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微博平台利用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2015-11-05李大棚

关键词:校园文化师生校园

李大棚

(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微博平台利用的实证分析与对策*

李大棚

(大连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116023)

近年来,随着微博对高校影响的持续深入,高校校园微博化的趋势逐渐形成,微博已经成为高校师生、生生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成为高校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与此同时,高校官方微博的纷纷建立,也正是适应了校园微博化的这一发展趋势。由于高校在利用微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上还存在着经验不足、认知水平有限等问题,校园文化建设还不够完善。对此,高校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微博的特征及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积极从微博监管、互动机制、育人机制、人才队伍建设、网络大格局构建等方面着手,努力推进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微博利用的科学化水平。

微博;校园文化建设;对策

高校校园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大学存在的思想内核,是大学精神外化的直接体现,是大学组织特性的基本依托;从内容上说,是“以学生和教师为参与主体,以校园为主要活动空间,以促进大学生成才和提高全员文化素质及精神情操为目标,体现在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生活、娱乐等各个环节,是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总和的文化形态”[1]。进入新世纪,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融合发展,催生出博客、微博、微信、手机视频、数字媒介等新媒体,其中微博的发展速度更快,优势更明显,影响力也更加广泛、深刻,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2]。大学校园微博化的快速发展,对师生的思想、行为乃至校园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高校微博化的新特点和新形势,作为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全面准确地认识微博的内涵、特征及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积极主动地利用微博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不断推进微博文化育人功能的发展[3]。

一、微博的现状及特征

众所周知,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分享和获取的网络社交平台。自2007年微博被引入中国以来,其发展势头可谓是“急剧式扩张、超常规增长、井喷式发展”[4]。2010年,中国微博用户近7 500万,到2011年,用户规模就已暴涨到2.3亿,截至2014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数为2.75亿。微博的发展为什么会如此迅猛?如果从根源上寻找,那么还得从微博的功能特点来分析,具体有以下几点。

1.微博的即时性。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从采集、发布再到接受、反馈,需要经过多个层级的审核、下放,信息流通在时间、地域方面受到很大限制,也因此导致了信息传播的长期滞后。而微博依托于现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实现了信息采集、发布、接受和反馈的一体化、即时化,大大突破了信息交流的时空障碍,从而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2.微博的多元性。从内容上说,微博是一个信息量极大的社交网络平台,可以为不同阶层、身份的人提供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从技术层面讲,微博实现了一点对多点、多点对多点的传播模式,信息流通由中心控制向多点分散转变。在微博上,网民既是信息创造者又是信息传播者,传播主体已从一元走向多元。微博的多元化特点,使得不同的社会群体、阶层享有平等的话语表达权。“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多元化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微博新媒体无疑成为这种多元化的助燃剂和加速剂。”[5]

3.微博的开放性。开放性,是微博区别于传统媒体的鲜明特点。这种开放性不仅表现在微博突破了时空限制,达到信息交流的即时畅通,还体现在网民主体对信息的平等拥有和自由交换上。在微博中,网民可以自由地表达所思所想所感,平等地拥有信息发布、接受的权利,真正实现了“‘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化传播,打破了集权的权威传播形式”[6]。

4.微博的互动性。虽说像BBS论坛、QQ、博客等新媒体,能为人们的沟通交流提供及时、便捷的服务,但它们的互动性功能还不是很强。而微博的兴起,使人们之间的交流互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用户可以通过微博即时、自由地浏览、评论和转发信息,短时间内实现信息传播的聚合效应。

二、微博对校园师生的影响与分析

在高校,师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塑造和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开展微博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研究,离不开微博对高校师生主体的影响调查与分析。对此,课题组选取微博对师生在思想、学习、交流、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作为主要调查内容,并把微博具体分为校外和校内两种类型。校外微博是指与高校没有直接关联,但对高校师生产生一定影响的媒介,如名人微博、政务微博、公益微博、商业微博等;校内微博是指与高校有直接关联并对师生产生重要影响的媒介,如高校官方微博、师生个人微博等。课题组主要采取了问卷抽样方式,分别对大连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8所高校的本科生和教师开展了实地调查,共发放问卷1 300份(其中学生800份,教师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210份(学生754份,教师456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3.07%(学生94.1%,教师91.0%)。此次调查对问卷的收集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处理。

