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绑架』的教育
2015-11-09孙志毅
孙志毅
刑法学意义上的绑架,照理说都是“被绑架”,没有主动要求嫌疑人绑架自个儿的,除非脑子进水,除非是为了演苦肉计,“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其他意义上的“绑架”可未必如此了——“被绑架”是常见的事,譬如,被“爱国主义”绑架,就会盲目地、歇斯底里地喊“抵制日货”,就会出现砸日系车乃至砸车主脑袋的疯狂举动,你不砸,就被诅咒为“汉奸”之类;被“慈善”绑架,就会逼迫别人无条件的捐款,不捐或少捐,便是为富不仁,便是冷漠无情,便是……
今天的教育,也逃不出“被绑架”的命运。譬如,被分数、升学率绑架,被“人民”绑架,被技术绑架,被“改革”绑架,被“创新”绑架……
被分数、升学率绑架已经“历史悠久”了,近三十年尤甚。“应试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被分数、升学率绑架”, 师生成为一张考卷的奴隶,一种选拔制度的殉葬品。这已无须赘述。
被“人民”绑架,“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也。一个民主共和的国家原本是什么事业都该让人民满意,何止是教育?但这个“满意”是从宏观上而言的,非处处讨好 “人民”中的每个个体,否则就会走向“民粹主义”。因为“人民”是复杂的,诉求是多元的,而教育不同于土豆萝卜那样简单,本身是有科学规律的,是有专业玄妙的,不是谁都可以以“人民”的名义指手画脚。一味地讨好“人民”,教育,就等于被“人民”绑架了。
“创新”固然没错,人类从灵长类脱颖而出,大半就是有几只好奇的猿想先创个“新”,直立起来走走看,发现了先前不曾看到的世界。但不是任何“新”都是好的。正如抬杠的赫尔岑说的:“假如新就好,那么感冒病毒也是好的了。”
“创新”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不能逼人“创新”,更不可“运动式”地创新。
如今,仿佛一夜间跳出一批教育的“专家”,扯起“杏黄旗”招摇过市。他们“创”不出新方法、新思想,就绞尽脑汁地创“新名词”——“预习”改叫“前置性学习”了;“教师”改为“大同学”了;原本说了几十年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改称“程序性知识”了;“全面发展”本来是素质教育的要义之一,有人觉得不新颖、不解恨,改叫“全人教育”,以之为创新且沾沾自喜。原本是 “旧” 教育的精髓,为了创新,就打出“新教育”的大蠹吓唬人、招揽人、蛊惑人;原本就是一段小视频,甚至就是二十年前的幻灯片,为了“创新”,改叫“微课”了。就不反思一下:再“微”,它也是“课”啊,那三五分钟的碎片,是“课”吗?三十年来电大的上课方式,如今改叫“慕课”了,就不琢磨一下:电大每个专业请的都是全国最好的老师远程授课,而学生为何不能在人才市场叫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