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师反思性实践与人格特质关系调查报告
2015-11-06陶伟
陶 伟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高校外语教师反思性实践与人格特质关系调查报告
陶 伟
(苏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
反思性实践是外语教师追求自主发展的重要途径,但已有研究尚未探究人格特质等因素的影响。基于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显示:教师反思性实践总体水平和具体维度与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外向性等人格特质相关;不同人格特质的教师在反思性实践总体水平和多项具体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的影响尤为突出。这为未来研究以及教师个人和教师教育者共同深化外语教师反思性实践提供了启示。
反思性实践;人格特质;高校外语教师
一、引言
在当前面临多重专业发展环境制约的情况下,高校外语教师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寻求和创造主动的自我更新机制和环境[1-2]。反思性实践被认为是外语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3-4],业已成为本领域最核心的研究议题之一。外语教师反思性实践研究可以概括为三大主题:1)开发可用的量具并调查教师反思性实践现状[5-7];2)研究反思性实践的具体实施,包括探索可用的模式、论述具体的过程和阐释有效的方法[8-9];3)对反思性实践研究的冷静思考和理性批判[10-11]。这些研究论证了教师反思性实践的重要性,发现了教师反思性实践现状的提升空间,尝试了多样化反思性实践模式、方法和策略,也指出了已有研究和实践的一些不足。其中,重要的一点不足是未深入挖掘影响教师反思性实践的因素[12]14,特别是教师的人格特质[10]193,而教师的人格特质会对其职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13-14]。本文旨在弥补这一局限,采用调查研究的方法,探究高校外语教师反思性实践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二、概念内涵
反思性实践和人格特质是本文的两个重要概念。目前,关于反思性实践存在不同的解读,比如杜威的反思性实践强调理性和科学的方法,舍恩的反思性实践则偏向直觉的、个人化的非理性活动[10]194。法雷尔最近提出:“反思性实践是一个伴随着特定态度的认知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系统地收集关于实践的数据,并在与他人对话的过程中使用该数据就课堂内外的实践作出明智决定。”[8]123本文采用徐锦芬和李斑斑在测量工具中提出的包含7个维度的反思内涵:1)实践:通过不同的途径,如写日志、与同事交流等进行的反思实践;2)认知: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或阅读专业书籍、期刊的方式,以个人专业发展为目的的主动努力;3)情感:主要涉及对学生及其情感、认知状态的了解;4)元认知:主要涉及教师对自身以及自身的信念和个性、对教学定义方式以及对教师职业认知的了解;5)批判:主要涉及对教学的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反思;6)道德:主要涉及对价值观、移情、公平等方面的反思;7)课堂规范:主要涉及课堂上对学生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要求[12]8。
人格特质概念内涵丰富。国内外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多元解读,并提出了多样化的测量方法。目前,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可的是“大五”人格模型。“大五”人格模型认为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五个维度能够有效反映人类人格特质。“大五”人格特质问卷得到广泛运用,国内研究者也开发和论证了相应的测量工具[15-17]。本研究采用王孟成等开发的工具,基于他们的论述将教师各维度人格特质内涵总结为:1)神经质:教师在情绪方面不稳定的倾向,即,是否容易产生担忧、沮丧、害怕、崩溃、过度敏感等感受;2)外向性:教师参与人际互动的意愿、频次,是否在互动中表现出热情、友好、主动性和领导力;3)开放性: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想象力、好奇心、突破常规的冒险精神,以及接纳和学习新鲜事物的意愿;4)宜人性:教师能否看到人性的善,能否移情而感受他人的痛苦并关怀他人是否受到公正待遇;5)尽责性:教师是否严谨慎重,有计划有条理,并勤奋努力地追求目标实现,做事认真负责。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文拟回答两个研究问题:1)高校外语教师的哪些人格特质与其反思性实践相关?2)不同人格特质的教师在反思性实践上是否存在差异?
