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荡涤学生的心灵
2015-11-08黄美玲
黄美玲
摘 要: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音乐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人们对其重视程度也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在一代又一代的音乐教育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离不开音乐教育,而音乐教学与美育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美育在充分发挥音乐荡涤学生心灵作用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塑造了学生健全的人格。通过对中学音乐教学中美育的思考,重点探究美育对音乐教育的作用以及如何将美育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从而充分发挥音乐荡涤学生心灵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学;美育;审美标准
我们一直都在强调,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应融入美育,那么到底何为美育?所谓美育通俗地说就是审美教育,将音乐欣赏与审美联系起来,从美学的角度去重新解读音乐。这无疑是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突破性创举,通过音乐的学习让学生发现音乐中的美,继而去发现生活中的美。音乐教育的初衷是让学生学习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去了解音乐这个神奇的世界。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我们注重的不仅是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更是要通过美育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美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提高审美标准,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美育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中学音乐教育中融入美育,
可以引导和鼓励学生去发现音乐的美。古今中外很多的音乐作品都包含美的因素,能够学习和吸收的精华当然也很多。其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给学生提供了审美的媒介,在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时,容易被感动,从而与音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种时候也是学生形象思维最容易被激发的时候。通过不断地接触这些优秀的作品,外加教师课堂上的引导,这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学生在接触这些作品的时候,每个人的感受都是不同的,通过对这些感受的表达,学生作为欣赏主体的想象力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调动。
2.重视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音乐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美、发现美继而去创造美的过程。这种教育模式鼓励学生注重个人情感的培养,把学生当成教育和学习的主体,而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受教育者。艺术本身就充满了美感,因而艺术的教育注重的也是对这些美感的探索和发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所受到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持久深远的,他们所养成的这种鉴赏美的能力对于其素质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都有很大的帮助。学生的思想得到了熏陶,他们已经习惯用一双美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美的事物。因此我们可以看出,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对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和谐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发挥美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作用
1.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美育
宽松融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美育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当然这一要素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双方的配合和努力。在中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美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当然,这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就有了更为严格的要求,老师应该做好课前备课工作,上课紧抓重点,注重上课的语气语调,在音乐课堂上也要通过语言去感染学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引导学生去发现音乐的美与灵魂。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解析一首音乐作品的时候,不要提前给作品定性,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听,去表达自己听完作品之后的切身感受,不同的艺术家不同的艺术作品,他们想表现的东西是不同的。为了增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认识,对音乐文化以及音乐历史的介绍也十分必要。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在培养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对音乐、对艺术的敏感度。教师要教给学生赏析作品的方法,给予学生独立探索音乐领域、赏析音乐作品的机会,只有在不断地尝试和锻炼中,学生赏析音乐的能力才能得到质的提高。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掌握的不仅是音乐知识,更是一种审美的能力。
2.丰富美育形式,营造宽松的课外美育氛围
单一的课堂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学生学习音乐的需求,更不要说融入美育的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丰富美育形式,
在校园内营造宽松的课外美育氛围,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音乐学习环境。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丰富的音乐文化知识,审美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培养,再通过课外的音乐实践活动对这些知识加以巩固。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歌曲比赛、音乐鉴赏等活动,丰富校园的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我们对美育有了一定的认识,通过对美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作用的探究,提出了几条发挥美育在音乐教育中的作用的方法途径。音乐的教育本身就是对美感的一种追求、对美的一种创造,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中对自我以及人格都有了新的塑造,
得到了更加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燕.音乐教学中的美育之管见[J].大众文艺,2012(18).
[2]万文君.浅谈对中学音乐课堂教学评价的思考[J].长三角:教育,2013(02):62-63.
[3]郭超.高校音乐鉴赏课美育实践方式探析[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5(04):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