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会计高等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研究*
2015-11-1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王秀芬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王秀芬
一、引言
随着1999年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历史性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2013年的34.5%,增长了24.7个百分点,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十几年扩招对会计高等教育的直接影响是学生规模和开设会计专业的学校数量大幅提高,而部分学校在教育理念、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问题,使培养的会计学生无法及时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难以满足经济环境变化和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出现会计人才结构性失衡,既影响会计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又可能会导致部分学校面临生存危机。截止到2013年7月,河南省共有134所高等学校,其中:普通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51所、高职高专院校(含独立学院)83所;开设会计类相关专业的普通本科学校有44所、高职高专院校58所,分别占同类型高校的86.3%和69.9%。这些高校的会计人才培养,能否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会计实务界和教育界都十分关心的话题。因此,本文以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为研究对象,主要通过调查问卷方式分析其会计高等教育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发展思路,期望在加快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中为提供高素质的会计人才做出教育界应有的贡献。
二、河南省会计高等教育现状分析
(一)招生情况 截止2013年9月,河南省共有102所高校招收会计类各专业及专业方向的学生,招收的学生类别多样化,包括普通本科、专升本、专科和国际合作项目(见表1、表2),且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其中:44所普通本科高校(含13所民办学校和独立学院)招收在校本科生人数为54081人,专科生人数为12899人,另有58所高职高专院校招收学生51646人。全省近4年共招收普通高等教育会计类相关专业学生118626人,占全省招生总人数2249921人的5.3%;会计类相关专业的专科生占该类学生的比例为54.4%。
从普通本科学校招生情况而言,民办学校及独立学院(以下统称“民办”)是主力军,13所院校近4年普通本科招生人数达到17738人,超过31所公办学校(不考虑公办学校大类招生的情况)招收本科生14257人的24.4%(见表3)。此外,还有22所普通本科学校招收会计类专业专升本学生12309人(见表1)。
表1 2010-2013年河南省普通本科高校会计学科招生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表2 2010-2013年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学科招生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表3 2010-2013年河南省本科院校会计学普通本科招生情况统计表 单位:人
(二)开设专业情况 从普通本科高校设置专业来看,绝大多数学校开设了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仅有3所学校开设审计学专业,1所学校开设了资产评估专业,另有15所学校开设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见表4)。在开设国际合作项目的学校中,有3所学校开设了本科国际学术互认课程,5所学校开展了其他本科合作项目。其中,公办学校比例为76.9%,具有绝对优势,且本科合作项目多来自于公办学校,说明在国际化合作中,民办学校的实力尚显不足。
表4 2010-2013年河南省本科院校招收会计类专业情况统计表 单位:所
而高职高专院校会计学科相关专业设置较为复杂,除了较多学校设置最为常见的会计电算化(占79.3%)、会计(占34.5%)和财务管理(占25.9%)之外,还有个别学校开设了会计与审计(审计实务)、资产评估与管理、财务信息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并先后有8所学校开设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但2013年招收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学生的学校大幅下降(见表5)。
表5 2010-2013年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招收会计类专业情况统计表 单位:所
(三)开办学校类别情况 目前,我省开办会计类相关专业的学校类别多样化,普通本科学校中不仅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办会计专业,师范院校、工科院校、农林院校等都设置了该类专业;而专科专业开设学校情况更为复杂,除财税、经贸、工业职业技术类学校外,如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长垣烹饪职业技等也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专业。限于篇幅,本文仅以普通本科学校为例(见表6)。
表6 河南省本科院校开设会计类专业学校类别统计表 单位:所
由表6可知,我省本科院校开设会计类相关专业的学校以理工类和师范类最多,占样本的63.6%;而财经类和综合类学校各占样本的15.9%,没有在办学中充分发挥财经类高校和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作用。
(四)师资队伍情况 本文根据调研结果,分别按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进行对比统计。其中,本科院校又分为财经(A、B、C)、综合类(D、E、F、G)和理工(H、I、J、K)、师范类(L、M、N)。由于部分学校的信息不够完整、透明,为此,本文仅列示了有代表性的21所学校进行分析。表7、表8和表9分别列示了河南省部分高校在校生与教师数量的比例,表10列示了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样本院校师资队伍的平均职称和学历结构情况。
表7 河南省部分财经、综合类本科院校在校生与教师数量统计表
表8 河南省部分理工、师范类本科院校在校生与教师数量统计表
由统计结果可知,绝大多数学校的生师比过高,远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18:1的标准,仅I学校符合规定,个别综合类大学、民办学校、理工类和师范类大学(如E、F、J、K、M)及高职高专院校师资缺口很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从教师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来看,不同类型学校差异很大,样本中列示的本科院校优于高职高专院校,公办高校优于民办院校。如表10所示,高级职称所占比例,本科院校平均值为45.57%(其中:2所民办院校C和F为33.1%),高职高职院校为37.4%;博士所占比例,本科院校的平均值分别为13.85%(其中:2所民办院校C和F仅为0.8%)),高职高职院校为2.6%。而在上述2项指标中,财经、综合类的A、B、E三所本科学校分别为61.7%、56.9%、61.9%和25%、32.8%、52.4%,远高于同类型学校的平均值。
表9 河南省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与教师数量统计表
表10 河南省样本高校教师结构一览表