(一)微博在高校师生中的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大学生使用微博的比例偏高,有90.2%的学生开通了微博,仅有9.8%的学生没有开通。相比之下,教师使用微博的比例偏低,在调查中,有53%的教师开通了微博,而47%的教师没有开通。另外,在对开通微博的师生进行使用年限的调查发现,使用1~6个月,6~12个月,1~3年和3年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4.3%、35.7%、37.2%、2.8%。其中使用3年以上的博友只占2.8%,这从侧面反映出微博确实是在最近两三年内才得到迅猛发展的。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微博备受广大学生推崇,这其中原因很多,既有微博的强大功能方便了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追求自我、彰显个性的原因,还有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心理需求的原因。相比之下,教师使用微博的比例偏低,这其中可能与教师的教学工作繁重以及教师对待微博的成熟理性态度有关。

(二)校外微博对高校师生的影响

1.高校师生主动关注的微博类型。调查发现,有60.8%的大学生和64.7%的教师会主动关注朋友微博,44.1%的大学生和40.3%的教师倾向于名人微博,38.1%的大学生和60.5%的教师热衷于媒体微博,21.4%的大学生和63.6%的教师关注政务微博;对于“热门话题微博或人气推荐微博”的选择,大学生占42.3%,教师占61.5%。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师生在选择媒体微博、政务微博、热门话题微博等方面的比例悬殊很大,这与他们的兴趣、性格、生活环境、身份等相关。大学生性格单纯、活泼、张扬,追求新奇、时尚,主要以专业学习为主,社会实践经历不多,很少有兴趣关注时政、社会热点话题以及社会事务,所以选择比例相对不高;而教师,深处社会大环境之下,社会经历丰富,看待社会成熟理性,了解社会动态,身兼教书育人职责,热衷关注与自身利益相关的社会问题、热点问题以及时政问题,所以这方面选择比例相对较高。

2.微博对高校师生的主要用途。调查发现,有72.5%和79.6%的大学生和教师选择微博“浏览关注最新的动态和观点”,43.3%和36.6%大学生和教师通过“写微博,发表自己的观点”,20.3%和40.4%大学生和教师通过微博“参与热点话题讨论”,12.1%和8.3%的大学生和教师使用微博“结交虚拟社区中有志趣的人”,7.3%和2.1%的大学生和教师使用微博“查看自己或某人的口碑评价”。调查还发现,有62.2%和75.8%的大学生和教师表示,他们对待微博上发布的信息多以浏览为主,很少评论和转载。可见,高校师生在使用微博上主要以获取最新资讯为主,主动传播的积极性不高。

3.微博对高校师生的知识拓展影响。调查发现,34.1%的大学生和7.1%的教师认为“可以”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储备,有60.2%的大学生和84.5%的教师认为“有时可以”拓展知识储备,仅有2.4%的大学生和0.9%的教师认为微博还达不到拓展知识功能这一点。上述数据表明,微博在高校师生的知识积累、拓展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7]观点。

4.微博对高校师生文明道德意识的影响。调查发现,在对“微博上的多元信息是否对您原有的信任感和道德感产生影响”时,有60.4%的大学生和70.8%的教师认为“有某种程度的影响”,23.3%的大学生和6.7%的教师认为“只要生活快乐就好,信任感和道德感可以忽略”,只有26.3%和22.5%的大学生和教师认为“不受影响”。另外,对于微博信息的可信度方面,有45.4%的大学生和37.2%的教师认为“可信”,22.7%的大学生和30.3%的教师认为从不考虑来源的真实性,其他的则认为“不可信”。上述数据表明,微博吸纳和融合了多元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它既是一个信息资源宝库,也是一个充斥各类谣言、色情、暴力等不良信息的垃圾场,对高校师生的文明道德观念带来了一定影响。

