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逢,或别离
2015-11-06陈洪金
陈洪金,云南永胜人,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首届西南作家班学员。作品散见于《散文》《新华文摘》《大家》等。著有《陈洪金文集》(5卷)等。曾获新浪网全国原创文学大奖赛“最佳抒情散文奖”、台湾首届“喜菡”散文奖、新加坡第二届国际华文散文奖等奖项,有作品入选多种选集。
那片由群山隐藏好以后再交给一群人的土地,曾经在我的视线之外存在了数千年。巍山古城,一个古旧的王朝曾经的故都,在它的往事里散发出一种气息,一直吸引着我的踏访。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看到它的影子映入我的眼睛。这不是一种遗憾,只因为机缘还没有成熟,我便与它擦肩而过。是的,在十年前,我的脚步已经踏在大理的土地上,鲜花在洱海边绽放,柳树的影子在洱海水里舞蹈。一群人,把造访巍山古城列在他们的行程上。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车轮转动,他们便出了下关城,向南,突破一座又一座山的阻隔,向着巍山县城而去。我知道,他们会在巍山县城里稍作停留,然后去巍宝山,一个隐藏了许多道观和佛寺的山。在那里,浓荫敞开一条石板和泥土构成的路,让他们的心驰神往找到一个存放与表达的地方。而我,因为对于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对于我自己来说却又绕不开的小事,我把自己挽留在下关城里,在车流与行人中间徘徊。等到那些人回到下关城,我又与他们会合,继续那一场以滇西命名的盛大的文学笔会,让我们的文字重新启程。巍山,就这样成为一个被绕过的地名,留在我的足迹之外。我的想象与倾诉,我的注视与怀念,在那个时候,一直局限在古人的诗词里,通过泛黄的典籍,我所知道的巍山古城,它的每一个侧影和情节,都是纸上的笔画、句子、标点。然而,这并不影响我对巍山古城的热爱。那时候,巍山古城栖息在典籍里、纸张上、词语里。它是一个弥漫着香气的古人,阳光的香气、干草的香气、布匹的香气、古歌的香气,甚至是刀剑和箭镞的香气,都隐藏在旧纸里,一旦某一本关于巍山古城的书被我打开,那些香气便扑面而来,我仿佛看到一个迟暮的贵族妇人,弥漫着若隐若现的沉香,洁净、从容、典雅、沉寂,悠缓地端坐在书卷的某个地方,眉间一颗淡淡的痣,告诉我关于一个南诏故都的种种往事。
五年前,车轮再次转动,还是一个鲜花盛开的时节,我随着一群人隐身在车窗后面,隔着玻璃,看到巍山古城呈现在我的视线里。当我们走在街道上,那些曾经行走在文字里的人们,把他们的身影投在古城那些朴素而整洁的街道上,亲切地问候我初次抵达的脚印。我知道,在那个时刻,我的脚印一直都是零乱的、迟疑的、缓慢的,真正踏进一个地方,现实的陌生感往往会让一个人隐隐地感觉到一种无所适从。我虽然在纸上看到过巍山古城的种种传说和往事,但是,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还是发现,巍山古城远非文字里所说的那些景物和气象。我还看到一个个有着鲜活面孔的人,手里提着刚刚从市场上买回来的蔬菜和水果,向着他们的庭院或者楼层走去。在他们的脸上,我看到俗世里的生活,被每一天的阳光清水一样洗涤着,因此,他们的言辞从容,他们的脚步沉稳,他们的目光亲切。作为一个小县城,这样的生活是最为常见的,炊烟从窗户里溢出来,人影从一个树荫里走向另一个街道拐角处,时光之上,巍山县城里的人们一直这样生活着。也许,他们有着跟我相类似的喜悦与忧愁,跟我一样的向往与失落,跟我的亲人相近的祈词和咒语。但是,因为巍山古城曾经是那个古老的南诏王朝最初的旧都,我还是在那些街道上看到一些影子,在参天古树背后看到一些尘埃,在庙宇高挑的雕画上看到一些色彩,它们在用一种无声的姿势告诉我,巍山古城肯定要在某个不经意的地方,让我们看到它作为一座曾经的王城而表现出来的个体属性。
