。阅尽三千珠履,留得一片冰心。人生如戏,剪却万丈红尘;戏如人生,胸蕴八方风雨。称大师者,必是大儒;称巨匠者,先有巨著。曹禺倡设梅花奖,薪传万家灯火;潜江造此香雪海,尽纳千种风流。
几十种名剧,几十重魅力,处处神采飞扬;数千本梅萼,数百名剧星,个个风华绝代。访艺之俦,赏梅之韻,何人得亲炙之幸?望水之湄,步廊之曲,但思念澡雪精神。教化人间,但愿乐棚依旧;讴歌盛世,恨不能粉墨登场。把盏东亭,待月西厢。正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戏剧大观园也。
梅苑一期落成后,潜江于2010年10月举办第二届文化周,迎来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政协孙家正,他为“曹禺大剧院”题写了匾牌,并和其他来宾一起,挥锹为“曹禺大剧院”奠基。
曹禺大剧院位于梅苑西区,曹禺文化周刚刚结束,潜江又拉开了梅苑二期工程——曹禺大剧院、梅花奖艺术交流中心和曹禺剧本奖的建设序幕。为了建成“全国一流”,潜江面向全国进行设计方案招标,最终中南建筑设计院的方案胜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设计效果图,是一座有着浓郁中国元素的一主两辅的连体建筑——金色的琉璃瓦屋顶,鲜艳的中国红横梁,石级圆柱,斗拱翘檐,既有艺术殿堂的恢弘气派,又与曹禺祖居风格一脉相承。
在建设工地,挖掘机正在紧张地施工,隆隆的轰鸣声仿佛一阵阵春雷。虽然还是严冬,张桂华望着这热气腾腾的场面,仿佛看到一朵朵梅花正含笑绽放,一片香雪海中,一座雄伟壮观、金碧辉煌的戏剧之城正拔地而起……
三、“我们有家了”
梅苑一期落成后,迎来的第一批客人就是曹禺的亲属。
曹禺堂妹万家仁,率领在外地的万氏家族四十多位宗亲来了。他们中间不少人长期客居台湾和海外,他们的祖居早在日本侵略时被一把大火化为灰烬。这些耄耋老人,少小离家,乡音未改。回到家乡,看到潜江市政府重新修复了他们的祖居,个个感激涕零,百感交集。白发苍苍的万家仁老人动情地说:我们从全国各地回到潜江的万家亲人,大多从未回过家乡。站在祖居前,我们这些游子有了“家”的美好感觉!
曹禺的外孙苏蓬来了。这位二十多岁的小伙子继承了他姥爷和妈妈的衣钵,从事戏剧导演工作,他准备携话剧处女作《有一种毒药》参加第二届曹禺文化周。他在2010年9月第一次踏上潜江的土地。对这片他经常在姥爷和妈妈的讲述中听说的故土,充满了虔诚,也充满了好奇。他拜谒了姥爷的陵园,观看了潜江的花鼓戏,当他走进复建的曹禺祖居时,喃喃自语道:我回来了。他徜徉在故居的园子里,瞻仰着先祖的雕像,抚摸着姥爷曾经用过的遗物,这个继承了万家文脉的子孙,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他被潜江人如此用心的打造所深深的感动,他激动的转过身,向陪同他的潜江市领导深深鞠躬。
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的演员们来了。他们说:这里是曹禺先生的故居,就是我们戏剧工作者的朝圣之地!他们在曹禺祖居周围遍植梅树,一时间梅苑里欢声笑语,俏丽的身影与棵棵梅树相映成景。潜江还将每棵梅树下刻上植梅者的名字,让自然之梅与人文之梅相互映衬。
第四幕 潮涌潜江
在打造“中国戏剧之都”的号角声中,潜江正在悄悄地实现城市转型。在许多地方还在一味地追求GDP增长的时候,潜江已经把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放在突出位置,掀起了一浪高过一浪的文化大潮。
一、办节会,为“戏剧之都”造势
2014年9月28日,第三届曹禺文化周落下帷幕。自2004年以来,潜江已连续举办了三届曹禺文化周。曹禺文化周被人民网等主流媒体评为“最具魅力文化节会”。从1984年1月与曹禺先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三十年来,潜江虽然经历了撤县建市、从县级市升格为省直管市,党委、政府虽然换了七届,但他们一届又一届地接力打造曹禺文化品牌,使曹禺文化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这种文化的高度自觉和高度自信,在全国实属少见。
三届曹禺文化周,一届比一届规模大,一届比一届水平高,一届比一届有创意。
2004年,恰逢《雷雨》发表70周年,潜江人抓住这个机会,举办了第一届曹禺文化周,聪明的潜江人抓住曹禺写于1989年的一份家书“我是潜江人”做足文章,开幕式晚会的主题就是“我是潜江人”。并且争取到中国文联和湖北省政府主办,中国剧协、北京人艺,湖北省文化厅、湖北省文联与潜江联合承办。这届文化周,潜江在全国成功树立了“曹禺故里”的城市形象。