(三)校内微博对高校师生的影响

1.高校师生对官方微博的认知情况。高校官方微博主要包括学校微博、院系微博、团委微博、招生微博、大学生社团微博等。当前全国高校都已开通自己的官方微博,校园微博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了解官方微博对高校师生的影响,首先要了解官方微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存在感。课题组通过对大连市8所高校的师生进行调查,数据显示,大连海洋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财经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交通大学、大连工业大学的师生明确知道自己学校开通官方微博的比例依次为76.4%、80.3%、73.5%、74.2%、81.6%、78.2%、75.3%、77.4%,可以说有将近80%师生知道学校官方微博。至于对官方微博的了解程度,教师和学生表示“经常关注”的分别占3.7%和10.2%,表示“偶尔去看一下”的分别占57.3%和75.1%,表示“从不关注”的分别占39%和14.7%。关于官方微博类型的选择,教师和学生选择“学校微博”的分别占92.4%和86.3%,选择“院系微博”的分别占56.2%和95.7%,选择“社团微博”的分别占11.7%和82.5%,选择“其他微博”的分别仅占1.8%和8.7%(此项为多选)。上述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师生对本校的官方微博并不陌生,并能抽出一定时间浏览和关注,这说明官方微博在师生心目中的存在感很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高校官方微博对师生的文化教育影响。对于师生关注的官方微博内容,调查发现,教师和学生选择“信息公告”内容的分别占85.2%和82.3%,选择“校园新闻”内容的分别占67.1%和74.6%,选择“文体活动”内容的分别占6.5%和52.3%,选择“人文历史”内容的分别占17.2%和48.1%,选择“校园实景”内容的分别占4.3%和32.5%,选择“哲理箴言”内容的分别占12.4%和40.2%,而选择“其他”内容的比例仅占0.7%和5.4%。对于官方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教师和学生认为官方微博可以“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分别占96.3%和92.4%,认为能“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的分别占70.7%和79.2%,认为“作用不大”的分别占23.5%和11.7%,仅有5.8%的教师和9.1%大学生认为“没有作用”。对于官方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有67.5%的教师和78.2%的学生认为官方微博“信息更新速度慢”,92.3%的教师和84.7%的学生认为“内容枯燥乏味,缺乏原创性”,63.5%的教师和82.4%的学生认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特点突出”,84.5%的教师和67.3%的学生认为“高校主体特色教育欠缺”,52.5%的教师和27.7%的学生认为“高校微博管理机制不健全”(以上各项均为多选)。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虽然官方微博对高校师生发挥的文化教育影响很大,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很有帮助,但由于各方面原因,官方微博还存在不足,需要各高校认真研究和解决。

三、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其存在的问题

尼葛洛庞帝曾在《数字化生存》一书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变革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人们的生存方式。”[8]在信息技术发展基础上兴起的微博,标志着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诞生。它一方面给高校师生的学习、生活、交流带来积极作用,给校园文化的建设注入新鲜活力;另一方面也给师生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育人管理、文化传播方式掌控、文化主旋律弘扬、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带来严峻挑战。

(一)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1.微博有助于拓展校园文化的传播载体。随着高等教育已从精英化模式转向大众化模式,“大学从社会的边缘迈入了社会的中心,已经不再是独立于社会的‘象牙塔’”[9],大学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愈加深刻复杂。作为一种沟通大学内外联系的载体,媒介与师生的关系十分紧密,既是他们了解外界、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他们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参考,在高校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微博不仅为校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也进一步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新载体。

2.微博有助于促进校园文化的凝聚力。微博因其信息发布门槛低、内容简洁随意、交流互动即时而被称为“全民自媒体”。通过微博,每个人可以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生活感悟、人生哲思,也可以自由浏览、转发和评论各种微帖。微博具有较强的平民、互动、开放、即时等特性,吸引了众多师生的参与践行,高校应借此机会搭建官方平台、发布校园资讯、开展文化活动、实施互动交流、引导网络舆情,以拉近师生距离,凝聚校园文化气息。

3.微博有助于提高校园文化的渗透力。过去,校园文化建设只是校方单方面策划、宣传和实施的文化活动,广大师生没有主动参与发言的机会,只是被动地接受、执行和完成。现在,高校官方微博的建立,不仅有利于校园文化的传播,也有利于增进校内的互动交流。高校师生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就校园文化建设的事宜、运作、效果情况,与校方负责人开展交流、进行评价、提出建议,而校方通过接受师生的反馈信息和吸纳他们的意见,又进一步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改善,有助于提升校园文化的渗透力。

4.微博有助于增强校园文化的引导力。一方面,微博具有引导校园网络舆情的作用。根据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对2013年度高校20大热点事件传播路径的分析,有70%的校园突发事件、热点事件都是通过微博曝光,并迅速传播、形成舆论场,进而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一过程中,高校通过微博官方及时进行发布、回应和澄清,就能很好地疏导舆论,避免陷入舆情危机之中。微博还具有引领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高校可以通过官方微博展示最新的校园文化成果,以此提升师生的文化自觉,增强师生的文化自信;通过“坚持正面灌输、舆论引导、文化熏陶、营造环境相结合,着力提升微博时代引导力,有利于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校事业提供精神保障”[10]。