这时候,一次真正的相逢就开始了。
我说的是巍山古城里的一座城楼:拱辰楼。它在巍山古城众多的建筑里,以高昂的姿态屹立在那些雕梁画栋之间,置身于拱门回廊之侧。当我跟随着那一群人匆匆忙忙在大理行走,从喜洲到莲花,从鸡足山到沙溪古镇,从茈碧湖到剑阳楼,我们有过太多的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一辆中巴车载着的目光和镜头,在每一个时刻里都有着一晃而过的速度。因此,我们在车窗内的行程,错过了太多的山水和花朵,错过了太多的飞鸟和游鱼。在拱辰楼,当我拾级而上,我知道,我一路奔忙的心其实是有过片刻宁静的。在那里,厚重而沉实的旧砖被岁月染成青灰色的墙壁,与世无争地生长在砖缝里的青苔,都让我再也不能迈开脚步,继续奔往下一个匆忙之中的地方。于是,在拱辰楼我停下来,站在城墙边上,向着远方,若有所思地眺望。正是那一段时间的沉思,让我对这个城楼充满了不动声色的喜爱。这座古旧的城楼在遥远的历史里存在着,也许,晨钟暮鼓没有敲完它作为巍山古城守望者的岁月,它倔强地穿越了厚厚的时光,站在一个又一个流溢着或淡或浓的雾岚的清晨,目光沉静地看着一个个巍山人从他们的梦里醒来,在新一天里一路走下去。暮色到来的时候,拱辰楼是整个巍山古城最后进入梦乡的头颅。月亮慢慢地从树梢露出来,皎洁的月光把宁静的巍山古城照亮,石街清静,竹影婆娑。居住在古城里的人们,轻轻的鼾声响起来,竟然让人更加真切地聆听到深夜里的微风路过拱辰楼雕檐,轻微的响动从那些木质廊柱细微的缝隙里传出来,仿佛一个圣人在幽暗处不经意的叹息。拱辰楼有许多深爱着它的人。比如那些世世代代居住在古城里的长者、少女、书生、素食者、诗人。我在一个极为普通的时刻登临,只不过多了一串足印。片刻之后,当我回过神来,一起同行的人已经离开,我也要走了。一抬脚,我就消失在巍山古城众多的人影里,拱辰楼依旧站在那里,站在属于它的时光中。
一段成熟的机缘,终究会把一个人引向重逢。在那个冬日,一个诗人、一个散文家、一个编辑、一个文史专家,从无量山深处的南涧县沿着曲折的山间公路,把我们的身体承载着,毫不犹豫地走进了巍山古城。拱辰楼像一个亲切的老友,又在那里远远地向着我们的行程眺望。我尾随着那些友人走进一处处古朴的建筑,抬头向着那些庙宇、泥像、对联、诗词凝视。随后,我沿着古街缓慢地走着。巍山古城里,身着朴素衣服的人走在我的前面,我看到他们的身影在阳光里移动,一些安静地坐在店铺里的商人,用他们的目光把我引向那些旧器,让我不由自主地去想象巍山古城早已消逝的旧时光。另一些安坐在街边的妇人,她们身边是一个小小的地摊,新鲜的西红柿、带着露水的黄瓜、清冽的蜂蜜、绿意盎然的薄荷,让巍山古城的世俗生活呈现在我面前。再往前走,我又看到拱辰楼了。再一次踏上那些陈旧的台阶,我略显笨重的冬装,衣摆不经意地擦到城墙边上,发出轻微的沙沙声。还是那样明亮的阳光,在拱辰楼雕窗的过滤之后,让我在楼里看到一些碎碎的阳光,落在一些饰物上、地上、柱子上。仿佛一个老友,拱辰楼还是用它的宁静,见证着我作为一个外乡人的踏访。这一次,拱辰楼上除了我再没有别人。一种寂静,让我的内心感觉到了无思无欲的安详。在人生匆匆忙忙的旅途上,太多的欲望、太多的人世沧桑,往往会让我来不及品味生命里本应秉持的气质和状态。这一次与拱辰楼的重逢,我竟然找到了那种老僧入定的感觉。于是,我在楼里一架古筝面前坐下来,随手在琴弦上一划,一串声响从指下传出来,再一划,又一串声响从指下传出来,它们仿佛是从巍山古城深幽的地底下传来的灵语,让我莫名地陶醉了。我不擅音律,我的美妙感觉,源于这城、这楼、这琴之间形成的某种联系。