2010年,正值曹禺先生百年诞辰,潜江举办了第二届曹禺文化周。在这届文化周上,潜江与中国剧协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借助中国剧协授予的两块国家级招牌和已经建成的戏剧文化设施,潜江响亮地喊出了“建设中国戏剧之都”口号。并在这一届确定,今后每四年举办一次曹禺文化周。
时间很快就到了2014年。这一年,正是既定的曹禺文化周举办年,又恰逢曹禺先生的惊世之作《雷雨》发表八十周年。这一年,中央出台了《八项规定》,很多地方都取消了既定的节会。潜江的曹禺文化周还办不办呢?已升任市委书记的张桂华和市长黄剑雄商量后,决定召开常委会讨论。在会上,常委们讨论十分热烈,争论也十分激烈。最后形成一致共识:一方面要认真执行中央的八项规定,节俭办节会;另一方面要坚定推进“戏剧之都”的建设,在新常态下把曹禺文化周办出新水平。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洪思带着书记、市长的嘱托,带领专班五上北京,争取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北京人艺和曹禺亲属的支持,形成了一个既热烈又节俭的方案,最后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周——
开幕式,摈弃往届商业演出模式,由中国文联文艺志愿者演出团以“送欢乐下基层”的形式赴潜江演出,并将第二十一届曹禺剧本奖的颁奖典礼穿插其中。
不同剧种的《雷雨》演出。陕西京剧院表演的京剧《雷雨》,安徽黄梅戏剧团表演的黄梅戏《雷雨》,中外的学生表演的芭蕾舞《雷雨》,用不同的形式和手法诠释《雷雨》的人文精神和悲剧魅力。
曹禺后人的作品展演。曹禺的女儿万方编剧、外孙苏蓬执导的话剧《报警者》,进一步弘扬了曹禺的戏剧艺术。
曹禺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曹禺研究学者、曹禺剧目编导演等齐聚潜江。这次研讨会上,最引人注目的是曹禺先生和李玉茹的女儿李如茹、女婿蒋维国夫妇,这对就职于英国利兹大学的学者,长期在海外从事曹禺戏剧的宣传推广工作,带来了国外曹禺研究的最新成果。
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非遗展示展演、书法美术展览、广场文艺表演,真正体现了“文化的盛会,百姓的舞台”这一办节理念。
二、锻精品,为戏剧之都奠基
潜江市是江汉平原有名的“戏窝子”,花鼓戏是老百姓的最爱,老百姓看戏、迷戏、演戏,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和民间习俗。
1953年,潜江花鼓戏剧团应运而生。只要有剧院的演出,老百姓总是趋之若鹜。潜江历届党委、政府为民办实事,不断加大对花鼓戏剧团的投入,为出作品、出人才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六七十年代,样板戏十分盛行,剧团四处招兵买马。这个时期招进来的胡新中、李春华,后来成了台柱子,无论是现代样板戏,还是传统古装戏,他们都能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看胡新中、李春华演戏,是戏迷们最大的享受。1984年,正是胡新中、李春华主演的《家庭公案》进京汇演,才搭起了曹禺与故乡的桥梁。后来他们主演的传统古装戏《站花墙》在江汉平原风靡一时,最终他们凭借根据曹禺的《原野》改编的现代戏《原野情仇》,双双摘取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名角、名剧的不断涌现,奠定了潜江作为荆州花鼓戏代表城市的地位,潜江花鼓戏剧团也升格为湖北省实验花鼓戏剧院。
上世纪九十年代,花鼓戏在潜江已经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潜江市委、市政府居安思危,他们为了避免人才队伍的青黄不接,在2000年,与省艺校和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开办了一个花鼓戏本科班。四年后,这批学员学成毕业,经过短期的磨练,很快成为潜江花鼓戏剧团的新生力量。特别是大型现代戏《生命童话》的排演,让答沙、丁明安、付潜芬、谢婷婷等脱颖而出,在全国九艺届获得了五项大奖。此后在全省首届戏曲艺术节上,由这批青年演员担纲主演的传统戏《五女拜寿》,又斩获了七项大奖。
