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创业者的“抄”与“超”

2015-11-07采访刘婕

中欧商业评论 2015年8期
关键词:原型创业者电商

采访/刘婕

中国创业者的“抄”与“超”

采访/刘婕

中国创业团队的能力已经几乎与硅谷拉平,在一些领域甚至更胜一筹。

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模仿往往是创新的开始。任何一种在硅谷诞生的新技术、新模式,很快就会被国内的创业者讨论、复制、执行、再创新。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遭遇国内并不完善的传统产业,创造了比美国成熟市场更具潜力的新环境。迅速增长的新用户、不断被挖掘的消费潜力以及创业团队的执行和迭代能力,让许多产品、服务和模式超越了原型,甚至成为海外创业者的学习目标。

“抄”的本土化演进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马化腾曾说,“模仿是最稳妥的创新”。在中国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领域,我们看到许多企业能够通过“山寨”国外企业的商业模式而获得成功。那么对于创业公司来说,发现国外的原型并开始模仿,是不是一条可行的并且明智的捷径?

童士豪:十几年前,简单的抄袭模仿会马上带来效应,门户网站就是非常好的例子。而那时人们已经发现,不同市场存在很大差异,需要做出本地化的改变。过去,模仿和改变的比例大概是80%比20%,或者70%比30%,也就是大部分抄袭,小部分调整;现在,国内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创业企业本地化的程度因此越来越高。现在我们观察中美创业企业就会发现:能“抄袭”并且做得好的公司,本地化部分都会超过50%,并且,在以电商为代表的一些领域,国内的商业模式已经超过美国。最近模仿的热门是O2O——这种模式最早是从美国的旧金山和纽约开始,它们能够带给中国的创业者许多启发,也会有越来越多本地化的应用。

CBR:作为投资人,在选择公司和项目的过程中,你是否会把该产品或模式在国外是否有原型、是否被验证过作为标准之一?

童士豪:从不考虑。更重要的是要判断创业团队的创始人执行能力是否够强,能不能将他想做的事情真正实现。只要我们认为他的创业方向是正确的,无论国外是否已经有这种模型存在,我们都能判断它是否靠谱。毕竟,难的不是想出一个模型,而是如何将这个模型落地执行。

童士豪(Hans Tung)

GGV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重点关注移动互联网、跨境电商、线上教育和互动娱乐等领域。童士豪主导投资了Wish,Curse,Flightcar,Grubmarket,小红书,Misfit,以及小米生态链公司紫米和加一联创,并加入了上述公司董事会。他主导投资或担任董事的多家创业公司已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其中包括小米、蚂蜂窝、凡客、多盟、返利网,于2013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的云游控股,以及2014年于纽交所上市的一嗨租车。

当然,学习和借鉴也是非常重要的过程,重点是要理解为什么有的模式行得通,而有的行不通?如果只是单纯地抄袭,那你总是在等待别人的下一步行动,自己却不理解这件事为何值得做,这其实非常危险和被动——如果对方的团队和创新都比你强,你就一直落后于人。所以我一直相信,创新很有市场,尤其是持续不断的创新非常重要,最后你会发现结果跟原来的想法有很大的不同。重点是团队能否理解它的用户、它的市场,能否根据用户的反馈、需求和自己的理解不断改进自己的产品。

为什么不能只依赖拷贝?因为你学习别人,只是学习到这个时候、这一刹那的理解。你应该理解这件事为何有机会实现并做大,怎样做才能适合你自己市场的需求。我们不怕创业公司不知道答案,重要的是快速地学习和调整,每隔一两个礼拜要有新的想法出现。作为投资人,只要你能够跟团队有3~5次的前期接触,你就有机会做出命中率比较高的判断。

比硅谷原型更进一步

CBR:在电商等领域,为何国内企业能够在原型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它们超越原型的地方是什么?

童士豪:举个例子来说,京东一开始的确模仿了亚马逊,但后来尝试了许多其他业务,比如金融、众筹等,与亚马逊就没有任何关系了;而从eBay与淘宝几年前的竞争来看,人们必须承认,国内的模式比美国的模式更行之有效,虽然淘宝最开始有借鉴eBay的想法;再比如,现在的蘑菇街、美丽说,还有小红书,它们的原型跟美国的Pinterest(编者注:一家图片社交网站)有点类似,然而后者并没有电商化。

我们通常认为,美国的创业公司具有更多的创造力,那是因为产品的创新需要一个相对更加自由的氛围,以便人们尝试新事物。然而,也正是因为这种自由,让很多美国创业者一直遵从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而选择不去尝试一些做法。比如一些美国公司看到小红书之后,都认为这个产品的点子不错,但它们并没有尝试。与此相比,国内有越来越多的创业者聪明地知道用户需要什么,所以看到国外的一些不错想法后,会做出大量调整,以适应中国用户的行为习惯。

CBR: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美国的电商市场相对成熟,因而创业机会已经不多?