三、河南省会计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专业设置比较混乱,办学层次复杂 通过查阅河南省2010-2013年分专业招生计划可知,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收的学生层次多样,部分本科学校既开设会计类本科专业,又开设相关专科专业。本科学校开设的本科专业有规范的会计学、审计学、财务管理、资产评估等,也有在会计学专业下开设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审计向、电算化、财务、涉外会计等方向,在财务管理专业下开设投资理财、税务筹划方向,更有学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下开设会计方向;开设的专科专业多为会计、会计电算化、会计与审计、财务管理等,导致同一所学校本、专科层次均有相同或类似专业,交叉重复,比较混乱。而高职高专学校开设的会计类相关专业更为复杂(见表5),既有会计电算化、会计、财务管理等界定比较清晰的专业,又有会计与审计(审计实务)、资产评估与管理、财务信息管理、投资与理财等专业,专业区分度不够。
(二)培养目标定位雷同,方案难显特色 不同学校应有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财经类学校,还是一般普通本科学校、民办学校及高职高专院校,都应结合自身实际确定适合的培养目标。而通过调查发现,河南省多数高校确定的培养目标过于笼统,不同类型高校在培养目标的确定上考虑市场对会计人才的不同需求过少,设定的目标大同小异、千篇一律,仅在措辞上有所差异,本专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没有区别,甚至存在专科培养定位高于本科的阐述。在目前现实情况下,对本科生要求“能够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已不符合发展的要求,而对专科生提出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人才”期望过高,难以实现。
(三)招收学生数量过多,培养质量堪忧 2013年河南省134所普通高等学校中,开设会计类相关专业的学校有102所,占76.1%,超过3/4的高校“办会计”,而不管是否具备办学条件。招生学校2010年有85所,四年间增加了20%。从招生学校类别而言,不仅财经院校、综合性大学办会计类专业,而且师范院校、工科院校、农林院校、武术学校、烹饪学校、汽车学校等都设置了会计类专业;从学校性质而言,不仅公立学校办会计专业,许多民办学校、独立学院也大部分是因会计专业催生出来的;从学校招生数量而言,越是民办学校和高职高专院校,招生人数越多(见表3、表10),类别也越复杂。全省招生人数逐年递增,总人数由2010年22 106人增至2013年35 133人,四年间增加了58.9%。众所周知,会计是政策性和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如果没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实践机会,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势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学校招收大量学生,既不能很好地保证小班理论教学,也很难给学生提供全面实操机会,只能采取大批量“生产”,难以实现对学生高质量培养。
(四)师资队伍建设受阻,发展后劲不足 教师是学校的办学主体,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也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目前,河南省从事普通高校会计类各专业教学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教师职称较低,学历结构也不尽合理,样本学校的高级职称所占比例不足教师总数的一半,本科院校博士仅占教师总数的13.85%,且不同学校师资队伍构成极不均衡,这必然会影响学生培养质量,束缚学校的发展。
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地处中原的河南省高校既无“北上广”的地理位置优势,也无经济发达省份优厚的经济待遇作为后盾,更没有高层次的平台作为支撑(至今全省没有会计博士点),导致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存在难度。而现有教师因连年扩招导致教学工作量巨大,没有时间进行深造、进修和培训,知识老化,观念陈旧,脱离实践。从调查问卷反馈的信息而言,多数被调查者认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参会或外出培训机会很少,知识更新缓慢,研究视野难以拓宽。若不加以改变,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各校的发展后劲,无法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五)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实践教学弱化 目前,我国高校会计专业的课程是按政治理论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主干专业课、选修课五大类设置的,忽视了人文、社会、自然、科技等学科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在课程设置上,样本学校都开设了会计类专业的传统核心专业课,如基础会计学(会计学基础或初级会计)、财务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会计电算化)等,但体现学校特色或为行业服务、区域服务的课程不多,开设的课程同质化现象较为普遍,很少有学校开设“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使得诚信教育在课程体系中存在缺失。另外,课程体系中对人文自然等课程的重视不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理论课程开设较多,实验课程开设较少,不利于会计类专业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现行的课程体系采用提前制定、固定实施的操作方式,使得课程体系不能根据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而进行调整。
(六)国际办学起步较晚,发展进程缓慢 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会计标准体系逐步实现了与国际趋同。在这种背景下,会计教育的发展日益呈现出国际化的倾向。而河南省高校会计的国际化教育起步很晚,国际化的表现仅为教育目标的国际化和办学形式的国际化。目前国际化的教育交流还非常少,多是单向交流,国际化进程有待加快。如仅有3所学校将ACCA、CGA和CIMA等国际资格认证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开始从全球经济化的发展需要角度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有4所学校开展通识课程教育;有12所学校与美国、英国、俄罗斯、爱尔兰等国的高校开展2+2、3+1等模式的国际合作,但仅有4所为本科层次的合作;还有个别申请开办会计类专业时间很短的学校,也跟风开展国际化办学,质量难以保障。高职高专学校开展国际合作在2011年达到8所,主要是开展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合作办学,但至2013年招生学校降为3所,说明高职高专院校的国际化合作需求和生源在减少。
四、河南省会计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
(一)合理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布局 针对过乱的专业设置现状,学校应集中力量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归并内容相近的专业、方向,不能因人设专业,更不能一哄而上开设没有能力办好的所谓“热门”专业(方向)。不能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应将办好有优势、特色的专业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主攻方向,不能全面铺开,应重点突出。如可取消审计实务、资产评估与管理、财务信息管理等专科专业,着力办好各校已有的会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等专业,使各学校专业布局合理,专业发展思路清晰。而教育主管部门在进行专业(方向)审批(或备案)时,应严格程序,认真把关,提高专业准入标准。只有如此,才能提高河南省会计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