(二)研究工具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问卷包括3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教龄、职称、授课情况和学校类型。第二部分是教师反思性实践现状,采用李斑斑和徐锦芬设计的《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反思量表》[18]。该量表由概念内涵部分提及的7个维度33个题项组成,采用设有从“从不”到“总是”5个选项的五级计分制,即填写“从不”得1分,“总是”得5分。第三部分是教师人格特质情况,采用王孟成等编制的《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式版)[17]。该问卷由概念内涵部分提及的5个维度40个题项组成,采用设有“非常不符合”(得1分)到“非常符合”(得6分)6个选项的六级计分制。两部分问卷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三)数据收集
2015年1月,研究者采用滚雪球抽样的方法找寻参与者:先将问卷发送给认识并愿意参与调查的高校外语教师,告诉他们填写方法和要求,邀请他们参与问卷调查,并请求他们将问卷和填写要求进一步发送给他们认识并愿意参与研究的其他教师。发放及最后回收问卷112份,有效问卷也是112份,有效率100%。
(四)数据分析
研究者首先运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了解教师反思性实践和人格特质情况。接着进行相关分析,以了解哪些人格特质与反思性实践相关,回答研究问题一。然后按照人格特质每一维度的得分将112位教师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先查看50%处,如果50%处数据与后面数据重复,则在该数据终止处分开),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揭示不同人格特质教师在反思性实践上的差异,回答研究问题二。
四、结果与讨论
(一)教师基本信息
本研究的参与教师来源广泛,涉及从大专到985各层级的多类别院校,但以师范类(42.9%)和综合类(25.9%),或者说二本(42.0%)和一本(28.6%)院校为主。其中,女性教师占78.6%;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总数的81.4%。参与教师多为讲师和助教,各占59.8%和23.2%;学历以硕士(65.2%)和在读博士(15.2%)为主。参与教师在授课情况方面分布平衡,大外、英专和混合依次占40.2%、27.7%和32.1%。从教龄来看,0—15年内的青年教师占据主体(81.3%)。整体而言,本研究的参与者能够较好地代表高校外语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反思性实践情况
研究者将每个维度包含题项的平均值作为每个维度反思情况的得分;以7个维度的平均分作为教师总体的反思水平,所得情况见表1。
表1 反思性实践情况
反思维度批判实践认知情感元认知课堂规范道德总体水平均值2.87632.89583.16073.31433.57143.96134.15183.4188标准差0.64870.83350.57190.57940.58320.68990.67990.4731
整体而言,参与教师的反思总体水平一般;教师反思最多的是道德和课堂规范维度,其次为元认知、情感和认知维度,反思最少的是实践和批判维度。这一结果与徐锦芬和李斑斑对全国1055份问卷进行分析所得发现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她们的研究中,总体水平和各维度得分依次为:总体水平=3.3941,道德=4.0869,课堂规范=4.2291,元认知=3.5636,情感=3.2155,认知=3.1101,实践=2.6442,批判=2.9094[12]9)。本研究参与教师在课堂规范维度上得分略低于她们的研究,但在实践维度上略高于她们的发现,其他维度和总体水平数据均较为接近。这可能是因为本研究中青年特别是新手教师的比例较大。与教龄较长并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相比,青年和新手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经验,尚未形成明确且行之有效的课堂规范,而且他们本身对师生关系判断比较积极[19]65;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在课堂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自我效能感[20]140。但是,青年特别是新手教师具有较为强烈的教学热情[21]35,渴望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因而更愿意记录自身教学情况和思考成功与不成功之处。
(三)人格特质情况
同样,以均值为衡量指标,研究者统计了教师在人格特质5个维度上的得分(见表2)。
表2 教师人格特质情况
特质维度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尽责性宜人性均值3.0373.36503.58484.15294.3415标准差0.77180.61290.62040.54880.6307
表2显示,教师在宜人性和尽责性上得分较高,都超过了4;其次是开放性和外向性;得分最低的是神经质。这样的排序与已有研究中对普通教育领域高校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一致[22]。这说明,参与调查的教师整体上能够看到人性善良的本质,能够较好地移情而对他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关注他人是否受到公正对待。教师大都能够尽心尽责,在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有条理地规划所要达成的目标,并尽力使之得以实现。开放性方面,教师的想象力、好奇心、突破常规的冒险精神,以及接纳和学习新鲜事物的意愿等处于中间状态。就外向性而言,参与教师在社会交往中略显内向。教师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不高,说明他们偶尔有一定的担忧但整体并不强烈,基本具有积极稳定的情绪体验。