5.微博有助于扩大校园文化的辐射力。微博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联系社会的桥梁和纽带。高校校园的微博化,大大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由于“微博的传播机制具备低门槛、信息短小精悍、信息生成机制零时间、信息传播时滞趋近于零、更强的辐射性等独特性”[11],决定了微博发布的信息在其机制作用下会不断被放大,广泛影响到社会。因此,高校应充分依托微博平台,采用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创新和完善各类校园文化信息,从而吸引广大学生的关注、评论,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内增凝聚力,外扩影响力。

(二)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微博的复杂文化生态对师生的消极影响。微博的“去中心化”、“去权威化”特点造成了社会上多元复杂的文化生态格局,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营养的同时,也给他们原有的价值观念带来了一定冲击。微博上充斥着形色各异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其中混杂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至上等不良思想,极易弱化高校师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

2.微博的信息更新速度慢。从上述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师生都认为学校官方微博更新速度慢,其吸引力和关注度不高。这可以从上述几所高校的微博粉丝数和人气指数上得以体现,像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官方微博,每天发布信息的次数和条数都很多,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到天气提示、校园安全、就业信息、文体活动、文化讲座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气息,其粉丝数和人气指数颇高,但也有高校官方微博更新较慢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形式也很单调,其粉丝数和人气指数寥寥无几,甚是冷清。

3.微博的内容缺少吸引力。注重官方微博内容的思想性和创新性是提升校园文化吸引力、发挥校园文化育人作用的核心要求。然而,在实际调查中,一些高校并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他们发布的许多信息内容充斥着假、大、空色彩,缺乏应有的教育性、思想性和导向性,这不仅让广大师生反感,而且也阻碍了教育者、管理者和受教育者三方之间的互动交流。

4.微博的文化育人缺乏特色。每所高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一些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优势。如何把微博的传播优势与这些特色文化资源结合起来,实现高校微博特色文化育人的目的,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项主要任务。目前,部分高校在推进微博特色文化育人的内涵建设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海洋类高校在开展微博校园文化建设时,应更加注重海洋文化特色的教育内容,但调查发现,大连海洋大学官方微博在宣传海洋文化信息方面的内容却很少,这与该校的主体文化特色不相适应。

5.微博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这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微博的运行管理缺乏统一的协调配合。虽然高校的党委宣传部门、院系部门、社团组织、协会组织都已开通了微博,但它们之间没有统一的监管机制,在一些信息发布上往往自说自话,极易造成信息的重叠和混乱。二是微博的管理主体多以学生为主,其媒介素养有待提高。调查发现,高校微博的日常管理者主要是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参与管理的很少,学生虽然在信息管理和发布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他们的媒介素养、知识修养还不是很高,往往缺乏思想的定力和引导力。

四、利用微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高校在利用微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应做到以下几点。

1.构建以官方微博为主导的网络立体化格局。官方微博的建立,是高校顺应校园微博化发展趋势下的明智之举,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渠道。高校在积极依托官方微博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同时,也应看到校外微博、个人微博、校园网、手机媒体等网络载体的多元发展,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补充。从角色定位看,官方微博是主体,承担着类似学校发言人的角色,其他校园媒介是助力,起到辅助的作用。基于此,高校可以在网络系统化、整体化的大格局建设背景下,积极考虑、统筹构建以官方微博为主、各色校园传播载体为辅的立体化网络文化格局,充分实现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最大效用。

2.针对舆情建立校园微博的交互联动机制。微博运行时表现出的高度互动优势,极大地增强了广大师生与学校之间的交互联动,这不仅使越来越多的师生关心和参与到学校的公共事务中来,为学校的教学管理、学风建设、文化塑造出谋划策,提出想法、观点和建议,而且也使学校通过微博平台,倾听“民情民意”,找出工作中的不足并进行有效的落实整改,实施信息反馈,从而将微博真正发展成为沟通交流、分享成果、展示形象、传播文化、凝聚力量和扩大社会影响的窗口。高校依据微博的互动功能,构建以官方微博为主导的交互联动平台,就要求高校党委统筹规划、系统考量、整合各方资源,形成长效机制。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交互”并不是说校方对“粉丝们”的每个留言、问题、看法都给予回复,而是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及时回答他们提出的真正关心的重要问题,以展示高校负责、真诚、开放、自信的良好形象。为了有效践行微博的交互联动机制,高校还应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通过微博投票、问题调研、意见征集等方式,调动广大师生参与的热情,使决策过程在交互联动中变得平稳顺畅。