又是一个片刻,我又离开了。
离开之后,竟然是一种诀别。一个星期之后,某一个清晨,我打开电脑,上网,便发现铺天盖地的新闻都在说同一件事:云南省巍山县具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拱辰楼在火灾中毁于一旦!火焰在远处腾空而起,点燃了巍山古城的夜空。当它熄灭的时候,拱辰楼只剩下一些残砖断垣和古旧的木头燃烧后的灰烬。在新闻记者的镜头里,尸骨一样成为一个个画面,让一些人惊叹,让一些人措手不及。面对灾难,我的内心深处狂潮涌动,我的面容平静如水。这座巍山古城里的拱辰楼仿佛故友,在一个深夜离开了我们迷恋着的尘世。早已远去的一代代南诏王,也失去了被人们追忆和怀念的亭台。消息传来的时候,我呆坐在办公室里,沉默无语。面对一张纸,我记下了我与拱辰楼的别辞《离散曲:拱辰楼》:
巍山县城,我留在古街上的每一个脚印,都是
迷恋
阳光照着我的赞诵,如影随形。跟我一起
行走在古城上的,都是本地人,他们神色平静
心情淡泊,让每一个墙角的草丛,都与世无争
矮门,深巷,古砖,旧店铺,把一些眼神收拢
搁置在阳光里,漫不经心地漂洗
巍山县城,让我在温暖的冬天,看到一群人
从南诏古国里走出来。数百年了,他们
身穿着布衣,种植鲜花,弹奏弦歌
从拱辰门,年复一年地进进出出
身后是漫长而遥远的历史,祖先们一直在安居
乐业
抵达城门洞的时候,刚出生的孩子,在睡梦中
没有听见风声里的马蹄声,在千里关山之外奔
跑
向着未知的日子,争吵或者伤害
巍山县城,让我感受到一个温暖的冬天
造访一个古国的王都,我对拱辰楼予以敬意
它的背影里是孔庙,是巍山报社,是人间烟火
它的血液里是南诏,是毕摩经书,是彝王曾经
的威严
当我以朝谒的脚步登临,眺望,凝视,怀想
我试图以一个汉族文人的诗赋,贴近它,景仰
它
祝福这片土地生长粮食、清水、马匹
以及更多的纸张上书写着的篇章
当我离开,我幽居在离巍山古城不远的地方
乘着夜色里无边的静穆,让一些词语
组成一支队伍,奏响礼乐,试图泅渡巍山的昔
日荣光
让它们沿途享受一片山水里的安详
一夜的火光,燃烧,焚化,烟尘缭绕
拱辰楼上的每一块旧砖,在这个夜里
向着彝王和古城里每一个沉睡的人,说
痛!痛!痛!
跌坠的雕花,典雅的词章,廊柱里的年轮
都归于死亡的寂静。拱辰楼没有轮回
一段曾经厚重的记忆,挥别成转瞬即逝的烟
我知道,我不是一个胸怀大爱的人。在书卷里,在笔墨之间,我栖居在一个属于自己的静默的世界里,没有对谁付出过刻骨铭心的爱。但是,当我的脚步走过云南那些沉睡了千百年的山水时,我总会对一些地方付以温热而柔软的善意。拱辰楼在巍山县城与我的目光遭逢瞬间之后,我便把它当成挚友。通过它,我向一片古老的土地献上敬意;通过它,我对这片土地上的草木和陌生人付出眷念。但是,在那个夜晚,拱辰楼如同神话里的凤凰,灵魂向着高空飞升,只留下一些残骸。来不及把酒临风,来不及挥别,拱辰楼就成了一段记忆,居住在我幽暗的内心深处。我清晰地知道它曾经的模样,但是无法触摸到关于它的丝毫,哪怕是一根衰草,一缕清风。据说,拱辰楼马上就要重建了,但我深深地知道,当它焕然一新地在巍山县城的原址上重新矗立,我是不愿再见到它了。纵有再多的轮回,也无法续上一段旧时的缘。
责任编辑 宋晓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