上述发现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人的整体文化心理,也与教师职业的性质和要求有关。中国人自古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移情也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23]6,与人为善、关爱他人、公平正义更是当前教育传播的主流价值观念。同样,尽心尽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敬业、认真、责任心强也是中国高校优秀外语教师体现出的重要素质[24]203。所以,教师在宜人性和尽责性上得分较高具有合理性。教师在开放性和外向性上得分不够高,可能与中国人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方式有关。中国人有求同性和后馈性的思维,受此影响,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而更加重视回顾历史、崇拜祖先、尊重经验、推崇传统,否定和超越的精神不足[25]45-46。同样,中国人具有内向性而非外向性的思维,这促成了中国人求稳的心理和好静的性格,与西方人求变的心理和好动的性格不同[25]46,而且选择教师职业的人相对更喜欢安定的生活[26]73。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中庸,情绪平和是个体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中医认为强烈的情绪伤害身体,需要平复,所以中国人向来强调控制情绪[27]29。社会要求教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成为道德楷模,这必然要求教师具有较为稳定的情绪。所以,教师在神经质维度上得分较低,表现出较为稳定的情绪特质。
(四)反思性实践与人格特质相关分析
在上述描述性统计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研究者将反思性实践总体水平及其具体维度与人格特质5个维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
表3 反思性实践与人格特质相关分析
神经质尽责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向性rprprprprp实践-0.1460.1240.0790.4050.0990.2990.4210.0000.3960.000道德-0.1000.2920.3010.0010.4590.0000.3470.0000.1470.122课堂规范-0.1270.1820.1630.0850.2690.0040.1580.0970.0750.435认知-0.1580.0950.2150.0230.2550.0070.3920.0000.2400.011情感-0.0750.4300.1780.0610.2470.0090.3940.0000.3150.001元认知0.1090.2510.4800.0000.4750.0000.4010.0000.1910.043批判0.0250.7970.2510.0080.3060.0010.2960.0020.1590.094总体水平-0.1000.2930.3180.0010.4060.0000.4750.0000.3070.001
注:r表示相关系数,p表示显著值。在本研究中,p0.05为显著相关;r<0.4为弱相关,0.4≤r<0.7为中度相关,r≥0.7为高度相关。
相关分析数据说明,教师反思性实践总体水平与教师尽责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4个维度显著相关。其中,与开放性和宜人性的相关系数大于0.4但小于0.7,p值均为0.000,说明相关性显著,但程度处于中度;与尽责性和外向性的相关系数大于0.3但小于0.4,p值均为0.001,与前两者比较,相关程度稍低。这一结果与多项相关研究发现一致。杜威曾提出,反思型的教师具有虚心开放、有责任心和全心全意三个特征[28]75。原琳等在针对大学生反思与人格特质的研究中也发现反思与开放性相关[29]703。陈振华提出:教师需要主动地将反思与责任心相结合,因为没有反思也很难真正尽责[30]35。林鸣针对中学化学教师的调查发现,内向型教师多进行书面性反思,外向型教师“则倾向于只‘在头脑中反思’”[31]27。考虑到参与本研究的教师在反思的实践维度得分不高,这里与外向性人格弱相关的反思可能是头脑中反思。总而言之,当教师具有突破常规的精神,愿意接纳和学习新的观点与事物,能够看到人性的善和体悟他人遭遇的痛苦和不公,具有责任心,能够认真地追寻和实现目标,并愿意参与人际互动时,他们的反思也将更加频繁和深入。
具体到反思的每一个维度,实践维度与开放性和外向性接近显著中度相关。这具有合理性,因为只有当教师愿意突破常规,并能积极与人互动时,他们才会通过写日志、与同事交流等不同的途径进行反思性实践。道德维度与宜人性显著中度相关,与尽责性和开放性显著弱相关。道德维度涉及对价值观、移情、公平等方面的反思,而宜人性正是涉及人性之善和关怀他人痛苦和公正的维度,两者显著相关也就合情合理。西方研究者对青少年道德榜样的研究也发现榜样组在宜人性得分上显著高于对照组[32]427。课堂规范维度仅与宜人性显著弱相关。这与研究者的期待稍有不同,研究者主观预测教师的尽责性会与课堂规范相关,但实际并非如此,这可能是因为课堂规范是所有教师都反思较多的一个维度。认知维度与开放性接近显著中度相关,与尽责性、宜人性和外向性显著弱相关。认知维度强调教师通过参加学术会议或阅读专业书籍和期刊的方式主动努力追求个人专业发展,这需要教师愿意摆脱常规教学的束缚,接纳和学习新鲜事物,故而与开放性显著相关。亓胜辉等在总结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影响的研究中指出,开放性水平高的个体具有更好的认知能力,高开放性代表了终身学习和积极参加认知活动的倾向[33]96-97。情感维度与开放性接近显著中度相关,与宜人性和外向性显著弱相关。情感维度关注教师对学生及其情感和认知状态的了解,要求教师走出自我,关怀学生,与学生互动,因而与开放性、宜人性和外向性相关。元认知维度与尽责性、宜人性和开放性显著中度相关,与外向性显著弱相关。元认知关注的是教师对自身信念、个性、教学方式以及对教师职业认知的了解,而剖析自我是痛苦的过程,需要教师具备责任心、愿意突破自我并关怀他人的感受,故而与尽责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具有一定的联系。聂衍刚等对青少年学习适应行为的研究中也发现尽责性、神经质和宜人性对元认知的影响具有中介作用[34]155。与他们研究中的学生相比,教师具有更稳定的情绪,所以在本研究中神经质与元认知并不相关。批判维度与尽责性、宜人性和开放性显著弱相关。相关系数不高可能是因为批判维度是大部分参与者的一个弱项。徐锦芬和李斑斑认为我国讲究师道尊严的传统和外语课程偏技能传授可能是教师批判维度反思较弱的原因[12]10。
概言之,反思性实践与人格特质5个维度中的4个维度显著相关(仅与神经质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开放性和宜人性与反思性实践多个维度显著中度相关,尽责性和外向性与反思性实践个别维度显著中度相关,与多数维度弱相关。这样的结果分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五)不同人格特质教师的反思性实践差异
