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分子肝素联合护理干预治疗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5例

2015-11-08

中国药业 2015年23期
关键词:弥漫性产科肝素

万 玲

(海南西部中心医院,海南 儋州 571700)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为严重凝血疾病[1-2]。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小动脉、毛细血管、小静脉内广泛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广泛的微血栓,导致出血、休克等[3-5]。近年来,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故对产妇的治疗及护理尤为重要。笔者对比观察了我院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妇分别采用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结合护理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妇70例。纳入标准:年龄20~40岁;本研究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疾病;合并严重心、肝、肾及造血系统等功能异常;原有凝血异常,如血液病、肿瘤等;过敏体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3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 23~39岁,平均(28.75±6.38)岁;孕周 20~38 周,平均(29.05±5.61)周;初产妇 21 例,经产妇 14例;孕次 1~4次,平均(1.75±1.04)次。对照组患者,年龄 21~40 岁,平均(28.24±6.13)岁;孕周 22~37 周,平均(28.36±5.84)周;初产妇 20例,经产妇 15例;孕次 1~4次,平均(1.81±1.13)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护理干预包括:由于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为一种突发疾病,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情绪紧张、恐惧等不良心理因素,故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交流和沟通,耐心给予患者讲解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其注意事项及治疗的重要性,从而有效降低和缓解患者不良心理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人员应在产妇进入产科重症监护室后,迅速查找其病因,且补充血容量避免患者出现休克,给予适当凝血物质,必要时还需给予保护重要器官的药物;同时护理人员还应密切关注患者体征,若出现出血量大、宫缩乏力等症状,立即向医师汇报,并及时处理,做好相关抢救准备。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普通肝素注射液(常州千红生化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号为32022088,规格为每支2 mL∶12 500 U),每4~6 h静脉注射50 U,用量为200~300 U/24 h,检测凝血时间并控制15~30 min。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注射液(深圳赛保尔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批号为20080480,规格 1.0 mL∶5 000AXa)2 500 U/次,每 12小时 1次,至产妇检查指标恢复正常。两组疗程均为5 d。

1.3 疗效判定标准[6]

治愈:生命体征平稳,并且实验室5项[包括血小板、血浆纤维蛋白原(Fib)、纤溶酶原、PT及3P试验阴性、D-二聚体阴性、FDP],检查恢复正常;有效:生命体征明显改善,实验室5项检查中有3~4项恢复正常;无效:生命体征及实验室5项检查均无变化。以前两者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结果见表1至表3。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n=35]

3 讨论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以出现凝血功能障碍为临床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较复杂,常见的病因主要包括大面积创伤、血管病急症、产科、晚期肿瘤及严重感染等[7]。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常见的一种产妇危急症,发病诱因主要是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感染性流产及羊水栓塞等,可能会致使多器官功能障碍、组织细胞缺血坏死及出血等,且发病急、病情凶险且死亡率较高,故早确诊、早治疗且配合护理干预对于迅速去除发病诱因及降低死亡率尤为重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主要是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从而使血液循环内发生弥漫性或局限性的凝血促动,并且凝血瀑布被激活,故出现过量的凝血酶,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使得血液凝固性增高[8]。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n=3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比较(,n=35)

组别观察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t值P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t值P Fib(g/L)1.32 ±0.85 2.48 ±1.03*5.139<0.05 1.29 ±0.91 1.81 ±0.96 2.326<0.05凝血酶原时间(s)18.06 ± 2.18 4.28 ± 1.24*32.506< 0.05 17.85 ± 1.96 8.69 ± 1.31 22.987< 0.05血小板计数(×109/L)67±14 97±18*7.783< 0.05 68±13 82±16 4.018< 0.05

表3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35)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的纯化提取物,主要通过抑制凝血因子Ⅹa与Ⅶa,从而发挥抗凝作用,且具有强效的抗血栓活性作用,但对凝血酶作用较弱[9]。该药还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的葡萄糖聚合酶,从而释放膜结合物,改善血栓状态[10]。与普通肝素比较,低分子肝素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高以及对血小板作用小特点,且住院时间短。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治疗及护理干预基础上低分子肝素住院时间明显短于普通肝素(P<0.05),提示低分子肝素治疗住院时间短;低分子肝素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普通肝素(P<0.05),提示低分子肝素较普通肝素可明显改善患者生命体征及各项指标恢复;Fib、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普通肝素,凝血酶原时间显著低于普通肝素,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低分子肝素可明显降低患者Fib、血小板计数,提高凝血酶原时间。

综上所述,低分子肝素配合护理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产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但本研究样本量相对较少,还需在后续研究工作中加大样本量、增加观察指标且寻找一种合理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黄意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12(7):1 277,1 279.

[2]马亚妹.微剂量肝素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4例[J].中国药业,2013,22(9):73 - 74.

[3]温隽珉,陈怀生,孙育欣,等.小剂量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治疗创伤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研究[J].中华创伤杂志,2012,28(8):736-740.

[4]唐超君,徐世元,谢秀萍,等.凝血与纤溶系统水平对围术期产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4,13(7):1133-1 136.

[5]周荣国.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31例临床分析[J].山东医药,2011,51(7):100 - 101.

[6]陆玲军,苏敏君.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疗效探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3,9(11):1 781,1 783.

[7]周基莲.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9例的急救与护理干预[J].山西医药杂志,2012,41(17):945-946.

[8]胡 引,徐鑫芬,张 慧,等.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的急救[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0):1 163-1 166.

[9]张 瑞,罗大菊,徐 凤.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34(19):2 878-2 879.

[10]何 秋.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2013,34(12):1 886 -1 887.

猜你喜欢

弥漫性产科肝素
CMYC、BCL2、BCL6蛋白表达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助产士主导镇痛分娩管理模式在产科中的应用效果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BOPPPS教学模式在产科护理实训课中的应用
模拟急救演练在产科住院医师综合培养中的应用
探讨产科护理中常见风险与预防和处理方法
肝素在生物体内合成机制研究进展
费森尤斯血液透析机中肝素泵的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保养
PCC中不同水平抗凝血酶和肝素对其促凝及抗凝能力的影响
低分子肝素药理学机制及适应证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