在潜江,不仅专业剧团队伍强大,而且业余队伍的水平也相当了得。2013年,潜江举办首届“戏迷潜江”电视大奖赛,不仅潜江本土戏迷踊跃参赛,就连周边仙桃、天门、洪湖、监利、沙洋、荆门等地戏迷也闻讯赶来打擂。一时间,潜江掀起了一股花鼓戏的狂潮,戏迷们大呼过瘾。
总决赛那天,市委书记张桂华亲自给冠军颁奖。
三、站高位,为戏剧之都领航
在打造“中国戏剧之都”的进程中,潜江分别与中国剧协、北京人艺和上海戏剧学院结成了战略合作关系,有了这些国家级的高端平台,潜江打造“戏剧之都”就有了前进的航标灯。
曹禺先生是北京人艺的首任院长,也是终身名誉院长,北京人艺是曹禺剧目最权威的演绎者,他们也把潜江视为“老家”。潜江人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北京人艺的表演,这是其他许多城市不敢奢望的事情。每一届的曹禺文化周,北京人艺总是来唱主角,他们表演的话剧《雷雨》、《日出》,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文艺市场的时候,他们始终高擎话剧艺术的大旗。他们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戏比天大”的艺术追求,正是“戏剧之都”的艺术方向。
上海戏剧学院站在戏剧学术理论的前沿,长期指导潜江的曹禺研究会工作和《曹禺研究》刊物的主办,使《曹禺研究》成为全国乃至国际上研究曹禺的权威刊物。潜江还与上海戏剧学院共同开办戏剧人才培训班,为潜江培养戏剧教育师资和戏剧表演人才。这些“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戏剧人才,正是“戏剧之都”的不竭源泉。
中国剧协自2010年与潜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来,每年都与潜江合办一至两项全国性的戏剧文化活动。
2010年秋季,中国剧协“梅花奖”艺术团走进曹禺故里,为第二届曹禺文化周闭幕式暨十九届曹禺剧本奖颁奖晚会演出,尚长荣、裴艳玲、濮存昕、张凯丽等一批名角登台献艺,星光璀璨,为潜江人民奉献了一场戏剧艺术盛宴。
2011年夏,中青年编剧班在潜江如期举行,这些已经小有名气的编剧,带着自己的剧本,从全国各地赶到潜江,聆听专家的教诲,打磨自己的作品,整个培训班就像一家“剧本医院”,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剧本“新生儿”,曹禺故里成了好剧本诞生地。20多名中青年剧作者现在有10多位已成为全国戏剧编剧界的大腕级人物,他们的剧本成为各大院团的“抢手货”。大概只有在曹禺故里,沾染了大师的灵气,他们才会文思泉涌,佳作迭出吧!
2012年秋,梅花奖演员读书班在潜江开班。40多名新晋“梅花奖”沐浴了曹禺故里的阳光,汲取了大师的艺术营养,艺术上更“开窍”了。毕业作品汇报演出,他们集体向大师致敬。他们深知“没有好剧本就没有好演员”的艺术真谛。
2013年,全国小戏小品选拔赛在潜江举行。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30多个院团齐聚潜江,登台打擂。台上表演精彩纷呈,台下观众掌声雷动。潜江群艺馆在自家门口也不甘示弱,方言喜剧小品《抢婆婆》获得满堂彩。
2014年9月,湖北省在潜江召开了剧本创作座谈会。来自中国剧协和湖北省的编剧和戏剧理论家,针对当前“剧本荒”现象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如何多出好剧本,是潜江打造“戏剧之都”的新命题。
2015年7月16日,张桂华、黄剑雄、陈洪思等一行再赴北京,两天时间里,他们分别拜访了中国文联、中国剧协、中国影协、中国视协、北京人艺和保利集团,他们正在酝酿筹划把潜江建成“好剧本”的诞生地,建成全国剧本交流和交易中心。这是一件推动戏剧创作繁荣的大事,更是一件没有成功经验可资借鉴的难事。
“再难也要干下去……”市长黄剑雄做了一个果敢决绝的姿势。他深知,这是曹禺故里的历史责任。他仿佛看到,潜江新一轮的文化浪潮正滚滚而来。
结语 云梦之歌
云梦泽,自古就是一个云飞梦绕、如诗如画的浩瀚疆域。据考,长江以南为云泽,白云悠悠;长江以北为梦泽,梦幻瑰丽。潜江,这个位于长江中游北岸的现代化园林城市,在唱响中国梦的伟大时代,她以打造“中国戏剧之都”最亮丽的舞台,并以“中国戏剧”的独特唱法,引吭高歌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潜江,正以华贵的“旦角”姿势,以梦幻般的迷人色彩,放飞之如天籁般的歌声,昂首挺进在华夏大地文化建设的前列……
责任编辑/廖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