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2015-11-11张玲玲

少年体育训练 2015年10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状况

张玲玲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及优化策略研究
——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

张玲玲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近年来,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之一。在归纳总结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中国人民大学为研究对象,从体育教学、体育场地与设施、体育文化、个人运动生活习惯等4个方面出发,了解高校在体育工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促进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概述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大学生身体健康的直接体现,为了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进提供依据,有必要明确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结合调研情况和已有的相关研究,可以归纳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4个方面。(1)体育教学水平。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其体育教学的设置与安排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发展水平。体育教学包括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师资力量的配备等内容。(2)体育场地与设施。体育场地与设施作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场所,也是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场地和设施的对大学生体质健康发生影响的维度主要包括体育场地的配置、体育配套设施的建设、体育场地的服务与管理等。(3)高校体育文化。体育文化直接反映出高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它直接体现在高校的人才培养理念当中,在潜移默化中也会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高校的体育文化有诸多表现形式,如人才培养理念、体育社团建设和高水平代表队建设等。(4)个人运动生活习惯。高校大学生的个体锻炼习惯与自身的体质健康水平息息相关。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及娱乐活动项目的增加,高校大学生投入体育锻炼的时间愈来愈少。除此之外,大学生的饮食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也从多方面影响着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综上所述,高校的体育教学、体育场地与设施、体育文化及大学生个人运动生活习惯等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产生影响。

2 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分析

在明确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后,本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为调查对象,问卷调查人数达到4327人次,接近于中国人民大学本科生全体人数,同时还对校内体育工作相关者进行了细致的访谈,系统全面地描述了中国人民大学在体育教学、体育场地与设施、体育文化以及大学生个人运动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主要情况,为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进提供了可参考性的依据。

2.1体育教学

高校不仅承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任务,还需要开设相应的体育类课程,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创造足够的条件,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体育教学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设计、师资力量的配备等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课程体系较为完备。其中,“一拳一泳”(太极拳和游泳)是全校本科生的体育必修课;体育专项课主要针对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及二年级学生,包括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田径、羽毛球、游泳等课程。此外,体育课程改革逐渐完善,学校近年来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注重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内容。每节体育课都保证了一定的运动强度,注重学生心肺功能的提高。但是,据调查显示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体育课程安排时间不够合理,52.48%的学生认为上课时间和体育锻炼相冲突,需在上课时间、场馆开放时间、学生体育锻炼时间之间进行沟通协调。虽然已经为大三和大四2个年级开设了体育选修课,但并没有针对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不利于研究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改善与提高。

2.2体育场地与设施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对体育场地进行了全面的修缮改造工作,如改造室外场地灯光、延长学生运动使用时间、增加学生活动面积等,为学校的体育教学、运动队训练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等创造了良好的环境。目前,学校现有运动场地总面积达到5.16万平米,其中室外场地包括田径场、篮球场、排球场、网球场以及体育之家等,共计4万平米。室内场地包括世纪馆、游泳馆和拳道馆等,共计1.16万平米。本科生人均面积达到4.25m2,高于教育部规定的生均场地3m2的要求。

虽然中国人民大学近年来在体育场地建设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供了较大便利,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学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加以重视和改进。一是体育场地数量和规模条件有限,56.90%的学生会由于担心没有空余场地而放弃锻炼的念头。对于热爱体育锻炼的学生而言,则更偏向于选择对场地要求比较低的运动项目,其结果是锻炼多样性略显不足。二是体育场地管理服务不切人意。体育场地收费较高。在对收费标准的调查中显示,十分满意和较为满意的学生占比分别为10.64%和23.94%,30.51%的学生认为一般,但有19.27%的学生不太满意和15.62%的学生不满意。三是开放时间有待进一步优化。学生对学校场馆开放时间基本满意,其中十分满意和较为满意的占比各自为12.83%和36.12%,共计48.95%,仅接近一半。四是体育配套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改进。在健身环境满意度、体育器材的满意度、场地配套设施、安全措施等方面,十分满意和较为满意的水平合计均接近50%,而30%左右学生感觉一般,20%左右学生不太满意或不满意。

2.3体育文化

大学体育文化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通过学校的人才培养理念、运动哲学和体育口号、体育社团建设等因素予以体现。在当今社会,互联网重构了传播形态和舆论生态,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变成了“刷屏族”和“键盘侠”,这对于形成思想坚定、体魄强健和人格完善的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不利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积极推进学生体育社团的全面发展,先后成立了武术协会、乒乓球协会、剑道社、墨尘棋牌交流协会、台球协会等学生社团组织,为大学生培养自身的体育锻炼爱好,提高体育锻炼参与度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此外,中国人民大学还十分重视高水平代表队工作,目前包括男女篮、男排、男女足、网球在内的8支高水平体育代表队。多年来,学校的高水平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在很多赛事上争冠夺魁,对于带动校园体育锻炼氛围,提高大学生的体育锻炼热情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现阶段还存在学生各类体育赛事的参与率比较低,体育类社团发展有待进一步完善,高水平体育代表队的引领作用发挥仍然有限等问题。