童士豪:在美国市场,许多品牌已经有了明确的定位,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已经形成,同时,线下零售公司的线上部分都做得很完善,所以给创业公司的新机会比较少。在国内,因为有大批新用户不断地崛起,大家的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许多人第一次有了较大的消费需求和能力,但要消费什么并不是很清楚,所以这个环境对于电商就有着巨大的机会。

CBR:现在国内创业企业的能力与硅谷是否还有差距?差距在何处?

童士豪:现在只有小部分差距,基本上是拉平,甚至有些方面还比美国的团队更强。相对来说,美国的团队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较高,他们在创新的同时还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生活品质。因此,他们有时会有好的想法,但不会付出足够的代价把想法在短时间内实现。而国内的公司非常努力,在拼执行、拼改进、拼微创新的时候,中国的团队比美国的团队要厉害一些。在一些领域,甚至比美国团队的产品更好用,更贴心。微信已经做了许多功能,脸书到现在还没有做,美国市场也没有微信这样的产品。分类信息网站鼻祖、美国的Craigslist一直专注现有业务,但并没有野心去改变,而在国内市场,这个领域的厮杀很激烈,因为一旦从PC端转移到移动端,许多O2O的机会涌现,即便是58同城和赶集网这样的领先者也不敢错失机会。

国内创业团队和美国仍有差距的地方,通常在于用户界面的设计,以及技术的搭建方面。

“超”的天时地利人和

CBR:如你所说,国内一些企业现在的确做到了弯道超车,比硅谷的创业企业走得更远,这其中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

童士豪:中国的市场竞争太激烈了,在这个市场里能够活得下来的团队,一定是在某种程度上对于产品有快速创新的。比如有人猜测小米一开始模仿了苹果、谷歌和亚马逊的各种优点,但是不论怎样,用户如友,快速将反馈迭代开发,这是另外三家都没有做到的创新。

除此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传统行业的不足造就了互联网行业有了更快速的发展机会。传统行业的创始人年龄比较大,他们的思维方式并不是互联网思维,他们的经验是渠道为王。而现在是用户为王的时代,用户的反馈需要立刻被反映到产品和服务的改进中,这种形态颠覆了中国许多传统行业多渠道经验的模式,因此也为互联网行业带来了更多机会,而在美国就没有这种情况。

比如在虚拟道具上,国内的创业团队做得更好。YY正在做的事情,美国的创业公司都不太理解,也并没有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个模式的好处,吸引用户去购买虚拟货币或道具,而是把更多精力放在更有效的广告匹配上。

这与该市场中用户的行为习惯有关:美国的用户不想走捷径,他们只想靠自己的实力,所以不需要购买很多虚拟货币来加速升级。所以,如果想让美国用户花钱购买虚拟货币或者道具,就需要创业团队想出更多的方法,但它们在这方面却不愿意做出太多尝试,因为不愿意尝试改变用户的习惯。在国内,用户拥有更多的消费欲望——国内的互联网环境主要存在三大消费群体:白富美、土豪和年轻人,这种消费特征在其他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和巴西都有相似之处。这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市场中存在的巨大商机。

CBR:既然国内的互联网企业已经有超越之势,是否意味着它们应该尽快打入国际市场?

童士豪:中国团队现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应该更有勇气去尝试把服务和产品带到国外去,去吸引国际人才,了解国外市场。国内市场的竞争已经太激烈了,更应该走出去。比如像微信这样优秀的产品还没有在国外市场立足,把市场让给了脸书,是非常可惜的。

我很愿意做跨境投资,不管是将国外的产品服务引进到国内市场,或者带着国内的公司到国外去。比如拉着小米和京东投资了美国的Misfit公司,看是否能够结合美国一流的产品设计能力,结合中国的供应链,使得产品的生产速度能够加快,品质提升的同时成本降低,以一定杀伤力的价格在全球出售。这也是很有意思的结合。

猜你喜欢

原型创业者电商
电商助力“种得好”也“卖得火”
郭江涛:一个青年创业者的“耕耘梦
包裹的一切
电商赢了,经济输了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加快农村电商全覆盖
让创业者赢在起跑线上
互联网创业者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