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应与模仿同行
——专访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石家安
2015-11-07采访刘婕
采访/刘婕
创新应与模仿同行
——专访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石家安
采访/刘婕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为何模仿的价值总是被低估,特别是在商业领域?
石家安(Oded Shenkar):在西方文化里,模仿行为总是带有一种负面的暗示,人们不想与它联系在一起。然而回溯人类历史,你会发现,如果不去模仿,你就会落后于人,中国历史上清朝的闭关锁国就很典型。无论是商业学者还是实践者,他们可能过于局限在自身的领域,对其他学科知之甚少或选择无视。如果你去探寻历史、哲学、建筑学、生物学以及神经学,就会发现这些领域中,模仿都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在商业学术领域,人们却对它嗤之以鼻。
事实上,许多被人们赞誉有加的创新公司一开始都是成功的模仿者,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者们都忽视了这一点。甚至在那些擅长模仿的公司,许多高管也很忌讳使用类似的词语,结果就是,模仿都是在暗中进行,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没有将它上升至战略的层面。
CBR:许多现如今声名远扬的大公司都是从模仿别人开始的,那么模仿是不是企业必备的一种实力?
石家安:如果你仔细研究各个行业的领先者,就会吃惊地发现它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探路者,而是那些有实力和创造力的模仿者。在麦当劳之前,白色城堡(White Castle)才是美国第一家快餐连锁餐厅;在Visa、MasterCard之前,是大来卡(Diners Club)首次将塑料做的银行卡片带到一无所知的消费者面前;而沃尔玛的创始人也承认,自己是从探路者那里借鉴了许多,并结合自己的创新而取得成功;中国的阿里巴巴也是甚为成功的快速模仿者……不可否认,模仿无处不在。
优秀的模仿者不会守株待兔,而是积极地寻找值得模仿的对象,在其他行业和其他国家搜寻。而他们更不是简单地拷贝一个点子——他们会想出更加便宜和更好的解决方案,这会颠覆那些成本较高的创新者。
CBR:优秀的企业总是会成为别人的模仿对象,而在中国,也有很多创业者成功地将国外、特别是硅谷的许多模式复制到本土市场。对于那些希望通过模仿而成功的创业者来说,他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石家安:模仿者需要知道的是,不同的企业都在各自环境中生存、决策和执行,在一个环境中奏效的行为,并不一定在另一处奏效。许多模仿者只注意到创新者身上容易看得到的成功元素,并且以为它们在哪里都适用。如果忽略环境因素,就可能发生这种情况:你以为自己能够看清眼前的路,但是当汽油耗尽时,一切就已经太晚了。要增加成功的概率,企业就应该理解模仿的真谛,培养让模仿行之有效的能力,并学会制定和实施模仿战略。
中国企业比较与众不同的地方是,它们不太会认为模仿是一件很羞耻的事,而是在模仿的同时,通过一些创新来弥补模仿的不足。的确,创新和模仿从来就不是对立的,而是互补的,甚至好的模仿能力会让你变成优秀的创新者。伟大的企业应该两者兼备。
石家安
俄亥俄州立大学费舍尔商学院管理学福特汽车公司冠名教授、管理学与人力资源专业教授
CBR:那么企业应该在何时何处选择创新,又在何时何处选择模仿?
石家安:企业首先应该知道自己的强项是什么,并且在没有能力创新的地方进行模仿。苹果就是一家深谙其道的公司,它的创造力体现在将现有科技进行创新整合的能力。有学者曾这样评价这家公司:“它被许多人看成是一家创新企业……而事实上,它的真实实力是将自身的电子与外部的技术融合在一起,带来良好的体验……它是技术的配器大师和整合家,从不畏惧从外界寻找新的技术,并且总能在此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创新。”
CBR:如果每个人都去模仿,那么谁来负责创新?
石家安:事实上很多人都问过我类似的问题。的确,每个行业都需要在其中找到一个平衡,医药行业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必须有人实现创新,去开发新药;但是,如果要让大多数病患都能负担得起,非专利药物(注:非专利药指的是原药厂的专利过期后,其他合格药厂依照原药厂申请专利时所公开的信息生产的相同化学成分药品)又必不可少。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药商也开始出售非专利药,在创新和模仿两者之间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