2.4个人运动生活习惯

个人运动生活习惯也是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当前高校大学生的个人生活习惯存在诸多问题,如饮食结构不合理、不吃早餐、盲目减肥、缺乏营养卫生知识等,导致大学生营养结构失衡。而且由于信息技术时代的来临及娱乐活动的多样性发展,不少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忽视了体育锻炼。调查显示,从运动频率来看,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主要运动频率集中在每周1~2次,其占比为58.35%;每周3~5次的占比也仅为22.74%。由此可见,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在体育锻炼的时间投入过少。从运动项目来看,慢跑、羽毛球和游泳是学生最喜爱的3项运动,分别占比为60.19%、33.3%和32.97%。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不足,不利于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改善。

3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优化对策

3.1树立正确的教育发展理念,加强对体育工作的重视

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重要工作。当前,我国高校仍然存在偏重科学素养忽视体育锻炼的误区。对于高校而言,需要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给予足够的关注。在办校理念上,需要平衡文化发展与体质健康的关系,不仅关注学生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还要关注体质健康的协调平衡发展。在体育资源的投入上,要加大体育方面的投入力度,了解学生的体育场地需求,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为体育场地建设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同时,还有必要成立一个专门的体质监测中心,以校领导为主任,以体育部、教务处、学生处为主责单位,宣传部、校医院、信息技术中心、财务处和各院系积极参与,力求将高校的体质监测工作纳入规范化的轨道。

3.2完善体育教学的课程设置,保障学生的基本体育锻炼活动

据调查显示,当前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上课时间与体育锻炼时间相冲突。因此,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安排时,需要处理和协调好文化素质课程与体育课程之间的关系,保障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基本时间。同时,在体育课程设置的类别方面,一方面既要考虑课程设计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力求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现实需求,在比较受欢迎的体育项目中增加课程数量,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此外,高校还应针对本科生制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对体育教学大纲进行适时的更新与调整,同时还应考虑为研究生开设相应的体育锻炼课程,以提高学校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

3.3优化体育场地资源配置,提高体育场地经营管理水平

当前,高校的体育场地数量不足,体育场地管理不够到位,体育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为此,高校需要进一步优化体育场地的资源配置,促进体育场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一方面,在体育场地的建设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场地需求,对于学生们乐于参与的体育项目活动在场地建设方面给与足够的支持。同时为应对深入人心;二是充分发挥高校高水平代表队的引领作用,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三是要积极开展体育社团建设,结合高校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相关社团平台的搭建丰富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渠道。

3.5培养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良好的个人习惯

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好坏与大学生的运动生活习惯密不可分。为改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必要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一方面,要加大对健康生活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生活知识和技能,明确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要督促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生活习惯,了解饮食不当、经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健康的不良影响;此外,还要树立学生终身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转变学生的体质健康价值理念,进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的情况,有必要加大室内场馆的建设规模,最大化地减少天气因素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消极影响。在体育场地的开放时间方面,针对在校学生可加大免费时间的开放程度,同时,针对校外人员采取有偿服务形式,以提高校内师生对体育场地和设施的资源利用率。在体育场地的服务管理方面,要加强对体育场地管理人员的培训与教育,进一步提高体育场地的服务管理水平,在体育场地配套设施、体育安全保障等方面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在体育场地的宣传方面,可以采用纸媒、互联网等诸多渠道和方式对学校的体育设施情况进行全面系统的宣传,以加深学生对体育场地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高校还应提高体育场地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如建立体育场馆预订系统,为广大学生了解体育场地的使用情况以及开展场地的预定工作提供便利。

3.4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既是对学校人才培养发展理念的客观反映,也会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提高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具有重要作用。要创新体育健康理念,传播体育文化,形成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明确高校的运动哲学和体育口号,把体育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让高校的体育校园文化建设

[ 1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EB/OL ]. h t t p://w w w.m o e.e d u.c n/ 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 moe_1778/200710/27692.html.

[ 2 ]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的通知[ EB/OL ].http:// 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3273/201407/171180. html.

[ 3 ] 教育部发布3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与健康“大数据”[ EB/OL ].http:// www.jyb.cn/china/gnxw/201407/ t20140729_592098.html.

2015-08-19

中国人民大学2015年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我校学生对体育工作满意度的实证研究》(编号:15XNE 018)的阶段性成果。

张玲玲。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中国人民大学健康状况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
我国高校体育场地对外开放问题和对策
2020年《体育教学》“场地器材”栏目选题
福建省高等职业院校体育场地建设现状研究
Rethinking Eugene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A Brief Analysis of“Green Eyes”in An Encounter
体育场地投资结构、运营模式的特征及影响因素
中国人民大学吴玉章奖学金图解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