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班不破,义务教育公平何在?
2015-11-09王瑶
王瑶
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但法律实施近10年,初中阶段重点班非重点班划分却从未停止。记者对不同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家长、老师和学生共18人进行了采访,他们都表示,目前,初中阶段从县到省市,100%都分了重点校、重点班。另据了解,小学也有分重点班情况存在,但为数不多。(9月23日《检察日报》)
当前的现实教育环境下,尽管前有《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后又有教育部实施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要求做到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然而,现实却朝着相反方向发展。义务教育阶段既分了重点校和非重点校,同样也分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
相比之下,初中学校重点校和重点班问题十分突出,小学阶段的分班却并未引起民众过多争议,原因何在?在各种“减负令”和均衡教育的政策促进下,小学阶段相对而言比较淡化分数。初中阶段便不一样,继高考、中考之后,“小升初”考试也成为所有家长不得不面对的一道槛。民办校的小升初面试,即使花样百出也难逃以成绩定班级的魔咒;公办校虽然不允许小升初考试,但学校也会变着法子掌握到学生成绩,并以此对学生进行分班。“重点班”“普通班”的命名或许太刺眼,于是“实验班”“火箭班”“竞赛班”等等名目繁多的班级便会出现。这些班级是否真是在搞教学改革或是竞赛实验不得而知,但这些班级学生成绩普遍较好却是事实。
由此可见,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班始终难以破除,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常盛未衰。家长在乎孩子是否能读名校,学校在乎学生是否能出好成绩,如要满足各方需求,最直接、最简洁的方式便是置相关法律法规于不顾,依照最传统的应试培养模式,集中优生进行培养。表面上看似乎是“因材施教”的分层教学模式,但实际上,义务教育阶段的分班忽视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学生身心及能力水平还处于发展阶段。分出重点班后,重点班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势必会超过平行班的学生。然而,这一举措却阻碍了重点班以外学生的发展。更何况,在素质教育旗帜高举的当下,依然以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唯一方式,实在是教育的大不幸。
除了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外,家长一方的因素也不可忽视。甚至从某种角度而言,学校进行分班也是出于对家长的妥协。在人人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当前,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有过之无不及,时时刻刻都在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作比较。上名校、读好班,这本身就是家长值得炫耀的资本之一。正因如此,分班成了家长接受并支持的现实,读好班则成了家长引以为傲的资本。
因而,破除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班,既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评价方式和招考方式,还应大力促进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只有给全社会存在的“教育热”降降温,义务教育才能离均衡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