3.发展以微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新生态。微博在高校中的应用和推广,既催生出许多校园网络热词,又引发了校园微视频、微小说、微图片等文化形式的广泛流行。很显然,微博已经成为师生心目中的一种时尚、一种流行文化的代名词。师生们的精心设计和创造,既给微博内容增添了十足的文化趣味,也给校园文化生活带来诸多的生机和活力。有时,不经意间,一条小小的微博就能引发师生们的强烈共鸣,让他们广泛关注网络热点问题,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见证学校的发展变迁。微博俨然成为象牙塔内的一种文化方式和一种生活形态。针对校园微博发展的新兴态势,高校应顺势而为,不断发展以微博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新生态。目前,像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都已精心推出了《微博文化》汇编册,除汇总经典微博外,还进行了评比,盘点年度微博及其校内外辐射力的表现,锻造校园文化平台”[12]。

4.创新体现高校特色文化的育人机制。文化传承与创新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如果微博已经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渗入到校园的各个角落,那么高校就应该下大力气抓好校园微博文化的研究和建设工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传播路径,“从精神层面构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激励学生成长的内在动力,形成符合师生发展需要,适应社会进步的价值追求,体现高校特色的校园文化”[1]。另外,高校在发展校园微博时,也应坚持文化继承和创新的原则,积极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发展定位、师生需求以及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探索和创新高校特色的文化品牌;始终要“把校园微博的发展渗透到大学生文化育人的工程中,融入到校园主流舆论的引领中,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现实体验中深化认识”[13]。

5.强化科学有效的微博管理和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当前官方微博管理上出现的低效、混乱、分散等问题,高校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条例,对微博的运行管理、信息的发布审核、微博的舆情监管等方面作出有效规制,确保微博的安全、健康、有效运行。为了提高官方微博的组织管理水平,高校可以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统筹规划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统一管理。另外,微博队伍建设也有待加强。目前,高校微博人才队伍基本上由学生、辅导员、行政党务人员组成,他们在政治觉悟、思想道德、媒介素养、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表现参差不齐,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对此,高校应注重提高他们使用微博的基本技能,培养他们运用微博的语言方法和技巧,通过进修、挂职锻炼等实践途径强化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高尚人格。此外,高校也要进行新媒体课程培训,培育他们的媒介素养,让他们知道微博使用的道德底线、界限以及法律法规。鉴于思政课教师在高校育人方面发挥的独特作用,高校也应考虑把他们纳入到微博人才队伍的建设中来。

[1] 李大棚,蔡静.微博时代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4):100-103.

[2] 唐登蕓,李瑶.网络微文化初探[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89-94.

[3] 郭红明,王永灿.微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0-103.

[4] 林维.信息网络犯罪的刑事处罚亟须加强[N].人民日报,2013-09-13(04).

[5] 徐萍.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及其对策[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81.

[6] 冯锐,金婧.论新媒体时代的泛在传播特征[J].新闻界,2007(7):28.

[7] 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125.

[8]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23.

[9] 潘懋元.走向社会中心的大学需要建设现代制度[J].现代大学教育,2001(3):12.

[10]王兴国.人文关怀视角下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203.

[11]左晓娜.微博的传播机制与影响力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68.

[12]小微博织出理工“大文化”:武汉理工大学积极利用新媒体沉淀校园文化[EB/OL].(2011-10-24)[2014-09-10].http://edu.people.com.cn/GB/xiaoyuan/112230/16000527.html.

[13]王英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博网络平台的利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127.

Em pirical Analysis on the M icro-blog Platform Utilization in the University Cam 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LIDapeng

(School ofMarxism,Dalian Ocean University,Dalian 116023,China)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epening of Micro-blog affecting on universities,the university campusmicro-blog trend is increasingly forming,and micro-blog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eacher-students,student-students interaction and important carrier of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In themeantime,the establishment of University official m icro-blog in succession is also adapted to the important trend of the campusmicro-blog.As a result of existing lack of experience,limited cognitive level in micro-blog utilization of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is not yet adequate.In this regard,universities should understand comprehensively and take a grasp of microblog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influence on campus culture,and strive to promote and realize the scientific level ofmicroblog utilization in th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from micro-blog regulation,interactionmechanism,educationmechanism,talent team construction,network patter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micro-blog;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countermeasures

G641

A

1673-8268(2015)04-0075-06

10.3969/j.issn.1673-8268.2015.04.013

(编辑:段明琰)

2014-11-09

2015-04-21

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标语创新研究(L14CS2052);大连海洋大学党建、思政和文化课题项目:微博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建设研究(YB2013013)

李大棚(1980-),男,安徽蚌埠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师生校园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