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立交桥”模式下应用本科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初探
2015-11-05李鹏赵鲁燕
文/李鹏赵鲁燕
人才“立交桥”模式下应用本科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初探
文/李鹏1赵鲁燕2
摘要: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的人才“立交桥”培养模式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多层次培养体系探讨了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选择,初步研究了适应当前应用本科教育多层次生源现状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接受和应用。
关键词:电工电子技术;人才“立交桥”;课程改革
1.引言
当前,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的人才“立交桥”培养模式发展如火如荼,相应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不断推进。基于应用型本科高升本、中升本、专升本等多元化人才“立交桥”培养体系,为适应不同层次生源专业学习需求,新型应用本科课程教学模式呼之欲出[1]。作为非电类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基础课,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如何针对多层次生源开展教学是当前课程实施面临的难题。
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传统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科知识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未形成以职业需求为主的特色,使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难以有机结合。当前,应用本科生源三种层次:高中起点、中职起点及专科起点的应用本科学生理论基础差别迥异、技能基础区别明显、知识和技能认知接受能力差别较大。传统本科教育教学模式直接引入多层次应用型本科教育无法适应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导致高中起点学生动手能力训练不足、中职起点学生理论学习困难重重、专科起点学生学习针对性不强等特点[2、3]。
3.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改革主要措施
(1)有取有舍——设定不同层次教学大纲。制定教学大纲时,在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架构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针对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所取舍,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4]。例如:针对中职起点学生通过实践动手接受知识能力强的特点,强化知识的应用性,将繁杂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技能应用中,结合多元化教学手段加以实施。
(2)化整为零——实施模块化教学。针对课程特点采用模块化教学具体授课过程中,模块化是指将课程涉及的主要理论与实践内容有机结合,并将其按所需培养岗位核心能力划分为内容相对独立、彼此互相联系的理论+技能模块,按照模块实施教学过程。课程模块在内容和时间上是一个相对独立且自成一体的教学单位;每一个模块具有特定的教学功能,各模块间可动态调整和组合,能使培养的学生技能更切合企业岗位需求。
实施过程中,教师利用较少时间对模块任务进行讲解,传授所需理论知识,大部分时间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任务:教学全过程围绕学生展开,教师对学生疑问处进行指导。学生开展独立思维和团队协作,融理论于实践。模块化实施过程中,将理论课时与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学生带着理论去操作、动手,然后将动手实践效果反馈以印证理论。教师需根据学生实际接受情况合理调整理论与实践比例,融理论教学于实践技能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趣味性和积极性。
(3)全副武装——多元化教学手段并用。授课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和技能接受特点及知识获取敏感性特点,结合板书、PPT课件、虚拟动画、仿真教学等现代多元化教学方式相结合,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类别的教学手段,以喜闻乐见的展示形式引导并激发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学会学习,通过直观的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深对相关结构的理解程度,变学生“被动、封闭”为“主动、开放”的学习状态[4]。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合理变更授课时理论-理论、理论-实践授课次序,并及时辅以实验、实训和参观实习等实践教学,着眼于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应用能力培养。
(4)面向过程——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不同层次学生授课模式对课程考核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如何考核不同起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是课程的核心环节。课程评价标准应最终归结为对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不同层次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不同、应用的广泛性和深度也有不同。考核方式上采用基于过程考核的多元化考核方式[5]。
改变传统考核方式,摈弃一考定结果的期末考试制度,在模块实施过程中给学生以评价,评价以动手技能考核为主,考查理论知识为辅,不同层次学生理论和动手技能考核比例略有不同,中升本学生强化技能考核,高升本和专升本突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应用考核。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体现在两个方面:评价过程多元化,各模块完成后均进行阶段性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主体由单一的教师转换为教师、小组和学生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经过实践,满足了各层次学生的考核评价要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成就感。
4.结语
应用型本科人才“立交桥”培养模式下,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为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综合应用技能培养及改进教学质量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针对一线企业所需培养岗位核心能力划分的教学内容和模块化实施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切实获得了“学”与“用”的相结合。当然,课程改革仍存在诸多困难,如设备硬件、师资水平无法满足改革需求、评价体系不全面等,有待今后不断加以深入探索和研究。
(作者单位: 1.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海洋信息工程学院; 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钱素平.协同发展构建应用型人才成长立交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 (6) : 14-16.
[2]许海英.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J].电子制作,2015 (4) : 185-186.
[3]徐艳.《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探索[J].科技资讯,2015 (15) : 190-191.
[4]郭广灵.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课程教材,2011 (212) : 95-96.
[5]吴卫兵.基于过程考核的电路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铜陵学院学报,2015 (1) : 118-120.
基金项目:本文得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新课程改革项目——电工与电子技术新课程改革的支持。
作者简介:李鹏(1982-),男,硕士研究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海洋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机械电子工程相关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2015) 12-0112-01