(二)建立分层培养目标,满足社会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要求,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因此,各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应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各高校自身的环境、能力和条件,建立分层的培养目标体系。如对于本科学生,应侧重培养其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专科学生,更应侧重培养其实际操作技能。学校必须对二者有明确的区分,不能颠倒培养目标,使培养的学生知识体系混乱,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学校应结合社会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加强对学生管理、组织、分析能力培养,避免将学生培养成“专才”,以避免限制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全面发展。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应提倡“通”、“专”结合,即管理基础知识的“通”和会计理论、技能的“专”。在培养方案设计上,应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不模仿、不照搬,避免人才培养“同质化”。
(三)适时进行发展转型,顺应时代要求 在当前中国已经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后期阶段,每年都是“史上最难就业年”,这倒逼着中国高等教育必须严肃反思并重新确立发展的经济社会根基问题。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也就是一方面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而存在这一结构性矛盾的深层次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对经济社会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响应迟滞。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根据学校属于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的不同类型和承担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的功能,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特别强调的是,对于新建本科学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应适时转型发展,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主,围绕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地方的需求,不能盲目追求“升格”和“提速”,应突出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人才结构。
(四)控制学校招生规模,促进内涵发展 目前,会计学科的学生已基本饱和,未来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为此,教育主管部门在审批学校招生计划时,应严格控制。对于生师比过高的学校,核减招生指标,从源头上予以控制,保证教学质量。各学校应在适当削减招生数量的前提下,搞好专业内涵建设,在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多投入精力,并将工作落到实处,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对于目前已获得的国家级特色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及省级教学团队等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的学校,重点抓好项目建设工作,并在全省范围内交流建设经验,以供其他学校进行参考和借鉴。
(五)健全引进培养机制,改善师资结构 为加快引进和培养高素质、高学历教师的步伐,除学校应积极主动争取外,省教育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加大对具有一定实力学校的投入,为打造高水平师资奠定经济基础。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教师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努力创造条件,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积极支持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学术培训,定期选派青年教师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重点大学进修、访问,力争促使部分优秀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访问,以此不断提高现有师资的整体水平。
(六)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提高人才质量 根据《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的要求,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改革和优化现有课程体系。为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会计人才,应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如下调整:第一,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培养能力的课程,如“经济心理学”、“会计心理学”、“职业道德”、“人文教育”、“计量经济学”等;第二,加大原有的“高等数学”、“管理学”、“西方经济学”、“统计学”“法律”、“经济应用写作”、“系统工程”、“运筹学”等基础课程的课时比重,增加讲授内容的深度;第三,适当增加选修课,如“破产清算会计”、“个体经营业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会计史”等;第四,强化“税务会计”、“财务报表分析”、“金融与保险企业会计”、“会计信息系统”、“英语交际”等课程的教学。此外,还应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搞好实验室建设,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对外交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推进,会计教育必然要融入世界,因此河南省的各相关高校应及时转变观念,采取多种形式加快国际化合作步伐。在合作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先进成果。教育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应为学校的国际合作提供支持,学校领导也应予以重点扶持。目前,各高校应加强对外交流,在寻求项目合作、办学合作的基础上,多选派教师到国外访学,并积极争取吸收海外留学生来校开展双向交流,以此推动国际合作向深度、广度发展。
[1]刘永泽、池国华:《中国会计教育改革30年评价:成就、问题与对策》,《会计研究》2008年第8期。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3]胡志勇:《论我国会计人才教育培养模式改革》,《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年第10期。
[4]田冠军、张亚连:《会计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财会通讯》(综合·下)2011年第4期。
[5]杜玉波:《高等教育要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教育报》2014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