为进一步揭示教师人格特质对反思性实践的影响,研究者将教师按人格特质每一维度分为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而对两组的反思性实践情况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可见表4)。
表4 不同人格特质教师的反思性实践差异
反思维度特质维度实践道德课堂规范认知情感元认知批判总体水平开放性宜人性高分组(60)均值3.15564.30564.05003.29003.47673.72623.01673.5744低分组(52)均值2.59623.97443.85903.01153.12693.39292.71433.2393均值差0.55940.33120.19100.27850.34970.33330.30240.3351t值3.7442.6391.4692.6383.3283.1342.5193.980p值0.0000.0100.1450.0100.0010.0020.0130.000高分组(71)均值3.00004.33334.08923.24793.40853.69622.96983.5350低分组(41)均值2.71543.83743.73983.00983.15123.35542.71433.2176均值差0.28460.49590.34940.23810.25720.34080.25550.3174t值1.7573.9572.6512.1572.3073.0922.0363.599p值0.0820.0000.0090.0330.0230.0030.0440.000
续表
注:括号内数字是该组人数;p0.05表示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4数据显示,开放性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除课堂规范外的其他维度及总体水平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宜人性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则在除实践维度外的其他维度及总体水平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尽责性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反思总体水平以及实践、道德、认知、元认知和批判5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情感维度上也接近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课堂规范维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向性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总体水平和实践、情感、元认知3个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神经质的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实践和认知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上述分析再次说明,教师的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外向性等人格特质与教师反思性实践具有较大程度的相关性,对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神经质与教师反思性实践相关性较小。不同人格特质的教师在反思总体水平和多个具体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特别是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3项人格特质影响较大。
五、总结与启示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探究了高校外语教师反思性实践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相关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显示:1)教师反思性实践总体水平与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外向性等人格特质显著相关,与开放性和宜人性达到显著中度相关,反思性实践各具体维度也都与一些人格特质维度存在显著相关性;2)不同人格特质的教师在反思性实践总体水平和多项具体维度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尤其是开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等维度对教师反思性实践影响较大。
上述发现对外语教师反思性实践研究和教师专业发展实践具有重要启示。首先,外语教师反思性实践研究需要跳出当前想当然地默认反思性实践具有整齐划一的积极作用的认识,深入地探究教师人格特质以及其他多元复杂的因素对反思性实践的动态影响,理性地分析教师在特定维度上反思水平不高的内在个人和外在环境原因,进而积极地探索有助于促进教师有效反思的路径和方法。其次,外语教师教育者需要引导教师本人对自我人格特质进行评估,思考自身人格特质对反思性实践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而有意识、有目的地发挥自我人格特质的积极作用并减少其消极影响。最后,教师个人与教师教育者应该通力合作,促进教师培育开放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外向性等人格特质。但是,人格特质是教师在多年经验基础上形成的认识习惯,难以轻易触动和转化,这就需要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师发展活动,为教师提供批判性反思的可能性。开放性的最大特点是具有想象力和求新精神,适宜的活动包括“正念冥想”和科研项目参与,前者有利于开发教师的想象力,后者能够锤炼教师的创新精神。追求“善”和情感关怀的宜人性,以及强调严谨认真的尽责性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应适时开展一些活动,包括宣扬老一辈外语教育家的尽责精神和搭建新老教师结对合作平台等,促进青年教师在精神熏陶和向优秀教师学习的体验中培育宜人性和尽责性人格。外向性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积极互动,搭建由一线教师组成的专业发展共同体是有益的活动,能够推动教师感受到人际互动的积极作用。总之,丰富的专业发展活动必将逐步形塑教师积极的人格特质。
[1]顾佩娅,古海波,陶伟. 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环境调查[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4):51-58.
[2]张莲. 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一项个案调查报告[J]. 中国外语,2013(1):81-88.
[3]Wallace M J.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A Reflective Approach[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4]高翔,王蔷. 反思性教学:促进外语教师自主发展的有效途径[J]. 外语教学,2002(2):87-90.
[5]Akbari R,Behzadpoor F,Dadvand B. Development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reflection inventory[J]. System,2010,38:211-227.
[6]Xu J,Li B,Curtis A. Validating an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reflection inventory in a Chinese EFL context[J]. System,2015,49:50-60.
[7]颜奕,罗少茜. 高校外语教师反思性语言教学研究——一项关键事件问卷调查[J]. 中国外语,2014(2):4-9.
[8]Farrell T S C. Promoting Teacher Refle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Education:A Framework for TESOL Professionals[M]. New York/London:Routledge,2015.
[9]任庆梅. 个案研究反思性教学模式在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J]. 外语界,2006(6):57-64.
[10]Akbari R. Reflections on refection:A critical appraisal of reflective practices in L2 teacher education[J]. System,2007,35:192-207.
[11]Mann S,Walsh S. RP or ‘RIP’:A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reflective practice[J]. Applied Linguistics Review,2013,4(2):291-315.
[12]徐锦芬,李斑斑.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学反思现状调查与研究[J]. 外语界,2012(4):6-15.
[13]Van den Bergh L,Ros A,Beijaard D. Teacher learning in the context of a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me:A case study[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2015,47:142-150.
[14]周燕.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模式研究[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5(3):40-47.
[15]王孟成,戴晓阳,姚树桥.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Ⅰ:理论框架与信度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5):545-548.
[16]王孟成,戴晓阳,姚树桥.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Ⅱ:效度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6):687-690.
[17]王孟成,戴晓阳,姚树桥.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Ⅲ:简式版的制定及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4):454-457.
[18]李斑斑,徐锦芬. 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反思量表构建[J]. 现代外语,2011(4):405-412.
[19]徐浩. 高校外语新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参与教师的视角[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4):59-66.
[20]王丽娟,刘婷. 教学之魂的自我效能感:教师发展中不可忽视的积极动机[J]. 外国语文,2012(2):139-144.
[21]于兰. 初任期外语教师的教学问题研究:生存关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32-35.
[22]王倩雯,赵武. 西安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基于NEO-PI-R五因素人格特质量表[J].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8-16.
[23]邓晓芒. 中西文化心理模式分析(续)[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2.
[24]吴一安. 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199-205.
[25]连淑能. 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2):40-46.
[26]孙振东,陈荟. 教师教学反思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教育学刊,2010(9):71-73.
[27]王登峰,崔红. 中国人有没有独立的“神经质”人格维度?[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25-30.
[28]Farrell T S C. Reflective Practice:Reawakening Your Passion for Teach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13.
[29]原琳,彭明,俊红,等. 沉浸—反思问卷在中国大学生中的应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6):701-703.
[30]陈振华. 理解学生[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33-36.
[31]林鸣. 中学化学教师性格类型与其课堂教学行为的相关性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
[32]Matsuba M K,Walker L J. Extraordinary moral commitment:Young adults involved in social organization[J]. Journal of Personality,2004,72(2):413-436.
[33]亓胜辉,余林,马建苓. 人格特质对认知老化的影响及其机制[J]. 心理科学进展,2009(1):96-107.
[34]聂衍刚,杨安,曾敏霞. 青少年元认知、大五人格与学习适应行为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151-157.
AReportoftheRelationshipbetweenUniversityEFLTeachers’ReflectivePracticeandPersonality
TAOWe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SoochowUniversity,Suzhou215006,China)
Reflective practice is thought to be an important way for teachers’ active self-development. But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personality on it.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survey data,this paper finds that:the overall status of teacher reflective practice and its composing dimensions are related to the personality features of openness to experience,agreeableness,conscientiousness and extraversion. Teachers with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features,especially openness to experience,agreeableness,conscientiousness,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overall status of reflective practice and its composing dimensions. The findings explore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study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teacher educators in promoting university EFL teachers’ reflective practice.
reflective practice;personality;university EFL teachers
H319
A
2095-2074(2015)06-0052-08
2015-10-23
陶伟(1988-),男,江西进贤人,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3级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